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蘇婧
廣西警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8
論全媒體時代公安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立體化培養(yǎng)*
歐蘇婧*
廣西警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8
本文通過分析全媒體時代對公安院校大學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指出人文素養(yǎng)在全媒體時代對公安院校大學生的重要導航作用。針對公安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缺失的現(xiàn)狀,提出通過課堂內容、教學方法與全媒體結合來夯實學生的人文知識;通過搭建人文資源互動交流平臺來幫助學生內化積淀為人文精神;通過開展全媒體技術與公安院校校園生活的融合來形成人文行為,最終達到立體化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
全媒體;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
2010年新華社新聞研究所課題組發(fā)布的《中國傳媒全媒體發(fā)展研究報告》對全媒體進行了界定,認為“全媒體”是指綜合運用多種媒介表現(xiàn)形式,如文、圖、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化的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wǎng)絡、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shù)囊环N新的傳播形態(tài)。除了傳統(tǒng)的紙質書報期刊、廣播和電視,人們如今常常會通過網(wǎng)絡、手機、智能電視、觸摸閱讀、電子閱讀、微博、博客、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獲取信息或知識。人類已進入全媒體時代。
由于公安院校學生日常實行警務化管理,體能訓練和封閉式管理時間較多。根據(jù)筆者在西部某公安院校發(fā)放并收回的121份有效的調查問卷中,有超過70%的公安院校大學生日常會選擇使用網(wǎng)絡、手機、微博、論壇、QQ、微信、游戲等進行交流,獲取新聞、信息和知識。由此可見全媒體時代對公安院校大學生的深刻影響。
全媒體時代整合了人們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并進行整合,滿足了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獲得任何內容的閱讀需求,促成了人人都可以是“發(fā)聲筒”的局面。但多元的大眾傳媒卻傳播著“良莠不一”的信息。因此全媒體時代對公安院校大學生的影響也呈積極和消極態(tài)勢分布。
(一)積極影響
1.利于便捷快速獲取信息
全媒體時代各大媒體的融合,能夠滿足公安院校大學生隨時隨地以多種方式獲取各種內容的信息。尤其是網(wǎng)絡媒體、手機媒體,利用百度、搜狗等搜素引擎,能夠滿足學生快速便捷地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2.利于綜合、自主學習
全媒體技術整合各行各業(yè)、各類信息資源,內容龐博,圖文并茂,聲像齊全,且具有前沿性、時尚性、實時性、自選性等特點。大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接觸新事物,思維開放、發(fā)散,具有較強的個性。全媒體時代克服了傳統(tǒng)教學的單一、枯燥性,符合當代大學生個性特點,有利于公安院校大學生根據(jù)各自需求開展綜合學習、自主學習。
3.利于相互交流學習
全媒體時代可以利用公安院校大學生喜歡的QQ、微信、論壇等進行交流學習。例如學生可以在區(qū)隊群里或是論壇上針對學習中遇到的有爭議的問題進行探討,互相交換查找的相關資料、文獻,有效開展深度學習。
(二)消極影響
1.“莠”信息混雜其中
全媒體時代信息海量化、多元化,但信息卻“良莠不一”。網(wǎng)上出現(xiàn)過不少虛假信息,也充斥著反黨反政府反人類的內容。有些內容宣揚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公安院校大學生由于身心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jīng)驗,這使其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內容時免疫力下降。在無法正確辨別信息內容的基礎上,他們易出現(xiàn)價值取向的偏差,甚至做出違背社會認同的行為,不利其健康成長。
2.沉迷虛擬世界、人際交往缺失
由于網(wǎng)絡游戲的發(fā)展,不少公安院校的大學生沉迷其中,上課、課下甚至睡覺時間都沉浸在虛擬的游戲世界里,與社會脫節(jié)。還有些學生無論是在教室還是食堂或是宿舍都手不離機,微信、QQ分不開,缺乏人與人之間的基本溝通交往。
3.思維、實踐受困
雖然全媒體技術使閱讀和信息的獲取便捷快速化,但碎片化的閱讀和信息缺少系統(tǒng)性。不少公安院校大學生過于依賴其中,懶惰性增長,缺乏實踐,思維局限,缺乏獨立思考。學生獲取的知識零散不成系統(tǒng),在思維、實踐上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拓展。
不少學者指出,“人文素養(yǎng)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涉及人的思想道德、思維方式、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世界觀以及人生觀等”;“是人追求真、善、美的文化精神”。
