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蓉
(清華大學 華商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史海探源
澳洲?;蕰?chuàng)立探源*—以《東華新報》及澳洲保皇會原始檔案為主的分析
李海蓉
(清華大學 華商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澳洲;戊戌變法;?;蕰?;康有為;梁啟超;《東華新報》
戊戌政變后,康有為與梁啟超流亡海外期間繼續(xù)其變革中國的政治活動,?;蕰槎怂劳械凝嫶罂鐕M織。然而對于保皇會如何于世界各地之成立及其運行的細節(jié)問題,長期以來,國內(nèi)外晚清史學者一直未予足夠的關注。論文根據(jù)澳洲?;蕰C關報《東華新報》、澳洲?;蕰n案及其他澳大利亞所藏原始文獻,分析探討了澳洲?;蕰闪⒌膭右?、過程、初期活動,尤其著重展示《東華新報》作為?;蕰C關報的溝通宣傳職能以及澳洲分會與海外?;蕰幕忧闆r。論文以澳洲為切入點,以點帶面,構建全局視野與想象,為深入理解海外華人如何參與進晚清大變局提供新的門徑。
保皇會系戊戌政變后康有為流亡海外期間所領導的龐大跨國政治組織。目前,海內(nèi)外研究者關于?;蕰謺倲?shù)的說法不一,但各類有關康梁及辛亥革命的研究顯示,保皇會曾遍布海外華人世界。①美國獨立學者譚精意(Jane Leung Larson)發(fā)起的保皇會研究論壇(Baohuanghui Scholarship)所提供的各分會地點加起來不少于150個,http://baohuanghui .blogspot.co.nz/(2014年1月22日檢索)。譚精意系康有為萬木草堂弟子譚良后人,其私家所藏保皇會資料自1990年公開以來一直被視為保皇會研究的重要原始文獻,見方志欽、蔡惠堯主編:《康梁與?;蕰T良在美國所藏資料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桑兵轉引各處史料顯示,保皇會總數(shù)在140至160個之間,見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二版),第506頁。流亡中的康有為何以贏來數(shù)量龐大的海外追隨者?遍布世界各地的?;蕰蓡T為哪些人??;蕰鳛榭鐕谓M織如何運行?已有研究對康梁二人在海外華人社會中所進行的政治活動并未提供圓滿解說。②康梁研究的總體狀況綜述,可參見侯杰、李釗:《大陸近百年梁啟超研究綜述》,《漢學研究通訊》(臺灣出版) 2005年8月號;馬洪林:《康有為研究百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究》2008年12期。
大量的辛亥革命研究明顯傾向于將?;蕰喕癁楦锩傻膶α⒚妫饕趦煞皆际妨希阂皇菄顸h的官方敘述,最具代表性的為馮自由作為孫中山機要秘書的回憶錄。[1]桑兵已指出其中的不實之處,[2]陳蘊茜另揭示,隨著國民黨政權確立,孫中山崇拜乃至辛亥革命意識形態(tài)化深刻貫穿滲透整個國家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3]如此,極可能導致?;蕰鴦訂T海外華人參與晚清大變局的真實歷史被歪曲乃至湮沒。二是康梁年譜及二人文集。然而,加拿大學者陳忠平近期利用北美所存檔案、碑文等資料撰文指出,關于?;蕰畛鮿?chuàng)立于加拿大,“康氏的說法并不完全可靠,其中最不可信之處,是將葉恩及其他溫哥華的華僑領袖摒棄于?;蕰?chuàng)始人之外?!保?]可見,更多挖掘海外第三方史料尤其有助于我們深入揭開歷史真相。
本文主要依賴澳洲保皇會機關報《東華新報》、澳洲保皇會檔案及其他澳大利亞所藏原始文獻為核心史料撰寫。筆者已發(fā)表過專題文章討論《東華新報》作為澳洲?;蕰C關報的發(fā)行與內(nèi)容,[5]本文將更多呈現(xiàn)該報所記錄的澳洲?;蕰_活動及保皇會公啟等組織文件。澳洲?;蕰n案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諾爾·布特林檔案中心(Noel Butlin Archives Centre)所藏新南威爾士保皇會會議紀要(Chinese Empire Reform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 — Minute book)。這些一手資料的保存及信息發(fā)布者均為當時澳洲及各國廣為尊崇的精英華商兼僑領,其可靠性應遠遠高于國民黨的官方敘述,尤其應被視為已出版康梁年譜及各類文集的重要補充。本文主體涵蓋以下內(nèi)容:一是澳洲?;蕰闪右颍欢前闹薇;蕰闪⑦^程;三是澳洲?;蕰跗诘闹饕顒印9P者旨在以澳洲為契機,從微觀進入宏觀,進一步還原保皇會的歷史。③目前,唯一已出版專題考察保皇會的著作,為高偉濃利用美國原始資料而撰寫的《二十世紀初康有為?;蕰诿绹A僑社會中的活動》,學苑出版社,2009年。然而,高著并未詳解?;蕰\動如何在美國展開。
