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 劉力榕
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對公司外部治理效應研究
——基于盈余管理的視角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 劉力榕
本文選取2009-2015年深圳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了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對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尋求我國市場中證券分析師公司治理作用直接和間接的證據。基于盈余管理視角,實證考察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的外部治理效應。研究發(fā)現(xiàn):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公司應計盈余管理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真實盈余管理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也證實了過度自信假說、合謀假說的觀點,說明我國市場中的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缺乏有效性。
證券分析師 實地調研 外部治理 效應盈余管理
分析師擇股關注、預測評級、盈利預測等一系列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投資者和公司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上市公司與市場之間充當著重要的橋梁與紐帶,促進了證券市場快速、健康的發(fā)展。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市場中介的證券分析師,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受到理論與實物界的關注。國內外學者相繼證明了證券分析師外部治理作用的存在性。然而,近年來頻繁爆發(fā)的“研報門”事件使得證券分析師的市場獨立性受到了嚴重的質疑。Lim(2001)以及韋德洪(2013)等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我國資本市場中的證券分析師淪于缺乏一定獨立性的發(fā)展困境。證券分析師一方面充當著外部監(jiān)督者的角色,一方面又容易受到利益沖突和認知偏差的影響,使自身缺乏獨立性,在這樣的背景下,證券分析師是否扮演了公司治理的角色?如果扮演了,其發(fā)揮的作用如何?是積極規(guī)范的還是消極負面的?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因素導致的。本文基于這樣的導向,從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對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出發(fā),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對會計信息透明度的影響一方面,證券分析師利用自身專業(yè)的知識,對實地調研獲取的信息進行解讀分析,不僅是對公司財務報告的有益補充,而且能夠有助于遏制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些不良動機和行為,減少了中小投資者的信息收集、分析、解讀的成本,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從而提高了公司信息透明度;另一方面,我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無論是在制度建設上還是執(zhí)行效果上,都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公司時,有可能與公司的管理層合謀,進行盈余管理,向市場傳遞不真實的信息,降低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谏鲜龇治?,本文提出如下正反假說:
H1a:證券分析師對公司實地調研的次數(shù)越多,公司的會計信息透明度越高
H1b:證券分析師對公司實地調研的次數(shù)越多,公司的會計信息透明度越低
(二)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對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作為投資者與上市公司之間重要的橋梁與紐帶,證券分析師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了證券市場的效率。因此,證券分析師為了使自己的盈余預測行為更為準確,一方面努力去發(fā)現(xiàn)公司不當?shù)臅嬚?,導致公司應計盈余管理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加大,增加了應計盈余管理的成本,從而使應計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另一方面,積極地參與到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公司利用生產和銷售操控等進行盈余管理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加大,增加了真實盈余管理成本,從而相應的減少真實盈余管理。國外學者Chang(2006)、Yu(2008)等以及國內學者于忠泊、葉瓊燕和田高良(2011)等的研究支持了上述觀點。但是,過度自信假說認為證券分析師在發(fā)布盈余預測時,過度的依賴所獲取的私人信息,而對自己解讀信息的能力表現(xiàn)出不自信。管理層在得知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公司前,基于其對獲取信息的高度自信,具有很強的動機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或通過對公司生產、銷售的操控進行真實盈余管理,操控會計盈余,從而向其傳遞公司“營運看好”的信號,發(fā)布對公司有利的盈余預測。Brown(1987)、晃楠(2009)等的研究支持了上述觀點;合謀假說認為,證券分析師為了能夠持續(xù)的從公司獲取私密的信息,與管理層保持良好合作的關系,在實地調研時,會與管理層進行勾結,操控盈余,增加公司應計盈余管理或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Lim(2001)、郭杰(2009)、吳超鵬等(2013)以及韋德洪(2013)的研究支持了以上觀點。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正反假說:
