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君
(惠州學院 美術系,廣東 惠州 516007)
融合具象語匯與色彩構成抽象意境的教學研究
——以描述季節(jié)情調(diào)的成語為例
蔡楚君
(惠州學院 美術系,廣東 惠州 516007)
基于中國文學與圖像表達結合方式的教學嘗試,選擇成語中含義的內(nèi)容作為基礎,讓學生了解成語本身的出處、成語的內(nèi)涵及內(nèi)容,通過用色彩的構成組合圖像表現(xiàn)成語涉及的色彩組合構造,思考如何將語言文字與圖像創(chuàng)作相聯(lián)系的創(chuàng)作方式。中國的當代色彩構成課程總是單單注重抽象色彩概念表述,而不是色彩基本的含義和色彩的來源。這樣的課程安排令學生難以理解色彩概念本身的存在原理,課程結果將會流于對前人色彩已有的搭配方式的抄襲,而不是真正地理解色彩構成的原理和構成的本質(zhì)方式。在一些相對具體的范圍中對色彩社會習慣的思考和運用,讓抽象的圖像概念有可依附的實體狀態(tài),是能讓這個課程中抽象的色彩構成概念落到實處的一種方式。
色彩構成;教學改革;中國成語;抽象圖像;實踐研究
人從三歲開始基本上都開始有了對外界的記憶,通常這些記憶是來自于一些重大的事件發(fā)生,當然這種重大的事是對于一個三歲的小朋友來說的。例如摔倒了,會很疼,這件事發(fā)生瞬間的前因后果都會被我們記得:也許是因為從床上掉下來,掉到一個硬地板上,我們就會很記得家里硬地板那個特定的顏色,因為之前就是它讓自己摔得很疼的;又例如一件很高興的事情,這事是自己盼望已久,終于實現(xiàn)的時候,有時會記得那天的天氣,事情實現(xiàn)的時候經(jīng)過的不同空間,見到的不同的人的印象:你也許會記得在三歲的時候得到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玩具,你會記得這個玩具的顏色、造型、聲音、運作方式等等,同時會記得送你玩具的人的模樣,甚至也許玩具的名字就是你對這個送你玩具的人之后的昵稱,通常會稱為蜘蛛叔叔或者花仙子阿姨等等。人們也許已經(jīng)不記得三歲的時候見過的人的名字,但對于這種特殊的時刻,對于見過的人和空間環(huán)境等等都會有一定的印象。這種記憶就是人最基本的記憶內(nèi)容——印象式的圖像記憶[1]。
本課程改革研究鑒于現(xiàn)行普遍的色彩構成設計課程內(nèi)容過于注重色彩的抽象概念傳導,學生難以從一些抽象的色彩構成課程中理解色彩構成在設計中的基礎概念與作用,不利于學生通過色彩構成課學習對色彩的概括與抽象的能力,不利于學生學習如何在設計工作中運用色彩構成知識的方法等現(xiàn)狀,提出一個具有可行性的教學方案:從中國成語的情境切入,讓學生調(diào)動印象記憶,從色彩碎片到整合出整體色彩圖像,理解色彩構成中情境式色彩的形成方式。
設計是探索如何將一個意象概念運用到具體的功能內(nèi)容當中的過程,色彩構成的設計就是在探尋如何將一個抽象的感受,通過色彩的對比與搭配的過程表現(xiàn)出來。[2]凡·高在給他弟弟提奧的信中說過:真正的藝術家畫物體不是根據(jù)物體的實況,用毫無生氣的、分析的方法來畫,而是根據(jù)自己的感受來畫的。而色彩的搭配方式的序列性無法脫離開形式內(nèi)容以及一定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來自于人們對這個抽象感受的某個具象記憶圖像或情景,[3]這種具象記憶是屬于長時記憶,它會以一種不太確定的造型結構,較為確定的色彩排序的方式記憶在我們的大腦當中。用色彩碎紙拼貼的方式把這類深層的意象記憶表現(xiàn)出來,即使不講究圖像具體內(nèi)容的形態(tài)表現(xiàn),也能很好地利用色彩傳達出這個特定的意象內(nèi)容。
色彩碎片的組織方式能讓這個具象記憶的圖像越來越清晰,在組織色彩碎片圖像過程中人們會開始探究這個本是較為模糊的圖像的層次構造、主客體的關系,人們對一個成語的意象感受在經(jīng)過這個色彩構成的過程后會得到完整的色彩視覺畫面。對該成語印象的色彩和諧與色彩對比的調(diào)性節(jié)奏把握,整體色彩搭配的節(jié)奏和每個色彩的調(diào)性對比、面積對比形成畫面的色彩旋律,是完成這些色彩組合的主要原則。
關于夏季的“大雨滂沱”,世界上比較有名的一幅畫莫過于日本浮世繪藝術家安藤廣重表現(xiàn)
的雨景:安藤對于雨的表現(xiàn)特點是在整個場景的最前面的一層用長而密的細線條以近乎垂直的狀態(tài)排列構成大雨滂沱的狀態(tài),他利用了一個特定的具象形式,把實際上并不穩(wěn)定的雨水降落的感受表達出來。這幅畫更是啟發(fā)了凡·高對于如何繪畫空氣、星光等這種無法觀察的不固定物體的思考(圖1)。
