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莎·龐賽爾(Rosa Ponselle),20世紀初歌劇舞臺上一個備受矚目的名字,她傳奇的一生及獨特的藝術魅力,令她不僅成為同時代眾多歌唱家推崇的偶像,即便在她離開后,她也依然用那美妙的歌聲影響著后來者。
1897年1月22日,羅莎·龐賽爾出生于美國康涅狄格州梅里登。在美國人眼中,雖然羅莎·龐賽爾是意大利后裔,但因其是在美國受教育并成長,所以把她看作是真正由美國本土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一代歌唱家。羅莎和姐姐卡梅拉(女中音)都有一副動人的嗓音,從小跟隨母親學習鋼琴、小提琴。羅莎后來被選入教堂唱詩班,據(jù)說還因為嗓門過大,在學校一度不敢開口唱歌。十多歲時,為了配合已經(jīng)在音樂劇《來自布萊頓海邊的女孩》(The Girl Brighton Beach)中獲得成功的姐姐在當時盛行的輕松歌舞?。╒audeville)中演出,姐妹倆以“龐契羅姐妹”的名義在紐約布朗克斯地區(qū)明星劇場出道并立即轟動了紐約。姐妹二人一個是女高音,一個是女中音,經(jīng)常搭檔演唱一些經(jīng)典的古典歌劇詠嘆調,如《蝴蝶夫人》(普契尼曲)、《三王之愛》(蒙泰梅奇曲)等歌劇選曲,大受觀眾歡迎。
成名之后的姐妹倆曾經(jīng)受邀在梅里登市默片影院進行歌唱表演,雖然那時的表演主要是為了避免無聲電影換片間隙過長的冷場,但姐妹倆的歌聲卻意外地受到觀眾追捧。隨著“龐契羅姐妹”的名氣陡增,邀約也隨之而來。漸漸地,她們開始陸續(xù)在紐黑文市的劇院、歌舞廳、咖啡廳等場所頻繁演唱,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也在此期間為她們錄制過一張歌劇唱片。
1918年8月,姐妹倆受紐約宮殿劇院的邀請前往紐約,其表演獲得了當時著名聲樂教授威廉·特恩爾的極力贊賞。經(jīng)他推薦,羅莎·龐賽爾專門為“歌王”卡魯索唱,立即被卡魯索引薦給時任大都會歌劇院總經(jīng)理的加蒂-卡薩扎。面試時,卡薩扎認為羅莎太胖,形象欠佳,不適合演歌劇,但當他聽到羅莎自彈自唱后,旋即被她那醇厚的音質和寬廣的音域所震驚,決定讓她與卡魯索同臺演出威爾第的歌劇《命運之力》。同年11月15日,從未演過歌劇的羅莎·龐塞爾在大都會歌劇院的舞臺上唱響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個歌劇女主角——萊奧諾拉,成為登上大都會歌劇院舞臺最年輕的女歌唱家之一。那一年,她才剛滿21歲。在開啟了自己的“命運之力”,成為大都會歌劇院首席女高音后的19年中,羅莎在此飾唱了16個女主角,塑造了20多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而且大多是和卡魯索同臺演出,她被認為是卡魯索在舞臺上的最佳搭檔。
1937年3月14日,羅莎在自己歌唱的頂峰時期,于大都會歌劇院舉行了告別音樂會,毅然退出歌劇舞臺,令人惋惜(據(jù)傳,她是因為最后一個歌劇角色“卡門”不被觀眾認可,飽嘗人情冷暖而心灰意冷)。之后,她定居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開始聲樂教學。期間,她擔任了巴爾的摩市歌劇院的負責人,直到84歲逝世(1981年5月25日)。
曾有人認為羅莎·龐塞爾首次登臺就是和卡魯索共同演唱威爾第的歌劇《命運之力》是幸運之神的眷顧,可隨后她就用自己的表現(xiàn)告訴世人:“機會永遠只屬于有準備的人?!痹谘莩觥睹\之力》后的短短六周內(nèi),她相繼演出了《奧伯龍》和《鄉(xiāng)村騎士》兩個重要劇目(這也是傳奇劇的世界首演),緊接著又演出了威爾第的《安魂曲》(又稱《安魂彌撒》)。
對于一個從沒有經(jīng)過正規(guī)聲樂訓練,也沒有在國外演出經(jīng)歷的年輕姑娘來說,一場完整的音樂會曲目、四部大歌劇和一部七個樂章的《安魂曲》只是在短短八個月里就做好了演出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并獲得成功,不得不讓人感慨羅莎出眾的演唱功底和駕馭作品的能力,她極為深厚的音樂基礎(她甚至能閱讀管弦樂隊的總譜)和勤奮努力令與她同臺的演員嘆為觀止。所以,我們在欣賞羅莎傳奇歌聲的同時,更應看到歌聲背后她對歌唱的付出。
