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其實都是自己的一種設定

    2017-02-10 07:10:38濟群
    中國商人 2017年2期
    關鍵詞:自性佛法心態(tài)

    濟群

    有一種痛苦叫“期待”

    世間一切皆變,唯有無常是不變的。人多么有力量,就是改變不了無常。無常是世間惟一永久不變的真實相,所以佛遺教經說:想要改變無常是無理的要求。這很對。可是,面對無常,人不能不感到恐慌,覺得沒有一塊穩(wěn)固的地盤可以讓你站立。

    無常為什么會成為痛苦?其實是因為人有一種永恒的期待。如果沒有這種期待,無常不過是一種現象而已。就像春去秋來,云卷云舒,花開花落,只要接受這種變化,就不會因此傷懷,還能欣賞到不同的美。

    人有永恒的期待難道不對嗎?不該有嗎?關鍵在于這種期待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如果這種期待不但是我們臆想的,還會給我們制造痛苦,它對不對呢?該不該有呢?

    死是不可避免之事,為不可避免之事而苦惱是愚癡,這個道理人人懂??墒牵览硎且换厥?,情感是另一回事。從情感上說,人就是不能接受無常,就是想要尋找某種不變的東西,某種永恒的價值。

    期待永恒只是人的一廂情愿罷了。

    得失和患得患失

    在商業(yè)文化和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下,因為生存壓力大,很多人在得與失的問題上找不到平衡點,患得患失,予取予求,對待慈善事業(yè)也是一樣。慈善在很多情況下不具有力量,被懷疑、侮蔑甚至以怨報德,面對這種情況,要平衡得失,首先需要對因果有正確理解。

    因果有二,一是外在因果,即由言行導致的客觀結果;一是內在因果,即由言行逐步造就的生命品質。很多人做慈善或宣揚慈善時,只是將之作為社會大眾推崇的道德行為。如果定位于這種外在因果,往往會在付出后希求社會或受助方認同,以此作為回報,這就難免摻雜功利心,甚至演化為一種變相貿易?;蚴且驗榭床坏叫猩频募皶r回報而失去動力。

    事實上,慈善應該是由慈悲心發(fā)出的自覺行為,并在實踐過程中使慈悲得到增長,人格得到完善,生命品質得到提升,這才是行善的最大回報。而不在于外界如何看待,也不在于受助者是感恩或誤解。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認識到慈善對生命改善的意義,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就像人們認識到事業(yè)、財富重要時會不懈追求那樣。

    至于推進“民心向善”,應該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幫助民眾正確認識慈善行為對于自身生命改善的意義,也就是當下利益(令內心調柔安樂)和長遠利益(令生命品質得以提升)。其次,需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高尚的道德理念,如儒家提倡的仁義,墨子呼吁的兼愛,大乘佛教倡導的慈悲濟世精神,這些思想都是鑄造慈悲品質不可或缺的基礎。

    匱乏與自足——生命的真假需求

    人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務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么代表著你,什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們每天都在關注自己,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那么,我們現在認定的這些身份、相貌、想法等,究竟是不是“我”?事實上,這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也許現在與你有關,但并不是你的本來面目,不是生命的真實寫照??晌覀兺涣私膺@些,因為生命中除了覺悟潛質,還有另一種力量,那就是無明,就是不覺。

    覺與不覺,是佛法修行的兩個核心概念。禪宗為什么會成為漢傳佛教最直接的修行法門?正是因為它的修行直接立足于覺悟本體,這就極大縮短了凡圣之間的距離。

    通常,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薄地凡夫,業(yè)障深重,煩惱重重,而佛菩薩則高高在上,耀眼奪目。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想象自己是可以成佛的。但《六祖壇經》卻直接告訴我們:“前念迷即是眾生,后念悟即是佛?!睋Q言之,佛與眾生的差別只是在迷悟之間,在覺與不覺之間。當你體認到覺悟本體,當下就是佛;當你迷失了覺悟本體,當下還是眾生。

    什么是迷失覺悟本性?簡單地說,就是把自己丟了。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發(fā)現:“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钡@一寶藏卻在重重無明和煩惱的遮蔽之下,雖有若無,也就是佛陀接著所說的“只因無明妄想,不能證得”。這種無明,又使生命存在原始的匱乏感和失落感,使我們不斷尋找外在支撐,好讓這個“我”得到證明,得到肯定。問題是,我們尋找的這些支撐都是脆弱而無常的,每增加一個支撐,反而在增加一份垮塌的危險,增加一份不安定因素。

    所以,這種匱乏絕不是增加什么就可以填補的,而是要向內找尋。一旦開啟生命內在的寶藏,我們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撐了。就像那些水邊林下的禪者們,雖然生活中一無所有,但不會覺得缺少什么。原因就在于,他們已體認到圓滿的覺悟本性。正如六祖悟道時感嘆的那樣:“何其自性,本來清凈;何其自性,本來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斌w認到這樣的覺悟本性,就如寶藏在握,還會為瓦礫動心嗎?還會為塵埃追逐嗎?

