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呂四中學 徐 磊
高中數學教學中“先學后教”理念的運用
江蘇省啟東市呂四中學 徐 磊
“先學后教”這一教學理念是基于教育家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念的升華,在課堂教學方面更好地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有效平衡了教師主導教學和學生主體學習的關系,充分體現了“教學相長”這一科學的教學宗旨。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先學后教”這一教學理念的運用進行具體分析和論述。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先學后教;運用初探
在新課程改革浪潮下誕生的新教學理念——“先學后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課堂主體性的嚴格要求,同時也能夠平衡其與教師的課堂主導性之間的關系,促進了“教”與“學”的統(tǒng)一,體現了“教學統(tǒng)一”的教育宗旨。筆者在對這一理念的分析研究過程中發(fā)現,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素養(yǎng),具備實現“先學后教”這一理念的先決條件。以下筆者將對這一理念的具體實現方法以及教學案例進行剖析。
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對把握重點知識的能力還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教師適當引導,教師可在學生的“先學”階段,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重點為學生制定大致的學習方向,再由學生對大致的學習方向制定符合自身認知能力的學習目標。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引導需做到縮放自如,既不可為學生制定過于具體的學習目標,避免以任務式完成“先學”環(huán)節(jié),也不可過于放任,避免學生無法總結出重點知識點。
例如,筆者在設計《等差數列》這一章節(jié)的數學教學內容時,首先根據教材內容制定了本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等等,再對學生的“先學”過程進行大致的引導和要求,比如:“公差”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樣的數列才能夠算是等差數列;等差數列有哪些不同的表達方式;能夠運用等差數列的知識解決哪些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給了學生一個預習的大方向,促使學生在對這些問題的探究中具體了解等差數列的各種概念,如首項、公差、項數以及前n項和等等,從而了解本堂課教師的講授重點。這樣既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體現,又促使學生抓住了本章節(jié)的教學重點,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
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和“學”這兩個過程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先學”和“后教”作為課堂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能夠相互影響,應將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相互融合的整體。“后教”即在學生完成“先學”的過程后教師對學生進行的進一步學習指導,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加準確、清晰地理解知識點,避免因自身認知而可能帶來的差錯。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準確把握“教”的時機。
例如,筆者在講授《向量的數量積》這一章節(jié)時,曾通過比較型的兩道例題對學生的“先學”效果進行了考查,發(fā)現學生在解決例題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將“向量積”與“數量積”兩個概念混為一談的現象,向量的模與實數的絕對值也存在概念上的混亂,因此,筆者在“后教”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對學生解題過程的評價,分析了學生“先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學生認識到這兩個概念的根本性差異以及向量的模這一基本概念的含義之后,發(fā)現了自己學習知識的漏洞,及時糾正了自己錯誤的解題思路。教師這時進一步對這些概念進行補充說明,對實數絕對值以及向量的模不同的運用情況進行舉例說明,促使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對學生的此次“先學”過程做一定的總結和評價。
“教”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學”,問題的提出能夠有效促進師生間以及生生間的交流和互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解題的良好載體。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在解題的過程中發(fā)現更多解題思路,有效掌握更多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從數學問題的提出到解決的過程,完整地實現了“教”與“學”的統(tǒng)一,學生可對問題先行思考,謂“先學”;教師再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客觀的評價,加以適當的引導。
例如,筆者在講授《拋物線的性質》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時,曾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知識,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如下這道例題:已知拋物線y2=8x的焦點為F,準線為l,M是l上的一點,N是直線MF與拋物線的一個交點,若FM=4MN,則FN的長度是多少?這是拋物線的一道典型例題,筆者首先要求學生對這道例題進行初步的獨立思考,多數學生首先想到的解題思路就是“首先求得MF的方程表達式,再與拋物線方程聯立,求得x的值,最后利用條件中的等量關系求得答案”。這是學生們普遍能夠想到的解題思路,為了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對這一問題的其他解題思路進行探究,在討論過程中,筆者與各小組進行互動,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思考。
總之,“先學后教”具備嚴謹的科學性,符合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課堂主體性的要求,獲得了教師主導課堂與學生主體學習這二者關系的有效平衡,幫助學生學習到了更多數學方法,拓展思維方式,最終提升數學素養(yǎng)。想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首先需要教師對這一理念的深刻內涵進行思考,在理解內涵的基礎上進行具體教學方式的探究以及教學活動的策劃,通過數學問題的提出來加深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使學生具備更加嚴謹科學的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