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霞
華北理工大學人文法律學院,河北 唐山 063200
國際法中人權與主權關系芻議
王建霞
華北理工大學人文法律學院,河北 唐山 063200
人權的本質屬性決定其是一國內政問題,且當今時代國家主權原則系國際法根本原則并沒有過時。盡管,“人道主義干涉”的存在使其兩者的論爭從為停息。本文從兩者的本質屬性出發(fā)進行探討,并得出其系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的結論。
主權原則;人道主義干涉;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從國際法理及現(xiàn)行國際法律文件來看,人權與主權都是內在統(tǒng)一的。然而,隨著事物的發(fā)展,矛盾也將逐漸凸顯。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在戰(zhàn)爭時有發(fā)生的時代,在人權的國際保護成為必須的時代,人權與主權的關系便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甚至引發(fā)武裝沖突。
縱觀國際法律規(guī)范,其涉及人權問題的并不少,在主要的文件中都有規(guī)定,比如,聯(lián)合國憲章將對人權的保護作為其宗旨之一列入其中。盡管如此,“人權”這一概念在國際法上是屬于一國內政還是允許他國干涉,在理論與實踐中都無定論。
對于人權的本質,法學界有諸多定義,但萬變不離其宗,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及論述的角度不同而已,其本質涵義都是指天賦人權,生而具有,死而失去,不以國家的存在為前提,更不以國家主權的存在為條件。審視國家的產生,其使命是為保護人的基本權利,國家主權屬于其人民。審視人權與國家主權的關系,最為根本的便是人權有對抗公權力的本質屬性。因此,筆者認為人權就其本質屬性而言屬一國內政。然而,主權卻以國家的存在而存在,是國家所固有,即主權是指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事物最高權力和對外完全獨立不被干涉的統(tǒng)一。[1]可以說,引起對兩者關系持不同觀點的原因主要系對人權這一主權之后的概念是否已超出國界的理解不同。
國家主權被尊重且不被干涉一直都是國際法律文件明確規(guī)定的根本準則,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聯(lián)合國又將人權的國際保護作為一項國際義務規(guī)定進聯(lián)合國憲章。那么,是不是說當一國出現(xiàn)人權被侵犯的時候,他國就可以隨意對該國進行干涉,甚至軍事介入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雖然和平與發(fā)展依然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主旋律,然而多國卻內戰(zhàn)不斷并持續(xù)至今。2012年5月25日的敘利亞大屠殺便是其內戰(zhàn)的悲劇。盡管時至今日,這次大屠殺事件是政府軍所為還是恐怖組織所為仍不清楚,但清楚的是92人就此無故喪命。事實上,只要有戰(zhàn)爭的發(fā)生,交戰(zhàn)雙方就都有侵犯人權的行為存在。這便成為一些發(fā)達國家干涉他國內政的借口,以“人道主義干涉”為幌子將本國主權凌駕于他國主權之上。這也是敘利亞內戰(zhàn)最終演變成為敘利亞與美國之間的戰(zhàn)爭的原因。國際社會對“人道主義干涉”從理論到國際法規(guī)范從未停止對其的抨擊,更別說從實踐中找到其可被支持的合理依據。當然,安理會授權的人道主義干涉是合法行為是不得不被承認的,但事實上一些發(fā)達國家對他國的人道主義干涉并沒有得到安理會的直接授權。如,從1986年持續(xù)至今的索馬里戰(zhàn)爭,本是該國反對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的高壓政策的內戰(zhàn),卻因美國等國以人道主義援助為借口的加入演變?yōu)榱说貐^(qū)性的沖突。諷刺的是,美國等國只是為了石油開采權。
在美國等國的支持下,“人權高于主權”這一理論的呼聲居高不下。然而,從上文對人權與主權兩者本質的討論中,可以得知這種理論是沒有任何國際法上的依據的。對于“人權的國際保護”,雖然國際法中對其予以規(guī)定,但并沒有改變其是一國內政的本質屬性?,F(xiàn)實中,一些發(fā)達國家對他國的人道主義干涉都是其干涉他國內政、稱霸世界的借口,是最應受到制裁的違反國際法的國際犯罪行為。早在17世紀,“人道主義干涉”就被極大地濫用,肆意侵犯他國主權甚至殘忍踐踏他國人權。事實上,現(xiàn)行國際法根本不承認以人道主義援助為借口的對他國內政的干涉。
隨著地球村式的國際環(huán)境的出現(xiàn),國家主權必然是受到限制的,然而還是有學者提出了“主權高于人權”的觀點。當然,不得不指出的是該觀點對國際法中的人權與主權的關系也是片面的,但該觀點指出的當今時代主權理論原則沒有過時的說法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人提出“保護的責任”理論。此理論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但依然沒有克服主權不可侵犯原則和他國干預人權之間的沖突。
然而,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主權的性質決定其乃是人權的基本保障,其與人權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lián)系。當今時代,主權原則依然是國際法的根本原則,而人權也被聯(lián)合國作為根本宗旨列入憲章。國家作為國際法主體,國際社會主要由主權國家組成,一國公民是否能夠實質享有人權,取決于獨立主權國家的保護,取決于其國內法的保障。[2]因此,筆者認為,二者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國際關系的理論和實踐都不允許用人權原則取代主權原則或將人權原則置于主權原則之上。國家主權與其公民的基本人權相互制約,互為其實現(xiàn)的基礎和保障。[3]
[1]賀鑒.“人道主義干涉”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沖擊[J].河北法學,2006(11).
[2]劉玥琪.論國際人權保護機制的特點[J].法制與社會,2008.
[3]張黎.國際夭系理論中的主權與人權閻題述略[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2).
DF90
A
2095-4379-(2017)29-0230-01
王建霞(1990-),女,漢族,華北理工大學人文法律學院,2016級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