    但我們迷失了本性,不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要四處找尋存在的感覺?!独銍澜洝分^之“迷頭認影”——忘了頭就在肩上,卻把影子來當做是“我”。我們把這種感覺投射到身體上,投射到身份上,投射到家庭上,投射到名譽上,投射到事業(yè)上,總以為抓住什么之后才會踏實。其實,我們抓住的只是一些虛幻而短暫的存在。更糟的是,當我們抓住這些之后,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依賴。

    人究竟需要多少財物才能過日子?答案是沒有一定的。因為所有需要都是逐步養(yǎng)成的,對感情的需要,對事業(yè)的需要,對地位的需要,對生活條件的需要……一旦建立某種需求并執(zhí)著于此,就會形成依賴。久而久之,依賴又會成為習慣,成為不可或缺的需求。其實,這種需求并非事實上的不可或缺,而是我們自己設定的不可或缺。

    當某種需求被滿足,我們會有滿足感;當某種需求不能實現,我們會有挫敗感。當我們和別人比較,感覺自己的依賴更為優(yōu)越,就會自大;感覺自己的依賴不如別人,則會自卑。一旦我們對依賴過分在乎,會導致焦慮;而當這些依賴受到沖擊,則會引發(fā)嗔心……所有這些情緒,都是我們自己一手締造的。

    我們制造了很多需求,同時也制造了隨之而來的不安全感。因為世間每天都有生離死別,有企業(yè)倒閉,有頻頻發(fā)生的天災人禍。只要用心觀察,無常時時都在為我們揭示真相,告訴我們,永恒只是一廂情愿的幻想。這使我們的內心充滿恐懼,擔心失去這些就會失去自我。

    那么,我們所認定的這些構成“我”的部分,究竟是不是你?其實不是。因為無明,我們發(fā)展出很多心理,發(fā)展出很多情緒,這些心理和情緒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而這個自我并不是真實的存在,只是我們的錯誤設定,所以就會發(fā)展出種種煩惱,如瀑流般挾裹著我們,使我們沉淪其間,身不由己。

    找到自己的向導

    現代教育強調獨立思考,很多人會把這一習慣帶入學修中,根據個人好惡對法進行選擇,進行取舍。但我們要看到,這些選擇和取舍是建立在我們現有的認識經驗上,其基礎就是無明,是不可靠的。若不放下成見,就會不斷在現有思維誤區(qū)中徘徊,不斷地走彎路。

    真正的善知識應該是和法統一的,或者說,就是法的化身。那么,怎樣才是具格善知識呢?《道次第》中,宗大師提出了十個標準,分別是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德行圓滿、精進、通達教理、通達真實、說法善巧、具足悲憫、斷除疲厭。但很多時候,我們未必能遇到具足所有條件的善知識,那又該怎么辦呢?是不是永遠尋找下去,等待下去呢?如果那樣,可能一生都沒機會開始修學。所以宗大師接著告訴我們,若找不到具足十德的善知識,可退而求其次,具備五個條件即可。但從目前現狀來看,恐怕具備五德的師長都不易遇到,不妨再把條件放低一點。但不能無限制地放寬,有三點是必須的:一是具備正見,二是戒行過關,三是具有悲心。其中尤以第一條最為重要,否則的話,不僅沒有收獲,還會形成邪知邪見,斷送法身慧命。

    在學修過程中,善知識的作用就像向導。如果我們前往一個從未涉足的危險區(qū)域,途中布滿荊棘、虎狼出沒,僅靠個人感覺判斷,靠自己想當然地摸索,迷路或發(fā)生意外都是必然的。最保險的方式,是認準一個熟悉地形的向導,無條件地服從并跟隨。若對向導將信將疑,就很難隨其走完全程?;诖耍兜来蔚凇诽貏e強調依止法的修習,要求學人“視師如佛”,“觀德莫觀失”,不斷培養(yǎng)并守護對師長的信心,由此生起無條件的信仰。當然,依止前必須按以上所說的條件認真觀察。否則就會像跟錯向導那樣,最終迷失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選擇善知識遠比選擇職業(yè)、婚姻更為重要,因為這是關系到生命走向的根本大事。

