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勇++呂新華
摘 要: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各學科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將育人目標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作為英語教學主要課型的閱讀課也不例外。英語閱讀課中,課時目標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教學流程與活動的設計,都要圍繞文本主題,挖掘文本內涵,提煉育人元素,實施德育教育,從而實現學科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閱讀教學;立德樹人;核心素養(yǎng);德育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出“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yǎng)”的建構。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fā)展人?!昂诵乃仞B(yǎng)”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也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yǎng)。因此,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德育教育,將德育要求與知識的培養(yǎng)放在教學目標之中,使德育有機地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知識載體中,貫穿到學科教學的全過程。
作為英語教學主要課型的閱讀課更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應從課時目標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教學流程與活動的設計等方面,圍繞文本主題,挖掘文本內涵,提煉育人元素,實施德育教育,從而實現學科育人的目的。
一、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德育的策略
(一)明確目標 立體架構
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南針,它指引課堂教學的整個方向,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語言能力只是語言教育的目標之一,而更重要的還有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
(二)創(chuàng)設情境 簡潔導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的起點,首先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盵1]在閱讀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要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營造認知沖突,激起思維欲望,鼓勵學生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出的結論,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滿足。但導語要力求簡短明了,切忌冗長拖沓。
(三)設計啟智 環(huán)環(huán)相扣
閱讀是讀者主動接收信息并進行推理和評判的過程,是人的大腦和文本間的一種永不停息的相互作用過程,也是讀者和作者不斷進行意義協商的過程。問題是啟發(fā)學生閱讀過程中思維的工具,能夠引導學生的思維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發(fā)展,促成學生評判性等較高層思維能力的形成。
(四)提升情感 文化育人
中學英語教材中蘊含豐富的語言文化和人文背景知識,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情感內容,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德育滲透原則,自然而然地融德育于英語教學中,達到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的目的,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二、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德育的實踐
下面以北師大版《英語》(必修4) Unit 10 Your money 中的“When less is more”教學為例,探討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一)教學目標的描述
教學目標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學習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指向明確、具體、可操作、可檢測。筆者基于文本解讀和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設置了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四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方法設計
本課圍繞文本主線按照讀前、讀中、讀后三步驟進行,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根據學情設計多元有效的課堂活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實現語言交流、發(fā)展思維、砥礪品格。Step 1是讀前活動,Step 2和 Step 3是讀中活動,Step 4至Step 7是讀后活動。
(三)教學流程及活動分析
Step 1 Warming up
師生簡短問候之后,教師圍繞文本話題,結合學生原有認知,拋出問題:If you had 5 yuan, what would you do with it?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激活學生的腦存信息,啟動他們的思維,然后導入要讀的閱讀材料。這樣的導入做到了“簡約而不簡單”,活動具有趣味性、實效性和思維性,使學生一進入課堂教學就進入思維狀態(tài)。
【設計點評】導入設計的問題指向明確、具體,緊密聯系主題,既有趣味性,又有思維性,還有挑戰(zhàn)性,引發(fā)學生文本閱讀的欲望,激活學生頭腦的內容圖式和語言圖式。
Step 2 Skimming
讓學生限時略讀,迅速獲得對文章的大體印象和中心思想,并不失時機地滲透學習策略指導,讓學生關注每段的主題句。接著讓學生總結提煉,完成“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changing 5 yuan into more by .”的填空,用恰當的語言將文章主旨表述出來。
【設計點評】略讀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閱讀微技能之一。通過略讀,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大意——“小小的五元錢能買到一棵樹苗,將樹苗種到黃河沿岸,積少成多,就能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母親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Step 3 Scanning
Task 1: Facts about the Yellow River
在初步理解文章主旨后,教師引領學生通過掃讀,借助圖1幻燈片上關鍵詞soil和influences尋找有關黃河的細節(jié),并完成對這些細節(jié)的描述。同時引導學生對文中出現的“approximately”和“erosion”兩個詞進行詞義猜測。
【設計點評】掃讀和從上下文中猜測詞義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閱讀微技能,因此教師設計此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體驗“理解的過程”而不僅僅是閱讀結果?;顒又杏帽砀裥问皆O置了信息轉換方式,不僅幫助學生有效歸納語言材料的主要信息,而且為學生進一步開展口頭或者書面表達做好語言鋪墊。同時鍛煉了學生對approximately和erosion 在語境中猜詞悟義的能力和總結提煉文本的能力。
Task 2: Critical thinking
針對上文“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現狀,教師很自然地提出以下問題:
