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摘要:目的 觀察急診科急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危險因素和護理干預。方法 對2015年急診科134例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發(fā)生2例患者轉運過程中病情變化、均得到及時有效處理,最終也安全轉運,其余132例患者未發(fā)生意外直接轉運至相應科室。結論 做好急危重癥患者的院內轉運前的評估、各項準備、醫(yī)護人員安全教育、提高責任心等工作,規(guī)避轉運風險,保障轉運安全。
關鍵詞:急危重癥;院內轉運;護理
急診科是急危重癥患者至醫(yī)院內的首診科室,一般患者經過首診科室急診醫(yī)師初期緊急診治之后,為進一步明確病因、診斷和治療,需轉運到相關輔助科室進行檢查、病房住院進行治療或者手術室進行急診手術,轉運過程看似簡單、短暫,但此過程中患者的病情可發(fā)生突然變化,如運輸的劇烈震蕩,病情進一步惡化、嘔吐物致呼吸道阻塞、突發(fā)的呼吸心跳驟停,各種管道脫出,氧氣供給不足,出血二次損傷等,故發(fā)生危險的幾率極高[1-2]。急危重癥患者的院內安全轉運能夠明顯降低致死率、傷殘率,從而改善預后[3],因此,安全有效的急危重癥患者的轉運顯得極為重要,筆者就本院2015年1月~12月急診科134例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連續(xù)入選我院急診科2015年1月~12月需要進行院內轉運的急危重癥患者134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58例,平均年齡(51.44±17.84)歲。其中內科系統(tǒng)疾病93例,包括急性中毒8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21例,高血壓危象3例,急性腦血管病32例,呼吸衰竭18例,消化道出血5例,糖尿病酮癥、高滲性昏迷6例;外科系統(tǒng)疾病31例,其中多發(fā)傷13例,骨折18例,婦科10例。
1.2護理方法
1.2.1患方知情同意和評估 在決定院內轉運前,首先進行患者病情的全面的風險評估,如意識、呼吸、心血管、胃腸系統(tǒng)等變化以及管道脫開、藥物延遲給予等對患者造成影響的情況,因此對于重?;颊呤欠窬邆滢D運條件,需要由主管醫(yī)師評估權衡,作為急診護士也應評估和了解轉運途中可能發(fā)生的某些情況。在一般情況下,急危重癥患者經過急診科積極搶救后如果生命體征仍不穩(wěn)定的話,不宜轉運。評估可以轉運的,應將轉運的必要性(使患者得到及時的診治)和可能存在的風險告知患者或其家屬,使患方知情、了解、理解、簽字、同意轉運。
1.2.2轉運前護理準備 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做好口頭的解釋工作,以期得到患者的配合,對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應該檢查患者氣道、管路等是否固定、通暢,對于患者有多發(fā)傷、失血過多、潛在發(fā)生休克可能的,應使用留置針保留2~3條靜脈通路,保證有效的循環(huán),骨折患者需要做好初步的固定,防止搬運過程中發(fā)生二次損傷,保證各種引流管、輸液管道通暢,在位牢固,防止管道扭曲、折疊。需要有至少兩名醫(yī)生和護士陪同,做好搶救藥品和儀器的準備,一般需要有急救箱內常備的、常規(guī)藥品,需要基本滿足該患者可能出現病情變化等情況的需要,儀器準備一般有含有內置電池的心電監(jiān)護儀,便攜式的氧氣瓶、簡易呼吸氣囊,必要時需要準備除顫儀、氣管插管包等。并且需要對所攜帶的儀器和用物進行仔細檢查,確保處于功能狀態(tài)、能夠投入立即使用。
1.2.3轉運途中的護理 急危重癥患者由于其生命體征的變化較為明顯,在轉運途中更易發(fā)生危險,護士在途中應位于患者頭部這側,隨時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并作好記錄,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意識狀態(tài)、瞳孔等,保持呼吸道通暢和氧氣的供給,如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時,應將頭偏向一側,隨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如轉運途中突然出現呼吸心跳驟停,立即就地搶救,同時呼叫附近醫(yī)務人員協助。確保輸液管道通暢,并做好輸液的護理,防止管路的滑脫和扭轉,維持有效循環(huán)。還應防止搬動過程中由于體位變化引起重要臟器灌注不足從而發(fā)生休克。轉運時要注意為患者保暖 ,冬天加蓋棉被防止受涼,昏迷及躁動患者除護欄外應加適當約束,防止墜落。搬運患者時,醫(yī)護人員動作輕穩(wěn)、協調一致,防止平車、輪椅撞門、墻等,確保患者安全、舒適。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心理護理在急危重癥患者轉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患者生病或受傷后一般都會產生恐懼、緊張和煩躁情緒,轉運途中護士應及時使用語言等給予患者心理安慰和指導。