    心態(tài)有時是走在觀念之前的

    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其實都是自己的一種設定。在見道之前,我們看到的永遠不是世界真相。但我們可以從認識上了解并接近這種真相,這就需要知道從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看待問題。每件事對我們產生什么影響,往往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我們如何看待,如何處理。

    學佛之前,我們都有自己固定的觀察方式和處理習慣。其中,主要決定于觀念和心態(tài)。通常,我們是通過觀察和比較,考慮此人此事對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后再生起好惡之感,這就是觀念在影響心態(tài),決定心態(tài)。所以,必須從觀念著手修正。佛法給我們提供的,就是看待問題的正確方式。依此正見,再對所緣對象重新審視,去除我們附加其上的錯誤執(zhí)著。

    進而還要解決心態(tài)問題。這是代表無盡生命的積累,所以,心態(tài)有時是走在觀念之前的。比如看到不喜歡的人,不用經過思考,直覺就會討厭。這種近乎本能的抗拒,就是心態(tài)在直接產生作用。改變這一狀況,也需要從觀念契入。因為心態(tài)并不是憑空而有,而是由往昔業(yè)緣所致,由無始無明所致,也是無自性的。當串習產生作用時,我們不要盲目跟進。而要找一找,它的源頭在哪里,它的所依是什么。如果找不到,這些心態(tài)也就失去生長基礎了。

    對佛法的學習,也應圍繞這兩個項目展開。一方面,通過反復不斷的觀察修行,以佛法正見來改變觀念,與法相應。一方面,將觀念落實于心行,在運用過程中調整心態(tài)。

    分別不分別

    當我們眼睛看到一個茶杯并覺得它是茶杯時,已不單純是眼識在產生作用,而是進入了意識的范疇;當我們覺得一個茶杯好或不好時,也是意識在進行判斷。眼識對境界的認識,在時間上來說,只能認識現在的境界;在空間上來說,只能認識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帶名言的。所以,佛教里稱眼識為現量,為“現量緣境”。

    我們現在所能感覺到的一切思維活動,都屬于意識的作用。意識除現量以外,還有比量和非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判斷、推理。當然,我們的判斷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的判斷為比量,錯誤的判斷為非量。

    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也是取決于第六意識的作用。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對這個世界進行重新的認識和思考。我們現有的許多認識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們有限的經驗得來的。那么,由此產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無疑會有許多偏差乃至根本錯誤。所以,我們要通過聞思經教,以正確方法對世界進行觀察、認識和分析。在唯識宗的修行里,有四種如實智,只有經過如理的思維之后,我們對世界才能達成真實的認識,才有可能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因此,佛法修行應該從分別而不是無分別入手。很多人學佛之初,看了兩個禪宗公案,就要無分別。如果開始就不分別的話,只能永遠生活在錯誤的觀念里,當我們連是非尚未辨別清楚時,所謂的修行只能是南轅北轍。所以先要分別,在對世界有了正確認識后,再進一步修止、修觀,方能成就無分別智。當我們修觀感到困難時,還要從觀里面出來,再作進一步的分別,使我們所認識的境界得到確認。

    意識除了具有認識的作用,還能支配我們的行為,無論是造善業(yè)或惡業(yè),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進行。所以,整個修行過程都是建立在意識的基礎上。如果說錯誤分別是貪、嗔、癡產生的根源,那么,正確分別就是開發(fā)智慧的基礎。

    猜你喜歡
    自性佛法心態(tài)
    重思慧能的“自性”
    ——從體、相、用出發(fā)
    有輕松的心態(tài) 才能克服困難
    如何讀《壇經》
    名作欣賞(2020年16期)2020-03-12 06:30:57
    最上乘的藝術,皆來自佛法
    藝術品鑒(2019年8期)2019-09-18 01:23:02
    做謙遜的人
    以榮格原型理論分析《天之驕女》中馬琳的悲劇
    吉祥“三寶”棕胸佛法僧、藍胸佛法僧、三寶鳥
    旅游縱覽(2017年7期)2017-07-12 18:27:09
    還是“看掐架”心態(tài)
    六祖《壇經》開示語新解
    愛你(2015年19期)2015-11-17 11:18:08
    凤冈县| 合川市| 镇坪县| 无棣县| 法库县| 缙云县| 瓦房店市| 四会市| 东兰县| 洛扎县| 七台河市| 兴山县| 连城县| 南江县| 子长县| 梅河口市| 广饶县| 义乌市| 古丈县| 诸城市| 曲靖市| 清水县| 衢州市| 石景山区| 渭南市| 勐海县| 保山市| 民勤县| 扎赉特旗| 苏尼特右旗| 北流市| 铜陵市| 康马县| 清新县| 突泉县| 体育| 灵武市| 吉首市| 黔江区| 密云县|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