圖1 左為安藤廣重《雨景》,右為凡·高畫的臨摹品
后世,著名的日本設計師隈研吾在為安藤廣重設計的“廣重紀念館”(圖2)時,沿用了安藤的“雨”的視覺語匯元素。設計師用粗細不一的杉木條,經(jīng)過一定的排序組合,在視覺上形成安藤廣重畫中“雨簾”的感覺。
圖2 左為安藤廣重的《廣崎夜雨》,右為隈研吾的《廣重紀念館》局部
這便是很好的[4]從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并產(chǎn)生新的媒介思考的一個例子——安藤運用“直線”這種抽象概括的元素來表現(xiàn)不穩(wěn)定的、動態(tài)的雨的具象狀態(tài):把具象的“雨”的抽象狀態(tài)“大點大點的落下”,用“粗細不一的近乎垂直的直線”表現(xiàn)這種抽象的“滂沱落下”狀態(tài)。隈研吾在對安藤繪畫中對雨的感悟后形成對線條的組合的狀態(tài)抽取出來,利用杉木條的筆直線條,垂直組出這種“直線的交織”方式,構合出安藤畫中特有的日本雨景,讓人們在他的建筑中感受到安藤畫面中雨對整體畫面空間產(chǎn)生的多重影響。
作為色彩作品,季節(jié)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的影響尤為明顯。季節(jié)一方面可以表達心情,另一方面可以表達情緒,也可以闡述經(jīng)歷,又可以述說結果。比如,需要講述溫馨家庭的場面,夏天的熱情可以將視覺融化;講述嬰兒新生的喜悅,春天的色調(diào)最為適合;講述戰(zhàn)爭后慘烈的場面,那冬天的單調(diào)可以使視覺感官更為強烈。本文通過探究描寫季節(jié)情調(diào)的成語內(nèi)容,將其靈魂與色彩相連接,相互糅合,從而訓練學生對主題性色彩組合方式的把控能力。
這個課程是為時4周的色彩構成課內(nèi)容中的一個節(jié)點,學生在課程中學習如何用色彩組合的方式表現(xiàn)關于四季的成語中蘊含的情景內(nèi)容的印象。課程工具為128色絎紙、剪刀、膠水、20×20cm大小的白色、黑色和灰色底板卡紙。通過利用一定數(shù)量的色彩卡紙組成出記憶中的場景的過程,讓學生找到色彩之間的聯(lián)系性。用色彩碎紙拼貼的方式把這類深層的意象記憶表現(xiàn)出來,即使不講究圖像具體內(nèi)容的形態(tài)表現(xiàn),也能很好地利用色彩傳達出這個特定的意象內(nèi)容,對于不強調(diào)造型結構的單純的色彩構成來說,比簡單的解釋色彩搭配完后形成的情感狀態(tài),更容易被學生理解,也能讓學生在進行設計工作的過程中,理解各種色彩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通過印象畫面的形式結構相互交錯后形成的情感狀態(tài)和畫面語境。
(一)課程前期要求
學生學習一定的圖形構成、平面構成知識。有條件的話開展幾次讀書會,了解中國詩詞文學的畫面性特點,能夠理解文學內(nèi)容蘊含的意境、格調(diào)、語言節(jié)奏等內(nèi)容。
(二)課程過程
1.學生通過印象圖像分析成語中意境、格調(diào)、節(jié)奏等特點
學生選擇一個有季節(jié)情調(diào)的成語,從自己的認識上把對成語認識的相關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選擇記錄中的一些有關的物像內(nèi)容的詞語為色彩構成作品的基礎元素。接著,選擇并分類出與這個記憶圖像相關的顏色,并從色輪中找出與這些顏色類似的其他同類顏色,考慮哪些顏色是主體物品的固有顏色,哪些顏色能表現(xiàn)物體中的光和影,哪些顏色能表現(xiàn)場景的白天或晚上,然后運用在關于四季某個成語內(nèi)容的記憶圖像中。例如:在這個關于“繁花似錦”的色彩實驗中,學生想表現(xiàn)的是:“春到,百花齊放,色彩紛繁,花盛開。綠樹嫩葉在花中纏繞,鳥兒蜜蜂在嬉戲。溫暖的陽光,春意盎然,花草樹木,鳥語花香,生機勃勃?!睆倪@段印象的文字中可以提取出以下元素:在枝椏上嫩綠的葉子、小而粉的花、陽光、偶爾存在的小鳥和蜜蜂。這些元素的組合方式印象分別是:花是粉色的、小的、多、一簇一簇、無序、繁復的;葉子是嫩綠的、配著枝椏一起;陽光散落在花和樹中;小鳥穿梭樹叢;蜜蜂在花叢穿梭……一切都是綿柔的顏色。
2.根據(jù)印象圖像中意境所引申的元素,用色彩的方式確定成語意境成像
