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全福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江蘇南京210013)
設計敘事研究的兩個維度
馬全福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江蘇南京210013)
設計敘事研究首要面對的是設計歷史的敘事問題,其次是設計文本敘事結構的建構及具體敘事設計策略的研究等。設計敘事研究需要從設計的歷史與設計的形式語言兩個維度進行。首先,在設計的歷史敘事方面需要徹底打破傳統(tǒng)的宏大敘事模式,進行多元化、開放式的敘事文本構建,使敘述者、設計歷史事件、敘述文本、受述者之間通過對話才能更加真實地再現(xiàn)歷史。其次,在設計的形式語言層面進行敘事研究,需要在利用敘事學研究各階段成果的基礎上,引入接受理論及文化批評理論等,從不同視角、不同敘事媒介出發(fā),構建設計文本的敘事性結構及具體敘事策略的分析研究,進而完成設計作品的敘事行為。
設計敘事;敘事學;歷史敘事
敘事學按其發(fā)展淵源來說,是以研究文本本體為主,但是隨著敘事媒介的不斷發(fā)展更新,敘事學的研究范圍也逐漸突破了作品文本內部結構,開始了對文本外圍的關注,如社會批評、讀者接受反應論等。敘事學研究的這一發(fā)展轉向使其研究思路、研究對象及范圍等不斷地處于發(fā)展改變之中,正如詹姆斯·費倫指出的:“敘事理論在其最佳狀態(tài)下乃是各類研究中最不安定的一種;由于其自身不盡完美的品質,同時也是由于其研究對象的奇譎和變幻,敘事理論始終在不停地尋求一種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之境:對故事及講故事的普遍性和功效性進行全面的闡釋,簡言之,即是對敘事自身的本質加以闡釋。正是得益于這一令人生畏,同時又讓人振奮的挑戰(zhàn),敘事理論才成為當代智性探索活動中,一項最具活力和價值的事業(yè)”[1]354。敘事學因其這一不安定的特性從發(fā)端至今,在不斷的探索中發(fā)展演進,當今敘事學研究的跨學科、跨媒介的呈現(xiàn)是最好反映。故從其特性來看,敘事學隨著研究對象、敘事媒介等的不斷發(fā)展將會持續(xù)變化演進。
在由多元共存、張揚個性、消費至上等所構成的當代文化語境下,敘事藝術的獨特魅力使其在當代大放異彩。敘事學的研究與時代的需求不謀而合,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征,出現(xiàn)了如女性主義敘事學、認知敘事學、電影敘事學、空間敘事學、歷史敘事學等研究門類。有關設計敘事也不斷被人提及、關注,設計敘事研究首先需要清楚了解敘事學的發(fā)展脈絡,其次設計敘事研究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可綜合敘事學不同階段的研究方法進行,故設計敘事研究需要從設計的歷史與設計的形式語言兩個維度進行系統(tǒng)研究。
在研究有關設計敘事的課題中,首先必須對設計的歷史定位及歷史敘述等進行研究,即是對設計敘事的敘事研究,可稱之為設計的元敘事研究。人們所熟知的歷史研究,必須是嚴謹、科學、客觀及準確真實的,絕不允許有絲毫的虛構。而后現(xiàn)代歷史敘事學以海登·懷特為代表,開始了對歷史學敘述研究的改造,并對歷史學的研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開啟了歷史學研究的新路徑?!霸谛職v史主義看來,歷史并不是過去發(fā)生的客觀事件,而是對這些事件的‘敘述’,是一些敘述性的文本,所謂‘客觀事件’只不過是后人根據(jù)前人的‘敘述’所作的推測”[2]104,由此可見,歷史研究是擺脫不了敘事藝術的。
縱觀史學研究前輩著作,歷史并不完全是真實事件的再現(xiàn),在進行歷史的敘述過程中,難以避免地存在著對歷史的技巧性、敘事性的陳述,“敘事性陳述不僅包括事實性陳述(單一的存在命題)和論證;還包括詩意和修辭要素,通過這些要素對事實的羅列才轉換為故事”[3]325,正如海登·懷特的后現(xiàn)代歷史敘事學觀點,歷史并不是簡單的材料堆砌,而是歷史學家根據(jù)需要,對歷史材料所進行的情節(jié)安排、語言修辭等。因此,設計歷史敘事研究,首先確立設計歷史是一種敘述行為的認識,設計史并不等同于過去客觀設計事件,而是對這些事件的一種加工重述。
