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萌萌
摘 ? ?要: 張?zhí)┫壬轮读凝S俚曲集方言俗語匯釋》不僅是對《聊齋俚曲集》中方言俗語系統(tǒng)研究的有益嘗試,而且是近代漢語專書研究的新收獲。文章具體分析了其特點。
關鍵詞: 《聊齋俚曲集方言俗語匯釋》 ? ?特點 ? ?方言俗語
近代漢語專書詞匯研究是指以近代漢語時段內一部文獻的詞匯作為研究對象而進行的專門研究。作為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專書詞匯向來是近代漢語研究的重點,因此,專家學者對本領域的研究尤為重視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近代漢語的深入研究,從而使整個古漢語研究的水平得以大大提升。專書詞語考釋不但在方言與專書詞語的互證研究方面提供了方法的指導,而且為辭書的編纂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聊齋俚曲集》是蒲松齡除《聊齋志異》以外最重要的白話作品,也是近代漢語重要的研究對象,董紹克[1]先生對聊齋俚曲的語言學價值曾給予高度評價。臨沂大學張?zhí)┫壬恢敝铝τ诹凝S俚曲的語言與文化研究,筆耕不輟,收獲頗多,新著《聊齋俚曲集方言俗語匯釋》(下稱《匯釋》)是其辛勤耕耘的又一可喜成果,這不僅是對《聊齋俚曲集》中方言俗語系統(tǒng)研究的有益嘗試,而且是近代漢語專書研究的新收獲。通覽本書,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選詞科學
《聊齋俚曲集》可謂是淄博地區(qū)乃至魯中南地區(qū)方言俗語的大薈萃,因而展卷而觀,方言俗語俯拾皆是,目不暇接。在詞語的選擇上應該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匯釋》一書很好地處理了這一問題:并沒有將所有的方言俗語羅列其中,而是有所選擇,通過精心篩選,擇取其中1500余條加以解釋,避免了龐雜和臃腫。例如書中收錄“巴結(努力)”一詞,與現代漢語中的“巴結(奉承)”語義有別,屬于同形異義詞,為近代漢語常用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的用例還有《紅樓夢》第八十六回:“襲人笑道:‘并不是我多話:一個人知書達理,就該往上巴結才是。”《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想我半生苦志讀書,才巴結作個知縣,不上半載,便經了這等意外的風波?!薄豆賵霈F形記》第一回:“又打聽得趙溫的座師吳翰林新近開了坊,升了右春坊右贊善;京官的作用不比尋,他也有心想巴結到這條路上?!庇秩纭皡⑼福ú峦?、悟透)”,既是近代漢語常用詞,又是現代口語常用詞,對該詞進行解釋,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漢語詞匯的發(fā)展脈絡,體會到語言發(fā)展的傳承性和漸變性的特點。
對于專書而言,如何從豐富的語料中把符合要求的詞語選出來,對著者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和考驗。這需要作者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功底:一是普通語言學功底,作者必須具備語言學的一般知識,了解語言的一般規(guī)律,這對于詞語的甄別與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二是詞匯學的基礎,特別是詞匯發(fā)展史的知識,因為著者必須具有歷史的眼光,從而能夠在詞匯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長河中精確地把握詞語發(fā)展變化的脈絡。三是方言學的功底,沒有方言學的知識儲備,無法將方言詞語與通用詞語區(qū)別開來,就無法有效地對專書中的方言詞語進行篩選。四是文化學的功底,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包含眾多文化信息,對于特定區(qū)域的人群來說,方言俗語體現了諸多特定的文化意蘊,這些特定的文化特征反過來指導作者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確定方言詞語。五是文本解讀的理論功底,因為著者所要研究的是聊齋俚曲的方言特點,是以文本分析為主要手段的,所以文本解讀理論對如何確定某一詞語在具體文本中的意義非常重要。從該書的寫作情形來看,作者顯然具備了這些功力。
二、釋義精確
詞語具有很強的概括性,這是任何語言都具有的特點。如何用最簡潔的語言對某一詞語進行高度概括而又準確的解釋,是每一位語言研究者都值得重視的問題。梁式中[2]、祝注先[3]等先生曾撰文指出了影響準確釋義的原因,并對如何準確釋義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秴R釋》一書不但釋義準確,而且語言高度凝練,用來釋義的詞語多數控制在兩個音節(jié)?!扒楣堋币辉~俚曲中用例頗多,亦為近代漢語所常用,意為“保管、保證”;“管情”是“情管”的同素異位詞,詞序不同,意思相同?!稘h語大詞典》對該詞的處理不夠精確,釋“情管”為“大概”,釋“管情”為“猶包管”,《匯釋》則分別給出了準確的解釋。在對實詞進行解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虛詞、詞綴等問題,例如“清澌澌”,釋為“清。澌澌,詞綴”。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釋義的精確還體現在對異形詞的處理上,異形詞是古代漢語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處理不好往往會出現失誤,包括《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在內的一些大型工具書也未能幸免。由于口語詞語大量存在,因此俚曲集中異形詞數量頗多,這就給詞語的注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例如“把灰/爬灰”“巴喇/疤啦”“縷唇/縷楚”“溜溜/流流”“惡扎/惡查”“窩攢/窩鉆”,等等,作者對這些詞語均作了很好的處理。
