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yán)修鴻
連城雖地處一隅,但是美食卻是遠(yuǎn)近聞名的。不論是因地制宜做成的家常小菜,還是屢屢獲獎歸來的名廚大作,都讓人稱道,“中國客家美食名城”絕非徒有虛名,眾多遠(yuǎn)近的食客因此慕名而來。
首先,在食材上,有各類山珍與河鮮,黃猄、鷓鴣、山雞、野豬、白鴨、溪魚、泥鰍、田螺、各種竹筍、野菇;有些是本地特別常見而其他地方不多的,如茨菰、雪薯、魚豆、苦齋;有些則是經(jīng)過本地發(fā)掘形成的獨特組合,如牛內(nèi)臟不同部位的“九門頭”、豬的不同部位構(gòu)成的“豬八品”;就連香料,也有些獨特的,如“香藤根”“碧缽”“青果”等。利用當(dāng)?shù)刭Y源做成的藥膳也有不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稀松平常的食材,經(jīng)連城人妙手炮制,又成了別有風(fēng)味的美食,比如“牛血脾”“菜心皮”。
其次,在吃法上,有許多獨特發(fā)明,比如以米酒涮肉的“煠酒”,木耳墊底、香菇蓋上的“蒸雞”,“溪魚豆腐”“黃鰍鉆卵”“紅菇湯”“糟豬肉”“板鴨”“芋卵栗”“牛血脾”“漾腸”“勾湯”“銀豆干”“菜心干”等。食材的搭配,常別具匠心,如“鱔魚炒苦筍”,就講究涼、熱的中和,“和尚牯戴帽”即茨菰與豬腸同炒,形象生動。在餐桌禮儀上,也有一些別處不多見的講究,如尊敬貴客的“四足”等。
一些小吃,如“燈盞糕”“捆粄”“桃子”“番薯干”“米凍”“扁食”“金包銀”等,點綴著百姓人家的口腹,吃過回味無窮。各鄉(xiāng)鎮(zhèn)的烹飪均各有特點,而新泉美食是連城最為出眾的代表。如下介紹其中十種別的地方不多見的菜肴。
山澗里的小石螺,肉少殼厚,主要用于調(diào)味,燉肉湯,性涼味鮮美。
圖1 蓮峰石螺子
圖2 曲溪魚豆
魚豆,是蔬菜豆類的一種。成熟的籽粒個大,扁而橢圓,略帶黃色,紅花斑點。肉質(zhì)疏松鮮美,不論雞、魚、鴨、肉、冷盤都可摻用,烹、炒、煮均宜,是連城人的宴客珍品。連城縣內(nèi)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種植,主產(chǎn)地在羅坊鄉(xiāng)。魚豆在中秋上市至年底。
連城常見的一種蔬菜,長在水田里。富含淀粉,有特殊香氣。常用來燜五花肉、回鍋肉、燉豬蹄等。與豬大腸同炒,有一個諧謔而形象的名字“和尚牯戴帽”。
圖3 姑田蔬卵
圖4 蓮峰倒釣黃花根燉兔肉湯
學(xué)名叫做黃花遠(yuǎn)志,一種中藥材。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開黃色小花。還有一個很粗俗的別稱叫做“牛嫲屌支簕”[???22mo22ti? t???33luo35]。這種藥材長在陰濕的林區(qū),因有黃色的彎鉤小花開放,故名。味道甘辛,本地人認(rèn)為其藥性對肝臟有益處,可治黃腫。山區(qū)客家人用其肥厚的根部來燉湯,兌雞湯或者豬心等。
圖5 蓮峰耀魚
即魚糕,連城喜宴上常見的一道菜。以大草魚剔骨、捶爛,與淀粉、切成末的肥豬肉混合,加鹽,做成餅狀蒸熟,菜身澆蔥花、胡蘿卜碎、米酒而成。這道菜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魚糕晶瑩潔白,軟嫩鮮香,有韌性。
圖6 朋口四足
在連城,雞肉是年節(jié)喜慶常用的肉食。主人招待時,常從一盤雞里挑出雞的頭、爪、腿、翅四個部分(象征整只雞),裝在碗里給貴客(如新女婿)吃,這四樣部位湊在一起,叫做“四足”。連城鄉(xiāng)下有的地方則以“雞端”[ki33tuo42]即雞屁股,不帶排泄孔為貴,有“一個端抵三籮谷”一說。
圖7 蓮峰芋卵栗
一種加工處理的用芋子做成的菜肴。其做法是:選擇細(xì)嫩的“水芋”[?i?21i?35],當(dāng)?shù)氐囊粋€水邊長大的芋種,顆粒不大,將其刮皮,以草灰腌曬日余,尤以冬日的陽光炙曬為佳,待皮皺色褐,洗凈,蒸熟,再油煎,加料酒及香料等燜熟而成。這種處理,其一是通過日照曝曬,改善芋仔原先寒涼的品性;其二是讓芋仔的表皮收縮變皺,增添入口韌勁。其三是增加特殊的香氣。這個做法其他地方少見,但是連城各地都有,是一種有特色的食物加工法。
圖8 文地菜心干
將芥菜的頭部削皮切片,晾曬后腌制,切碎后做“捆粄”的餡料,有特殊的芥辣香氣。
圖9 蓮峰溪魚豆腐
將山溪里的小魚開膛,除去內(nèi)臟,再煎炸至金黃色,與豆腐、香料(姜、辣椒、蔥花)燜熟即可。是連城常見的菜肴,以新泉鎮(zhèn)的最為有名。
當(dāng)?shù)匾环N菜名,即以苦筍與鱔魚一起炒熟做成。當(dāng)?shù)厝苏J(rèn)為竹筍性涼而鱔魚比較燥火,因此需要中和一下。另外,苦筍上市時,也正是鱔魚成熟的季節(jié),時令上也正好相合。
圖10 蓮峰鱔魚炒苦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