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多元化護理干預對ICU獲得性衰弱的影響
[目的]分析早期多元化護理干預對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機械通氣治療病人獲得性衰弱的影響。[方法]將2015年1月—11月收治于我院ICU行機械通氣治療的130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65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ICU護理服務,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預防ICU獲得性衰弱的早期多元化護理干預,對兩組干預后的相關指標進行比較。[結果]試驗組干預后MRC肌力評分(MRC-score)、出院時完成ADL的個數和獨立功能狀態(tài)恢復率均高于對照組,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ICU機械通氣病人實施早期多元化護理干預可提高病人MRC-score評分和獨立功能水平、降低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
ICU獲得性衰弱;早期;多元化護理干預
ICU獲得性衰弱(ICU-AW)是常見于危重癥病人的嚴重并發(fā)癥類型[1],臨床主要表現為呼吸機脫機困難、肌萎縮、反射減弱、輕癱/四肢癱瘓等。病人一旦發(fā)生該并發(fā)癥則可能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機械通氣時間,甚至導致病死率的上升[2]。國外相關研究發(fā)現:出現該并發(fā)癥的病人遠期身體機能無法得到完全恢復,嚴重影響生活質量[3-4],且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干預技術,故而對ICU獲得性衰弱的預防性護理顯得至關重要[5]。但現階段國內護理工作者對ICU獲得性衰弱的研究較為少見,已有文獻多停留于綜述層面,對該并發(fā)癥預防性護理干預的實踐性研究尚未見報道[6]。本研究在大量查閱相關綜述文獻并深入分析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對收治于我院ICU行機械通氣的病人實施早期多元化護理干預,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將2015年1月—11月收治于我院ICU行機械通氣治療的130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齡20歲~78歲(39.35歲±14.69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64例,呼吸衰竭35例,其他31 例。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65例。納入標準:①年齡在18周歲以上;②接受機械通氣治療,且機械通氣前醫(yī)學研究理事會評分為60分;③病人意識處于清醒狀態(tài),至少能對點頭、睜眼、閉眼、皺眉、伸舌等簡單命令中的3個做出回應;④符合開展早期活動的最低準入標準[7]。排除標準:①發(fā)展迅速的神經肌肉性疾?。虎陬A期6個月生存率在50%以下;③四肢不全者。兩組入選病例病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
1.2 方法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ICU護理服務,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在進入ICU 24 h給予多元化護理干預,以預防ICU獲得性衰弱。具體干預方式如下:
1.2.1.1 懸吊運動療法和經皮電肌肉刺激 ①實施對象:使用鎮(zhèn)靜藥物止痛而無法實施自主運動的機械通氣病人;②懸吊運動療法:病人進入ICU早期即開始實施,借助床邊循環(huán)測力器將臥床病人雙腿吊起,小腿與床面平行,與大腿呈90°,由責任護士輔助使其進行騎自行車動作訓練,訓練時間與量以護理對象的耐受情況為依據加以確定,從小量短時間(每日5 min)開始,逐漸增加到每日20 min,每周>2次;③四肢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采用美國Chattanooga集團公司生產的Vital-Stim治療儀,雙通道(通道1,通道2),矩形對稱雙相波形,波寬700 ms,頻率30 Hz~80 Hz,1 000Ω電荷,波幅0 MA~25 MA(標準差±10%),連續(xù)性刺激。振幅選擇為20 V~200 V,頻次為每天2次,每次30 min。通過上述兩種干預方式,適當中斷護理對象的鎮(zhèn)靜狀態(tài)。上述兩項治療均堅持實施至病人出院。