詞匯的意義以一般的理性意義為主,理性意義是詞匯意義的核心,具有概括性、全民性的特點,為大眾所熟悉。同時,詞語又具備一定的特定意義,這個特定意義是由文本的語境決定的,尤其在方言俗語當中,這一特定意義不具有全民性的特點。張?zhí)┫壬摹秴R釋》一書,其研究對象為聊齋俚曲中的方言俗語,這就決定了該書對特定詞義的高度關注。作者并不拘泥于詞語的一般意義的解釋,而是立足文本,突出方言,對聊齋俚曲中的詞語給出符合語境的、準確的注解。作者曾經多次深入方言區(qū)采集方言標本,保證了解釋的科學性、準確性。
三、例證豐富
例證法是文獻研究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尤其在詞語解釋、工具書編纂方面用得最多、最廣,這是一種卓有成效的推理方法。借助大量語言事實,通過實際用例的排比歸納,得出結論或者觀點,這就避免了觀點、結論的孤立存在,增強了說服力,增加了可信度。《匯釋》一書,幾乎每個詞條下都有數條例證作為支撐,除了內證之外,還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典籍中的用例作為旁證。例如“打鋪”一詞,引用了俚曲中的兩個用例,還引用了明清時期的五個用例;“登時”“東道”“利亮”等也均有六七個用例。例證的豐富性必然保證了釋義的準確性。
例證的使用方面同時體現了本書的另一個特點,即盡可能找到最早的用例,為讀者揭示詞語的源流問題,通過這些例證可以大致了解某一個詞語的發(fā)展脈絡。“天井”早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出現了,但是并非“院子”的意思,《匯釋》借助《水滸傳》《喻世明言》《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等作品中的例子,對俚曲中的“天井”進行了解釋,這些例子至少說明“天井”作為“院子”的意思至少在明朝已經出現了。
訓釋詞語,能夠找到較早的用例固然對解決問題有很大的作用,可以通過語言事實印證著作中的觀點,但是,對于地域性很強的方言俗語來說,有些例證是很難在文獻中找到用例的,在這種情況下,口語中鮮活的用例便成為詞語訓釋的佐證。所以,本書除了大量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用例之外,還引用了生活中諸多口語用例,這些活的方言用例的使用,為詞語的詮釋提供了有力的證明。例如“成溜”“乖/拐”“糊涂/糊突”等條目就使用了生動的口語用例,使得詞語注解的說服力大大增強。
有道是“金無足赤”“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匯釋》一書雖然特點突出,成就明顯,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諸如詞條漏收的問題,孤證的問題,以及方言俗語選擇的標準問題。例如“纏腳”條,引《墻頭記》第一回例:“誰想是蘇州娘子不纏腳,——光興了一個頭兒?!薄袄p腳”只是一種行為,在古代中國大凡女性都要纏腳,是一種普遍的行為,不是什么方言詞語。又如“重新”條,釋義為“另行開始;從新”。引例為《禳妒咒》第十八回:“他若見俺這個樣,未必不重新損揸?!薄肚偕獦贰罚骸奥犝f婆婆來相我,重新梳頭另裹腳,搽胭脂抹粉戴上花,扎掛的好像花一朵。”旁證例子有:《古尊宿語錄》第四十五卷:“溈仰法幢摧巳久,從頭提起又重新。誰知斷臂傳來事,光顯須憑大智人?!薄督鹌棵贰返谒氖呕兀骸拔鏖T慶令左右重新安放桌席,擺設珍羞果品上來,二人飲酒?!薄抖膛陌阁@奇》第十四卷:“適來縣君在臥房里,卸了妝飾,重新梳裹過了?!薄秲号⑿蹅鳌返诰呕兀骸八闵焓侄似饋?,也潑在院子里,重新拿進房來小解。”《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于是喚醒二婚頭,如此如此,這般這般,重新商量起來。”通過這些例證可以看出,“重新”是一個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的詞語,不是局限于某一個區(qū)域的詞語,因而《匯釋》將其定為方言詞語有些不妥。
學術總是在爭議與探討中不斷進步,因此,盡管《匯釋》一書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是并不影響該書是一部具有廣博的學術視野、深厚的文獻功底的專著,該書的出版必將為近代漢語的發(fā)展,為漢語詞匯學、漢語史、漢語工具書的編纂提供有益的指導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董紹克.談《聊齋俚曲集》的語言學價值[J].蒲松齡研究,1997(04):21-27.
[2]梁式中.略談準確釋義問題[J].辭書研究,1980(01):60-67.
[3]祝注先.準確釋義漫談[J].辭書研究,1981(01):134-140.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2016級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yè)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