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澤蘭
湖北省襄陽市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00
?
淺談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段澤蘭
湖北省襄陽市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00
人才的培養(yǎng)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作用的結果。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有序有效進行的基石。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對這位老師所教的內容會更感興趣,而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會更加富有激情。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將淺談幾個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必要條件。
師生關系;尊重;理解;平等民主;自身修養(yǎng)
師生關系問題是如今新課程理念下的一個重點關注的話題。以往我國的師生關系并不是十分的和諧,甚至有點相互對立。老師一直都是課堂的中心,不停地向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帶有一定的強迫性和權威性,而學生多是被動的接受這些知識,對老師存在著抵觸和畏懼的心理。這樣的師生關系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對學生素質培養(yǎng)的需要。目前,國家正在大力開展新課程改革,致力于構建更加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那么,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我認為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教育家愛默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美國就有一名教育學家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對900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該問卷讓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老師的12個特點,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的特點就是“尊重學生”??梢?,無論是優(yōu)秀的學生還是調皮搗蛋的差生,其內心都是渴望從教師那里獲得人格尊重的。事實上,教師怎么樣去看待一個學生,也就等于是在間接的告訴這名學生他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難免會遇到不聽話的學生。這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盡量的避免在眾人面前指責批評某個學生。教師此時可以先選擇去指責批評一種現象,然后找個時機私下單獨的和該名學生交流溝通。高校學生大多已經是成年人,更加的愛面子,若當著全班的面羞辱一名學生,會對該學生的自尊心產生巨大的傷害。失去自尊心的學生,就會失去精神動力,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甚至會對老師產生敵意。因此,教師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學生,不能歧視學生。教師在選擇批評用語時也要講究語言的藝術,要時刻顧及到學生的自尊,用語盡量委婉一些,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表達,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與信任感,從而愿意與教師做心靈上的溝通。這樣教師才能切實有效地發(fā)揮出批評的作用,使學生從思想深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改正自己的錯誤。
尊重學生具體來講就是教師要盡量少一點威嚴,多一點慈愛;少一點批評,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距離,多一點溝通。對于基礎和能力差一點的學生,教師要盡量為其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讓他們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心。其次,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權力,要徹底的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宰的教學方式,不斷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
理解是教師與學生交往的前提,是師生情感溝通的關鍵。教師能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就等于和學生建立起了思想的橋梁,這樣知識的傳遞就能暢通無阻,師生之間的關系,自然也就越來越親密。理解學生就是要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家庭環(huán)境,適應學生跳躍的思維方式和情緒變化。教師應盡量以一個同齡人的心態(tài)去和學生相處,不要總以一個長者的話語和態(tài)度去和學生溝通。
學生是一個正在成長、尚未成熟的群體,現在的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喜歡特立獨行,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較強,往往會有一些有悖常規(guī)的行為,在學習和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打架斗毆、荒廢學業(yè)、發(fā)表反動言論等。當出現這些問題時,老師不要簡單的橫加干涉或粗暴指責,而是要先去傾聽了解學生的想法,多問問學生原因。教師要知道學生做一件事情一定會有自己的動機和想法,教師要去找出這些原因才能明白學生問題的本質,進而解決問題。
但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畢竟存在一定的年齡差異,把自己融入到學生當中去并非易事。因此,首先高校教師要盡量的多下寢室。寢室是學生生活放松的地方,在寢室里教師更容易和學生拉近距離,能更多地和學生聊聊開放的活潑點的話題,更能觀察到學生的性格特點,了解到當下學生的喜好。其次,高校教師要通過網絡,不斷的給自己補充一些新潮的信息,如一些網絡新詞、影視新劇、新生代偶像等,便于自己在和學生交流時減少代溝、拉近距離。最后,高校教師要通過學生父母來多了解一下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了解了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后更能明白學生的行為表現的內在原因,從而能從本質上去理解學生。
平等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必要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使學生感受到關愛和尊重,并對師生關系產生正確的認識。這種積極的心理基礎可以促進學生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使學生敢于提出質疑并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平等就是要求高校教師要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不歧視成績差和家庭條件差的學生,不以外貌論人。以前師生關系主要為“專制型”或“權威型”,而民主就是要把師生關系逐步的向“合作型”或“伙伴型”的關系轉變。
雖然,高校教師無論是社會經驗還是知識儲備量都高于學生,但是不要因此就在學生面前擺起驕傲的身姿。唐代學者韓愈就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教學應該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學生有權提出自己的意見,老師應民主的考慮并聽取學生的心聲,根據學生的意見進行教學調整。這樣能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級的主人翁,積極參與班級事務,以班級為榮,為班級建設出謀獻策,主動承擔班級的各項工作。