H2a:證券分析師對公司實地調研的次數(shù)越多,基于應計項目的盈余管理越少
H2b:證券分析師對公司實地調研的次數(shù)越多,基于應計項目的盈余管理越多
H3a:證券分析師對公司實地調研的次數(shù)越多,基于真實活動的盈余管理越少
H3b:證券分析師對公司實地調研的次數(shù)越多,基于真實活動的盈余管理越多
(一)樣本選擇與數(shù)據來源目前只有深交所要求其上市公司制定信息披露登記備查制度,并在定期報告中將信息披露備查登記情況予以披露,同時對接受或邀請?zhí)囟▽ο蟮恼{研、溝通、采訪等活動予以詳細記載,同時考慮到創(chuàng)業(yè)板和中小板存續(xù)時間較短的現(xiàn)狀,本文選取深交所主板上市的A股公司作為樣本。在樣本區(qū)間的選擇上,由于2006-2007年是我國新舊會計準則交替的階段,新準則的實施對公司的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紤]到過渡期的影響,本文的樣本區(qū)間選擇為2009至2015年。本文關于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的數(shù)據均來自于手工收集,其他數(shù)據均來自于CSMAR數(shù)據庫。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應計盈余管理(DA)。應計利潤分為非主觀應計利潤和主觀應計利潤,非主觀應計利潤反映的是公司基本經營業(yè)績,而主觀應計利潤(即可操縱性應計利潤)反映的是公司非正常的經營業(yè)績,這部分業(yè)績是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性應用實現(xiàn)的。因此,本文選擇可操縱性應計利潤(DA)作為應計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變量。首先,計算出總應計利潤TAt。
其中,NIt為公司t年凈利潤,CFOt為公司t年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量凈額。然后,對如下模型進行分年度、分行業(yè)的回歸。
其中,At-1、ΔREVt、PPEt是行業(yè)特征參數(shù),At-1為公司t-1年末總資產,ΔREVt是公司t年主營業(yè)務收入和上年主營業(yè)務收入的差額,PPEt是公司t年末廠場、設備等固定資產原值,εt為t年的誤差項。通過分年度、分行業(yè)回歸,即可得到上述回歸系數(shù)α1、α2、α3。
然后,將α1、α2、α3代入
求得非可操縱應計利潤NDA。其中,ΔRECt為t年應收賬款的變化量。
最后,由模型
即可求得可操縱應計利潤DA。
真實盈余管理(RM)。本文借鑒劉啟亮等(2011)、李增福等(2011)的做法,用異常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Ab_CFO)、異常產品成本(Ab_PROD)和異常費用(Ab_DISEXP)三個指標來衡量真實盈余管理(RM)。
該指標的高低意味著公司進行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具體的計算過程如下:
第一,現(xiàn)金流量模型。借鑒Dechowetal.(1995)的做法,通過公式(6)和(7)先計算出正常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然后用實際的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減去正常的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就得到異常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Ab_CFO)。
第二,產品成本模型。通過公式(8)-(11)先計算出正常的產品成本,然后用實際的產品成本減去正常的產品成本就可以得到異常的產品成本(Ab_PROD)。
第三,費用模型。通過公式(12)和(13)先計算出正常的費用,然后用實際的費用減去正常費用,就可以得到異常費用(Ab_DISEXP)。
在上述公式中,CFOt是當年來自經營活動的現(xiàn)金流量凈額,SALESt是當年的銷售收入,ΔSALESt是當年和上年銷售收入的變化額,ΔSALESt-1是上年和上上年銷售收入的變化額,ΔINVt是當年和上年存貨變化額。COGSt是當年的產品銷售成本。PRODt是當年的產品成本,由當年的銷售產品成本和存貨變化額組成。DISEXPt是當年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之和。
會計信息透明度(Transp)。本文借鑒Bhattacharya等(2003)、謝雅璐(2009)等的做法,從盈余激進度(EA)、盈余平滑度(ES)以及二者的加總來構建會計信息透明度指數(shù)(Transp)。
盈余激進度(EA)。盈余激進度是指公司進行盈余管理實現(xiàn)操控利潤的傾向。由于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盈余管理的動機,因而從盈余激進的角度衡量公司的會計信息透明度比較合理。盈余激進度(EA)的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變量的含義與前文應計盈余管理計量模型中的變量含義一致。
