徐紅鋼
荀子最擅長比喻說理,《勸學》全文用了49個比喻,令人嘆為觀止。人們把比喻拆解為喻體和本體,喻體把潛在意義指向本體,這叫做喻指。在荀子這里,把喻指叫做“譬稱”,用“譬”指稱而使道理明白?!胺謩e以明之,譬稱以喻之?!保ā斗窍唷罚κ挛锓珠T別類予以澄明,用譬稱之法曉喻人們,在對事物條分縷析的基礎之上,以喻體和本體之間相似點一一對應的“譬稱”方式,傳示于人。
《勸學》的一個文段: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透過比喻的表層結(jié)構(gòu),荀子展開闡述的節(jié)點在于“故”——這個表示推論關系的字,把文段一分為二,“故”字前先鋪排兩組比喻,“故”字后兩兩對應地加以論述,最后歸結(jié)于“知”和“行”。顯而易見,“知”和“行”就是兩組比喻的喻指所向,也就是荀子譬稱的意圖所在。據(jù)此可以提取出兩條思維鏈:
青勝于藍,冰寒于水一就礪一博學一明達一知
木直中繩,鞣以為輪一受繩一參省一無過一行
這里只看第一條思維鏈。討論的落腳點是“知”。在荀子看來,“凡以知,人之性也?!保ā督獗巍罚┻@個知不是所謂知識,而是人能夠知曉事物的官能,或者說是獲取知識的能力,是一種天賦屬性,與生俱來之時,人人都是一樣的:“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榮辱》)然而后天的發(fā)展會有差異。比如“所謂大圣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保ā栋Ч罚┸髯釉栽偅骸捌渲撩鳎勒??!保ā秷騿枴罚爸鳌币馕吨说乃季S清晰、判斷準確,抵達一個較高的境界,而獲得超越單純知識積累的智慧。人何以“知明”?這正是荀子要探討的問題。
順著思維鏈倒推上去。若要“知明”,先得“博學”?!墩f文》:“博,大通也?!辈?,即廣大,精通的意思。博學,除了廣泛學習,還有精通的意思。再上去是“金就礪則利”,刀劍經(jīng)過磨礪就會鋒利,學習反復揣摩就能精通。最后是開頭兩句比喻。對青于藍和寒于水這兩句比喻,清王先謙解釋道:“以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钡故穷H得要領,算是比較靠譜的。他是從學習的效果來看,學了以后才華比原先強多了。其實,從實現(xiàn)“知明”需要“博學”的角度來看,還應當有別樣的解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取是“提煉”,從很多藍草中才能提煉出青,這是廣泛;提煉出的是精華,這是精通。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水凝結(jié)成冰,由液態(tài)變成固態(tài),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性能得到了提升:寒于水。荀子在《正名》篇中寫道:“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睆V泛地學習,知識儲備豐厚,就能實現(xiàn)有機的整合,知識得以升華從而實現(xiàn)智慧明達。現(xiàn)將第一條思維鏈解析如下:
智慧從知識當中提煉出來,卻遠遠勝過知識;知識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就能升華智慧的品質(zhì)。所以,君子廣泛深入地學習各種知識,就能智慧明達。
荀子是中國古代推類思想的大師,其思維之縝密令人稱奇。“分別以明之,譬稱以喻之……如是則說常無不受?!笨梢娷髯邮株P注讀者接受,為了使讀者“無不受”,他條分縷析,把道理說得絲絲入扣。有趣的是,對于荀子的此番用意,后人少有領會。青勝于藍通常被解釋成“比喻學生勝過老師”。這實在是對荀子的誤讀。
通讀《勸學》,其實根本就沒有涉及師生關系。全文2300余字,未見一個“師”字,只有一處“教使之然也”,其意也在于教化而非教師。荀子推崇師道尊嚴,在許多篇章中多次闡述師生關系:“且上者下之師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猶響之應聲,影之像形也?!保ā稄妵罚吧险摺彪m然指的是君上,但也折射出師生之間像上下級關系,學生只能下級應和上級,就如回響應聲音,影子像原形。荀子甚至強調(diào)學生對教師的絕對服從,要“師云而云”,更為嚴苛的是“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nèi),朝士大夫遇諸涂不與言?!保ā洞舐浴罚白饑蓝鴳劊梢詾閹煛疃?,樹落則糞本,弟子通利則思師?!保ā吨率俊罚┠墚斃蠋煹娜耍凶饑啦⒛苁谷司次?,學生通達得益了就要知恩圖報,思念老師。在由這樣的思想背景所構(gòu)成的荀子個性化的話語場里,讓荀子講“學生勝過老師”委實是不可能的。
那么,為什么會有此誤讀呢?史記褚少孫續(xù)三王世家引傳日:“青采出于藍而質(zhì)青于藍者,教使然也?!边@個“教”仍然是教化,可能有人誤以為教師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不過這算不上直接的證據(jù)。后來廣為流傳一個典故:北魏李謐,少好學,博通諸經(jīng),周覽百氏。初師事小學博士孔瑤。數(shù)年后,瑤還就謐請業(yè)。同門生為之語日:“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jīng)?!边@可能就是誤讀的源頭。青與藍的關系,在荀子本是知與智的關系,或者說是學習知識與提升智慧的關系。這個典故游離了荀子的本意,把青藍關系轉(zhuǎn)換成了師生關系。于是,現(xiàn)在一般都認為,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后起之秀,而用藍草比喻他們的老師或前輩。靛青是從蓼藍里提煉出來的,但是顏色比蓼藍更深。比喻人經(jīng)過學習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后人勝過前人。
本文并非想說明這種誤讀是一種錯誤,這本來就是文化傳播中很正常的現(xiàn)象,當“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成為一個成語時,人們就把青藍關系鎖定在師生關系,給語詞賦予了新意。既為成語,就不是一時的流行,而是久遠的傳承,以至于不必全句只需“青出于藍”四字,意思就已了然。只是不能把這種意思強加給荀子。
本文的旨趣在于:思辨話語中的比喻是用來說理的,理解它的時候,需要將喻體還原成本體;這不是一般字面意義的轉(zhuǎn)述,而是通過對比喻深層結(jié)構(gòu)的解析,追尋荀子思想的本源面向。本文所做的嘗試,期待讀者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