由于歷史研究對真實性的天然追求,需要研究者認真考慮,到底怎么樣的歷史敘事才是真實的再現(xiàn)。設計歷史敘事研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設計既是宏偉博大的,又是細致入微的;設計既有藝術的一面,又有技術的特性;設計既有商業(yè)的屬性,又有社會倫理層面的意義。設計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設計史的寫法不可能是單純的就事論事。設計史是豐富多彩的,可以供我們借鑒的方法和案例也很多,設計史的寫作只有立足當下,啟迪未來,借古開今,持經(jīng)達變,才是活的設計史,有價值的設計史”[4]27。因此,在設計歷史敘事研究中,首先需要避免為了歷史敘事的真實性而走入材料堆砌的誤區(qū)。不帶情節(jié)編排的材料堆砌,只是一堆材料,是無法進行閱讀的。歷史是一種敘述活動,我們今天面對的大量歷史著作,他們和歷史真實事件到底是何種關系?他們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大,多大程度上受敘述主體的主觀意識所影響等等,都是需要關注的。
傳統(tǒng)的設計歷史研究,都是建立在一種既定認識體系下的宏大敘事,敘述者為了完整地體現(xiàn)敘事思想,或者由于自身文化的強弱等方面原因,并不能客觀地進行敘述活動。敘述者潛意識中會以強烈的個人意識,對現(xiàn)有資料進行重新規(guī)整,進而編排出具有明顯主體意識的情節(jié)。這無可避免地對歷史的真實再現(xiàn)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歷史的真實性到底該如何體現(xiàn),成為設計歷史敘事的首要問題。有關歷史敘事真實問題的解決,李幼蒸在《中國歷史話語的結構和歷史真實性問題》①李幼蒸從話語真實性類別、真實性判準類別、真實性檢驗程序類別等三方面對歷史真實性進行了全面論述,參見李幼蒸《中國歷史話語的結構和歷史真實性問題》,《史學理論研究》1998年第2期,第44-47頁。一文中從不同角度論述歷史真實性問題。張垚在《歷史敘述如何接近歷史真實》②張垚在其文中給出三點建議:一是允許多元敘述的存在,二是注重史料選擇的科學性,三是區(qū)分敘述的層次性,從這三點來達到歷史敘事的真實性。參見張垚《歷史敘述如何接近歷史真實》,《人民日報》2012年12月31日第7版。一文中從敘述層次、史料的選取等方面出發(fā)探討解決歷史敘事的真實性問題,為設計歷史敘事的真實性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借鑒。設計歷史敘事又因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差異,很難放在同一個視閾下進行,傳統(tǒng)的宏大歷史敘事不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規(guī)則,這需要設計歷史研究者與時俱進,利用當前學科的跨界融合另辟蹊徑。
當代設計歷史的敘事需要從多角度、多元化的視角進行研究。我們首先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已有定式的宏大敘事模式,而不能跟著強勢文化人云亦云。如西方設計歷史研究方法也許并不能很好地研究東方設計歷史,亦或某種西方公認的歷史因果關系情節(jié)安排,并不完全適合中國設計發(fā)展研究,等等。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文化、歷史不同,自然會有各自獨特的發(fā)展軌跡。如許平先生通過對利奧塔后現(xiàn)代理論的解讀,指出中國設計敘事所面臨的相關問題:“如果借利奧塔的立場來審視以上敘事方式,則可以明顯地看出其共同的缺憾——或多或少都帶有某種‘宏大敘事’的傾向,即以一種固定的、封閉的、終結性的論述模式來指代多變、異質、豐富的現(xiàn)實,也因為如此,或多或少這些敘事都無法說明、更無法指明中國設計真正的性質所在、價值所在及發(fā)展所在。尤其是以權威性話語、而且往往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權威話語來指涉中國設計時,就出現(xiàn)了中國設計‘虛無’化的結論?!