盈余平滑度(ES)是衡量公司賬面盈余的平穩(wěn)度與真實盈余之間關系的指標,反映了公司收益波動偏離真實盈余波動的程度。為了向外界傳遞“經營穩(wěn)定”的信號,上市公司會通過盈余管理手段隱藏真實的業(yè)績,從而增加了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了會計信息透明度。因此,本文將盈余平滑度作為衡量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的一個指標。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ESt表示公司第t年的盈余平滑度;Correlate()衡量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ΔACt=公司第t年的年度經營性應計項目增加額/公司t年度末總資產;ΔCFt=公司第t年的年度經營性現(xiàn)金流量增加額/公司第t年末總資產。
最后,總會計信息透明度(Transp)的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Transpt=公司第t年的總會計信息透明度;Deciles(.)=十分位數(shù)。
本文首先對上市公司的EAt和ESt進行十分位排序,由于公式(16)計算的是會計信息透明度,而由前文可知,EAt和ESt的值越大,公司的會計信息透明度越低。因此,在進行十分位排序時要做趨同化處理,即EAt和ESt的值越大,排序越小,這樣總會計信息透明度Transpt的值越大,表明公司的會計信息越透明。
(2)解釋變量。分析師實地調研(ANALYST)。實地調研是證券分析師直接獲取企業(yè)信息的重要渠道,與其他獲取信息的渠道(如跟進)等存在明顯的差異。本文采用公司當年被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的次數(shù)ANALYST來計量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
(3)控制變量。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為此,本文選取如賬面價值與市值比、公司規(guī)模、負債水平、公司經營業(yè)績、成交量、證券分析師跟蹤的次數(shù)以及年份作為控制變量,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表
(三)模型構建首先,對于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對會計信息透明度的影響,本文使用以下模型(1):
其次,仿照Barthetal(2008)和Cohenetal(2008),對于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對應計盈余管理的影響,本文使用如下回歸模型(2):
最后,仿照Roychowdhury(2006)和Cohenetal(2008),對于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對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本文使用以下模型(3):
(一)描述性統(tǒng)計從表2可以看出,證券分析師調研次數(shù)Analyst的平均值為1.352,最小值為1,說明公司平均每年都會被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并發(fā)布盈余預測。真實盈余管理程度RM的中位數(shù)為-0.0700,說明有50%以上的公司進行了負向的真實盈余管理。正向應計盈余管理和負向應計盈余管理的平均值分別為0.0250和-0.0400,說明公司進行負向應計盈余管理的程度大于正向應計盈余管理。賬面價值與市值比BM的3/4分位數(shù)為0.828,說明75%以上的上市公司的市場價值大于其賬面價值。資產負債率LEV的中位數(shù)為0.565,也就是說至少有一半的公司資產負債率在50%以上,說明我國的公司處于較高的負債水平上。凈資產收益率ROA的中位數(shù)0.0600,說明50%以上的公司處于盈利的狀態(tài)。分析師跟蹤次數(shù)Cover的平均值為19.57,遠大于實地調研次數(shù)的平均值1.352,說明出于信息收集成本的考慮,分析師更愿意采取實地調研的替代方式跟蹤來獲取公司的信息。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二)相關性分析表3報告了各自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從表3可以看出,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Analyst與賬面價值與市值比BM和資產負債率LEV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即公司的賬面價值與市值比、負債水平越低,證券分析師越有可能對其進行實地調研;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Analyst與凈資產收益率ROA和分析師跟蹤次數(shù)Cover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即公司的經營業(yè)績越好、受到跟蹤的次數(shù)越多,分析師越有可能對其進行實地調研;但公司規(guī)模SIZE和成交量VOL與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表3 自變量相關性分析
表4報告了各因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從表4可以看出,異常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R_CFO與異常費用R_DISCEXP相關系數(shù)為0.287,且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他們之間存在正的線性相關關系,而異常產品成本R_PROD與異常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R_CFO和異常費用R_DISCEXP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632和-0.514,且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異常產品成本與異常經營活動現(xiàn)金流和異常費用之間都呈現(xiàn)出了較高的負相關關系,以上分析說明了上述三個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抵消效應,也驗證了本文借鑒劉啟亮等(2011)、李增福等(2011)的做法,構建真實盈余管理的綜合指標RM(RM=R_PROD-R_CFO-R_DISCEXP)的合理性。