選擇所有關于粉色的色紙代表“小而粉的花”;選出跟“嫩綠葉子”有關的幾種綠色以至藍色的色紙;選取有關“陽光”的米白到明黃色的幾種色紙;選擇一種或兩種深褐色色紙以長條形出現(xiàn),類似樹的枝干;選擇兩個同色調(diào)不同色階的兩種顏色象征在陽光下飛舞的蜜蜂和鳥(圖3),并把這幾個色彩元素記錄下來,作為該色彩構成作品的內(nèi)容色標。
3.通過圖式形態(tài)確定圖像節(jié)奏
思考作品畫面構成的基本視覺結構形式,可以是方條塊、圓形、三角形等相對固定的幾何元素,也可以是代表云、樹葉等圖案的有機圖形元素,也可以是或直或彎的線條,當選定了一種圖形元素后,這個元素就是這件作品的構成內(nèi)容,就如畫筆在畫紙上畫的每一個點一樣,保持了作品畫面的圖形結構的統(tǒng)一性,讓學生不需要在畫面的結構形式上受到過多的影響,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畫面內(nèi)容的色彩表達的問題上。
4.運用色彩構成的搭配方式組成表達成語情景的圖像關系,構成關于該成語的格調(diào)
這個階段需要考慮每種色彩元素之間的關系。例如:綠葉是深淺層次的,就用各種綠色彩紙有層次地組合在一起;花是在綠葉之上,或穿插在葉叢之間,粉色的色彩紙成組地布局在不同層次的綠色彩紙上。這個練習的目的就是對元素色彩的面積大小、位置、穿插方式等色彩組合方式進行充分的考慮,在對文字內(nèi)容所代表的基本色彩要素的不斷調(diào)整下,尋找出最能體現(xiàn)出該成語中的寓意與情感的色彩構成作品。這種組合看起來比較無序,它不講究這些紙片形式的排列方式,但講求每個顏色的面積位置以及每個顏色之間的交疊方式。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考慮已經(jīng)被選出來的顏色自身處于色輪中的明調(diào)、灰調(diào)、純度,以及各種顏色的差別性和幾種顏色是否合適組合在一起:通過較強的色彩對比反映不同內(nèi)容的變化,較弱的色彩對比反映同種內(nèi)容的變化,這些色彩組合的探尋過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尋找最能表現(xiàn)出學生對“繁花似錦”的字詞內(nèi)容理解的視像感受(圖4),即前面說的:“綠樹長著嫩芽,粉色的花朵,陽光明媚地灑落在樹葉中,有小鳥和蜜蜂在樹枝中穿梭、嬉戲”的“春意盎然”之意境。
圖4 朱莉琪《繁花似錦》
色彩構成的設計就是在探尋如何將一個抽象的感受,通過色彩的對比與搭配的過程表現(xiàn)出來,而色彩的搭配方式的序列性無法脫離形式內(nèi)容以及一定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來自于人們對這個抽象感受的某個具象記憶圖像或情景,這種具象記憶是屬于長時記憶,它會以一種不太確定的造型結構,較為確定的色彩排序的方式記憶在我們的大腦當中。這個課程就是利用四季成語這個媒介,通過語言記憶發(fā)動學生個體的印象記憶,并讓學生把這一印象記憶抽象化成單純的色彩構成表達。
在這個色彩構成練習中,色彩的排列結構可以是有序的,也可以是相對無序的,這取決于作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以及作品需要的形式感。若是表現(xiàn)森林的情景,樹、陽光、空氣、光的漫射等內(nèi)容,本身的物件排列方式就是無序甚至是無形的狀態(tài),則只需要考慮大的色塊關系、畫面黑白灰的構成關系、色塊與色塊之間交接的關系,無需太考慮每個色塊元素的形態(tài)變化。例如李紅梅同學的作品《層林盡染》(圖5)中就包含了色彩本質(zhì)的內(nèi)容:關于“層林”的部分是根據(jù)物體的變化而有序地排列,關于光在樹林中穿插形成的斑駁意象——“染”的部分,便是根據(jù)抽象內(nèi)容的變化而進行無序地排列。在表現(xiàn)樹林里樹的錯落感時,在作品的左下角單單是利用了褐色的豎條在一個深綠色塊中的變化,就表現(xiàn)出樹林的形態(tài);從作品右上角的深紅畫面中部的淡黃的漸變,表現(xiàn)紅霞和陽光在天空的色彩漸變過程,從紅到黃的暖色調(diào)色彩變化,搭配著占著作品大部分面積,直到與漸變到“樹林”部分利用碎小的“光線的顏色”與“層林”的色塊部分形成交織狀態(tài),“盡染”的意象躍出紙面。
圖5 李紅梅《層林盡染》
圖6 朱莉琪《白雪皚皚》
色塊位置從塊面結構解決塊面的次序性,這部分的色彩排列方式必然需要有一定的次序。這種次序性既表現(xiàn)在畫面的點線面的組織,也表現(xiàn)在印象的色彩順序。朱莉琪同學的作品《白雪皚皚》(圖6)就用色彩近、形狀不盡相同的長條形紙片以一個大概的序列方法組合,表現(xiàn)出冬天茫茫白雪時云和天的感受。謝文聰同學的作品《寒冬臘月》(圖7)就是用藍的近似色紙片,剪成相似的山峰的造型,同色系紙片相互層疊組合,構成崇山疊嶺的視覺效果。
