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崔豫寶,鄭群龍,葉方立
(武漢科技大學醫(yī)學院骨科,湖北 武漢 430000)
·臨床經驗·
外旋肌群止點縫扎術對老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隱性失血的影響
黃飛,崔豫寶,鄭群龍,葉方立
(武漢科技大學醫(yī)學院骨科,湖北 武漢 430000)
目的 探討外旋肌群止點縫扎術對老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隱性失血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我院行生物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84例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實行髖關節(jié)后外側入路術式,其中42例患者術中縫扎外旋肌群止點(觀察組),42例患者不予縫扎外旋肌群止點(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隱性失血量及下床活動時間。結果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58.23±17.99)mL,明顯多于觀察組的(104.16±19.15)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的隱性失血量為(370.42±60.45)mL,也明顯多于觀察組的(201.37±54.12)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隨訪6個月,觀察組患者平均下床活動時間為(23.23±11.09)d,早于對照組的(36.15±10.78)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老年患者采用外旋肌群止點縫扎術可以有效降低術后出血量,同時也很好控制了術后的隱性失血,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縮短下床活動時間。
外旋肌群止點縫扎術;老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隱性失血
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臨床普遍采用的治療的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方案之一,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挽救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統(tǒng)計顯示,盡早實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較低[1],幫助患者恢復健康回歸社會。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在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其肉眼可見的失血量和實驗室結果往往存在較大的偏差,猜測這是隱性失血所造成的,而隱性失血量可達失血總量的六成[2],極其不利于術后的康復。在手術過程中通過實施外旋肌群止點縫扎術,可以有效的減少隱性失血量。本文旨在探討外旋肌群止點縫扎術對老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隱性失血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我院行生物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84例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的條件;(2)年齡60~75歲;(3)股骨頸初次骨折;(4)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伴有嚴重的心肝腎等手術禁忌證;(2)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或精神系統(tǒng)疾病,無法正常溝通交流;(3)既往有股骨頭等置換術;(4)凝血功能異?;蚩诜鼓幬铮?5)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根據患者是否縫扎外旋肌群止點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不予縫扎外旋肌群止點,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齡61~75歲,平均(68.9±4.5)歲;BMI (21.82±3.48)kg/m2。觀察組患者術中縫扎外旋肌群止點,其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齡60~75歲,平均(67.2±4.8)歲;BMI(21.19±3.79)kg/m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側臥位下采取腰硬聯合麻醉方式,采用改良的Gibson切口,將切口長度控制在9 cm內。切口后逐層分離至闊筋膜,然后將闊筋膜的張肌進行分離,顯露出外旋肌群后進行細致的分離。分離顯露出梨狀上下孖肌、股方肌,顯露此肌群在股骨端的止點。觀察組的患者選擇在大粗隆外旋肌群止點外大概1.5 cm處進行縫扎肌群和該部位的重要血管,在外旋肌群止點處進行切斷,然后將外側進行翻轉,將關節(jié)囊顯露出來,若存在較小血管的出血,可以進行電凝止血。而對照組在患者則是采用緊貼住大粗隆將肌群止點進行切斷,然后進行止血處理。兩組患者的關節(jié)囊選擇“T”形方式切口,測算和定位股骨距的長度后將股骨頸殘端進行截斷兵取出。顯露髖臼,松解髖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清理髖臼盂唇,直視下擴髓,放置髖臼杯及內襯。股骨腔擴髓,安放股骨柄假體。用強生MB66縫線縫合關節(jié)囊及外旋肌群斷端,留置引流后逐層關閉切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隱性失血量以及隨訪期間患者下床活動時間。
1.4 隱性失血量評估[3]隱性失血的計算采用Sehat提供的方法,即:隱性紅細胞丟失量=總失血量-(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后紗布凈重量)+術中或術后紅細胞輸入量?;颊呖偸а?紅細胞丟失總量。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04.16±19.1)mL,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58.23±17.99)m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 7.349,P<0.05)。
