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洞頭區(qū)位于浙南沿海、甌江口外,是全國14個海島縣(區(qū))之一。全區(qū)由168個島嶼和259座島礁組成,素有“百島之縣”和“東海明珠”之美譽,2015年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洞頭撤縣設區(qū)。多年來,面對全區(qū)自然村莊正以較快速度消失的現(xiàn)實,區(qū)檔案局借助開展“洞頭記憶工程”的契機,對消失和即將消失的村莊進行調查,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數(shù)據和資料,為開展后續(xù)工作奠定了基礎。
以《浙江省洞頭縣地名志》(1987年版)為基準可知,全區(qū)共有299個自然村,包括附錄中記載的25個“廢村”。在實地調查中,我們以“已經荒蕪的、整村搬遷辟為料廠的、目前空置的、10人以下留守的”為標準,篩選出79個村莊為調查對象。如,北岙街道有10個村莊,分布在西南雙樸片區(qū),其中九仙村瑞安寮荒蕪多年,隔頭村岙仔口辟為料場,打水鞍村鼻仔尾因舊村改造房屋全部被拆除,其他7個自然村僅有少數(shù)人留守。東屏街道有11個村莊,分布在大瞿島、南策島上,其中大瞿村有5個自然村、南策村有6個自然村,其中大瞿村校場已荒蕪多年,南策村東屏、南屏、北屏、北崆也一樣荒蕪,其他6個村莊的人口已經很少。大門鎮(zhèn)有42個村莊,分布在18個行政村,大部分村莊地處高山區(qū),其中完全荒蕪的有11個、空置的有8個、少數(shù)人留守的有23個。元覺街道有4個村莊,都已荒蕪,其中3個在青山島。霓嶼街道有5個村莊,其中4個自然村屬布袋岙村,4個村莊中有2個被辟為甌飛圍墾工程料場。鹿西鄉(xiāng)有7個村莊,分布在3個行政村,其中荒蕪村莊5個、空置村莊2個。
這79個村莊,有的很大,鼎盛時期人口達二三百人;有的很小,只有十幾人或幾十人。村民房屋大多用石頭壘造,高度為一至二層,普遍建于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已荒蕪村莊的房屋已基本坍塌,曾經耕作的田地也已基本荒蕪;空置村莊的房屋基本完整,但家家緊閉門窗,道路長滿茅草,有零星耕地仍在種植,村里小廟仍有香火;有留守人口的村莊因人氣不旺,顯得有些蕭瑟。
洞頭是海島地區(qū),總面積892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00.3平方公里(未包含靈昆)。在168個島嶼中,通常認為住人島有14個。據史料記載,洞頭列島的居民在唐代以前為半定居性質,唐末宋初始有移民定居。明清時期,因“海禁”與“遷界”,島上居民被迫內遷,諸島幾近荒廢??滴?2年(1683)海禁解除,閩南地區(qū)、樂清地區(qū)、永嘉地區(qū)及周邊其他區(qū)域的人民紛紛移居島上,安頓家業(yè)。乾隆二年(1737)清政府派官員至大門等島嶼整頓移民、編戶造冊、丈量土地、征收賦稅。此后,移民不斷增多并逐漸形成規(guī)模。除了墾荒以外,洞頭移民還有因躲避戰(zhàn)亂或海盜土匪、災荒、訪親探親、尋求職業(yè)或婚姻嫁娶等移居過來。
近3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人們對高品質教育、醫(yī)療等需求的增長,許多自然村的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通過實地考察和大量訪問,可將村莊消失和即將消失的原因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交通不便、吃水困難,或者村莊本身人口較少。一些村莊離集鎮(zhèn)路途遙遠,村民趕集十分辛苦;有些村民飲用水源基本是溪溝水,幾乎年年面臨枯旱等水的困境;還有一些村莊人口本身就較少,村莊缺乏生氣,村民選擇向人口多的地方聚集。二是基礎教育薄弱、衛(wèi)生設施落后。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初,每個行政村都辦有小學,適齡兒童就近入學很方便;但學校經過多次調整之后,一些村莊的兒童上學路途遙遠,為此許多家長選擇搬家住到學校附近并另謀職業(yè),不再搬回來住了。此外,一些偏僻的村莊村民看病很不方便,許多家庭便選擇搬離。三是漁業(yè)資源衰竭,加之沿海灘涂大量圍墾造地,很多漁民紛紛改行并遷居他鄉(xiāng)。四是政府出臺優(yōu)惠政策,鼓勵村民搬遷集聚。
記錄時代變遷、留住歷史記憶,是檔案部門的職責所在。面對一個個即將消失或已經消失的自然村莊,檔案記錄絕不能缺失。檔案部門應通過輿論宣傳、行政推動、組織實施等手段,并根據鄉(xiāng)村的發(fā)展歷程及歷史記錄,針對能夠反映鄉(xiāng)村發(fā)展且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文字、照片、音視頻等檔案進行搶救性收集與保護??擅嫦蛉鐣骷从诚嚓P村莊情況的老照片或文獻等資料,以擴大征集范圍、豐富記憶內容;對于已有的檔案信息資源,可在充分整合的基礎上進行數(shù)字化加工,并按照信息資源種類建立目錄數(shù)據庫、重要全文數(shù)據庫以及專題數(shù)據庫,這樣既能反映村莊面貌,又能保護檔案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