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潘恒劍
注重導入方法
——打好小學語文教學基礎
教師要想展開一堂非常有效的語文課,就必須把課程導入的步驟重視起來,把第一步的工作做好,才能順利完成原有的教學計劃。萬事開頭難,只有把頭開好了,完成一件事才能更加順暢,教師一定要注重自己導入的辦法,才能為語文教學打好基礎。教師導入新課時,應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入方法,才能保證導入新課的針對性,從而對學生起到激發(fā)的作用。
這種方法是教師經(jīng)常會采用的辦法,也是比較有效的導入辦法,隨著教學大綱的改變和學生的成長,教師必須在此方法上進行升級,才能再次激發(fā)起學生對語文課文的好奇心。不管采用何種新課導入的方法,教師都要給學生留出預習的時間,學生的接收知識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教師不能直接就給學生進行新課的講解,必須讓學生先對語文課文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教師才能運用新課導入的手法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能從一開始就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不會是平鋪直敘的,不管是寫景、寫人、寫事,就算不會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也會有層層遞進的情緒和內容,這些都是吸引讀者的地方,同時也是可以用來展開教學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文中作者的疑問進行導入,也可以根據(jù)整篇文章的內容設置疑問,利用這些疑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產(chǎn)生深入探討的想法,才能利用學生這個心理進行高效的教學。
《山中訪友》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但是作者的題目確實和“訪友”有關,不難看出,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段,借此表達對這些景色的喜愛之情。這篇文章中寫道:“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這句話就點出了作者的用意,作者就是借用和人類溝通的表達方式來描寫這些景色,但是學生通過初步的預習是看不出這個內容的,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教導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到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和這些景色是朋友的句子,并且讓學生分析這個句子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讓學生帶著這兩個疑問進行預習,學生只要有了尋找的過程,教師再進行解答的時候,學生就能很快接受教師的講解。
當不同的人看到同樣的風景,經(jīng)歷相同的事時,寫出來的東西也會有所不同,拋開當時他們心境的原因,所寫內容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他們的經(jīng)歷不同,雖然是同樣的事物,但是隨著歲月的洗禮,他們看東西的側重點就會有所不同,這也是作者有趣的地方。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不見得會寫在每一篇文章中,但是這些都會滲透在他寫文的細節(jié)當中,教師就可以利用作者的生平進行導入,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感受,進一步體會課文的內涵。有的文章并沒有深層的含義,這樣的課文并不適合從作者入手進行教學,一些具有深層含義的文章,最好是通過作者進行導入,才能讓這種導入方法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懷念母親》是一篇非常優(yōu)秀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不僅表達出了對自己母親的想念,更多的是對祖國目前的想念和崇敬之情。作者寫道:“到國外以后,在我的懷念中增添了祖國母親?!庇纱丝梢?,作者有一段時間是在國外度過的,讀者要想體會到作者的心情,進一步領悟其要表達的感情,就必須要清楚他的經(jīng)歷,清楚他在國外的事情,才能體會到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思念之前。由此可見,教師應該以作者季羨林的生平進行新課導入,先給學生講解季羨林先生的經(jīng)歷,重點講解在國外的經(jīng)歷,才能幫助學生體會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季羨林出生于一個農(nóng)民家庭,但是自幼就有教師引導識字,私塾、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一個都沒有落下,在當時那個年代實屬不易。在1935年,他已經(jīng)是山東省濟南高中的國文教員,但是為了能更好的學習文學知識,他考取了德國交換研究生,也就是在文中的哥根廷進行學習。1935年到1941年,他一直身處于哥根廷,也就是這段時期,他對祖國母親的思念越來越強烈。當學生了解了季羨林的這些情況以后,再去讀這篇文章,就能體會到他的深層情感了。
一篇文章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引人注意的題目自然會吸引讀者進行閱讀,如果讀者看到一個題目,就覺得這篇文章索然無味,那這篇文章被發(fā)現(xiàn)的幾率是微乎其微的。在我們用的語文教材中,課文題目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題目展開教學,直接在題目中講解課文的內容,分析題目的含義,引出課文內容。采取這種方法之前,教師要仔細篩選課文,選取有趣的課文題目,才能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引導,對課文內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竊讀記》是一篇描寫作者少時渴望知識的文章,但是題目卻容易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也能讓人產(chǎn)生閱讀的欲望?!案`”在我們的意識中并不是一個好字,它和偷的意思相近,而偷往往是讓人憎恨的一種行為,那么這種行為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教材中呢?這就是教師給學生提出的疑問,也是很多讀者會產(chǎn)生的疑問,“竊讀”是指作者偷了什么東西來讀嗎?真的是題目寫的那樣,還是文中另有解釋呢?這些問題就足夠學生進行探索了,也足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利用這些問題,教師能順利的引出課文內容,同時能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渴望讀書的心情。
新課導入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一個教學步驟,很多教師只采用單一的方法進行教學,不能滿足不同課文的需求性。教師必須注重導入方法的針對性,才能為小學語文教學打好基礎。
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解放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