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海英
老藤結出新果實
—— 鼓曲藝術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
文|方海英
中國的鼓曲藝術歷史之悠久、種類之繁多、表演之精彩、唱腔之豐富歷來為世人所稱道。它是中華文化最通俗的表現(xiàn)形式,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它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然而由于時間的推移,這一民族藝術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特別是當代學生對這門藝術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一無所知。一位從事曲藝工作的藝人曾意味深長地說:“我們不能讓老祖宗的玩意兒斷送在我們的手里,我們要讓所有的人都知道這些老玩意兒的藝術魅力,要想辦法留住這些瑰寶,要嫁接現(xiàn)代攬新人,根植傳統(tǒng)不忘本”。
學校是傳承文化的基地,課程是傳承文化的載體。然而,要想讓鼓曲藝術為學生所接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它們離學生的生活太久遠了,加之伴奏單一,演唱起來不如流行歌曲朗朗上口。如果生搬硬套的硬塞給學生,學生不會感興趣,傳承鼓曲藝術也就成了一句空話。針對這些問題,我校將鼓曲藝術作為音樂學科校本課程,從幾個方面嘗試探索傳承這一民族藝術的新途徑。
老調新唱,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巧妙“嫁接”,“老藤結出新果實”我校地處農(nóng)村,當?shù)氐拇迕袷窒矚g鼓曲藝術,在人們的茶余飯后總要唱上幾段——鼓曲在本地區(qū)有著得天獨厚的發(fā)展優(yōu)勢。我校憑借這一優(yōu)勢,將鼓曲帶進校園,帶給學生。但是由于鼓曲離學生年代久遠,與學生很難產(chǎn)生共鳴。為了讓鼓曲能夠接近學生的生活,縮短與學生的距離,我們“老調新唱”,用鼓曲的原有曲牌填入我校自己創(chuàng)編的新詞。我們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創(chuàng)編了符合現(xiàn)代道德價值的歌詞內容,如: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節(jié)能減排、中華傳統(tǒng)美德、學生道德行為規(guī)范等主題。為了能夠不失鼓曲的“韻味”,我校聘請鼓曲專家為新詞選編鼓曲的曲牌,并對新的歌詞進行修改。自2003年以來,我校先后編寫了《愛我家園,從我做起》(健康環(huán)保題材)、《承接中華傳統(tǒng)美德,培育民族精神》(中華傳統(tǒng)美德題材),京東大鼓《唱唱是個文明形象》(學生禮儀規(guī)范題材)、《迎奧運的北京》(奧運題材),山東柳琴《八榮八恥記心間》(道德規(guī)范題材)等曲目。這一做法拉近了鼓曲和學生的距離,學生們不再從內心去排斥鼓曲,而是把它作為一種新型的“流行音樂”去看待,由被動變主動地去接受鼓曲,在課下,學生們會經(jīng)常自覺不自覺地唱上一兩句,鼓曲藝術開始逐漸走進學生內心,開始在他們的身上得到傳承。
編寫鼓曲藝術教材,將鼓曲“請進”音樂課堂隨著鼓曲藝術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們將鼓曲藝術中零散的唱段進行系統(tǒng)化,編寫成音樂學科的校本教材,納入到課程中,讓更多的孩子認識鼓曲、了解歌曲、接受鼓曲,感受鼓曲的藝術魅力。在編寫過程中,我們特請曲藝團的兩位專家作為編寫顧問,一起參與編寫與策劃,開發(fā)出一套系統(tǒng)的校本教材《鼓曲藝術》。
我們編寫的《鼓曲藝術》校本教材內容豐富,有我校的創(chuàng)編曲目;有鼓曲當中的經(jīng)典曲目,如單弦《魯智深倒拔出楊柳》《響鈴公主》,山東快書《武松打虎》,北京琴書《長壽村》,京東大鼓《送女上大學》;有鼓曲知識的介紹和演唱名家的簡介;還有鼓曲各種曲牌的介紹,等等。這些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積累了更多的鼓曲知識。
