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伍衡,喻帥英,李苑祿
(浙江工業(yè)大學 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310023)
國內外教育產品的可用性評估研究綜述
左伍衡,喻帥英,李苑祿
(浙江工業(yè)大學 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310023)
隨著當代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技術在教育領域所起的推動作用也逐漸被重視,技術支持下的教育產品也有長足的進步。但當前時代背景下,對教育產品的要求不再僅僅是功能的強大,而更重視使用產品時的體驗和便利。文章從產品可用性的角度出發(fā),通過梳理國內外教育產品在可用性評估方面的研究進行分析和綜述,最后總結目前教育產品的可用性評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對趨勢進行了初步展望。
教育產品;可用性;綜述
當前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技術在教育領域所起的推動作用也逐漸被重視,技術支持下的教育產品也有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智能終端的普及和無線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移動終端的功能早已不再限于通信,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使用智能移動終端設備辦公和學習,基于移動終端的教育產品是當前軟件開發(fā)行業(yè)的一大熱門。但時代背景不同了,用戶對教育產品的要求不再僅僅是功能的強大,而更重視使用產品時的體驗和便利。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是在學習環(huán)境的幫助下,使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內化知識,取得學習的效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獲取知識的情景、途徑和過程,而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單向傳播,建構主義中,教育產品的角色也從知識內容的傳播者轉變?yōu)榻嬘幸饬x的學習中的支持者和幫助者。因此,學習者使用教育產品時的“用戶體驗”就成為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提升教育產品的用戶體驗變得更加重要。
用戶體驗(UE:User Experience)是人們對于針對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產品、系統(tǒng)或者服務的認知印象和回應[1]。Peter Morville曾設計一個描述用戶體驗要素的蜂窩圖,如圖1所示[2]。該圖闡釋了用戶體驗應當包含的主要因素,產品開發(fā)者進行用戶體驗研究時也多從這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其中,可用性是用戶體驗中關鍵的一部分,相比于用戶體驗著眼于用戶與產品之間的所有交互以及對交互結果的想法、情感和感知不同,可用性通常關注的是用戶使用產品成功完成某任務時的能力。ISO 9241-11把可用性定義為“特定使用情境下,特定的用戶完成特定的目標時,產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效果、效率和令人滿意程度”[3]。通過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推斷出教育產品的可用性定義:教育產品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者在達到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所應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學習者主觀滿意度。
可用性近幾年已經成為衡量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對于教育產品來說,除了考慮其教育內容本身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外,其產品本身的可用性水平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在教育產品的開發(fā)過程中,開發(fā)者們往往只注重功能的實現(xiàn)和學習內容的堆疊,而輕視學習者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的實際體驗,忽視了產品在用戶體驗方面的缺陷,也并沒有將可用性作為系統(tǒng)開發(fā)的獨立項目來考慮,不能夠使用戶簡單方便地了解和使用系統(tǒng),造成了諸多的產品可用性問題和用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的困難以及產品部分性能的浪費。用戶體驗“以用戶為中心”的核心理念與當前先進的“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理念要求不謀而合,教育產品的設計與開發(fā)也應該從有使用需求的學習者角度出發(fā),否則即使產品的功能非常強大,內容非常豐富,但學習者使用困難,這個產品也是失敗的。Butow曾認為良好的可用性設計和測試對以下4個關鍵業(yè)務領域產生積極影響:生產成本,客戶支持成本,客戶生產力,保留客戶[4]。有鑒于此,本文梳理了近些年來國內外研究者在產品可用性尤其是教育產品的可用性方面的研究,希望能為提升教育產品的實際使用效率,促進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同時也為教育產品的開發(fā)商和教學實施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建議。
根據研究中搜集數(shù)據的類型和方式,可用性測試的方法大致分為主觀和客觀測試兩大類,兩種方法的比較如表1所示。