盵5]18設計歷史敘事從其歷史定位開始就凸顯其復雜性,因此不管是中國設計歷史敘事,還是歐洲設計歷史敘事,是否有一個共同適用的敘事標準,成為當前設計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以利奧塔后現(xiàn)代理論中異質化、合法化為指導進行設計歷史定位,打破傳統(tǒng)宏大敘事模式,避免了中國設計敘事過程中西化的傾向。當代設計歷史敘事,需要從解決設計歷史的定位與敘述、設計歷史敘事與真實性等兩方面問題為導向進行。要解決設計歷史敘事研究的上述問題,首先就得打破傳統(tǒng)的宏大敘事情節(jié)結構安排,允許設計歷史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出發(fā)去追尋歷史的真相。如前所述,設計歷史是對設計歷史事件的再敘述行為,既然是敘述必然會受敘述主體的影響,因此不同的設計敘述者會根據(jù)自己的理念,對史實資料進行甄選,進行情節(jié)化處理,進而完成設計的歷史敘事活動。設計歷史定位問題不應受現(xiàn)實的影響,不能因一時境遇而自我否定或過度自大,而應該如許平先生借利奧塔理論指出的異質化、合法化等理論,來平等對待不同文化圈的設計歷史定位問題。
1.設計歷史事件資料的闡釋甄選
要解決設計歷史敘述與真實性,設計歷史的定位與敘述的問題,對歷史事件資料的認真客觀闡釋及甄別是最基本的要求,這需要敘述者認真對待設計事件資料,不能因對設計歷史事件資料不嚴謹?shù)膽B(tài)度而影響整個設計歷史敘事的真實性。
2.敘述視角的多元化
確保嚴謹對待歷史事件資料的甄別選取后,需要打破已有思維定式下的宏大敘事模式,使設計歷史敘事徹底地大眾化、開放化。在浩瀚的設計歷史事件文獻資料面前,每個敘述者都有不同的闡釋與理解,多個闡釋者有多個視角,給讀者展現(xiàn)出同一事件的不同側面。在敘事研究發(fā)展到當今,宏大敘事已經(jīng)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逐漸讓位于多元化的、碎片化的敘事模式,這一改變使設計歷史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裂變。強勢文化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弱勢文化,而且既可以顯性影響也可以隱性影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往歷史敘事被固定模式所累,呈現(xiàn)出設計歷史敘事的同質化傾向,如在西方主義、歷史唯物史觀等理論的巨大影響下使設計歷史呈現(xiàn)出的同質化,并不能最大化地再現(xiàn)設計歷史的真實性。
允許多元敘述視角的存在,可以避免設計歷史敘事的單一性、同質化。敘述者依據(jù)自己的知識結構,選取歷史事件資料、編排情節(jié)等,打破設計歷史敘事研究傳統(tǒng)模式的窠臼。在客觀真實的設計歷史事件的資料基礎上,敘述視角因人而異,可以隨意地移動,使設計歷史敘事從不同的視角展示設計歷史。因此,多元化、碎片化、個性化的設計歷史敘事,才是最客觀、最真實的設計歷史敘事,同時也是當代設計歷史敘事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3.接受理論、文化批評理論等參與下的敘事文本構建
在構建設計歷史敘事文本過程中引入接受理論,改變以往設計歷史敘事文本的結構,使設計歷史敘事文本向讀者傾斜。徹底顛覆設計歷史敘事文本結構,改變以往那種只是對知識的灌輸模式。設計歷史敘事文本的建構,要求在知識的給予過程中給讀者以空間,讓讀者自己進行闡釋補充,以便更好地理解敘事文本內涵,進而完成設計歷史事件知識的傳達。如在設計歷史敘事文本的建構過程中,有關文本的空白與未定性、期待視野等接受理論的應用,可以激活設計歷史事件、敘述者、敘事文本以及受述者之間的互動,只有這樣,設計歷史研究才是更加接近真實的,同時也是設計歷史研究的廣闊發(fā)展道路。
如此一來,設計歷史敘事就徹底完成了轉變,每個敘述者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闡釋、理解進行敘事文本的建構。在敘事文本構建過程中,設計歷史敘述者要有意識地在敘述過程中全程考慮讀者的參與度。充分考慮接受、批評等理論的實踐指導作用,引入召喚結構、期待視野、女性主義等理論,從而使設計歷史敘事文本呈現(xiàn)出開放性,通過讀者的參與完成敘事文本的最終意義呈現(xiàn)。從設計歷史事件資料的真實性甄別選取,到設計歷史敘事文本的結構建構,都需要考慮到讀者參與的重要性。引入讀者接受理論、批評理論等,使設計歷史敘事活動成為不斷運動的過程,設計歷史敘事文本成為一個開放的文本,通過不斷的闡釋批判進而更加接近歷史真實。