1.2.4協調與交接 急危重癥患者需要轉運做檢查的,如B超、CT、MRI等,要事先與檢查科室預約好時間,保持綠色通道的暢通;轉運至病房或手術室進一步治療的,需要通知對接科室準備好床位,搶救器材及藥品,并扼要地通報患者的簡單病情。提前使電梯處于等候狀態(tài),保證轉運過程中的高效、穩(wěn)定和暢通。轉至對接科室后,詳細與對方醫(yī)護人員交接該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療情況、已使用藥物情況、各種管道及通暢情況、皮膚有無破損或壓瘡、攜帶的急診病歷及相關報告,同時雙方在交接本上簽字確認。
2 結果
所有134例急危重癥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均得到合理有效且安全的護理,其中有2例患者在轉運途中發(fā)生病情變化,均得到有效處理和控制,最終均安全到達相關科室,未出現傷亡事故出現。確保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及其家屬對急診科的轉運工作的滿意度較高。
3 討論
急診科作為急危重癥患者的首診科室,需要在短時間內及時有效的初步處理、分診,確定患者進一步的治療方案,其中急危重癥患者的轉運成為急診科護理人員每天都要應對的一項重要工作[4]。院內科室與科室之間的轉運雖然路程不遠,歷時不長,但是患者因為大多為急危重癥,病情變化快、合并癥多、診斷有時尚不明確,從而使得整個轉運過程具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對于可能存在的轉運意外隱患分析有:①未提前通知相關科室做好接收準備,溝通不到位,容易引起醫(yī)患矛盾、浪費時間、影響檢查或治療,從而影響預后。②靜脈輸液等管路護理不到位,由于搬運不當、患者病情變化、情緒躁動、輸液壓力不足等原因,容易造成靜脈回血從而靜脈通路發(fā)生堵塞;因輸液穿刺針固定不妥容易造成穿刺針頭滑出血管外而致液體外滲及導致靜脈血外流;各種導管固定不到位造成滑脫、從而影響治療,甚至發(fā)生生命危險。③氧氣供給不當:當前轉運過程中一般都使用氧氣枕給患者供氧,但氧氣枕的氧流量難以調節(jié),也不夠準確;部分躁動患者氧管容易脫落、轉運過程中不易被及時發(fā)現,從而容易造成供氧中斷。
患者本身病情變化不確定性、有效治療干預與否、負責院內轉運醫(yī)護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技術水平都直接決定了轉運安全的成敗。故負責轉運工作的護理人員必須要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隨機應變的處理能力、扎實的急救技術、高于常人的觀察力,能夠隨時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杜絕安全隱患,所以,在合理保障諸多因素的前提下,我們的急診轉運工作才能盡力做到萬無一失,為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提供應有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孫遲,吳潔華.院內轉運風險及其規(guī)避措施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1):981.
[2]楊建紅.護理干預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9):11.
[3]陸莉金.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風險因素與護理[J].吉林醫(yī)學,2014,35(14):3185-3187.
[4]趙衛(wèi)勤.護理干預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1,49(11):82.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