常用的主觀測試方法有問卷法、認知走查法、啟發(fā)式評估和出聲思維法等,客觀測試則根據所需要的實驗數(shù)據類型,選擇合適的實驗設備和實驗方式,如動作路徑分析、生理指標測試和眼動分析等。顧小清和付世容認為用戶體驗的好壞是用戶是否接受移動學習的關鍵因素,為了讓學習者快速地接受并適應移動學習的方式,其在研究中以信息系統(tǒng)成功模型和技術接受模型為基礎,通過文獻梳理、移動學習體驗與問卷評估等方式提煉了一個綜合模型,并采用模擬實地評估方法,從移動學習的目標人群中招募用戶,研究影響用戶接受移動學習的因素。其研究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潛在移動學習的用戶,并為其開發(fā)更適合的學習材料[5]。李東霞在系統(tǒng)闡述微課程與可用性的研究現(xiàn)狀,梳理相關的可用性標準的前提下,借鑒相關標準構建微課程的可用性指標體系,并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微課程的可用性指標權重?;诔醪綐嫿ǖ奈⒄n程的可用性指標體系,參考相關可用性評價調查問卷,形成微課程的可用性評價調查問卷,對進一步研究微課程可用性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6]。程罡等人針對移動學習資源的系統(tǒng)化評價方法仍然缺乏成熟模型的現(xiàn)狀,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fā),利用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來構建移動學習資源的評價模型,這對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者、開發(fā)者,以及選擇、購買移動學習資源的個人和機構用戶,都有一定的參考和研究價值[7]。
王波認為將可用性評價的方法引入到網絡教學平臺的評價中來,從真實的學習者的角度來評價網絡教學平臺,對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完善有著一定程度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其研究采用啟發(fā)式評估和績效測試相結合的可用性評估方法,針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生所使用的新視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可用性評估[8]?;⒍返热苏J為網絡教學平臺的可用性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發(fā)現(xiàn)并解決網絡教學環(huán)境中的可用性問題,是促進人機交互、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在分析了網絡教學平臺的可用性訴求后,以浙江大學Sakai開放學習平臺為例,使用出聲思維法、觀察和訪談法等可用性測試方法進行個案研究,其研究方式和結論都值得學習平臺的開發(fā)者借鑒[9]。Zaharias P和Poylymenakou A以人機交互研究領域的方法論為基礎,采用問卷的形式,開發(fā)了一個面向在線學習程序的可用性評估方法,該方法使用一套結合網絡與教學設計要素的概念框架,不僅包含了與在線學習程序的可用性認知因素,還關注了情感體驗方面的因素,擴展了該領域在當前的實踐[10]。
采用客觀測試的方式,在實驗室中搜集用戶使用產品的數(shù)據,進行可用性評價的研究相對主觀方式較少。王俊暉基于微機接口與網絡通訊技術,采用虛擬儀器技術開發(fā)了一個分布式學習的心理生理反應信息測試分析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媒體刺激呈現(xiàn)、生理信號采集處理、同步記錄三個子系統(tǒng)構成。利用該系統(tǒng)可以實現(xiàn)對學習者(被試)接受刺激后的皮膚電、脈搏、呼吸、血壓、腦電波等多種生理反應信號的實時同步采集,并能將刺激內容、學習者生理反應信息及外部行為表現(xiàn)同步記錄,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其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即從心理、生理層面開展教育教學傳播效果、教學媒體質量研究和評價,通過實時監(jiān)測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多項心理生理指標的變化,實時記錄學生外部行為和表情并對生理信號進行相應的分析處理,從而測定學生學習過程的情緒心理活動與注意狀態(tài),使得對教育教學傳播效果、教學媒體質量的研究和評價深入到人體生理層面[11]。羅楠認為在教育領域,利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基于人機交互的學習,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模式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成功設計與實現(xiàn)人機交互學習系統(tǒng)后,展開了人機交互學習中兒童興趣程度的檢測方法研究。通過生理信號傳感器與攝像頭獲取學生的皮膚電活動信號,其中皮膚電活動信號能反映情緒激活程度。研究實現(xiàn)了可檢測兒童興趣程度的人機交互學習系統(tǒng),通過生理技術掌握兒童學習狀態(tài),最終實現(xiàn)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標[12]。吳彬星等人認為可用性測試中的情緒評價方法可分為生理測量和心理測量,前者主要測量情緒的喚醒水平,如皮膚電、肌電、腦電、心率和呼吸等,而后者則測量情緒的效價及用戶的掌控感,多采用自主設計問卷或已有的問卷。在實際應用中,以往對情緒的評價主要以心理測量為主,未來研究應重視生理測量的作用以及與心理測量的結合,并建立一致的評價指標和解釋標準[13]。兩種測試方法各有特點與優(yōu)劣,片面的評估方式往往不能對產品進行綜合的評估,因此在實際的可用性評估研究中建議采用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方式對測試對象進行評估。