有關設計的敘事研究除了設計歷史敘事的研究外,另一個研究主要是設計的語義學、修辭學等形式語言層面的敘事研究,對其的研究充分利用了敘事學研究不同階段的理論成果。如經(jīng)典敘事學注重敘事作品文本結構的分析研究,對設計作品本體敘事研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設計敘事研究中充分利用經(jīng)典敘事學研究方法中的視角分析、時空分析等,對設計作品的敘事結構建構起到指導性作用。
敘事學是一個開放的、運動的研究門類,其發(fā)展也隨著社會歷史、傳達媒介等的改變而不斷嬗變。從經(jīng)典敘事學發(fā)展到后經(jīng)典敘事學,研究方法也逐步從經(jīng)典敘事學的只關注作品內部結構范圍溢出,且突破了文學領域,在此大環(huán)境中設計敘事研究步入了敘事學的研究舞臺。各種后現(xiàn)代思潮都與敘事學研究相互影響,如接受理論、文化批評等直接影響了設計敘事研究,真正使敘事學與設計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設計文本在形式語言層面的敘事研究,可綜合利用敘事學不同時期的研究方法進行。
敘事視角的不同選擇,可以影響敘事藝術的不同敘事形式,同一個故事使用不同的敘事視角,可以解讀出不同的感官感受,“視角的變化極大地改變了敘事藝術的結構,對于提高敘事藝術的表現(xiàn)力提供了眾多的方式”[6]35,因此,對設計敘事視角的選擇是必要且重要的。在敘事學發(fā)展過程中,敘事視角研究也不斷完善,總體來說可以分為結構主義敘事視角與后結構主義敘事視角兩大類,在設計敘事研究中這兩大類敘事視角可以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
1.結構主義敘事視角
結構主義敘事視角主要是建立在對敘事文本的內部結構的分析基礎之上的。在敘事視角分類中胡亞敏指出:“根據(jù)對敘事文本視野的限制程度,我將視角分為三大類型,非聚焦型、內聚焦型、外聚焦型”。[7]24這是作者根據(jù)熱奈特③法國敘事學家熱拉爾·熱奈特把敘事作品類型分為無聚焦或零聚焦敘事,內聚焦敘事及外聚焦敘事等三種。參見(法)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127-133頁。的視角劃分的,有關敘事視角的劃分有好幾種,如米克·巴爾④荷蘭敘事學家米克·巴爾依據(jù)聚焦者所站位置把聚焦模式分為內在式聚焦與外在式聚焦兩種,參見(荷)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譚君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137-113頁。等都有過劃分,而作者所選用的熱奈特劃分法是比較清晰合理的,只是表述上有些晦澀,我們可以換一種稱呼,三種敘事視角依次分別為全知全覺型敘事視角、文本內定點敘事視角、文本外客觀敘述視角。在進行設計文本敘事結構安排時,可根據(jù)主題有意識地選取敘事視角進行文本編排,進而完成具有特定敘事功能的設計文本。如招貼設計或動畫設計中常常會使用文本內定點敘事視角,使受眾跟著文本內某一固定的視角進行審美活動。而全知全覺型敘事視角可以告知事件的前因后果、方方面面,并不受文本中某一個故事人物或某一視點的局限,完整展示故事情節(jié)于受眾視野,此類視角選擇可以使作品信息一次性地呈現(xiàn)給受眾,進而完成設計作品的信息傳達。
2.后結構主義敘事視角
后結構主義敘事視角主要是結合后經(jīng)典敘事學研究進行的,在后經(jīng)典敘事學研究逐漸成為一門顯學的情形下,敘事視角也隨之發(fā)生變化。不再是以前那種圍繞敘事文本內部結構分析的自我陶醉,而是逐漸跨延到了外圍學科,各種學科理論逐漸與其聯(lián)姻,激發(fā)了當代敘事學研究的新活力。后結構主義敘事視角主要是在吸收接受理論與當代文化批評理論基礎上不斷發(fā)展的,可分為受眾參與的交互式敘事視角、規(guī)訓與權利視閾下的敘事視角、女性主義視閾下的敘事視角等。可見敘事視角在后經(jīng)典敘事學領域,還會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步豐富,是一個開放性的,逐步完善的過程。在新媒體藝術、動畫設計、以及交互式廣告設計等領域,敘事視角不再是固定哪個點或角度,而是事件-敘述者-敘事文本-受述者之間相互交流共同完成的敘事,因此敘事視角也是交互式的。女性主義、規(guī)訓與權利等后現(xiàn)代理論對敘事視角的拓展,一定會使設計敘事藝術的敘事方式更加多樣化。
