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偉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楊軍偉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環(huán)境下,教師必須創(chuàng)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從而有效地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水平。文章重點分析初中語文閱讀課堂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提高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初中語文 有效策略 課堂交流
新課標的出現(xiàn),為沉悶的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思想、新的活力,使初中語文教學突破了傳統(tǒng)思維的束縛,走向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但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影響,很多教師對于新課程的認識不足,無法實現(xiàn)教學方法上的突破,那么,就讓我們對初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設性思路。
1.偏離閱讀教學方向。一部分教師過分重視新課程改革,認為應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為了顯示教學的改革成果,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使閱讀教學的方向發(fā)生了偏離,忽略了對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的傳授,而是重視對課堂活躍氣氛的烘托,使學生的閱讀習慣無法養(yǎng)成。
2.錯誤理解“閱讀”。一些語文教師理解的“閱讀”是為“閱讀理解”而存在的,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句子中的含義,并提高閱讀理解題目的正確率。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非常狹隘的,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能夠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這種本末倒置的方法,違背了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
3.重量而不重質(zhì)。很多初中學生都按照教師的要求,一個月讀完xx本書,只重視閱讀的數(shù)量,而沒有去了解學生是否真正了解了書籍中的內(nèi)容,是否認真讀懂文章,沒有對學生閱讀的效果進行后期跟蹤檢查,使閱讀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調(diào)查中顯示大部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都不是很濃厚的,基本上是在老師的要求下才去閱讀名著的;學生每天的閱讀:多數(shù)不到字,閱讀量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平常生活中,學生的家里閱讀書籍很少,導致學生出現(xiàn)“閱讀荒漠”的原因也很清晰,就是學生未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意識不強,興趣不夠濃厚。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老套,應試味道太濃,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傮w上來說,影響名著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1.導“讀”變導“背”。閱讀教學的課堂成了教師“獨舞”的場所,學生只是教師的配角。教師習慣于“專制式”的教,學生則習慣于接受老師的統(tǒng)治,乖乖的背,可是下課就忘;教師在課堂里面只想著“教什么內(nèi)容”,卻不關注“怎樣去教”的方法;學生也只是知道“學什么內(nèi)容”,卻并不了解該“怎樣去學”;學生失去了應有的讀書興趣,結(jié)果是學生不會學,不懂學,而只會暫時性的背,考完試甚至還沒到考試就忘了差不多了,學習效益差。為了考試拿到一個高的分數(shù),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不得不讓學生“背名著”,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到主題、作品的藝術特色等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給學生列出來,學生只需要背誦記憶應付考試。這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不僅沒有符合新課標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學生的心智發(fā)展,忽略個性、擁殺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式。
2.不注重學生的差異,違背教學規(guī)律。在閱讀課程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表示教學任務重,課時又少,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趕時間、拼速度,所以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用一種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生。學校閱讀課堂教學中沒有把學生當做是個性鮮明的人,而是視學生為園林里的花花草草來修剪;沒有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作為自己備課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而是當成了一種累贅,覺得這種差距阻礙了教學的正常進行,于是為了方便和快捷,就“一刀切”,讓所有的學生都統(tǒng)一聽老師的指揮,不管學生的棘手程度如何,這樣長此以往,學生的手中就有了一個個的統(tǒng)一背誦,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一樣的想法,一樣的性格,下課以后,雖然教學任務完成了,但是教師在這節(jié)課后卻根本不知道學生到底有沒有掌握這節(jié)課的知識。
3.硬性灌注、重負低效。有的教師提到一節(jié)課布置給學生大量的背誦任務,而結(jié)果卻收效甚微。教師在這個課堂上成了一個水壺”,學生于是就成了一個個裝水的“杯子”,閱讀教學的課堂就成了“灌水”的行為和過程。灌注名著知識以及名著閱讀知識變成了老師在課堂上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從頭講到尾也變得司空見慣,對學生的量化評分就是唯一的對學生的評價手段,在老師的眼里,只要學生在課堂上乖乖地聽講這節(jié)課就成功了。這樣的教學剝奪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時間,腦子被老師灌進來的知識塞得滿滿的,根本不可能再有多余的空間去容納更多的思考。為了讓學生掌握應有的名著閱讀知識,教師往往釆用”增長教學時間”、課間抓人背書”、“苦練題目”等方式進行訓練,例如,在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名著時,老師為了學生能夠快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于是便讓學生統(tǒng)一背答題格式,按此套路回答人物性格的相關問題。最終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教師累得痛苦不堪、學生也苦不堪言、最終的效果卻不佳,名著閱讀教學的課堂就變得高耗低效,枯燥無味。所以在學生的問卷調(diào)查中,只有的學生能夠針對不同的名著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這是一種死讀書的體現(xiàn)。