表4 因變量相關性分析
(三)回歸分析
(1)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會計信息透明度。表5所列示的是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會計信息透明度的OLS回歸結果。結果如表5所示:首先,在沒有控制變量的情況下,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會計信息透明度Transp的回歸系數(shù)為-0.058(t值為-2.242),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而在控制變量的情況下,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會計信息透明度Transp的回歸系數(shù)為-0.052(t值為-2.051),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控制變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會計信息透明度Transp之間的關系,提高了研究結果的準確度。其次,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會計信息透明度Transp之間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說明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次數(shù)越多,會計信息的透明度越低,支持了假說H1b。
在控制變量中,會計信息透明度Transp與盈利能力指標ROA、成交量VOL顯著負相關,且相關性水平為1%,說明經理人員為股東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越強、股票成交量越大,公司的會計信息透明度越低。會計信息透明度Transp與分析師跟蹤次數(shù)Cover顯著正相關,且顯著水平均為1%,說明受分析師跟蹤的次數(shù)越多,公司的會計信息透明度越高,即分析師跟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司的會計信息透明度,降低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這與Arya(2007)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表5 會計信息透明度與證券分析師調研次數(shù)回歸分析
(2)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應計盈余管理。表6所列示的是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應計盈余管理的回歸結果。由于正向應計盈余管理和負向應計盈余管理在動機和手段上存在著顯著的差別,本文按照DA的符號將總樣本分為正DA+、負DA-兩組進行線性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Analyst無論與正向應計盈余管理還是負向應計盈余管理的回歸系數(shù)在統(tǒng)計上都不顯著。這與假設H2a和H2b相反。上述檢測結果表明,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無論是對正向應計盈余管理還是負向應計盈余管理都無顯著影響,這與我國當前完善會計準則制度、提高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來抑制盈余管理有關。會計政策彈性的大小限制了公司應計項目的操控空間,而且持續(xù)使用應計盈余管理的公司會面臨更高的監(jiān)管風險及訴訟風險等。因此,公司會把操縱盈余的方式轉向更為隱蔽的真實盈余管理,這與Cohenetal(2008)研究的結果相一致。
在控制變量中,正向應計盈余管理DA+與賬面價值與市值比BM、成交量VOL和分析師跟蹤次數(shù)Cover顯著正相關,且顯著水平均為1%,說明經理人員為股東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越強、成交量越大、受證券分析師跟蹤的次數(shù)越多,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正向應計盈余管理DA+與盈利能力ROA、公司規(guī)模SIZE顯著負相關,且顯著水平均為1%,說明盈利能力越強、規(guī)模越大,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越低。但是公司的負債水平與正向應計盈余管理DA+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負向應計盈余管理DA-與賬面價值與市值比BM顯著負相關,且顯著水平均為1%,說明經理人員為股東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越強,公司的負向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負向應計盈余管理DA-與證券分析師跟蹤次數(shù)Cover顯著正相關,且顯著水平均為1%,說明受證券分析師跟蹤的次數(shù)的越多,公司的負向應計盈余管理程度越高。這與Matsurnotol(2002)、Tian(2006)、晃楠(2013)和吳鵬(2013)等的研究結論相一致,即管理層為了避免“盈余意外”,會有很大的動機進行盈余管理來操控盈余。負向應計盈余管理DA-與公司公司規(guī)模顯著正相關,且顯著水平為10%,說明規(guī)模大的公司具有相對更大的可能性進行負向盈余管理。負向應計盈余管理DA-與成交量VOL顯著負相關,且顯著水平為10%,說明成交量越大的公司越有可能進行較低的負向盈余管理。但是負向應計盈余管理DA-與盈利能力ROA、負債水平LEV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表6 應計盈余管理與證券分析師調研次數(shù)回歸分析