由于敘事媒介的不同,對敘事的表現(xiàn)也有天壤之別,萊辛在《拉奧孔》中闡述了以詩為代表的時間藝術與以畫為代表的空間藝術之間的異同,很明顯地凸顯了兩類藝術在敘事中的優(yōu)缺點:語言文字的線性特征可視為時間性媒介,而繪畫等造型藝術的非線性特征可視為空間性媒介。敘事藝術從其定義界定可以看出其對線性媒介的天然依賴,“在所有這些領域里,傳統(tǒng)上認為敘事線條的組合,依據(jù)的是有關開頭、中部和結尾的一體化概念,以及內在的根據(jù)、情理或者真理”[8]47。敘事要有故事情節(jié)安排就一定有時間組合,因此敘事藝術與線性媒介的先天結合是必然的。在設計中使用以文字為主的設計元素進行敘事設計,可以像寫作一樣輕松自由。但是設計是線性與非線性的結合體敘事媒介,語言、文字等媒介所具有的線性特征使其具有敘事優(yōu)勢,而空間性非線性敘事媒介如何敘事就成為研究視覺敘事的關鍵問題。
設計敘事是以視覺為主要媒介的一種信息傳達手段,而視覺對時間性的缺失使其面對敘事藝術時捉襟見肘。但是空間性特征是其優(yōu)點,在敘事過程中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等特征能發(fā)揮出獨特的功效。視覺以形象傳播為主,主要是以空間形式出現(xiàn),那么空間中的敘事到底是否是敘事線條中的某一個節(jié)點?還是可以通過一些設計手法凸顯時間性來完成敘事結構編排呢?設計是一個內容寬泛、門類眾多的學科,因此對其進行敘事研究,要充分考慮其不同的媒介特性。在掌握好設計媒介中已有的線性敘事媒介的基礎上,重點挖掘視覺圖像等空間非線性敘事媒介所具有的敘事設計手法。
對空間非線性媒介研究不得不提萊辛,其在《拉奧孔》中提出了著名的“頃刻”理論,指出:“繪畫在它的同時并列的構圖里,只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就要選擇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9]83。這為解決圖像等空間藝術敘事提供了理論支持,設計中圖像敘事可分為單幅圖像敘事、連續(xù)圖像敘事及移動影像敘事等等。單幅圖像可采取多種方法進行敘事結構建構,除萊辛的“頃刻”理論應用外,還可利用電影蒙太奇、象征、隱喻等方法進行圖像的有意味的結構安排,進而使受眾在圖像中產(chǎn)生視覺聯(lián)想完成敘事。
連續(xù)圖像把故事情節(jié)碎片按一定模式關系排列,從而使其產(chǎn)生故事的依次遞進關系,也使空間藝術具有了某種時間性。而移動影像對于敘事藝術來說超越了過往各種媒介,既具有線性媒介的時間性,同時也具有非線性媒介的空間性。依設計元素分類對設計進行研究,如文字類型的敘事,文圖結合型敘事、靜態(tài)圖像的敘事、連續(xù)圖像的敘事、移動影像敘事、交互式動畫敘事及建筑敘事等等,其空間與時間的表達方式都是互不相同的,需要研究者區(qū)別對待。
設計藝術從其設計元素來說,不同的設計元素組合呈現(xiàn)出不同的敘事時空類型,文字為主的敘事設計以線性優(yōu)勢表現(xiàn)敘事時間,以圖像為主的敘事設計還是在利用各種設計手法,努力延伸其敘事時間的線性組合。而隨著視覺文化的興起,以線性為主的敘事媒介也在不斷模仿空間非線性媒介,如文字設計的圖像化趨勢等等。可以說,當代設計敘事是在時間性與空間性、線性與非線性的互傾互仿下進行著。
設計藝術形態(tài)由原來的靜態(tài)發(fā)展為動態(tài),從自足的封閉結構發(fā)展到開放的交互結構,對其的敘事研究也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從設計的歷史和設計的形式語言兩個維度進行設計敘事研究,宏觀地把握敘事時空、敘事視角,微觀地進行各設計要素的敘事性研究。同時,把握當代敘事學的后現(xiàn)代特色,引入接受理論及后現(xiàn)代批評理論參與設計敘事文本的構建。后現(xiàn)代設計逐漸從設計主導變?yōu)槭鼙娭鲗?、消費主導,后經(jīng)典敘事學研究階段設計作品的結構深受社會、受眾的影響,作品已經(jīng)不能獨立屬于作者或者屬于文本自身。因此對于設計敘事研究,不只是進行微觀的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研究,更要兼顧后經(jīng)典敘事學時期的文本外圍關注的研究。
