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見光
一般而言,文學經(jīng)典本身有著一種召喚的力量,吸引讀者自然而然地進入文本,使讀者在探索其奧秘的同時獲得審美的體驗。而讀者面對一個經(jīng)典,也希望能夠“直入”文本,正如沃爾夫所言:“對于這么一部經(jīng)典作品(《魯濱遜漂流記》,筆者注),是可以從許多不同角度來探討的……如果有人不斷提醒,說是笛福曾經(jīng)賣過襪子,他的頭發(fā)是棕色的,他還曾經(jīng)帶枷示眾,等等,這就只能使我們分心和感到厭煩?!?/p>
從閱讀基礎(chǔ)來說,高中學生已具備了獨立閱讀的基本能力,從閱讀心理期待而言,他們更多地傾向于獨立自主的閱讀。
但是,在日常閱讀教學特別是文學經(jīng)典教學中,卻常常沿襲一種固化的課堂模式,即在接觸一篇新作品的時候往往要強調(diào)“知人論世”,要介紹作者、介紹背景。這種“背景先行”的教學,無形中給學生的閱讀以一種暗示、一種預(yù)設(shè),規(guī)定了思考的方向、解讀的緯度、評述的時代語境,最終將學生拉回到教參的“定論”中,鉆入專家和教師合謀的“套子”之中。
如果不先給學生補充所謂的“知人論世”材料等背景,在“零背景”或“背景”后置的情況下,文學經(jīng)典教學課堂會有怎樣的變化呢?筆者進行了多次嘗試,獲得了深切的感受,也總結(jié)了一些較為成功的策略。試以《祝?!方虒W為例言之。
一、尊重閱讀體驗。初探文本
教學《祝福》時,筆者沒有先介紹作家、作品、背景,而是直接要求打開文本讀。文學經(jīng)典的閱讀教學,首先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自主閱讀文本,而不能簡單閱讀一下后粗暴地以教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體會。完成文本閱讀過程后,師生進行了初步交流:
片段一:
師:讀過文本,同學們覺得祥林嫂的一生是怎樣的一生,并說說你的理由?
生1:我覺得祥林嫂的一生是可憐而悲慘的一生。因為她嫁了兩個丈夫都年紀輕輕就死了,唯一的兒子阿毛也被狼吃了。
生2:我覺得祥林嫂的一生是封建的、不幸的一生。說她封建體現(xiàn)在她和柳媽的交往過程中,她輕信柳媽的話,以為自己死后會被閻王鋸成兩半分給兩個死去的丈夫,于是拿出所有積蓄來捐門檻,想要洗脫自己的罪過等作為。這種做法是封建可笑的,不幸的是她這么做還只是一廂情愿,最終還是沒有得到魯四老爺一家的諒解。
生3:我也覺得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哀的一生。比如她嫁人、找工作、過世等,都是一點不順,充滿了悲哀。
師:你能否說得具體點?
生3:嫁人,祥林嫂嫁了兩次,一次是個小丈夫(大家笑),而且死的早,另一次也是個短命鬼(又笑),找工作時,又遇到一個吝嗇而封建的東家,至于過世時,又偏偏在大家都充滿喜悅的祝福時節(jié)死去,讓別人都覺得不吉利,所以說她的一生真是悲哀。但究其本質(zhì),我覺得她的悲哀是社會的悲哀,是社會的不公平的等級制度、封建的禮制等造成的。
師:同學們說得很有道理,還有嗎?