(3)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真實盈余管理。表7所列示的是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真實盈余管理的OLS回歸結果。從表7可以看出,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與真實盈余管理的回歸系數(shù)為0.016(t值為2.125),說明與沒有受到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的公司相比,實地調研使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平均減少了1.6個百分點,并且這種影響在1%水平上顯著,即實地調研能夠顯著提高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支持了本文的假說H3b。同時,上述實證結果恰好驗證了過度自信假說與合謀假說的觀點,說明在我國這個公司治理機制和法制不健全的新興市場中,證券分析師容易受到利益沖突和認知偏差的雙重影響,難以保持應有的獨立性。
在控制變量中,賬面價值與市值比BM與真實盈余管理RM的回歸系數(shù)為0.159(t值為4.293),且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經理人員為股東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越強,公司越有動機進行真實盈余管理。盈利能力指標ROA、分析師跟蹤的次數(shù)Cover與真實盈余管理RM顯著負相關,且顯著水平均為1%,說明盈利能力越強、受到分析師跟蹤的次數(shù)越多,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成交量VOL與真實盈余管理RM顯著負相關,且顯著性水平為10%,說明成交量大的公司相對來說會進行較低程度的真實盈余管理。但是,公司的負債水平LEV、資產規(guī)模與真實盈余管理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表7 真實盈余管理與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次數(shù)回歸分析
(四)穩(wěn)健性檢驗考慮到應計盈余管理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本文在證券分析師實地地研與真實盈余管理模型(3)中加入正向應計盈余管理與負向應計盈余管理兩個變量,重新進行了回歸分析?;貧w結果顯示,公司的正向應計盈余管理DA+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存在著替代的關系,即正向應計盈余管理DA+越低,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負向應計盈余管理DA-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存在互補關系,即當公司進行負向應計盈余管理時,管理層為了避免公司的業(yè)績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公司的股價,會相應的提高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這與前文得到的實證結果基本一致。上述穩(wěn)健性檢驗的結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結論是穩(wěn)健的。
(一)結論本文利用2009至2015年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利用手工收集的實地調研數(shù)據,從盈余管理的視角出發(fā),對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的外部治理作用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如下結論:首先,實地調研無論是和正向應計盈余管理還是和負向應計盈余管理都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可見,當前完善的會計制度和較高的監(jiān)管風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利用會計政策和方法的選擇來操控盈余的可能性。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更具靈活性和隱蔽性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日益受到公司管理者的青睞。其次,實地調研與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可見,在我國這個公司治理機制和法制尚不健全的資本市場中,證券分析師的行為容易受到利益沖突和認知偏差的雙重影響,使實地調研失去有效性。最后,正向應計盈余管理DA+與真實盈余管理RM顯著負相關,說明正向應計盈余管理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替代關系,結合上述研究的結論,可以知道我國市場中的上市公司傾向于采用真實盈余管理實現(xiàn)會計盈余的調增。此外,本文還發(fā)現(xiàn)公司的負向應計盈余管理DA-與真實盈余管理之間存在著互補關系,即當公司進行負向應計盈余管理時,為了避免業(yè)績受到影響,從而影響股價,管理層會通過真實盈余管理的手段調整會計盈余。綜上所述,目前我國證券分析師的實地調研行為缺乏有效性,這一方面與我國當前不健全的公司治理機制和法制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與分析師自身的專業(yè)能力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