圖7 謝文聰《寒冬臘月》
現(xiàn)今的視覺設計創(chuàng)作對于色彩本身的考慮不足,問題在于設計者不知如何進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方式,這種方式并不是在一些格子上填不同顏色的訓練方法可以解決的,而是要真正理解色彩的構成是由色彩處于的不同情景而形成的不同組合狀態(tài)[5]。成語或文學句子,有的具有明顯視覺性,如“春花秋月”,有的詞語具有一定的心理色彩,如“愁眉苦臉”。
色彩構成本就是研究人從色彩的知覺和心理效果出發(fā),用科學研究的方法,把復雜的色彩現(xiàn)象還原為基本色彩要素,通過捕捉色彩的變幻性,架構出完整的色彩關系。然而,借助什么平臺讓色彩構成的課程更易于理解和操作,就是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討的問題。原來的色彩構成課程概念都是大同小異,做四季的色彩、做國界特色的色彩等等,缺乏學生對課題概念的理解過程,借助文學詞語語境的理解,讓之前的那些過于宏大的概念落于實處,讓學生有更多的精力去學習理解如何構筑出合理的色彩關系。
(一)課程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洞察力以及對中國文字內(nèi)涵的理解
中國文學成語的色彩構成設計教學實踐研究課題是基于語義在設計思考中的重要性,讓設計類的學生在設計基礎課上已經(jīng)有應用設計的概念,從應用性去思考色彩構成與搭配定義與特點,更好地掌握到課程的訓練核心。
對文學語義的理解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生活洞察力,能理解語義中蘊含的場景及故事情節(jié)。能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隨時調(diào)動平日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的印象圖像,把模糊的印象圖像轉化成具象的色彩構成。在具有一定內(nèi)容的畫面中才能更好地選擇色調(diào)、比例、節(jié)奏等基本的構成關系,學生將理解具象與抽象的關系,理解抽象色彩的構成基本方式。
(二)讓學生從不變的概念中找出萬變的設計意念創(chuàng)新靈活性
借用中國成語的內(nèi)容與情節(jié),對該成語印象的色彩和諧和色彩對比的調(diào)性節(jié)奏的把握,整體色彩搭配的節(jié)奏和每個色彩的調(diào)性對比、面積對比形成畫面的色彩旋律,是完成這些色彩的組合原則,也是如何從主題出發(fā)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的方法基點之一。在這個把成語的文字印象轉化成為印象圖像,運用在色彩構成這種意念相對抽象的課程中,既可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和對語境的理解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圖像構成和設計理念的創(chuàng)作聯(lián)系性。
(三)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更好地理解色彩構成的本質(zhì)特性
以此為教學目標,既從文學角度讓學生有一定的想象空間,又在一定程度上有色彩作品構成的內(nèi)容共識,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有一定的共通內(nèi)容,便于學生從教師的抽象言語中理解教師表達的色彩設計概念。
本課題提出以詩詞或成語中包含的情景內(nèi)容為設計語義,將成語的文字印象轉化成為印象圖像,并運用在色彩構成這種意念相對抽象的課程中,調(diào)動學生的圖像思考積極性,尋找具象圖像與抽象色彩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性,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圖像構成和設計理念的創(chuàng)作聯(lián)系性,也有利于學生在將來的設計工作中找出有一定邏輯性的設計方法。
