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凱捷
(江蘇省啟東市新安小學,江蘇啟東 226200)
古詩詞博大精深,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優(yōu)秀的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資源,近幾年,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引領(lǐng)下,古詩詞教學越來越引起眾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許多教育工作者也開始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來,因此,古詩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那么,怎樣降低這個難點,讓我們的古詩教學更有效,更有活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策略入手。
朗讀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朗讀好作品,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也能增強審美力、鑒賞力,更能提高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朗讀,可以讓靜止不動的詩變得鮮活起來,引領(lǐng)我們進入一個充滿人文感情的意境中,感受到詩文內(nèi)在的美[1]。
首先,要讓學生大聲朗讀,“不求甚解”地讀,讀通,讀好,讀到朗朗上口;其次,抓住重點字、詞,讀準字音,了解字義;最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其他學生用心去傾聽,體會出詩的真味。也可以另辟蹊徑,把讀詩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這樣可以挖掘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一邊拍手一邊讀、一邊表演一邊讀,還可以把古詩當歌曲唱出來……學生們完全投入到了朗讀之中,覺得讀古詩原來可以這樣好玩兒,這樣有趣!這樣的讀站在了學生的角度,尊重了學生對古詩的獨特的感受,有趣又有效!
學詩詞僅僅停留在朗讀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注意結(jié)合詩詞創(chuàng)作的背景或作者的經(jīng)歷遭遇,每一首詩都是詩人思想感情的真實寫照,“詩如其人”的意思就是了解“其人”,也能從側(cè)面了解其詩。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主張等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走進古詩所想表達的詩境。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倍潭痰亩畟€字,營造了一份孤獨、清冷的意境,這首詩的“詩心”是什么呢?其實,如果我們深入地了解詩人,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的背景,就會使我們受到不小的啟迪。詩人生活在“安史之亂”的中唐,此時他被貶為永州司馬,無權(quán)無勢,當時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自己又無能為力,他心里非常難過,非常悲憤。但他毫不氣餒,毫不妥協(xié)、向黑暗勢力宣戰(zhàn)?!督愤@首詩就是在這個時候,是這種情況下寫的。教學時老師不失時機地出示作者的有關(guān)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無異于“推波助瀾”,能激起學生的心靈震蕩。這種感情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是有所體會的。
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古詩變得厚重起來,老師在上課前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長學生的歷史知識,更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古詩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夠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隧道,直達我心,觸動我們的靈魂,讓我們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嘆。但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都很有限,再加上古詩語言簡潔,語意含蓄,學生只見文字,不解其意,缺乏對詩人的情感體驗,當然就咀嚼不出作品的高妙,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shè)相關(guān)生活情境,在師生共鳴中加深對詩詞的理解。這時,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情境,引導他們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2]。
如《尋隱者不遇》有人物,有情節(jié),內(nèi)容豐富多彩,這首詩的與眾不同是運用問答體,教師在教學時,可在理解詞句意思之后,讓學生用表演的方式演一演,更要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把古詩的三次問答變成多次問答,豐富古詩的內(nèi)容,讓“我”“童子”“隱者”三個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形象鮮明?!秾る[者不遇》的詩句感情表達有起有伏,最初的滿懷希望,接著失望,然后萌生一線希望,最后悵然若失,無可奈何,情感的變化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神態(tài)、肢體等表達出來。
有時采取演一演古詩內(nèi)容的方式,把文本由薄變厚,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學生的情感會豐富起來,自然學生的朗讀也就更到位,真正做到入情入境,這樣演一演,不但能幫助記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課堂變得更有活力……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xiàn)“量”的積累,才能對語言文字認知理解、體會感悟與掌握運用,才能充分地吸收古詩文的精髓,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這也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
古詩背誦的方法也有很多。詩句接龍法亦是游戲背詩方法之一種。先是男生讀詩的第一句,女生接第二句,這樣接完一遍之后,可以調(diào)換順序,讓女生讀第一句,男生接第二句……如此循環(huán)反復(fù)地背誦,可讓學生把一首詩的所有詩句讀熟記住;巧妙利用多媒體給小學生設(shè)置生動形象的場景,讓小學生通過直觀畫面來背誦,如可以根據(jù)古詩的內(nèi)容制作PPT,讓小學生根據(jù)畫面的描繪,背誦詩句,使抽象的古詩變得直觀生動……
古詩在語文課本的占比越來越重,古詩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語文書上的幾首,我認為古詩文教學中有必要進行拓展延伸。
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別”詩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有高適的《別董大》……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只教一首的模式,進行必要的資源整合,把相同主題的詩放在一起,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詩表達的情感,也能讓學生更多地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
有些古詩雖然作者不同,但是題材相同,我們也可以把相同題材的古詩進行整合。例如,在學習四年級的古詩《江雪》時,就可以巧妙地整合一個“垂釣系列”——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胡令能的《小兒垂釣》、張志和的《漁歌子》都是這一系列,學習時找找相同與不同之處,既有利于在對比中深化理解,又對這些文人墨客的“垂釣”文化進行了一次探索之旅,當然,尤為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量。
古典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jié)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老師們應(yīng)積極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從而扎實學生語文底蘊、提高語文素養(yǎng)、也為傳承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奠基。在古詩教學中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們的古詩教學充滿活力。
[1] 王海霞.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策略探析[J].學周刊,2013,(18):117.
[2] 趙紹軍.小學語文新課程古詩教學的基本策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