生4:我覺得祥林嫂的一生盡管是不幸、悲哀、凄慘的一生,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她也有過幸福時刻。課文有一部分就是寫祥林嫂“交了好運了”,從這部分看,祥林嫂在那個時段是過上了幸福生活的。所以說我們不能完全認為祥林嫂的一生就是悲哀不幸或者封建落后的一生。畢竟祥林嫂也是有過幸福生活的。
生5:我同意剛才同學的意見,我甚至覺得祥林嫂的悲劇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是生活的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生6:祥林嫂有段時間是“交了好運了”,但是她是否真的交了好運嗎?我覺得她的這種好運更是她悲劇性的一生的體現(xiàn)。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教室里就有了不同的聲音,有支持生4和生5的,也有不同意這種觀點的,大家各抒己見,討論逐漸分成兩種意見,學生紛紛從自己的立場出發(fā)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證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此時,不設(shè)限制的自主閱讀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積極性,教師在這時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導學生思維不斷碰撞,而不是任由學生無原則無方向地瞎讀文本,更不是誘導學生必須進入自己的預(yù)設(shè)。當老師發(fā)現(xiàn)全新的能激起全體學生思維火花的有價值的閱讀感悟時,要適時引導學生針對這種新感悟進行深入挖掘。
二、挖掘深度意蘊,對話文本
自主閱讀的指向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個性感悟。當學生的閱讀體驗趨向一致時,教師應(yīng)當分析這種趨同性的價值所在。當然,這時的學生閱讀體驗有可能是來自文本表象的較為膚淺并且容易獲得的體驗。而當學生中出現(xiàn)更有價值的值得我們深挖的不同閱讀體驗時,教師應(yīng)敏銳地抓住這個能擦出學生思維新火花的導線,引導學生對這種新體驗進行探究,這樣就有可能獲得經(jīng)典文本背后蘊含著的全新的文本意義。
片段二:
師:剛才同學們對祥林嫂的命運有了不同的看法,我根據(jù)同學們的發(fā)言,簡單歸結(jié)為兩種觀點:1.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哀的不幸的一生,造成其悲哀與不幸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不平等的制度、封建禮制等的毒害。2.祥林嫂的命運是不幸的,但是造成這種不幸的根本是生活中種種偶然的因素,因為一旦她“交了好運”,生活也可以是幸福的。可見大家對祥林嫂的不幸是觀點一致的,但是對造成祥林嫂不幸的原因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我們要厘清這個問題,首先得從祥林嫂的“交了好運了”的幸福生活開始分析。請大家細讀文本“祥林嫂被逼改嫁”部分,再聯(lián)系全文,各自從文本中尋找證據(jù)來證明你的觀點。(學生再度細讀文本)
生1:我贊成觀點1。我們無論從文本整體來看,還是從“交了好運”了的祥林嫂的經(jīng)歷來看,祥林嫂都是沒有幸??裳缘?。首先是她的的改嫁,顯然出于被迫,是沒有經(jīng)過她自己同意的,“她婆婆來抓她的時候,是早已許給了賀家墺的賀老六的”,說明了她自身是毫無自由的,哪怕是基本的人身的自由也是無法自己掌控的。
師:那么贊成觀點1的同學們?nèi)绾慰创l(wèi)老婆子反復(fù)說祥林嫂是“交了好運了”,難道她是假情假意地這樣認為?
生2:我也是贊成觀點1的。我覺得衛(wèi)老婆子的話恰恰說明了封建禮教害人的本質(zhì)。一個連人身自由都沒有的人被賣掉后過上了一個“人”的生活,卻被看成是“交了好運了”,這不是很可悲嗎?
生3:就是。我也是認為祥林嫂一生是不幸而可悲的,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就拿她交了好運后的生活來說,有個丈夫,有間房子,有個兒子,這不是一個女人生存生活最基本的要素嗎?卻被認為是交了好運!最為可悲的是,連沒有婆婆也是她交了好運的條件之一,可見當時封建禮教“夫權(quán)”對女人的壓迫有多深啊。
師:這位同學說的很好。有些同學可能不太理解為什么祥林嫂的婆婆這么厲害,好像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生活中婆媳關(guān)系不一樣啊。老師給大家說個事大家可能就能理解了。老師村上有個有個老太太曾經(jīng)在跟村里人聊天時說了一句非常經(jīng)典的話“我真是命苦啊,舊社會時做媳婦,到了新社會卻成了婆婆!”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說在舊社會時,女人一切都屬于丈夫,子女又都屬于父母,所以婆婆也是“夫權(quán)”的象征,兒媳婦的言行都受婆婆的控制,生活中處處受婆婆的壓制;而新社會里,婆媳是一種平等關(guān)系,甚至有時婆婆為了寵兒媳婦,反而時時來照顧兒媳婦,婆婆的地位往往不如媳婦了。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她的婆婆就成了她丈夫的代表,祥林嫂改嫁后上面沒有婆婆,對她而言就成了幸運的事了。(限于篇幅,其他贊成觀點1的學生發(fā)言就不一一記錄。)
師:如此看來,祥林嫂一生還真是可悲的一生??!賈成觀點2的同學怎么說?