(二)建議依據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1)加強證券分析師隊伍建設,降低證券分析師認知偏差。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活動與證券分析師的專業(yè)判斷能力有一定的聯(lián)系。當管理層得知進行實地調研的證券分析師專業(yè)能力欠缺時,會認為他們很難發(fā)現(xiàn)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因而會有更大的動機進行盈余管理,然后采取措施引導證券分析師發(fā)布對公司有利的盈余預測。因此,應加強證券分析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yè)勝任能力。(2)健全相應政策文件,加強外部監(jiān)管?!渡钲谧C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規(guī)范運作指引》都對分析師實地調研的行為進行了規(guī)范,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分析師與管理層的合謀行為。但是,目前上交所并未出臺相關的文件對分析師的實地調研行為進行規(guī)范,因此,為了提高分析師實地調研的有效性,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fā)展,《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規(guī)范運作指引》等文件的出臺將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會計師事務所在為公司提供審計服務時,應重點關注公司容易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的領域,對于審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應當在當年的審計報告中予以公正、客觀的披露,對于盈余管理程度較大的公司,可以考慮是否出具非標準的審計報告;政府等監(jiān)管部門應當在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上,針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制定統(tǒng)一的認定標準和懲罰措施,使之更具操作性和規(guī)范性。
[1]范經華、張雅曼、劉啟亮:《內部控制、審計師行業(yè)專長、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會計研究》2013年第4期。
[2]朱紅軍、何賢杰、陶林:《中國的證券分析師能夠提高資本市場的效率嗎?——基于股價同步性和股價信息含量的經驗證據》,《金融研究》2007年第2期。
[3]馮旭南、李心愉:《中國證券分析師能反映公司特質信息嗎?——基于股價波動同步性和分析師跟進的證據》,《經濟科學》2011年第4期。
[4]于忠泊、田高良、齊保壘、張皓:《媒體關注的公司治理機制——基于盈余管理視角的考察》,《管理世界》2011年第9期。
[5]趙玉潔:《法律環(huán)境、分析師跟進與盈余管理》,《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6]晁楠:《管理層規(guī)避負盈余意外的動機研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
[7]郭杰、洪潔瑛:《中國證券分析師的盈余預測行為有效性研究》,《經濟研究》2009年第11期。
[8]吳超鵬、鄭方鑣、楊世杰:《證券分析師的盈余預測和股票評級是否具有獨立性?》,《經濟學》2013年第3期。
[9]趙茜:《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視角》,大連交通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10]徐媛媛、洪劍峭、曹新偉:《我國上市公司特征與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投資研究》2015年第1期。
[11]賈琬嬌、洪劍峭、徐媛媛:《我國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有價值嗎?——基于盈余預測準確性的一項實證研究》,《投資研究》2015年第4期。
[12]鄭方鑣:《中國證券分析師行業(yè)研究:效率、行為與治理》,廈門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
[13]劉會:《證券分析師實地調研影響因素探究》,復旦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
[14]W.Chen,F.Liu,K.Matsumoto.Earnings Skewness andAnalystForecastBias.Journalof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6.
[15]Lim T.Rationality and Analysts'Forecast Bias.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1.
[16]J.D.Piotroski and D.T.Roulstone.The Influence of Analysts,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Insiders on the Incorporation of Market,Industry and Firm-Specific Information into Stock Prices.Accounting Review,2011.
[17]Chan C.J.High-level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 Corruption and Analyst Forecast Accuracy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6.
[18]Chang J.,Khanna T.,Palepu K.Analyst Activity around the World.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6.
[19]Junxiong Fang,Weicheng Yu and Xu Zhang.Positive Externality of Analyst Coverage upon Audit Services:Evidence from China.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 2008.
(編輯 彭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