在羅莎·龐塞爾短暫的歌唱生涯中,共演出365場歌劇,飾唱22個女主角。這些劇目中,大多是威爾第的作品和一些具有批判精神的現(xiàn)實主義歌劇,她最拿手的角色有《唐·卡洛》里的伊麗莎白、《鄉(xiāng)村騎士》里的桑圖扎、《游吟詩人》里的萊奧諾拉、《厄爾南尼》里的艾爾薇拉等,這些充滿戲劇張力的角色被羅莎演繹得生動形象、絲絲入扣。
羅莎對音樂作品的處理非常細膩嚴謹,無論是詮釋歌劇詠嘆調還是藝術歌曲,都能駕馭自如、游刃有余。尤其在她錄制的少數(shù)唱片中,她對曲目的大膽選擇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她詮釋的很多意大利歌曲都是男高音的保留曲目,羅莎用她那激情、渾厚又不失靈巧、細膩的嗓音和對歌曲獨到的演繹,為這些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
著名女高音瑪利亞·卡拉斯曾經(jīng)評價羅莎·龐塞爾“是我們之中最出色的”。1925年,在羅莎成功出演斯蓬蒂尼的歌劇《貞潔的修女》后,當時的媒體曾這樣評價她的演唱:“羅莎·龐賽爾演唱斯蓬蒂尼的這部歌劇凸顯出她非常罕見的高貴氣質,羅莎雕琢旋律的本領真是出奇,第二幕中的詠嘆調那種夸張的悲情是那么震撼人心,而音色的優(yōu)美與完美的分句又如此令人陶醉。”這部劇也是羅莎本人非常喜愛且演出最多的一部歌劇。1933年,在佛羅倫薩“五月音樂節(jié)”上,羅莎·龐塞爾最后一次演出了該劇。
貝利尼的歌劇《諾爾瑪》是一部二幕正歌劇,自1831年首演以來一直被人們稱為“以表現(xiàn)女主角為主的英雄歌劇”。出演貝利尼筆下的女主角諾爾瑪,要求演員具備意大利傳統(tǒng)美聲唱法的技巧,有良好的聲音掌控力和聲音素養(yǎng),同時對演員的表演也有很高要求。但這部歌劇由于首演失敗,加上對所有飾演者的要求均很高(除諾爾瑪以外,能與諾爾瑪默契配合的另外兩名主要演員也同樣重要),上演的次數(shù)非常少。1927年,羅莎在大都會歌劇院成功演繹了諾爾瑪,使這部歌劇重回人們的視野。羅莎用一個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充分發(fā)揮了作曲家貝利尼的創(chuàng)作特點。這種聲音的力量,即使是后來同樣以演繹諾爾瑪出色著稱的卡拉斯也沒能做到。有人甚至說:“因為有了羅莎·龐塞爾,才會有后來的瑪利亞·卡拉斯。”
在羅莎·龐塞爾存世不多的唱片中,我們能辨別出她的音色是極具特點的意大利式戲劇女高音,她的音域寬廣,高中低聲區(qū)的音色醇美統(tǒng)一、上下貫通,充滿熱情。她演繹諾爾瑪時的強聲是那么輝煌堅實,而在詮釋病重時的薇奧列塔的弱聲又如抽絲般柔軟,尤其是她擁有完全不輸于女中音的、難得的飽滿結實的中低音胸腔音色,也使她在歌唱生涯的后期開始嘗試塑造卡門這個角色。在準備《卡門》這部歌劇時,羅莎特意邀請演過卡門的女中音歌唱家瑪利亞·艾文為自己指導。雖然她詮釋的野性、刁蠻的卡門最終由于當時的審美觀念所限,令觀眾難以接受,致使1935年在大都會歌劇院的首演遭到慘敗,但這次飾演依然被認為是其歌唱事業(yè)的成就之一。在她留下來的唱片中,聽她演唱的《哈巴涅拉舞曲》《塞維利亞老城墻邊》等唱段,如果不知情,一定以為就是個女中音所唱。
關于羅莎·龐塞爾在歌劇界的地位,從帕瓦羅蒂的話中就足以說明:“羅莎是皇后中的皇后,是歌劇界被模仿最頻繁的大師,她是一個神話般的完美化身。每次有年輕人向我請教唱歌時,我總會說,‘真心誠意地向羅莎的每張唱片學習吧’。對于前人和后來者,這永遠是最佳的建議?!?/p>
羅莎·龐塞爾正值盛年,便隱退舞臺,定居巴爾的摩,聲樂教學成為她的主要工作,這位自學成才的歌劇明星在離開舞臺后又因為她的教學成就而成為美國最知名的聲樂教師之一。深入了解她的聲樂教學理念和方法,將會有助于我們更加了解這位偉大的歌者。
對于很多聲樂初學者來說,打開喉嚨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難點,也是必須要做到的。當大都會歌劇院男低音歌唱家杰羅姆·漢涅斯對羅莎進行采訪時,羅莎給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保持一個四方形的咽喉”。她說,這是她在和卡魯索的長期合作中學到的。這個“四方形”的意思是在咽喉的后部形成一個以邊為底線,上腭和舌面間立起來的“四方形”。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四方形的上一條邊提示我們要注意上方軟腭的抬高、拉起,下一條邊平放在舌面根部,使舌根放平、松弛。正如卡魯索的高音魅力一樣,通過這個認知,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在唱高音時用喉嚨后部打開,保持有伸展的感覺,從而獲得通透明亮的高音。一般來說,戲劇女高音在演唱高音區(qū)的花腔樂句時往往靈活性不足,羅莎則不然。她的花腔技巧純熟,用聲靈巧。我認為這是因為羅莎有一個統(tǒng)一、開放式的嗓音所獲得的共鳴支持才能達到的技巧效果。