在全媒體時代對公安院校大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立體化培養(yǎng),有利于發(fā)揮全媒體技術的積極影響,減少其消極影響。人文素養(yǎng)在全媒體時代對公安院校大學生起著導航的重要作用,其具體作用表現(xiàn)如下:
(一)人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于海生(2013)提到,“人文素養(yǎng)是世界觀、價值觀產(chǎn)生的基礎”。全媒體時代可以有效利用全媒體技術,為公安院校大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人文學科的知識培養(yǎng)和內化,積淀下來成為人的內在品質,形成人文素養(yǎng)。在人文素養(yǎng)的引導下,生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人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開闊視野,突破思維、實踐受限
徐朝陽(2014)指出,“人文素養(yǎng)是人生存和發(fā)展所必備的內在品質,一個沒有深厚的人文底蘊的人很難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運用全媒體技術立體化培養(yǎng)公安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能夠改變一些學生人生觀迷茫、價值觀混亂、人際關系淡漠的現(xiàn)狀,將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的他們拉回現(xiàn)實,以人文精神加以熏陶,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樹立理想,改善人際交往。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克服惰性,突破思維限制,打開實踐活動受限的局面,打破全媒體時代碎片化難以系統(tǒng)化的局限。
人文素養(yǎng)在全媒體時代對公安院校大學生起著重要的導航作用。但經(jīng)筆者走訪調查,公安院校的大學生由于理科背景居多,有些高考成績較差,學生普遍認為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不強。同時因為在公安院校專業(yè)教育居多,人文課程不受重視,學生能夠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途徑不多,往往只有教師“滿堂灌”等簡單的形式。那么,如何在全媒體時代立體化培養(yǎng)公安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呢?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夯實基礎——全媒體技術與人文知識的融合
人文知識是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礎。傳授人文知識是立體化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第一步。對此我們可以從全媒體技術與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兩方面的融合著手。
1.課程內容與全媒體的融合
人文知識主要是人文領域的知識,即與人的精神世界相關的知識。其包括歷史知識、文學知識、哲學知識、道德知識、宗教知識、藝術知識和語言知識等諸多內容。
根據(jù)走訪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棘手的問題:盡管公安院校開設了不少人文類課程,但不少教師和學生反映人文類課程尤其是選修課極其不被重視,其教學成效也不顯著。由于不少學生文化功底差,學習動力不足,功利心盛,只關心專業(yè)課及就業(yè),往往忽視人文課程的學習。再者不少教師只是空泛地講大道理,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材內容往往不能及時更新,所舉案例陳舊,與當今的現(xiàn)實相去甚遠。
為解決這一難題,我們認為可以從教學內容與全媒體的融合上下手。學生的功利心也可以從人文熏陶上進行改善。人文熏陶需要與時俱進。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全媒體技術,將紙媒、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網(wǎng)絡媒體、手機媒體等融合運用,廣泛找尋最新,最具典型,與學生學習、生活以及日后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內容填充到原有教材中,將書本理論與現(xiàn)實結合,將知識點多角度、多方位展示;以最時尚、最具說服力的人文內容及人文關懷打動學生,改善人文類課程不被重視的現(xiàn)狀。
2.教學方法與全媒體的融合
如上所述,由于教師授課方法老套,學生無法吸收人文類課程的精華。對此我們認為改革的重點是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即將教學方法與全媒體加以結合。
我們可以利用全媒體,如通過分析學生喜歡的QQ、微信、論壇等發(fā)布的內容找尋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根據(jù)當代學生喜歡新穎、時尚的特點,公安院校的教師可以運用全媒體技術圖文并茂、聲像結合,多方位、多角度、系統(tǒng)性地展示教學內容中的各個知識點。運用全媒體技術開發(fā)網(wǎng)絡PPT、手機APP與討論區(qū)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線上線下教學并重,傳授知識與交流討論并重。
(二)內化沉淀人文精神——打造全媒體人文資源交流互動平臺