[1] 羅伯特.斯科爾斯,詹姆斯·費倫,羅伯特·凱洛格,敘事的本質[M].于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 李衛(wèi)華.歷史:作為一種敘述[J].河北學刊,2005(1).
[3] 海登·懷特.后現(xiàn)代歷史敘事學[M].陳永國,張萬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 張夫也.設計史的寫法——以外國設計史為例[J].裝飾,2013(10).
[5] 許平.異質化、合法化與中國設計敘事——重讀利奧塔的后現(xiàn)代思想文獻[J].美術與設計,2008(6).
[6] 孟繁華.敘事的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9.
[7] 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 J.希利斯·米勒.解讀敘事[M].申丹,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9] 萊辛.拉奧孔[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Researchon Narrative Design
MaQuanfu
The design narrative research is mainly about the narrative problem of design history,follow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design text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specific narrative design strategy.Design narrative research takes two dimensions from the design of the history and design of the formal language.First of all,it needs to completely break the traditional grand narrative mode in the design of historical narrative,then to construct a diversified,open narrative text,so that the narrator,design history events,narrative text,the recipient can be reproduce history more closely through dialogues among them.Secondly,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design text and the specific narrative strategy analysi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different narrative media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riticism,and then complete the design ofthe narrative behavior.
Narrative Design,Narratology,Historical Narration
J0
A
1003-3653(2017)06-0070-06
10.13574/j.cnki.artsexp.2017.06.005
2017-09-18
馬全福(1984~),男,甘肅天水人,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設計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
(責任編輯、校對: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