時代在不停地進步,學術知識在不停地發(fā)展,學生送走了一批又來一批,若高校教師各方面一成不變,必將無法滿足需求。只有教師在各方面有足夠的能力了,才有資格去管學生,才能使學生信服自己。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教師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素養(yǎng)。
(一)提高師德修養(yǎng)
高校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yǎng)。所謂的師德就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所必須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師德是教師整體素質的核心,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石。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高尚的師德形象,愛崗敬業(yè),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事業(yè)當中,無私奉獻,孜孜不倦。只有教師具有了良好的人格形象,才能塑造好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加強法制觀念
高校教師要不斷的加強法制觀念,了解每年國家新出臺的關于高校教育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做到懂法講法,依法執(zhí)教。嚴格依照《教育法》、《教學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法律章程,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堅決不干任何違反法律的事情。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三)掌握一些心理輔導技巧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誘惑多競爭壓力大,青少年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生理與心理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較容易對周圍環(huán)境感覺到疑惑、敏感、好奇與焦慮,如果這些負面情感長期積壓而得不到排解則很容易出現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問題。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常常會遇見學生有性格孤僻不合群、厭學、說謊、盜竊等等的不良情況,而這些不良情況背后隱藏的根本原因往往就是學生的心理問題。若高校老師能抓住這些心理問題,就不會對學生的種種行為感到困惑;若高校老師能掌握一些心理輔導技巧,就能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拉近師生距離。
心理輔導要融入日常教學的點點滴滴中,教師的簡單地一次談話,一個眼神,一種行動都是心理輔導的技巧。當學生某次考試失利了,和同學室友吵架了,對某個異性感興趣了,夜間常失眠時,教師都可以運用一些心理輔導技巧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漸漸的建立起對教師的信任感、依賴感、和親切感,這樣師生關系自然就和諧了。
(四)不斷更新教學觀念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推崇和實行的一直都是應試教育。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否認了學生的主體性,把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載體。教師把大量的知識強制性的灌輸給學生,而不去聆聽學生的想法和感受,日復一日的單調灌輸式教學使師生之間日益生疏。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師生關系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也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很容易培養(yǎng)出只會死學的書呆子。因此,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國家正在花大力氣開展新課程改革,目的是要教師們轉變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來適應社會進步。而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專業(yè)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更應該做教育改革的領軍。
高校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去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的去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提倡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充分的去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變?yōu)檎n堂的主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提出個人觀點。當學生對教學方式或者新課程、新知識提出自己的觀念和意見時,教師要尊重學生,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相互學習。這樣的教學觀念能使學生感受到民主,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師生關系自然會越來越好。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高校教學得以有效進行的基石。所有高校教師應該致力于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去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相信做到這幾點后,高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和諧。
[1]華長惠.教育創(chuàng)新的基礎:師生互為主體.中國教育報,2002.
[2]王鐵軍.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3]王輝.教育活動中的師生關系探視.教育評論,2000(4):14-15.
[4]姜智.師生關系模式與師生關系構建.教育評論,1998(2):25-27.
[5]潘婷.以學生為本、情感教育為主 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云南科技管理,2008(3):101-104.
[6]甘波.試論新型師生關系的現代建構.鄖陽師范高專科學校學報,2006(6).
[7]許晉才.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主要途徑.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2,20(2):93-94.
[8]李菁,伍洪杏.從師道尊嚴到以人為本——試論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5(2):158-160.
[9]吳巧紅.淺析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4).
[10]王璀.匠心獨運,桃李新枝——80后老師與90后學生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10):68.
G
A
1006-0049-(2017)10-01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