1. Who should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stopping the Yellow River erosion?
2. Do all the people believe that stopping Yellow River erosion should be done by us?
然后引導學生繼續(xù)掃讀文章相關細節(jié),并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最后學生中形成了兩種不同觀點:一方認為,保護黃河人人有責;另一方認為,治理黃河要依靠政府和國際組織。此時,筆者引導學生,控制黃河水土侵蝕不僅要靠政府和國際組織,而且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各方的力量都不大,但聯合起來,積少成多(less to more),會發(fā)揮意想不到的作用。由此鍛煉學生解讀和歸納文本并形成有效觀點進行表達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
【設計點評】閱讀是一個漸進的理解過程,問題設計要有層次,問題難度要形成一定的序列,遵循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事物發(fā)展的邏輯順序。在讀中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整體把握、抓住文本的主體信息進行設問,做到了一個問題是下一個問題的鋪墊,下一個問題是上一個問題的延伸,使學生看到問題時覺得不突兀、不跳躍,思維順暢,自然連貫。
Task 3: Discussion
在治理黃河的過程中,盡管政府和國際組織所起的作用很大,但我們每個人更應負起該有的責任,每個人的力量再小,也不容忽視。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掃讀課文,并討論:How can 5 yuan work?學生討論后發(fā)現:With 5 yuan, we can buy a tree→ make soil stay on the land → grow crops → make a living → earn money → buy goods and services → develop local economies.進而教師進行德育滲透:So when you have 5 yuan in your pocket next time, think twice about how to use the money. Remember you can use it to buy a tree and create a green future for our motherland, our people and yourself.
【設計點評】討論的話題圍繞文本主題,凸顯主線,尊重文本事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討論后的德育滲透使德育教育進一步顯性化,使德育教育的效果更加直接。
Step 4 Deep thinking
Task: Enjoy a short video about “l(fā)ess is more”, and then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itle.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When less is more”?
Less money and it will bring more
. (As many words /expressions as possible)
【設計點評】先讓學生觀看有關“積少成多”的短片及圖片,然后回歸文本主題,引導學生對標題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這個設計是開放的、靈活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它綜合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個人經歷,滿足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情感需求。問題的設計基于學生對文本信息的獲取和理解,從文本、信息、內容、文化背景、寫作意圖及讀者情感等多個角度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分析、綜合和評價,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評判性思維能力,成為具有獨立判斷能力的讀者,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思維品質。
Step 5 Group work
Task: Design your own “l(fā)ess is more” project to call on people around you to join in your project, and offer their“l(fā)ess”, then change their “l(fā)ess” into “more”.
【設計點評】學生跟著教師的示范,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設計“Less is more”項目,并上臺展示成果。在深度解讀文本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合作設計“積少成多”的公益活動。一方面內化話題詞匯和句式的應用,另一方面激發(fā)學生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勿以善小而不為,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不起眼的小事做起。
Step 6 Summary
借助圖2圍繞文章主題“Less is more”總結升華。先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教師鼓勵學生表達并不斷順著學生的思路進行點撥。大海中的一滴水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森林中一棵樹的力量也非常渺小,但大海的能量、森林對于環(huán)境的影響是巨大的。然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獨木不成林”,只有積少成多,才會變化神奇!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單個人的力量非常渺小,但如果大家都行動起來,獻出一片愛心,整個世界會大變樣。最后以“愛的奉獻”的音樂為背景,教師總結升華文本主題:A drop of water can make a sea; a tree can develop into a forest. As long as everybody starts from less, the world will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最后全班一起跟著教師大聲喊出“Lets start from less”結束整節(jié)課。
【設計點評】呼吁人們從平凡的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積少成多,為社會增添正能量。這樣圍繞文本主線,通過不斷遞進的任務,學生不斷循環(huán)使用語言,實現“自動化”和重構。
Step 7 Assignment
1. Surf the internet to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l(fā)ess is more”.
2. Write down your own “l(fā)ess is more” story and share it in the next class.
【設計點評】圍繞文章主線進行的課外拓展與延伸,讓學生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語言運用,同時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素質,潛移默化地實施德育滲透。
課堂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確立多維目標,圍繞目標精準設計教學活動,拓展文本內涵,挖掘文本中豐富的情感內容,自然而然地融德育于英語教學中,達到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有效的閱讀不僅指從文章中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把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運用于現實生活,尤其是運用于自身的生活實際,通過閱讀“開啟心智、形成情感價值觀、培養(yǎng)國際視野、促進個體潛能和發(fā)展思維能力”[2]。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巴福雷什中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74.
[2]劉道義.啟智性英語教學與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5(1): 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