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縣古河中心小學 韋明貴
小學數(shù)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江蘇省阜寧縣古河中心小學 韋明貴
學困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參與活動的機會少、有自卑心理,常被教師所忽視。教師要關注學困生的發(fā)展,給他們提供活動的機會,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學困生課堂參與的現(xiàn)狀,從建立和諧關系、提高學習興趣、增加活動機會、建立同伴關系等角度闡述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小學數(shù)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困生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成績不理想,他們易被教師忽視,甚至在課前被老師要求不說話、不做小動作、不影響其他同學,他們也因成績成為其他同學的笑柄。學困生的智力往往是正常的,但由于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良好習慣、自卑心理嚴重、存在情感障礙等多種因素,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強,影響了自身的發(fā)展。
1.專心程度
學困生在數(shù)學課上并不能時時專心聽講,或積極參與討論交流等活動,他們的思想常游離于課堂之外,即所謂的“開小差”,他們的注意力缺乏持續(xù)性,持續(xù)學習的時間短。
2.鉆研情況
學困生在完成課堂練習時不同于其他學生,他們?nèi)狈炭嚆@研的意識,純粹為了完成任務,做習題時馬馬虎虎,有畏難情緒,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不前,他們做作業(yè)占用時間長而效果卻不盡人意。
3.學習時間
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xù),學生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完成數(shù)學作業(yè)以鞏固所學知識,學生不僅要花時間去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往往還要去校外補習,這遠遠超過了《江蘇省中小學管理規(guī)范》要求的“小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yè)量不超過1小時”的規(guī)定,而學困生每天花費的時間較其他同學而言顯得并不充裕。
4.處于較低層次的認知水平
學困生的學習方法機械、簡單,他們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去學習公式、定理,不擅長運用舊有的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去理解新知,他們對所學知識歸納、總結得不多,不喜歡聯(lián)想與想象,很少花時間去討論學習上的問題。
5.學習樂趣
學困生在參與課堂中獲得的樂趣較低,他們雖然對學習新知、課堂討論、解答問題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帶給他們的滿足感并不十分強烈,他們在學習體驗中很少表現(xiàn)出興奮,面對教師的講授,他們不能一直集中注意力去聽講。
6.參與意向
學困生希望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注、認同,當教師提問到他們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時,他們也會參與到“師提問,生回答”的環(huán)節(jié),并期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在小組討論中,他們也能展示自己的觀點,但由于他們?nèi)狈ψ孕判?,希望通過主動的方式獲得關注,提升自己的信心。
1.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師,親近學生,關愛學生,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才能維系良好的關系,并促使他們努力學習、積極表現(xiàn);反之,對立、冷漠的關系會導致學生滋生消極情緒,產(chǎn)生抵觸心理,表現(xiàn)出消極的學習行為。教師要與學困生之間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
(1)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幾千年封建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成為“師道尊嚴”的代表,師生之間有命令與服從的關系,教師是教學的中心,學生依舊是被動“授業(yè)”的客體。學困生本身就心存畏懼,倘若教師以權威的角色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他們將不敢參與課堂教學。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應是平等的對等方,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才能讓學困生卸下包袱,積極主動地參與進課堂當中。
(2)給學困生以期待、關懷。在部分教師的眼中,學困生是“不可雕的朽木”。教師要營造自由民主、相互尊重的氛圍,給予學困生足夠的關心、愛護,捕捉他們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鼓勵,讓他們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2.提高小學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教者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情境,能激發(fā)學困生的求知熱情,引發(fā)他們的思考。如在“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和帶分數(shù)”的教學中,教者向學生講解“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讓學生邊聽故事,邊在圓里涂色。數(shù)學概念抽象難懂,學困生會覺得枯燥無味,教師以故事的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操作、猜測、思考、討論等活動,主動獲取知識。
(2)比賽激趣。教師設置難題,故意設置懸念,讓一組難以完成,進而使學生產(chǎn)生探索新知的興趣。如在《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教學中,教者設置如下:“今天我們先進行一個口算比賽,每個小組派一名實力最強的選手來賽一賽。題目如下,第一組題:24÷8;12÷3;6÷2;3÷3;第二組題:1÷2;3÷5;1÷8;13÷20?!北荣惡蠼陶咝冀Y果,讓學生對比賽評一評。學生會發(fā)現(xiàn)第一組結果都是整數(shù)很好算,而第二組不能用整數(shù)表示,難算。教者順勢提問:“得數(shù)不能用整數(shù)表示,可以怎么表示?能用分數(shù)表示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
3.增加學困生參與活動的機會
很多學困生自己不參與課堂活動,往往歸結為教師沒有給他們提供充分的參與機會。教師要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創(chuàng)造條件,將機會、空間讓給學生,給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在參與中習得知識、提高技能。如在“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和約分”的教學中,教者讓學生拿了課前準備好的一張正方形紙,提出問題:“你能對折,并涂出它的1/2嗎?”學生操作,教者觀察學生使用到的不同方法,并給予反饋。追問:“你能通過繼續(xù)對折,每次找出一個和1/2相等的其他分數(shù)嗎?”學生通過對折、涂色、觀察,看看正方形被平均分成多少份,涂色部分有幾份,并思考可以用什么分數(shù)表示涂色的部分,得到的分數(shù)與1/2相等。
4.建立相互促進的同伴關系
隨著小學生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同伴關系對他們產(chǎn)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學生如果缺少同伴,必定會感到孤獨,產(chǎn)生自卑情緒。良好的同伴關系能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引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學困生在班級中容易被邊緣化,他們不情愿進入同伴的群體生活,教師要鼓勵學困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交往,利用同桌互動學習、小組協(xié)作學習等方式,增加學困生的交往機會,讓他們?nèi)谌胪瑢W當中。教師要對他們的正向行為進行及時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
總之,我們小學數(shù)學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發(fā)展理念,關注全體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發(fā)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師要給學困生提供一定的幫助,讓他們獲得體驗、感受成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