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保山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云南保山 678000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屬于惡性疾病的一種,是因造血粒細胞與干細胞過度增殖引發(fā)的髓系增殖性腫瘤疾病,患者被診斷時已經(jīng)處于慢性期[1],會嚴重影響患者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進而降低生存質(zhì)量。隨著醫(yī)學水平的提升,伊馬替尼得到大力發(fā)展,進而為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提供全新的理念與方向,對于提升患者日后生存質(zhì)量具備重要意義?,F(xiàn)對該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2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經(jīng)伊馬替尼治療結(jié)果進行報道。
該次該院分析的20例樣本數(shù)據(jù)均選自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以根據(jù)患者的類型對其進行均分,每組患者例數(shù)為10例,參照組患者中女性例數(shù)是5例,男性例數(shù)是5例,最大年齡56 歲,最小年齡 20 歲,中位年齡為(37.56±4.21)歲,血小板計數(shù)最高為800×109/L,血小板計數(shù)最低為95×109/L,平均血小板計數(shù)為(436.23±25.65)×109/L;實驗組患者中女性例數(shù)是4例,男性例數(shù)是6例,最大年齡58歲,最小年齡21歲,中位年齡為(38.54±4.98)歲,血小板計數(shù)最高為782×109/L,血小板計數(shù)最低為 96×109/L,平均血小板計數(shù)為(425.54±28.545)×109/L。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兩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基礎(chǔ)信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入院之后均予以伊馬替尼 (國藥準字H20143340)治療,口服400 mg/d,依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對藥物劑量進行調(diào)整,但是最多不可>600 mg/d,如果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低于30×109/L或者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低于1×109/L,此時醫(yī)護人員需對患者停止用藥。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患者肝功能,如果發(fā)生肝臟毒性反應,應該立即停止用藥。如果患者治療過程中血小板計數(shù)或者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持續(xù)30 d及以上降低也需要停止用藥。
觀察兩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包括肌肉酸痛、貧血、血細胞減少、腹瀉、水鈉潴留在內(nèi)的不良反應以及總有效率。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將該院該次收治的2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兩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經(jīng)對癥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總有效率采取[n(%)]的形式表示,予以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0.00%顯著低于參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對比
實驗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0.00%對比參照組的40.00%顯著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實驗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完全反應率以及次要反應率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細胞遺傳學反應結(jié)果對比[n(%)]
慢性髓系白血病屬于慢性白血病的一種,骨髓中性粒系惡性克隆與繁殖衍生是主要特點,對患者骨髓造成功能造成極大影響,并且聚集于血液中。貧血、體質(zhì)量降低、乏力、脾區(qū)不適等為主要臨床癥狀[2-4],早期診斷中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但是若不能及時進行治療,可能形成急性白血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臨床上需要及早開展治療,提升治療效果。
以往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中脾區(qū)放療、口服化療、造血干細胞移植、干擾素與小劑量化療聯(lián)合、干擾素單獨治療等方法[5-6]。1970年有研究指出干擾素應用于淋巴瘤小鼠中效果顯著,隨后腫瘤治療中干擾素得到廣泛應用。干擾素屬于一線藥物,結(jié)合細胞膜受體促進合成蛋白質(zhì),誘導某些酶,降低腫瘤細胞表達,抑制生長因子,具備抗腫瘤的作用。但是因存在比較大毒副作用,進而不能獲得理想效果[7-9]。BCR-ABL融合基因可對酪氨酸激酶基因進行表達與編碼,在細胞傳導中進行作用,促使降低骨髓基質(zhì)細胞粘附性、減少細胞凋亡、促進惡性細胞增殖[10-11]。伊馬替尼屬于靶向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的苯胺嘧啶衍生物,屬于選擇性高的一種可結(jié)合BCR-ABL酪氨酸激酶的物質(zhì),可對ATP與BCR-ABL結(jié)合進行阻礙,對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進行抑制[12-16]。
經(jīng)該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0.00%低于參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70.00%;總有效率90.00%高于參照組總有效率40.00%,完全反應率60.00%高于參照組的完全反應率10.00%,次要反應率0.00%低于參照組的次要反應率40.00%,兩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王萍[16]研究結(jié)果一致,新診斷的患者經(jīng)伊馬替尼治療的總有效率91.31%、完全反應率65.38%、次要反應率0.00%,出現(xiàn)不同不良反應原因可能是因為參照組是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失敗患者,實驗組為新診斷的患者。