對教育產品的可用性評估在內容方面主要可以分為硬件和軟件兩部分。在硬件系統(tǒng)方面,趙錦紅等人從信息技術教育的特點入手,對信息技術裝備的可用性指標進行分析,給出在裝備全壽命期間的不同階段所使用的不同可用性分析模型,并著重分析了信息技術教育裝備與信息技術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14]。木仁認為移動學習終端的選用直接影響到移動學習的效果,因此把研究對象放在移動學習的硬件設備上,其研究詳細分析移動學習終端的特征及評價標準,并對智能手機這一移動學習終端進行實際的可用性評價[15]。此外馬小強也分析了可以作為移動學習終端的各種設備,對這些設備對于移動學習的支持程度進行了分析,最后綜合闡述了作者對于移動學習終端選擇方面的觀點[16]。
在軟件系統(tǒng)方面,余英龍將用戶體驗設計思想和方法應用于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設計和開發(fā),并探究目標用戶對系統(tǒng)的用戶體驗認可度[17]。韓曉琴認為移動學習資源作為移動學習的重要支持,其質量的優(yōu)劣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及移動學習效果,因此在其研究中將可用性理論引入移動學習資源的評價過程中,確定了移動學習資源的可用性評價維度,并提出有效提高移動學習資源可用性的若干策略[18]。苑志旺將用戶體驗的思想融入到整個學習系統(tǒng)開發(fā)的流程中,探討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設計模式,設計并完成了一個基于安卓系統(tǒng)的移動學習應用[19]。顧小清等人認為,對于微型移動學習的設計,除了考慮內容、媒體的設計之外,還需要從用戶的角度對其可用性進行設計。因此,在通過廣泛的資料搜集和瀏覽,調查分析在線學習、WAP和移動手持設備的可用性現(xiàn)狀后,確定了微型移動學習可用性設計的原則,并從微型移動學習的特點出發(fā),結合可用性測試的各種方法及工具,初步形成了微型移動學習可用性設計及測試的方案[20]。
Ludivine Martin和David Roldan Martinez等人發(fā)現(xiàn),常用的E-Learning平臺教育理論基礎不足以指導學習,效率低,存在諸多可用性問題。因此,其采用啟發(fā)式評估法對Moodle、Sakai和dotLRN三款主流的E-Learning開源教學平臺進行可用性評估和比較,探究其在支持在線學習的有效性、在線協(xié)作的完整性和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虛擬學習空間等方面可用性程度如何。研究通過五個可用性評價方面的專家操作執(zhí)行一系列教學平臺的典型任務,并填寫可用性測試表格[21]。李青等人討論了教學平臺的可用性測試特點和原則,并以實例說明可用性測試的方法和應用,通過研究和實驗為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和開發(fā)提供支持和解決方案[22]。此外,陳錫晶使用針對APP的可用性研究模型,對辰山植物園科普導覽APP進行了可用性實踐研究[23]。劉麗結合成熟的界面設計原則制定針對教育APP界面元素的評價標準,并從APP下載平臺中等距抽樣選取30款教育APP的界面設計進行分析,歸納教育APP界面設計的共性,并對存在的不足運用理論和技術提出解決方案,得出教育APP界面設計的方法和策略[24]。
通過對文獻的回顧,筆者認為教育產品的可用性研究還存在幾點不足:
(1)多數(shù)研究存在樣本的局限性。首先,由于研究者的樣本數(shù)據主要集中在自身所在地區(qū),甚至自身所在的學校,樣本的范圍和數(shù)量偏小,因而得出的研究成果在應用范圍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多數(shù)研究對控制變量的處理過于簡單,沒有對其差異進行研究。
(2)測試場景單一。當前的教育產品多以移動性和個性化為目標,相比于之前的產品,其突出的特點是靈活性和便攜性,使用場景可以出現(xiàn)在學習和生活的各個角落。在實驗室試驗中,雖然對教育產品的測試任務會給出假定的使用場景,但這不足以證明其在實際場景中的真實表現(xiàn)。
在以后的研究中,筆者認為還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1)產品的可用性研究屬于交叉學科,應該從多個學科角度進行后續(xù)的研究。
(2)多數(shù)研究因條件限制,只在實驗室進行了測試,而實際場景中的測試往往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可用性問題。Elena T.Beck等人在六種場景中進行了移動系統(tǒng)的可用性測試,其中五種在實驗室條件下,一種在實際情景下,實驗過程中要求被試進行出聲思考,并對實驗過程作視頻記錄。實驗結果表明,在現(xiàn)實場景中的測試發(fā)現(xiàn)了一些至關重要的問題,而在實驗室則沒有發(fā)現(xiàn),但實際情境下操作的實施與記錄比實驗室復雜得多[25],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開發(fā)操作簡便、效果良好的評估方法,在使用的便捷性和操作的簡便性上取得相對平衡的評估方式。
(3)現(xiàn)有的研究多是即時性的訪談與測試,但教育產品的可用性問題也許不是短時間內能暴露出來的。同時,因為可用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依賴于很多因素,它相對穩(wěn)定卻又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所以說教育產品的可用性評估應該考慮在適當?shù)氖褂帽尘盎颦h(huán)境中,進行較長時間的跟蹤調查。
