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愛民
故都秋深深幾許
滕愛民
研讀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有一種“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強烈感覺。故都的秋味實在深濃,我們來和作者一起飽嘗一嘗這“秋”吧。
本文的第一句:“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蔽疑鲆恍┮蓡枺杭热蛔髡哒f任何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而故都的秋尤其好,那應(yīng)該用遞進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而這里不應(yīng)該用表示轉(zhuǎn)折的關(guān)聯(lián)詞“可是”?。窟@不犯了語法錯誤嗎?還有秋天清、靜、悲涼,已經(jīng)令人情何以堪了,還加上“特別”二字,是否另有隱情呢?
另外,在第四段,作者寫道:“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蔽移婀?,為什么掃帚的絲紋給作者的感覺會如此豐富?作者是一個何等性情的人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我們知人論世,才能得出。首先,郁達夫先生早年留學(xué)日本十年,常受外族人欺辱,逐漸養(yǎng)成了敏感、憂郁的性格,同時受到日本文學(xué)傳統(tǒng)的“物哀美”影響,行文細膩凄涼。其次他曾在北平居住過,期間愛子龍兒病死,葬在北平郊外的一座山丘上。然后,在寫本文的前一年,作者因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從上海移居杭州,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綜合以上因素,開篇用“可是”,在于歷經(jīng)滄桑的作者從情感上會覺得故都的秋味如此契合自己的心境。而作者之所以對掃帚的絲紋思緒種種,是他多愁善感的性格使然。
作者曾談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主張:“文學(xué)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彼晕艺J(rèn)為,《故都的秋》同樣染上了作家自己的個人色彩,此謂秋的第一層深味:“個人之秋”。
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確實處處透著清、靜、悲涼,作者也認(rèn)可“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薄邦j廢”是貶義詞,可作者緊接著寫出這樣一個矛盾的結(jié)論:“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逼鋵崳菜泼?,實則合理。當(dāng)我們說頹廢的時候,言下之意某人或某事物曾經(jīng)朝氣蓬勃過;而且頹廢不是必然等于無望,它可能只是暫時的消沉,或者頹廢中還有著希望的萌芽和生命的跡象。
我們抓住一些意象便知。作者描寫秋晨時,寫道;“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瘪Z鴿在寒冷的秋天飛翔,有種悲涼感,但是馴鴿不是象征著和平、友愛、團結(jié)、圣潔嗎?它給人希望。作者還詳細寫了牽?;?。此花因朝開暮謝,又叫短命花。日本有句諺語:牽?;m美,盛開僅一瞬。牽?;ǖ娜照Z寫作朝顏,《源氏物語》中有一女子就叫朝顏,性格孤僻,正好吻合作者此時的心境。但是作者為何在牽?;ǖ淖⑨尷?,卻寫成了“朝榮”呢?我覺得有兩種解讀。一則確實是作者誤寫,因為該文本是當(dāng)時雜志社向作者函索、坐索的急就章,寫錯字情有可原。一則是作者有意為之,想突出牽?;ㄔ绯慨吘归_放過,美麗過,這就透出頹廢前的亮色。更何況文中寫到日光,讓我們想起牽牛花的另一個象征含義:面朝太陽,積極向上。
還有秋草,“幾根疏疏落落的”,讓我們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傷感諺語,但“尖細且長的”又顯示出秋草在盡力保持著茂盛期的英姿。又如槐樹,雖然落蕊鋪地,令人悲傷縈懷,但它們還殘存著生命未完全消逝的痕跡。作者寫道:“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再如秋蟬,聲音雖然衰弱,但“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將死的秋蟬在奮力歌唱著自己的生命,釋放著自己最后的激情,悲壯且鼓舞人心。而且它們“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給百姓帶來了熱鬧和快樂。至于秋雨,盡管一層秋雨一層涼了,但你看那雨也多么有生命力,倏來倏去,干脆利落:“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而關(guān)于果樹,作者雖然感嘆“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但同時他也盛贊“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頌秋之情流淌于字里行間。
接下來,作者談到了很多人,有泛指,有專指: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外國的詩人、囚犯、秋士、歐陽修、蘇東坡。所有這些,包括上述秋天里有生命的和有生命特質(zhì)的景物,“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yán)厲、蕭索的感觸來的”。秋天緣何有如此的感染力?因為它顯隱著生命的歡喜和憂傷。它是“生命之秋”,這是秋的第二層深味。
文末作者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弊髡呔谷灰悦鼡Q秋,是否言過其實呢?我們細心的話,會發(fā)現(xiàn)在寫這句話之前,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边@里提到“中國的秋”。而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兩者有何聯(lián)系呢?“故都”的“故”字,有“追思與眷戀”的情味。而“故都”的“都”字,是首都義,北平曾做過元明清這三個王朝的首都,可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個“故都”完全可以代表中國。而為了中國,作者長期參加抗日活動。最后作者為了中國的抗日事業(yè),被日軍殺害,真正地踐行了他“以命換秋”的愿望?!肮识嫉那铩?,骨子里是浸染著作者真摯而深沉愛國情的“中國之秋”,這是秋的第三層深味。
個人之秋、生命之秋、中國之秋,都牽涉到悲涼。那么悲涼,美嗎?我認(rèn)為,作者在國家處于內(nèi)憂外患,人們身在水深火熱中,能真實、清醒地面對悲涼,書寫悲涼,就含有美的因素。作者不像當(dāng)時某些作家一味吟風(fēng)弄月、粉飾太平,他在文中對故宮、頤和園、皇家院落只字不提,卻把目光投向平民百姓。對他們,筆含同情、親近、溫暖的氣息。作者寫作此文,正處于顛沛流離、生活窘迫時。他能忘懷自己,寄情蒼生,可稱得上具有大悲憫情懷。就連他描寫的悲涼景物,都或多或少地透著生命美麗的痕跡。
★作者單位:南昌市八一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