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獲取需要大量人文知識的內化沉淀。由于課堂上人文知識的傳授是有限的,對此我們認為有必要打造全媒體人文資源交流互動平臺。平臺的搭建可以從資源整合和交流互動兩方面著手。
1.資源整合型平臺
全媒體時代信息海量化、碎片化,良莠不一。要培養(yǎng)公安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核心在于人文精神的建立。課堂上人文知識的講授是基礎,但僅局限于課堂無法達到厚積,自然也無法內化沉淀為人文精神。除此以外,雖然學生可以通過全媒體獲取大量人文知識。但信息往往處于無序狀態(tài),無系統(tǒng)性可言。同時還充斥著不少“莠“信息,精準的搜索也需要高成本。
搭建資源整合型平臺,即教師可以通過全媒體技術,開通微信公眾號或是開發(fā)人文網(wǎng)頁、手機APP等,將大量人文資源進行整合,省去許多冗余的部分,運用簡潔的語言,將含量大的信息以清晰的邏輯、系統(tǒng)化的方式展示出來,易于學生消化和吸收。
2.交流互動型平臺
全媒體時代促成了人人都可以是發(fā)聲筒的局面。不少公安院校大學生表示喜歡“發(fā)聲”的方式,如評論QQ空間、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充分利用這點,將平臺打造成交流互動型,幫助學生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
交流互動型平臺旨在通過相互交流與互動,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人文知識。通過在人文網(wǎng)頁、手機APP、微信公眾號中設置討論區(qū),鼓勵學生對教師推送的人文短文等進行評價,溝通、討論一些有爭議的話題,讓大家對社會、人性、人生等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可以運用人文知識內化而成的人文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正確分辨是非黑白,堅持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
(三)人文行為的形成——全媒體技術與公安院校人文活動的融合
人文行為是人文素養(yǎng)的外顯。人文知識為基礎,內化沉淀為人文精神,其外在體現(xiàn)在人文行為上。人文行為是人在具體社會活動中展示出來的人文表現(xiàn),即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為促成人文行為的生成,我們可以利用全媒體技術與公安院校校園生活相結合。
1.全媒體與校園人文活動宣傳的融合
公安院校大學生在校時間較長,豐富的校園人文活動有利于他們開展實踐活動,培養(yǎng)興趣愛好,樹立奮斗目標,拓寬視野,鍛煉自我。全媒體時代,公安院校的校園人文活動可以將“傳統(tǒng)節(jié)目”與全媒體結合進行多方位宣傳,促成學生人文行為的形成。在開展社團活動、辯論賽、詩歌朗誦、演講比賽時,我們可以設置人文關懷、人道主義與活動相融合的主題。教師引導學生將人文精神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并應用全媒體技術搜集多方材料,在活動前、活動中及活動后進行全方位宣傳、報道,形成濃厚的人文氣氛,帶動活動的開展與深入,促成人文行為的生成。
2.全媒體與校園人文活動面的拓展
全媒體技術與校園人文活動融合,有利于面的拓展。由于直接參加各類人文活動的人數(shù)有限,為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我們還可以運用全媒體技術在QQ、微信、博客等開展前期籌謀劃策、后期投票評選等,通過間接參與活動的方式,帶動活動面的擴展,拓寬人文活動的影響。
3.全媒體與人文行為的深度發(fā)掘
全媒體技術有利于人文行為的深度發(fā)掘,達到深厚影響的效果。在開展校內人文活動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全媒體,廣泛查找各類資料,學會團隊合作,學會人際交往與交流。通過擴大“輸入”引導學生更好地“輸出”,更好地展示自己,達成人文行為的深度發(fā)掘。在參與校外實踐活動時,學生還可以通過全媒體技術打造的平臺,將自己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推送,引發(fā)大家的探討,學會通力合作。通過教師適宜地指導,有效解決問題并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最終形成人文行為的深層次發(fā)掘。
[1]謝輝.全媒體對高校學風的影響及其對策[J].北京教育,2014(1):57.
[2]于海生.新時期公安院校學員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路徑探析[J].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13,23(2):6.
[3]徐朝陽.當前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缺失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我國中部地區(qū)T縣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廣西警察學院2015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全媒體時代公安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立體化培養(yǎng)研究”(編號:2015KYB05)。
歐蘇婧,女,文學碩士,廣西警察學院,主任科員,講師,主要從事語言研究及人文教育研究。
G
A
1006-0049-(2017)17-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