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楊
建構(gòu)問學課堂,發(fā)展思辨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程 楊
問學課堂指的是在問中學,以問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在于以學生為中心,指向?qū)W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對于發(fā)展學生語文思辨能力有很大的好處。問學課堂不僅強調(diào)教師合理設(shè)置問題,促使學生意識到學什么內(nèi)容,更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fā),讓學生主動提問、主動探討,構(gòu)筑語文教學多元對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若能構(gòu)筑起良好的問學課堂,將促使學生全面提高思辨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興趣。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圍繞探究的主題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并嘗試解決這些問題,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對文本進行思考和分析的過程。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變得更加寬廣,考慮的方面也會更多,思考的角度會更加全面。
學習《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教師設(shè)計了一系列探究性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先讓學生分析文中“我”的行為和動作,然后讓學生分析當母親看見“我”的這些暴怒的行為時,采取了怎樣的行動。最后讓學生由此拓展開,思考“好好兒活”和“菊花”之間的關(guān)系。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發(fā)現(xiàn)“我”的喜怒無常源自于雙腿癱瘓,母親為了促使其放松心情故此提出去看花,但是卻被“我”粗暴拒絕。當母親去世后,“我”意識到其情感,故此將“看花”和懷念母親聯(lián)系在一起,并決定遵循母親的意愿“好好兒活”。
學者常相波提出在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要遵循學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用學生感到疑惑的內(nèi)容促使其內(nèi)心激起波瀾,進而潛心思考。這樣能讓學生既獲得了語文知識,又提高了思維能力。
學習是學生、課本、教師之間進行多元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是一種邏輯思辨的過程,在對話中學生的思考越來越深入,這能令其提高思維的深度。圍繞文本進行多元對話必須將思維的過程和文本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切不可脫離文本的內(nèi)容進行,否則會影響學生思辨的效果。
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文時,為了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代表皇帝、大臣、騙子、小孩等。隨后提出問題,如對皇帝組的學生提出:“皇帝為何不想承認自己看不見衣服?”對臣子組提問:“臣子為何不對皇帝直言不諱?”對騙子組提問:“騙子是否擔心自己的騙局被人識破?”對孩子組提問:“孩子為何敢于說出真相?”在學生綜合討論后,教師又組織學生一起討論,圍繞文本主題提出追問,和學生一起探討這篇文章的主旨:“作為一篇童話,為何這篇文章要展現(xiàn)出人世間的丑惡呢?這樣的童話適合給孩子看嗎?”學生提出:“或許這是給成人看的童話。”也有學生提出:“或許作者想要告訴孩子在長大后不要喪失童趣,成為這樣的人?!?/p>
和文本之間進行多元對話應(yīng)該由淺入深地進行,先從思考文本詞句開始,然后嘗試探究文本的語言形式,再思考文本主題、內(nèi)涵等更為深層次的內(nèi)容。這樣的分析層層深入,由淺入深,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因此能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思辨能力的提高還在于啟迪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將一些詞句調(diào)換成另一些詞句,思考替換后文本的語義和內(nèi)涵是否發(fā)生變化。這樣的思辨過程是學生和文本進行親密接觸的過程,能讓學生意識到閱讀文本需要有判斷性思維,令學生在判斷的過程中吸收并掌握語言。
在指導學習《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教師讓學生分析其中的某些詞句。如“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這里的“頂”能否用其它詞替代,如“戴”“放”等。學生在分析后指出,“樹尖”給人高而尖的感覺,這和“頂”的狀態(tài)一致。此外,“頂”的狀態(tài)體現(xiàn)出“雪”的量不多,和“小雪”相互呼應(yīng)。同時也暗喻了和“日本看護婦”的形象一致。由此可見作者精心挑選詞匯,力求更傳神地展現(xiàn)濟南的狀態(tài)。除此以外,還可以讓學生分析文本中的其他詞句。如作者十分擅長使用動詞,在描寫山尖時用了“鑲”,描寫山坡用了“穿”,描寫山腰則用“露”,這些詞匯都具有擬人的特點,十分形象地展現(xiàn)出濟南山水的狀態(tài)。
調(diào)換文字的過程充滿了思辨氣息,這種方法從文本出發(fā),再跳出文本,遷移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方面。教師要多進行這種具有生發(fā)性的引導,促使學生在品味辨析中掌握運用文字的訣竅。
學者常相波提出,在構(gòu)筑語文問學課堂時要注意把握學生的思辨特點,采用自發(fā)的、探究討論的參與式教學模式組織學生參與到語文閱讀之中。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有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同時鍛煉語文思辨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科素養(yǎng)。
江蘇徐州市東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