羅莎·龐塞爾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她統(tǒng)一的聲區(qū),她的高音明亮、中音渾厚、低音濃郁,讓她的演唱在各聲部間發(fā)聲自如、光潤明暢。德國著名女高音施瓦茨科普夫提及羅莎時曾說:“我的未婚夫給我放的第一首歌曲就是羅莎唱的。他說,‘這是為了教你什么是真正的美聲’。30年后,當他再次放羅莎的歌時,我不斷感慨,這才是終極的完美?!?/p>
確實,演唱中的羅莎自始至終都保持著美妙的音色,但人們眼中的完美其實也是經(jīng)歷過不完美的蛻變才獲得的。在羅莎早期的歌唱階段里,由于沒有進行過專業(yè)、系統(tǒng)的聲樂訓練,她也曾在高音上遇到過一些問題,雖然那只是在演唱個別母音時才出現(xiàn)的問題,但確實影響了她高音音色的統(tǒng)一。所幸,她很快就發(fā)現(xiàn)在自己發(fā)得很容易的高音中總有一個是在唱《我的母親》(Mia Madre)時發(fā)出的聲音,那就是發(fā)比較暗的“awe”時。這使她認識到高音只是打開喉嚨是不夠的,一定要使聲音保持暗的音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高音“掩蓋”。我們在演唱中也被經(jīng)常提示,一定要學會用擅長的元音帶容易出問題的發(fā)音,這是在抽象的聲樂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羅莎最喜愛的元音是“o”,這是她在大都會歌劇院唯一的聲樂指導羅曼諾·羅曼尼(Romano Romani)在聽到羅莎拉丁語發(fā)音太過于明亮后給她提出的建議,即運用發(fā)元音“o”來保持“掩蓋”的聲音。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羅莎學會如何使自己的音色始終保持在“掩蓋”的共鳴腔中,并用這種美妙的音色塑造了許多經(jīng)典的角色。當我們在聆聽羅莎演唱的《你知道嗎?好媽媽》(選自馬斯卡尼《鄉(xiāng)村騎士》)時,就能充分感受到她演唱“mamo”時結實的胸腔音色渲染出的濃重的色彩。
羅莎對聲樂教學的感悟也帶給我們很多啟示,比如在處理學生聲區(qū)統(tǒng)一問題時,就可以在較低的音域里采用“mo”發(fā)音,然后逐漸轉到“ma”。看到羅莎一直強調“圓潤的聲音”就更能理解,只有用一種低的、圓潤的發(fā)音感覺保持在從低聲區(qū)進入高聲區(qū)音域里的“管道”,才能夠保持聲音始終在同一軌道。這個“o”元音的保持不是嘴外部雙唇形成的,而是在打開喉嚨的基礎上用提升上腭來實現(xiàn),而且保持好這個元音的感覺,所有的元音都要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這樣在轉到高聲區(qū)時,就可以用“me”來解決頭腔“掩蓋”的問題了。
在音色的強弱控制方面,羅莎·龐塞爾一直以她中高音區(qū)的弱音技巧獨步一時。她在演唱薇奧列塔時,在小字二組的降b上的極弱聲音是如此打動人心。有人認為對于大號戲劇女高音來說一定得通過后天的技巧訓練才能獲得那么美妙的弱聲,但羅莎卻以“我一直就自然具備這種輕聲”的回答,確實讓人嫉妒、感嘆。
并不是每個人都先天擁有一副善于歌唱的喉嚨,而在聽過羅莎詮釋的諾爾瑪,你就會知道,僅僅擁有一副人人艷羨的好嗓子是不夠的,對歌唱藝術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感悟才是歌聲中最打動人心的。羅莎在從事聲樂教學時的專職鋼琴伴奏伊戈爾·契合科夫曾說:“每當羅莎輕聲歌唱時,在她生活莊園附近的那些牛群就都會推擠著籬笆試圖能走得更近一些,聆聽她的歌聲?!蔽覀冇欣碛上嘈牛悄莾?yōu)美的人聲使人和動物之間具有了相互吸引的魅力,也體現(xiàn)出羅莎歌聲中最具核心力量的精神,那就是她深深地熱愛著生活,并把這種摯愛的情懷融入她的歌唱和歌唱教學中。
女高音法拉爾曾經(jīng)回答女高音洛特·雷曼的疑問:“如何才能找到像羅莎·龐塞爾這樣美妙的聲音?”“這要等上帝特別的安排?!绷_莎·龐塞爾,一個受到上帝特別眷顧的靈魂歌者,她的歌聲也將在這無盡的音樂世界中感動更多需要慰藉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