1.2.1.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鍛煉 ①實施對象:對病人病情進行醫(yī)護聯(lián)合評估,確認病情許可時進行早期ADL鍛煉;②實施內容:由責任護士指導并協(xié)助病人完成獨立進食與穿脫衣、洗漱等基本日常活動;并協(xié)助病人坐起,讓病人坐在床沿,病情允許可雙腳接觸地面,扶穩(wěn)病人的軀干使其能獨立坐穩(wěn),以保持直立坐姿,時間10 min~20 min,每天1次~3次。支持病人在床邊站立,讓病人原地踏步1小步或2小步,進行身體重量的適應,時間10 min~20 min,每天1次~3次。促進其日常基本活動能力的恢復,預防肌力下降。
1.2.1.3 游戲療法 ①實施對象:病情穩(wěn)定的機械通氣病人;②具體方法:結合病人既往運動愛好,選擇安裝有適宜內容的視頻互動游戲機,將病人移至床旁,以游戲機設定的內容為引導,讓病人模擬游戲視頻中的棒球、網球、拳擊等全身性運動動作,以便獲得耐力與平衡方面的訓練,每日訓練20 min。
1.2.1.4 音樂療法 ①實施對象:所有機械通氣病人;②具體方法:采用體感共振療法,對護理對象施以具備適宜律動頻率的音頻刺激(低音正弦波),選擇國內已有研究證實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的音樂處方,如《春之歌》《夜鶯》作為治療音樂,選擇耳機播放以規(guī)避干擾,保證病人對音樂刺激的注意力,音量設定為60 dB以下,每次20 min~30 min,每天1次或2次。
1.2.1.5 安全保障 試驗過程中由床旁護士保證病人的試驗安全,病人如在實施干預的過程中出現下列情況,立即停止干預:①平均動脈壓<65 mmHg(1 mmHg=0.133 kPa)或>110 mmHg或者收縮壓<90 mmHg或>200 mmHg;②心率<40/min或>130/min;③呼吸頻率<5/min或>40/min;④經皮血氧飽和度<88%。
1.2.2 評價指標1.2.2.1 ICU獲得性衰弱的診斷標準 采用MRC肌力評分(MRC-score)作為ICU獲得性衰弱的診斷工具,該評分表共含肩部收展與肘部屈伸、腕部屈伸與髖關節(jié)屈伸、膝關節(jié)屈伸與踝關節(jié)屈伸6個項目,分為13個等級,計分范圍為0分~60分,采取左右側肢體同時評估的方式,0分提示四肢癱瘓,60分提示肌力正常,如分值在48分以下則為ICU獲得性衰弱診斷成立[8]。
1.2.2.2 獨立功能狀態(tài)的評價 獨立功能狀態(tài)指病人可以不借助于他人幫助,獨立完成以下6項ADL技能:沐浴和穿衣、進食和自我修飾、從床到椅子的轉移、如廁等,并能獨立行走?;謴酮毩⒐δ軤顟B(tài)是指病人出院時能夠獨立完成不少于5項的ADL技能[9]。
表2 兩組機械通氣第7天干預效果比較
表3 兩組出院時獨立功能狀態(tài)比較
現階段ICU獲得性衰弱已在危重癥護理領域引起重視。有研究表明:機械通氣時間>7 d者發(fā)生該并發(fā)癥的可能性高達82%[10],該并發(fā)癥已被定義為相對無形卻會對護理對象產生深遠影響的后遺性疾病[11]。隨著醫(yī)療模式與理念的轉變,生存已不再是ICU護理的唯一目標,幫助病人自ICU出院后免受或少受后遺性癥狀的困擾也成為護理重點內容。本研究嘗試對ICU機械通氣病人施以旨在預防ICU獲得性衰弱的早期多元化護理干預服務,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后的MRC-score評分、出院時完成ADL的個數和獨立功能狀態(tài)恢復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3.1 在充分評估ICU機械通氣病人病情基礎上實施早期安全活動的意義 多項國外相關研究均提出:對ICU機械通氣病人施以早期活動干預,對降低ICU獲得性衰弱是積極有效的,且其預防效果與干預時機之間存在時間依賴性,即干預越早則效果越佳。但是受危重癥醫(yī)學傳統(tǒng)治療目標的影響,為了保證病人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降低死亡率、避免活動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如跌倒、意外拔管等)造成不安全事件等[2],常對病人施以長時間的制動與臥床休息干預。最新的研究則提示:長時間臥床和制動是ICU獲得性衰弱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故而如何平衡病人安全治療與早期活動之間的關系成為一個現實課題。本研究對試驗組病人實施早期活動干預,對病人展開醫(yī)護聯(lián)合病情評估,在病人符合早期活動的最低準入標準[7]的情況下,審慎進行早期活動干預,獲得了良好的ICU獲得性衰弱預防效果,這與泰英智[1]提出的ICU住院病人進行包括行走在內的活動是安全的且有必要實施早期功能鍛煉、物理治療的觀點是相一致的。
3.2 早期采取多元化干預有利于提高病人參與早期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為了降低醫(yī)院感染率,保護病人免受二次傷害,ICU病房采取全封閉式管理,不允許家屬留陪,故而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十分需要病人本人的主動參與[12]。本研究對試驗組病人實施多元化早期活動干預,其多元化表現在活動干預方式的多樣性方面,既涵蓋主動活動與被動活動,又引入了音樂療法、游戲療法等生動有趣的治療方式,且注重對病人ADL功能訓練,這種多元化的早期活動干預符合早期活動干預的全面性要求,游戲療法體現了趣味性特點,以音樂療法實現了放松情景的營造,以ADL功能的訓練表達了實用性特色,故而有效避免了采取單一式活動干預易導致護理對象厭倦疲乏、依從性欠佳的缺陷,提高了護理對象參與早期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降低了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提高了獨立功能狀態(tài)恢復率。