生1:我贊成觀點2。我認為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都是種種生活偶然因素造成的,我們不能隨意給扣一個封建禮教害人的帽子給她。我們來看看祥林嫂的一生:嫁個小她十來歲的丈夫,打柴為生,如果她的丈夫不死,按照她的能干,她也能活下去;改嫁后如果賀老六沒得傷寒病死,他們的生活就很幸福;阿毛沒有被狼叼走,祥林嫂也能憑她的勤勞和能干和阿毛生活下去。造成不幸的前提都是祥林嫂的生活中有了太多的偶發(fā)因素,使得她一步步走向死亡。
生2:我贊成觀點2。我也認為祥林嫂的悲劇就是她太背運了。我們拿她交了好運這部分文本來看,我認為她是真正交了好運了的。我們不知道當時祥林嫂是怎么想的,但是我們可以從旁人的言談中知道當時的祥林嫂自己內(nèi)心也應(yīng)該是滿足而幸福的。首先看衛(wèi)老婆子“高興地說”,喝得醉醺醺的衛(wèi)老婆子是酒后吐真言,她肯定是認為祥林嫂是交了好運的。再看當時人對祥林嫂被賣一事的看法:“我們山里人,小戶人家,這算得什么?”“這有什么依不依?![是誰也總要鬧一鬧的;只要用繩子一捆,塞在花轎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關(guān)上房門,就完事了”,“唉唉,她真是交了好運了”。最后看結(jié)果:母親也胖,兒子也胖。由此可見,祥林嫂當時是交了好運了的,她是很滿足于當時這種生活的,我們也可以推斷,當時的祥林嫂們都是對這種生活感到滿意的,所以說如果沒有生活中后來偶發(fā)的不幸,祥林嫂會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祥林嫂們也是可以“交好運的”。
生3:我也覺得如果沒有偶發(fā)的不幸,祥林嫂是真正交了好運了的。我們看文本“她到年底就生了一個孩子,男的,”大家要注意,“年底就生了一個孩子,”說明鬧過后的祥林嫂早已經(jīng)接受了賀老六,還有,作者這里不是說“她到年底就生了一個男孩”,這種不同句式的表達,是在強調(diào)祥林嫂在男尊女卑的時代里生了個男孩,她內(nèi)心是驕傲的,別人(尤其是她丈夫及其他女人)也是為她生了個男孩感到驕傲和祝福的。她是幸福的,于是,祥林嫂罕見地胖了。
生4:我贊成這位同學的觀點。我們還是看文本:“上頭又沒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氣,會做活;房子是自家的?!边@里我們可以看出,上頭沒有婆婆對祥林嫂而言就是一種幸福,因為她遭受過一個嚴厲婆婆給她帶來的痛苦,現(xiàn)在終于不用受婆婆的欺壓了,她是幸福的;一個身強力壯的丈夫,對一個30多歲的女人而言肯定也是一種幸福。(學生有點笑聲)房子是自家的,有家有親人,我想祥林嫂是真正體會到家的感覺了。
師:剛才贊成觀點2的同學們似乎說的也都很有道理,老師有個疑問:文本說祥林嫂對被逼改嫁時是“鬧得利害”的,甚至鬧得“真出格”,這個該怎么理解呢?
生1:我覺得這個只能說明祥林嫂對被逼改嫁后的生活是懷有恐懼的。她有過一段不幸的婚姻,但是她還是有一定反抗意識,所以逃出來打工。在魯四老爺家里,祥林嫂盡管干活很累,報酬很少,但她是滿足的,所以她寧可在魯四老爺家一直干活也不愿意被賣到一個她毫不知情的家里。
生2:我覺得祥林嫂的出格反抗,正是從側(cè)面說明了封建制度的害人之處。一個年輕的女子,死了丈夫?qū)幙稍谕獯蚬ひ膊辉讣奕?,這很不正常。但是我們知道,祥林嫂的選擇是有道理的,因為她知道自己沒有選擇嫁怎樣的人的權(quán)利,她的未來不可知的幸福操縱在她的婆婆手里。所以她選擇了外逃打工。被逼無奈而嫁人時她甚至選擇死來逃避和反抗,可見她是多么害怕接下來的未知生活?。∪绻皇恰胺驒?quán)”統(tǒng)治下的封建家長制婚姻而是自由戀愛,我想祥林嫂就不會這樣出格地反抗了。
生3:我覺得祥林嫂出格的反抗,根本原因是出于對“好女不嫁二夫”的名聲的考慮,也可以理解為對將來幸福生活追求的表現(xiàn)。
師:怎么理解這是祥林嫂對未來幸福生活的追求的表現(xiàn)?