[1] 楊治良.實驗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72.
[2] 拉塞爾.現(xiàn)代藝術的意義[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35.
[3]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09.
[4] 宮宇地一彥.建筑設計的構思方法——拓展設計思路[M].馬俊,里妍,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21-25.
[5] 蓋奇.色彩與文化劍橋年度主題講座——色彩[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6.
(責任編輯:紫 嫣)
A Pedagogical Study of Color Composition in Idio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Taking for Example the Idioms Describing Seasonal Changes
CAI Chu-jun
(Department of Art, Huizhou College, Huizhou 516007, China)
This paper is a teaching experiment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image expression with color com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fter idioms are selected, students are asked to identify their sources, morals and implications, use the way of color composition to express the color content of the said idioms and investigate how to create the color image associated with the language content. Prevailing courses in Chinese color structure only focus on the abstract color concept, not the basic meaning of color and the source of it. Such course arrangement may prevent students from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s of existence of the color concept and induce them to do nothing but copy the existing modes of color collocation, instead of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lor composition and its intrinsic modes.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pply in practice the abstract concepts of color composition, that is, to ponder the uses of color in concrete social situations and attach the abstract concepts of image to tangible entities.
color composition; teaching reform; Chinese idioms; abstract image; practical research
2016-10-26
惠州學院2015年本科教學工程項目《融合具象語匯與色彩構成抽象意境的教學實踐》(JG2015042)的研究成果。
蔡楚君(1982—),女,廣東廣州人,碩士,惠州學院美術系講師,主要從事藝術設計學研究。
G642.0
A
2095-0012(2017)01-01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