4.追求形式、發(fā)展畸形。在我們的教師訪談中,還提到了有些教師迫于學校公開課、示范課的檢查評價,不得不創(chuàng)設一種表演形式來完成我們的閱讀教學。教師在設立閱讀教學目標時沒有真正地建立在學生的閱讀發(fā)展上,而是片面的追求課堂的表面熱鬧,利用些時尚的多媒體等手段來吸引學生,這樣的課堂,表面上看上去很熱鬧,進行得如火如荼,實際上,學生在這種熱鬧之下并沒有學到什么,這些熱鬧也只是空架子而已,這些看似活躍的課堂和“富麗堂皇”的設計有的是為了撐門面,有的是單純?yōu)榱苏故纠蠋煹牟湃A,或者是為了讓現(xiàn)場來聽課的老師開懷一笑,此時熱火朝天的課堂就會顯得很膚淺、隨意,失去了課堂該有的內(nèi)涵,在這樣的形式教學下,學生一節(jié)課結(jié)束后學生是收獲甚微的。長此以往,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會受到限制,成為了不全面的人,不完整的人,也會影響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的提高。
1.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新語文課程標準閱讀目標的新理念突出表現(xiàn)在“對話”上?!皩υ挕边@一理念,是以交流為基礎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質(zhì)上就是在學生、教師、文章之間的交流。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首先應該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文章、領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的個性化思維方式。每個學生因為受諸如生活經(jīng)驗、個性氣質(zhì)等因素差異的影響,思維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異很大,對同一篇文章、同一個話題的理解常常是千差萬別,因此在對閱讀教學進行評價時,以“標準答案”判分,強求結(jié)論統(tǒng)一的做法實在是不可取。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要積極發(fā)揮主導作用,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交流空間,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條件,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的積極性。
2.尊循學習規(guī)律,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中,特別是在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時,學生的思維就難以控制在一個基準上,可能會導致“課堂非常熱鬧,效果卻不理想”的尷尬境地。因此,老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遵循“緊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則。課文中的一些經(jīng)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確。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抒發(fā)感情,一定對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了精挑細選,并且結(jié)構(gòu)嚴密。對文內(nèi)的語言進行了修辭煉句,對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作出了獨具匠心的安排,而這些都是為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務的。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師生都應從作者的心理出發(fā),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終體驗作者的情感。例如:蕭乾的《棗核》,此文以“棗核”為線索,采用以小見大、以物傳情的手法,描寫了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xiāng)的棗核試種,以寄托思鄉(xiāng)之情的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同時被安排在課本第二單元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課》,通過最后一課的生動描述,反映了法國人民在遭到普魯士侵略以后所表現(xiàn)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同樣是兩篇抒發(fā)愛國情懷的文章,寫作于法與語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第二,遵循“聯(lián)系上下文”和“首尾呼應”的通用原則。在文章閱讀的過程中,要特別留意文章中的過渡性語句與段落,要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比較分析,以便把握該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被安排在課本第三單元的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親的“背影”,而每次的環(huán)境都不一樣,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現(xiàn)是在文章的開頭,開門見山式點題“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車站送別父親的場景中,作者用細膩的筆法對父親的“背影”進行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步伐蹣跚地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一幕深刻表達了父親對兒子那種深厚無私的愛;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實感。第j 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后,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離別之時,催人淚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結(jié)尾,兒子閱讀父親的來信,在盈盈淚光中再次浮現(xiàn)了父親的“背影”,此處與文章開頭呼應,緊扣主題,升華了作者的感情。
第三,遵循“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原則。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要時刻引導學生關注積極向上的情感和態(tài)度,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們在素質(zhì)教育階段,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正如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所指出的那樣:“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把他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痹陂喿x教學的實踐中,以欣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為出發(fā)點,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對于閱讀教學的策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一切方法都應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以學生實際學到什么為依據(jù),切不可為方法而方法,更不能只求形式的花俏而忽視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沈丘縣蓮池鎮(zhèn)胡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