生3:因為祥林嫂前期在魯四老爺家打工,她是滿足于打工生活現(xiàn)狀的,這是她近期追求的幸福生活,所以文本中說“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北蛔ヒ募奕耍鴮Ψ接质巧钌綁チ说娜思遥ㄟ@個她是知道的,所以才逃出來打工),她不知道對方的底細,她不想被隨意的當成牲畜一樣的賣掉,所以她反抗的有些出格。這出格的反抗不是表明她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嗎?而一旦她和賀老六接觸后,得知了賀老六的底細后,她就接受了這個安排,過上了她所要的幸福生活了。否則,如果真的她抱定必死之心的話,隨時都可以死去的。
討論至此,筆者非常欣喜地看到學生對自己有獨特感悟的問題時能從文本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展開探究,設(shè)法尋找有利于自己觀點的證據(jù),而可貴的是這證據(jù)來自文本而不是臆造,哪怕是引證的材料也是和文本有緊密聯(lián)系的材料。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經(jīng)典不只是作者想表達的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有限內(nèi)涵,更是穿透時空給不同時同人以不同感悟的載體。但是文本意義的指向?qū)W生而言應(yīng)該得到明確,這樣自由閱讀的最終目的才會得到真正實現(xiàn)。
三、把握價值取向?;貧w文本
經(jīng)過對文本的深挖,學生對文本的解構(gòu)到了一定的層次,不同的感悟在學生中經(jīng)歷不斷碰撞而得到了進一步的明晰。然而,這樣碰撞后的個體體驗畢竟還是個性化的,有些還是很淺層性的,甚至有些相對閱讀文本而言是錯誤的。我們必須對學生對文本負責,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閱讀做一個較為明確的定向,在尊重學生不同閱讀體驗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閱讀文本和教學目標,再適時介紹文本創(chuàng)作背景,明確文本的即時價值和延時價值,讓所有學生均讀有所得。
片段三:
師:同學們對祥林嫂的一生是怎樣的一生進行了有效的探討,大家說得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們知道,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時肯定有他的意圖所在,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師簡介《祝福》背景),我們再通過全文來確定一下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祥林嫂的意圖是什么?
生1:結(jié)合剛才的背景介紹,我注意到了文本幾處環(huán)境描寫,無論是社會環(huán)境還是自然環(huán)境,給人整體感受就是壓抑、守舊、落后。比如文章開頭“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一句,我想這句似乎有點啰嗦的話,其實很有魯迅味,跟魯迅先生“我的院子里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異曲同工,它其實就在強調(diào)故事發(fā)生在一個“舊”的社會里,是反映舊世界發(fā)生的故事的,所以說魯迅先生應(yīng)該就是要揭露那個舊時代里人們的思想以及舊時代思想對當時人的影響或者某種損害。
生2:我認為小說特意把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放在“祝?!边@個特定點上,這也是有深意的?!白8!本拖喈斢谖覀冞@里“過年”、請“年菩薩、拜祭祖宗”。這個喜慶而隆重的時間點上發(fā)生了和祥林嫂有關(guān)的事,尤其是祥林嫂更是死在“祝?!敝?,這是否就是作者在暗示舊習俗舊思想舊禮教害人。
生3:剛才我們也討論過祥林嫂的一生,盡管說她的一生有過痛苦、不幸,也有過短暫的幸福生活,但是縱觀小說始終,我覺得祥林嫂的一生注定是悲哀的一生,這悲哀是由這個社會造成的。
師:為什么是由社會造成的,你的理由在哪里?
生3:這個應(yīng)該有多種因素,包括:落后迂腐的思想,比如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守舊思想;冷漠無情的人際關(guān)系,比如魯鎮(zhèn)上得知阿毛被狼叼走后愛看人不幸愛湊熱鬧的人;還有封建的偽善者,比如柳媽,看似善良,實則害人不淺。
師:所以說如果單純從文本來說,我們還是認為魯迅先生刻畫一系列的場景和人物的目的還是為了揭露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表面來看,我們確實也認為祥林嫂有過短暫而真實的幸福生活,但是這種幸福生活是處在那個時代里的人才會覺得的幸福,是一種拋開精神追求的低要求的幸福,甚至是一種無知的幸福。當然作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可能會對祥林嫂的一生的幸福與不幸有我們獨特的理解,那是因為我們在不了解或者拋棄了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的了解,這種了解本身沒有對錯,當我們知道了本文創(chuàng)作的那個特殊背景,我們對祥林嫂、對《祝?!肪陀辛烁鼮樯钊牒屯笍氐睦斫?,也許這就是《祝?!纷鳛榻?jīng)典帶給我們的財富吧。
通過這個“零背景”先行教學課例,我們知道閱讀經(jīng)典,我們不但要了解文本創(chuàng)作時作者的意圖,我們還要讀出拋開文本創(chuàng)作背景后文學經(jīng)典作品帶給我們的思考與感悟,而后者往往是讀者獲得的最為真實的個性思考,是真正進入文本后的獨特感悟,也真正了體現(xiàn)經(jīng)典文本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