[1] 泰英智.關注重癥監(jiān)護病房獲得性肌無力[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1,23(4):193-194.
[2] 周瑛.早期活動預防ICU獲得性神經肌肉障礙的護理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2,11(4):318-320.
[3] 俞玲娜,張娜,尹安春.ICU獲得性衰弱的干預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82-83.
[4] 衛(wèi)建華,翁峰霞,黃昉芳,等.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癥患者預防ICU獲得性衰弱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4,13(7):677-679.
[5] 張娜,張兵.早期活動預防ICU獲得性衰弱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5):43-45.
[6] 王迎曉,王芳,金宗玉.護理干預在腎臟科ICU獲得性衰弱預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10A):3560-3561.
[7] Balas MC,Vasilevskis EE,Burke WJ,etal.Critical carenurses’role implementing the“ABCDE bundle”intopractice[J].Crit Care Nurse,2012,32(2):35-38.
[8] Schefold JC,Bierbrauer J,Weber-Carstens S.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weakness(ICUAW) and muscle wasting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2010,1(2):147-157.
[9] Thomsen GE,Snow GL,Rodriguez L,etal.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increase ambulation after transfer to an intensive care unit where early activity isa priority[J].Crit Care Med,2008,36(2):1119-1124.
[10] 廖永珍,黃海燕,叢麗.ICU 獲得性衰弱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5):524-526.
[11] 馮金華,田永明,聶孟珍,等.某院253 名ICU 護士對ICU 獲得性衰弱認知情況現狀分析[J].護理學報,2015,22(17):43-47.
[12] Brahmbhatt N,Murugan R,Milbrandt EB.Early mobilization improvesfunctional 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ical Care,2010,14(5):321-323.
(本文編輯范秋霞)
吳海珍,周 潔
Influence of early multivariat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ICU acquired weakness
Wu Haizhen,Zhou Jie(Changshu No.1 People’s Hospital,Jiangsu 215500 China)
吳海珍,主管護師,本科,單位:215500,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周潔單位:215500,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R473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7.02.041
1009-6493(2017)02-0251-03
2015-12-06;
2016-12-13)
引用信息 吳海珍,周潔.早期多元化護理干預對ICU獲得性衰弱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7,31(2):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