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要】提到教科研,很多教師認為“教科研是神秘高深的學問,常常聆聽專家談,離自己太遙遠?!币灿欣蠋熡X得只要管理好班級就行,哪有時間去搞科研,缺乏對教科研的關(guān)注與興趣。然而,教科研對老師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它能讓老師們不斷地挑戰(zhàn)自我、改變自我、完善自我。如何讓習慣于一線教學工作的幼兒教師煥發(fā)對教科研的興趣?
【關(guān)鍵詞】教科研;故事;幼兒;成長
晚上,我翻開自己的隨筆本,以前的案例映入眼簾。對了,教師每天都會為各種教育問題絞盡腦汁,不是每天都在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嗎?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何不就從教育故事分享開始,改變教師對待教科研的觀念,增強教科研意識,激發(fā)教科研興趣。
第一,分享教育故事里的教研
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育故事。接著,我向大家娓娓講述了故事“綠色的樹干”。這是一節(jié)手工課,用蠟光紙撕碎以后粘貼樹葉,未完成的可以帶回家繼續(xù)完成。晚上,接到揚揚媽媽電話:“王老師,我想問一下,今天手工課,是不是用綠色的蠟光紙粘貼樹葉?”我答:“是啊。”接著她著急又無奈地說:“你看這孩子,真拿他沒辦法。綠色的紙應該貼在樹葉部分,可他偏要貼在樹干上。你說怎么辦?”揚揚個性很強,但他這樣做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想聽聽揚揚怎么想的,便讓孩子接電話:“揚揚,能說說為什么要把綠色蠟光紙貼樹干上嗎?”他一字一頓地告訴我:“我想讓樹干也漂亮一點。樹干黑乎乎的,做成綠色,不就變漂亮了嗎?”對啊,為什么不可以呢?這不正是孩子的獨特想法與獨創(chuàng)之處。于是,我建議揚揚媽媽,首先,肯定孩子的獨特想法;其次,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最后,與孩子一起欣賞作品。第二天,揚揚和媽媽一起高高興興地拿著作品來到幼兒園,當我把他的作品展示給全體幼兒,揚揚的臉上洋溢著激動的微笑。揚揚媽媽看著開心的兒子,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此后,揚揚的獨特想法一發(fā)不可收拾,經(jīng)常有與眾不同的作品,揚揚媽媽也開始學會肯定孩子、欣賞孩子的“另類作品”。
故事聽完,我期待的目光投向老師們,大家開始竊竊私語,不知如何表達。我鼓勵大家大聲交流,可結(jié)合《指南》,也可結(jié)合自己的教育經(jīng)驗。望著我鼓勵的眼神,不一會兒,大家開始暢所欲言。
王:我想到了在孩子畫畫的時候,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在畫人時,大大的頭占據(jù)身體的一半,細細的胳膊上大大的手,能抓好大的東西;天上飄雪花,小姑娘穿裙子……
潘:這些與現(xiàn)實生活錯位的現(xiàn)象,成人往往無法理解,有時還會急于糾正。其實,孩子把畫畫的過程當作是一種游戲,他們會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自己的喜好宣泄在畫紙上,想象與現(xiàn)實融合,思維不受任何限制。
陸:幼兒的種種潛能在此時得到真正的挖掘與發(fā)展,這些在成人看來有些“出格”、“錯位”的畫面往往表現(xiàn)了幼兒自身情感的好惡。
謝:但我們常常會聽到家長如此評價孩子的作品,“呀,你怎么畫得一點兒也不像!”就這樣,孩子充滿希望的火花被家長的一盆“涼水”瞬間澆滅。
我總結(jié):可見,成人過多的擔心與干涉只能使幼兒失去創(chuàng)作的源動力,扼殺幼兒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潛能。如揚揚媽媽強制孩子按常規(guī)思維去做,那么就不會出現(xiàn)揚揚與眾不同的作品,揚揚也不會體驗到創(chuàng)作的自信和被欣賞的快樂。
接著我又緊鑼密鼓地指出:“剛才大家對故事中問題的分析交流就是我們一直‘望塵莫及的教科研,誰說我們不會搞教科研了,對嗎?”老師們笑了,有的低下頭,有的望著我,不過,在笑容里我分明看見大家的自信、向往。
就這樣,第一個故事分享便營造了寬松的教科研活動氛圍,充分激發(fā)了老師交流的欲望。更讓大家知道“搞科研”不是很難做的工作,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這次故事分享改變了教師對教科研的不良心態(tài)和錯誤觀念,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后,還得加強實踐研究,掌握科研方法,才能使得教科研活動不流于形式。于是,我們成立以園長為首、教師人人參與的教科研小組,結(jié)合實踐研究需要,引導教師積極參與教科研活動。面對繁重的保教工作和研究經(jīng)驗的不足,我們引導教師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出發(fā),嘗試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提出、分析、解決問題。
第二,分享生活故事里的教研
生活有許多秘密,那么,老師如何利用這個契機進行教科研呢?午飯后,大家來到操場散步,幾棵松樹在春風中悄然變化。有孩子指著樹上夾雜在深綠色樹葉中那一簇簇淺綠驚喜地喊道:“老師,開花了!”而這時,有孩子提出抗議:“那不是花,是新葉子。”聽著爭議,我沒有當時判斷誰對誰錯,而是啟發(fā)說:“看上去,還真像,究竟是花還是新葉子?我們常來看看,好嗎?”以后每天中午散步,孩子們都不忘觀察。一周過去了,那淺綠色看似花的新葉逐漸長成深綠色。這時,認為是葉子的孩子歡呼自己的勝利,而認為花的孩子有點沮喪。這時,我鼓勵道:“剛長出時,嫩綠嫩綠的,夾雜在深綠的葉子中,真像花,可見想象得多美!一開始看出是葉子的小朋友,可見觀察得可細致了。在生活中需要我們豐富而美麗的想象,也需要我們用事實來證明。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本領(lǐng)?!焙⒆觽兟犃耍矏傊槎家缬谘员?。
老師們開始熱烈交流:
江:孩子們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樂于表達,對于他們來說,身邊的一草一木都是非常新奇的。
陳:就像他們是多么相信月亮上有嫦娥姑娘、桂花樹,還有可愛的玉兔,他們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靈動。
張:如果面對孩子“欣喜的發(fā)現(xiàn)”,教師毫無反映,或當即否定,甚至反駁:“錯了,那不是花?!睂购⒆訂适Ф嗌俦磉_自身的感知和體驗的機會!
潘:所以,我們要在傾聽、欣賞中回應孩子;在支持、對話中回應孩子;在交流、分享中回應孩子。
看,當老師能客觀地看待教科研,并希望成為一個研究者時,研究已成為一種自發(fā)的需要。觀察與反思,教育故事敘事已成常態(tài),在分享與交流中教師的研究潛能也蓄勢待發(fā)。在一個個故事分享的思維碰撞中,老師們的交流越來熱烈,思考越來越深入。“小問題,小專題,小團體”的故事分享,讓老師認識研究、參與研究、樂于研究。我們不求博大精深,但求在老師的心中留下教科研的種子,相信老師定會越來越愛上教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