研究顯示,在以往臨床治療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基本上都是應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雖然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促使形成蛋白質(zhì),但是會抑制腫瘤基因的表達,重組人干擾素α2b存在較高的遠期治療效果,存在較高不良反應以及復發(fā)性;而伊馬替尼是慢性髓系白血病臨床治療的一線藥物,伊馬替尼可對v-abl表達進行抑制,阻礙BCR-ABL細胞增殖,擁有持久的遺傳學反應以及血液學反應,可降低疾病進展率。伊馬替尼存在較小不良反應,極小程度損害患者身體傷,因此在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過程中伊馬替尼的應用顯示藥物得到質(zhì)的飛躍,可延長患者生存周期。伊馬替尼治療對于重組人干擾素2b治療失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不能獲得理想效果,因此早期應用伊馬替尼治療新診斷慢性髓性白血病獲得細胞遺傳學反應,盡可能進行徹底反應,進而可以提升生存期與治療效果。由此可見,對于伊馬替尼耐藥患者或者無法耐受伊馬替尼的患者予以干擾素治療,伊馬替尼治療得到完全反應率之后以干擾素維持治療,通過干擾素改善伊馬替尼不良反應以及耐藥情況來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伊馬替尼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過程中可顯著緩解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引發(fā)的不良反應,改善治療效果,但對于治療新診斷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具備更具優(yōu)勢的作用,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上廣泛應用。
(
)
[1]江錦紅,徐偉來,錢文斌,等.伊馬替尼治療新診斷與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失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療效比較[J].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2):179-183.
[2]許立明,王麗靜,周楊,等.伊馬替尼治療新診斷與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失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療效比較[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7,11(11):95.
[3]李艷秋,何文華.伊馬替尼治療新診斷與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失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療效比較[J].心理醫(yī)生,2017,23(17):6-7.
[4]王素美,張玉榮.伊馬替尼治療新診斷與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失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療效比較[J].飲食保健,2016,3(23):43-44.
[5]楊曉煜.伊馬替尼治療新診斷與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失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6,25(7):1218-1219.
[6]Etienne Gabriel,Dulucq Stephanie,Lascaux Axelle,et al.ELN 2013 response status criteria:Relevance for de novo imatinib chronic phas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2015,90(1):37-41.
[7]江倩,趙東陸,金潔,等.國產(chǎn)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早期療效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5,36(8):651-655.
[8]李靜,胡建達,鄭志宏,等.大黃素衍生物E35對耐伊馬替尼慢性髓性白血病細胞株K562/G01細胞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C].//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血液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2012:81.
[9]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中國慢性髓性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13年版)[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3,34(5):464-470.
[10]周勵,王建祥,黃曉軍,等.達沙替尼與伊馬替尼治療初發(fā)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療效及安全性初步比較[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3,34(2):93-97.
[11]石紅霞,秦亞溱,賴悅云,等.國產(chǎn)與原研伊馬替尼治療初發(fā)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較的單中心、前瞻性隊列研究[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6,55(12):922-926.
[12]江倩,秦亞溱,賴悅云,等.BCR-ABL突變檢測指導下的達沙替尼治療伊馬替尼耐藥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療效分析[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6(1):7-13.
[13]馮亮華,陳旭艷,董志高,等.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伊馬替尼耐藥相關(guān)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3,53(48):45-46.
[14]鮑協(xié)炳,仇惠英,陳蘇寧,等.伊馬替尼治療早期BCR-ABL轉(zhuǎn)錄本水平在251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的預后價值[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5,36(7):553-558.
[15]周敏,沙信山,仇惠英,等.伊馬替尼與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回顧性分析[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4,35(2):126-128.
[16]王萍.伊馬替尼治療新診斷與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失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11):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