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皓月
【摘要】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教育還停留在格式化的教學時代,尤其是語文教育課堂,狀況頗窘。本文結合當前農村教育的特點,就如何在小學語文課上開展好素質教育,談幾點自己淺顯的感悟與體會。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一名工作在農村基層的教師來說,在當前教育界的改革之風吹得正濃的時候,看到自己身旁的課堂還處在故步自封的狀態(tài),各種狀況層出不窮,心中潮水翻滾。現就結合當前農村教育的特點,就如何在小學語文課上開展好素質教育,談幾點自己淺顯的感悟與體會。
一、轉變教師觀念,提升教師駕馭課堂能力
傳統(tǒng)的教師觀念有如下幾個特點:
其一,教師如“水桶”,學生如“水碗”,把課堂教學當作簡單的“灌水”的過程。
其二,有些老師把課堂當成了教師演“教案劇”的場所,學生只是教師的配角,學生沒有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其三,重知識傳授、輕方法引導和學生體驗,導致學生不會思考、不會質疑、不能創(chuàng)新。
其四,對學生和教學內容的了解和分析不夠重視。因為學生的的個體差異、學習能力、知識基礎、思維的平均水平比城鎮(zhèn)小學生的差距更大,用同樣的內容去教有差異的學生,不能夠因材施教,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五,缺乏對學生思維廣度、思維深度、思維力度、思維效度的訓練,沒有把課堂教學目標真正定位在學生的發(fā)展上。這樣一來,導致課堂教學表面上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實質上空洞無物的局面。
那么,教師的觀念應如何轉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授課方面要少講、精講。學生一堂課的有效注意力也就那么十幾分鐘的時間,所以教師要盡量控制每節(jié)課的授課時間不超過15分鐘,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和教師引導上來,要敢于把時間還給學生,用在小組討論、小組合作和師生互動探究上來。而且教師在授課時要盡量做到“講與不講區(qū)別對待”:重點、難點、易錯點,要講;學生已經學會、學生自學就能會、講了也不會的,要不講。通過這種手段,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教師在課堂作業(yè)布置上要下功夫,方法也要有所講究。注意不布置超過學生合理學習限度的作業(yè),不布置懲罰性的作業(yè),不布置重復性的作業(yè)。布置提高能力的作業(yè),布置引導學生探究的作業(yè),布置發(fā)展遷移拓展學生思維的作業(yè)。
第三,教師要精于備課、深鉆教材。備課時要充分體現備學生、備教法、備教材,依據學生的學情去備課。課堂知識傳授的有效性是保證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條件。讓學生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從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和原動力。
二、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合作學習
我們都知道,新課標明確指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因為良好的語文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被模仿和記憶,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诖耍艺J為,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幾種:
1.注重懸念的設置。人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孩子的好奇心更是強烈的,而強烈的好奇心會促使孩子產生迫切的求知欲望,教師在課堂中設計的一個個懸念能自然地勾起孩子的好奇心,而好奇心的產生能對孩子的學習活動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學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火燒云》中的“學習火燒云的形狀變化”一節(jié)時,和學生一起欣賞了我從優(yōu)酷網下載的《火燒云變化》視頻,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有時學生還會禁不住說出來:像馬,好像還跪著呢,好像在等主人來騎;像狗,好像在飛奔;像獅子,好像懶洋洋地在睡覺……這時學生學情高漲,我順勢問:“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敘述火燒云的形狀變化的?”學生迫不及待地讀起課文來,后來我再次播放火燒云形狀變化的視頻,請三位學生分別為“馬”“狗”“獅子”這三部分的內容配音……一節(jié)課就在學生迫切的需求下解決問題,學習活動的開展就會如魚得水了。
2.猜想驗證。比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教材第六單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做了如下設計:讓學生只看標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在不看課文的情況下進行大膽猜想,按小組進行PK。新知讓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內心深處一種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就會油然而生。
3.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問題產生的情境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把問題的提出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情境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生活經驗轉化為直接學習經驗,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情境中的語文問題,而且有利于學生體驗到語文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另外,教師在課堂中設計扣人心弦的開場白、跌宕起伏的過程、發(fā)人深省的結尾、妙趣橫生的故事、豐富多樣的方法都能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一直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讓每一個知識點都成為學生迫切得到的成果。
葉瀾教授曾說過,不著力于教育過程中學生主動性的培育,不關注學生對教育活動的主動參與,只把教育當作技能技巧和知識的記憶的熟練過程,那么,教育將等同于“馴獸”。所以,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使學生主動參與才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條件。因此,我們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不斷地改變學習方法,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樽灾鲗W習,并且能在學習中學會思考、分析。
和諧、有效、歡快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共同配合的結果。把時間讓給學生,把空間讓給學生,把權利讓給學生,不僅給學生留了足夠的探討合作空間,也拓展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更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呈現出學生樂于學語文、樂于上好語文的素質教育課堂景象。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