班班有鼓曲,年級演唱各具特色為了將鼓曲這一民族藝術更好地在學生中傳承,提高鼓曲教學課堂實效性,我們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每個年級制訂了不同學習內容與目標。如:低年級的學生演唱的曲目曲牌簡單、上口,歌詞兒歌化;中年級學習更多的音樂知識和欣賞;高年級學唱的曲目篇幅長、較復雜。這樣,使得不同年級的學生都能夠由淺入深地掌握鼓曲藝術,感受鼓曲的藝術魅力。此外,在鼓曲教學中,我們還注意各個年級的銜接,將鼓曲以一種接力的形式進行傳承。低年級的學生唱會要求的曲目后,其他的在高年級作為欣賞曲目,這樣讓學生經(jīng)常聽,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得教材中的每一首歌曲在各個年級都得到傳唱。各個年級的知識技能建立很好的銜接,滿足了各個年級學生的需求。
“請進來走出去”,讓鼓曲藝術走出更廣闊的天地為了提高學生的鼓曲演唱水平,我們聘請了更多的鼓曲專家,指導學生的演唱,在學生中培養(yǎng)了一批演唱鼓曲的藝術骨干。我們利用一切身邊的資源來宣傳鼓曲:紅五月歌詠比賽中各個班級用豐富的表演形式演唱鼓曲,新穎的形式受到領導的肯定與贊賞;每周三的鼓曲音樂欣賞,讓學生們津津樂道;周邊的幼兒園、社區(qū)留下了我們學生表演的身影;區(qū)級、市級的比賽中留下了我們精彩的瞬間。特別是在2003年EPD國際研討會上,我們的單弦節(jié)目受到許多外國的專家的好評,稱贊我校的節(jié)目是那天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2014年我校的鼓曲課程在北京市非遺現(xiàn)場會上進行了展示。鼓曲藝術實現(xiàn)了從外界走進校園,又以種全新的形象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傳承給更多的人群,為民族藝術的傳承做出了一份貢獻。
我校鼓曲藝術作為校本特色課程開發(fā)與實施已有數(shù)年,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績,然而在開發(fā)與實施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首先,鼓曲課程模式以“口傳心授”為主,沒有固定的樂譜,學生學起來會比較困難,沒有“抓手”,音準會有一定的問題。其次,學生由于沒有較為深厚的曲藝說唱的功底,在咬字、吐字上不夠到位,缺乏韻味。再次,鼓曲傳承涉及面單一,在樂器演奏、身體語言的表現(xiàn)方面涉及較少,缺乏更加深入的探索。
一是給鼓曲的唱段記譜,讓學生通過識譜演唱鼓曲的唱段,將現(xiàn)代的音樂教學和鼓曲學習有機融為一體,完美結合。在方法上運用視唱和“口傳心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鼓曲的學唱,運用視唱解決鼓曲的音準問題,運用口傳心授的方法解決鼓曲中特有的演唱特點問題。
二是在課程教學中加入說繞口令、快板等環(huán)節(jié),訓練學生的“嘴皮子”。掌握正確的咬字與吐字,讓學生在說中掌握字正腔圓的說唱技巧,學會如何運用這些技巧進行演唱。
三是聘請專家進行校外指導,指導學生學習鼓曲樂器,如八角鼓、書鼓等的演奏,指導學生進行專業(yè)的鼓曲形體訓練,更加深入地表現(xiàn)鼓曲的神韻,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四是利用課外活動開發(fā)與鼓曲相關聯(lián)的社團,讓鼓曲擁有更廣闊的天地。如:開設揚琴社團,輔助北京琴書的學習;開設快板社團,為學生學習鼓曲奠定良好表達基礎;開設琵琶社團、三弦社團,為學社在課堂上學習京東大鼓、單弦兒進行演奏做好鋪墊。
以上是我校在鼓曲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方面進行的一些探索。在校園中演唱鼓曲是個新事物,盡管我們剛剛起步,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完善,但我們相信,它會像一縷春風吹遍校園,像潤物的細雨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同時也為民族藝術的傳承做出了 一份貢獻。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qū)牌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