2.2 兩組患者隱性失血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隱性出血量為(201.37±54.12)mL,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370.42±60.45)m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071,P<0.05)。
2.3 兩組患者初次下床活動時間比較 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在隨訪期間記錄并統(tǒng)計后發(fā)現觀察組患者初次下床活動時間為(23.23±11.09)d,對照組患者初次下床活動時間為(36.15±10.78)d,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886,P<0.05)。
近年來,股骨頸骨折患者越來越多,這與交通事故的頻發(fā)、高空作業(yè)有著密切的聯系。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往往采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不僅有效解決了骨折的問題,同時也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預后以及生活質量。但是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過程中,圍術期的失血量通常較大,術中的顯性出血是肉眼可見的出血,包括了出血量、引流量以及紗布滲出的血量,而更多的時候患者術后出現嚴重的貧血是隱性失血造成的。發(fā)現隱性失血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猜測和術后發(fā)生溶血、圍術期血液滲透至患者的組織間隙、術中血液積存在關節(jié)腔內有關[4]。由于這些情況下的血是不參與到體循環(huán)中的,因此術后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會進一步的下降從而導致患者嚴重的貧血[5]。此外,有統(tǒng)計顯示,影響隱血失血的因素較多,如性別、年齡、髓內固定情況等。在性別方面,女性患者術后隱性失血量要明顯的低于男性患者,而年齡>65歲的患者失血量也要多于年齡<65歲的患者[6]。而BMI較低的患者,隱性失血量也給予正常BMI患者。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通常有電凝、壓迫、結扎等止血方法,而熟練的止血技巧和成熟的血管縫扎技術也是降低術中出血量、隱性失血量的有效方式[7]。研究發(fā)現外旋肌群止點附近縫扎可以有效的降低隱性失血量,這是因為切斷外旋肌群前縫扎其內血管,與常規(guī)切斷后電凝止血相比,可以對該動脈弓的止血更徹底。避免了因為動脈弓斷端的回縮、沖洗液刺激等原因造成的斷端血管暫時停止出血假象[8-9]。
通過上述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隱性失血量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外旋肌群止點縫扎術止血更加徹底,術后出血隱性失血量發(fā)生率更低,因此可以有效的控制出血量。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發(fā)現觀察組患者平均下床活動時間均要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觀察組患者出血量更少,更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因此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更短。
綜上所述,外旋肌群止點縫扎術可使手術失血量顯著降低,有利于老年患者早期康復,術后患者首次下地時間縮短,值得臨床推廣借鑒。
[1]李征,安帥,周萌,等.全髖或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失血量對比研究[J].北京醫(yī)學,2015,37(11):1028-1030.
[2]區(qū)廣鵬,肖軍,鄭佐勇,等.金屬大頭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和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近期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33(14):3292-3293.
[3]陳川,汪昌發(fā),柯文坤,等.氨甲環(huán)酸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隱性失血及靜脈血栓影響作用研究[J].江西醫(yī)藥,2014,25(11): 1214-1216.
[4]Willems JM,De Craen AJ,Nelissen RG,et al.Haemoglobin predict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 in older patients[J]. Maturitas,2012,72(3):225-228.
[5]羅濤,黃偉杰,吳偉,等.肥胖對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圍手術期失血的影響[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7):1419-1422.
[6]Zhao,Li J,Zheng W,et al.Low body mass index and blood loss in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results from 236 consecutiv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ients[J].Biomed Res Int,2014,17(14):393.
[7]岳辰,康鵬德,沈彬,等.氨甲環(huán)酸用于首次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系統(tǒng)評價和Meta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12):1167-1172.
[8]龐向華,歐陽建江,歐兆強,等.隱性失血與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的相關性及影響因素[J].廣東醫(yī)學,2013,34(3):420-422.
[9]王劍,謝飛,劉先齊,等.氨甲環(huán)酸的使用方式對全髖置換術顯隱性失血影響的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5,44(8):1063-1065,1068.
R687.4
B
1003—6350(2017)03—0471—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7.03.040
2016-09-14)
湖北省衛(wèi)生廳科研項目(編號:NX200403)
黃飛。E-mail:han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