(4)隨著教育理念和時代潮流的變化,教育產品的形式和內容也在發(fā)生著改變,在硬件設計或軟件使用上都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因此其可用性的評估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例如當前流行的觸屏操作方式和今后的手勢操作等??捎眯栽u估著眼于人機交互設計,而教育產品與其他領域的產品在其內容上有特殊性,良好的可用性與交互設計下,產品內容對學習與教學效果的影響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1]百度百科.用戶體驗[EB/OL].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HMJh6ix1nVax2uy5ExnQfY9Wc0y831WQ myz -XKQ8PeD5aedSlsUMbU9V2NDswryFPDjSB971 O5ntXciXY--Ppw9eE-Esq58N5FLyC3aiTVJbCRWiD_IOeSicOIrpEvNv.
[2]用戶體驗的量化方法[DB/OL].http://www.alibuybuy.com/posts/17017.html.
[3]ISO 9241-11.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VDT's)–Part 11:Guidance on usability[S].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1998.
[4]Eric Butow著,陳大煒、孫志超譯.用戶界面設計指南[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60-69.
[5]顧小清,付世容.移動學習的用戶接受度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6):48-55.
[6]李冬霞.微課程的可用性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5.
[7]程罡,高輝,余勝泉.基于真實用戶評論信息構建移動學習資源的評價模型[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4(1): 43-53.
[8]王波.網絡教學平臺的可用性評價個案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9]虎二梅,郭玉清,馬海夫.開源教學平臺的可用性研究——以Sakai為例[J].數(shù)學的實踐與認識,2013(2):138-144.
[10]Zaharias P,Poylymenakou A.Developing a UsabilityEvaluation Method for E-Learning Applications: BeyondFunctional Us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09(1):75-98.
[11]王俊暉.分布式學習心理生理反應信息測試分析系統(tǒng)開發(fā)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3.
[12]羅楠.人機交互學習系統(tǒng)實現(xiàn)及學生興趣程度檢測[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13]吳彬星,孫雨生,張智君.產品可用性測試中的情緒評價[J].應用心理學,2015(1):87-96.
[14]趙錦紅,朱小明,胡又農.信息技術教育裝備的可用性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3-5.
[15]木仁,武俊明,斯琴圖,銀花.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終端的評價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38-39.
[16]馬小強.移動學習終端的選擇與評價[J].電化教育研究,2007(5):52-57.
[17]余英龍.基于用戶體驗的移動學習系統(tǒng)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18]韓曉琴.有效提高移動學習資源可用性的策略及其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35):8447-8448,8451.
[19]苑志旺.基于用戶體驗思想的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設計與開發(fā)[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20]顧小清,顧鳳佳.微型移動學習的可用性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0(2):52-57,87.
[21]Martin L,Martínez D R,Revilla O,et al.Usability in e-Learning Platforms:heuristics comparison between Moodle,Sakai and dotLRN.2008.[DB/OL].http:// itakora.com/papers-y-publicaciones/.
[22]李青,劉濤,徐鵬.網絡教學平臺的可用性測試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9(7):105-110.
[23]陳錫晶.辰山植物園科普導覽APP可用性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4.
[24]劉麗.工效學視域下教育APP界面設計策略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6.
[25]Elena T.Beck.Morten K.Christiansen,JesperK-jeldskov,Nikolaj Kolbe,Jan Stage.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echniques for Usability Testing of Mobile Systems in a Laboratory Setting[J].Proceedings of OzCHI,2003,Brisbane,Australia.
(編輯:魯利瑞)
G434
:A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章編號:1
1673-8454(2017)18-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