澳洲?;蕰拇嬖谠鴮乙娪诟黝惪盗杭靶梁ジ锩芯恐?。楊進發(fā)(Yong Ching Fatt)、劉渭平、黃樂嫣(Gloria Davies)、費約翰(John Fizgerald)、郭美芬(Meif-fen Kuo)、楊永安等學者雖曾論及澳洲保皇會,并征引過《東華新報》與澳洲保皇會會議紀要,但均未就澳洲?;蕰绾纬闪⒔o予說明。④Yong Ching Fatt,The New Gold Mountain:the Chinese in Australia,1901-1921, Richmond,S.A.:Raphael Arts,1977.中譯本,楊進發(fā)著,姚楠、陳立貴譯:《新金山: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Gloria Davies,“Liang Qichao in Australia:a Sojourn of No Significance?” China Heritage Quarterly, No.27(September 2011),http://www.chinaheritagequarterly.org/articles.php?searchterm=027_liang.inc&issue=027;John Fitzgerald,Big White Lie:Chinese Australians in White Australia, 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2007;劉渭平:《梁啟超的澳洲之行(一)》,《傳記文學》1981年第1期;劉渭平:《梁啟超的澳洲之行(二)》,《傳記文學》1981年第4期;劉渭平:《清末?;蕰诎闹迌S界的活動》,《傳記文學》1991年第6期;Meifen Kuo,Making Chinese Australia:Urban Elites,Newspap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Australian Identity,1892—1912,Clayton,Victoria:Monash University Publishing,2013;楊永安:《長夜星稀—澳大利亞華人史1860—1940》,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劉渭平曾提及康有為和加拿大保皇會頭面人物葉恩向澳洲僑領致信,但劉文對如此重要的原始文件幾乎未做任何分析評價。
筆者曾討論過?;蕰谩稏|華新報》在澳洲華人移民社會中所發(fā)揮的政治動員功能?!稏|華新報》由海外華商報搖身一變服務保皇會,其部分文章的政治立論及觀點,在今天看來可視為?;蕰恼涡麄鳎倮?,《東華新報》曾轉引《清議報》所刊登的《戊戌政變記》,實系康梁宣傳政治主張的工具,見戚學民:《〈戊戌政變記〉的主題及其與時事的關系》,《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但其追蹤報道康梁及其追隨者的公開活動,尤其展現(xiàn)?;蕰诩幽么蟮某闪⒓捌湓谙愀?、澳門、橫濱、新加坡、檳城、暹羅、檀香山以及舊金山等地的擴展情況,在當時則是新聞,而對于今天的我們更是有價值的史料。
置身澳洲的?;蕰檎呋蛑С终呖芍^經(jīng)過一番精心輿論造勢后,1899年10月11日,《東華新報》刊登出康有為及加拿大?;蕰撠熑巳~恩分別致澳洲頭面華商及僑領梅光達的兩封信。兩信抵達日期不具,但我們注意到,同日,《東華新報》以大幅醒目版面登載加拿大維多利亞及溫哥華兩埠創(chuàng)立?;蕰墓珕ⅰ?899年7月,保皇會于加拿大率先成立,[6]而《東華新報》登載公啟的日期明顯滯后。顯然,《東華新報》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時機將其公開??涤袨閬硇湃娜缦拢?/p>
“光達仁兄足下,聞盛名義久矣。自新金山歸者莫不言仁兄豪杰義俠,是以夙夜側慕無已也。中國守舊垂亡,吾同胞五萬萬人種將絕,弟誠哀之,故屢次上書變法以救之。皇上圣明,過蒙大用,言聽計行。去年大變新法,天下拭目,而西后及榮祿守舊見妒,圣主幽廢,新黨咸戮,弟幸為英國所救而免。然今日月割中國將亡矣,海外同胞國人五百萬,豈無忠君愛國之杰,天應留之以救中國?仁兄□其人也,若聯(lián)絡各埠,互相通識,合大會以救中國尤尚可為。若能合大會收銀行輪船之權,上以?;噬?,下以保商民,中國種尚有望也?!鹾澜芰粢庑陆鹕?,聞極多忠義之人及通達西學之才,渴望無已,皆望代問。敬大安。弟康有為再拜”②《信函照錄》,《東華新報》1899年10月11日,第2~3頁。此信為筆者自縮微膠卷轉抄,有兩處字跡無法辨認,故以□符號替代。以下另有多處使用□符號,原因同。
梅光達,1850年生于廣東新寧(民國后改稱臺山),19世紀末新南威爾士華洋社會共知的華商巨賈,其社交圈甚至囊括新南威爾士總督、悉尼市長等各路精英,為華洋各界公認不具名而實際的中國領事。1903年,澳大利亞聯(lián)邦第一任首相埃德蒙頓·巴頓(Edmund Barton)及駐悉尼二十國領事曾聯(lián)名懇請清政府委任其為駐澳洲領事。③梅光達的傳記最早為其妻瑪格麗特(Margaret Tart)撰寫,The Life of Quong Tart or,How A Foreigner Succeeded in A British Community. Sydney:W. M. Maclardy,“Ben Franklin” Printing Works,1911。這部著作成為后來澳洲學者重新撰寫梅光達生平的藍本,見Robert Travers,Australian Mandarin:the Life and Times of Quong Tart,Dural,N.S.W.:Rosenberg Pub Pty Limited,2004。了解梅氏其人,有助于我們理解?;蕰诩幽么蟪闪⒑笙蚝M馔卣钩跗?,康有為為何向其致信。
從康信內(nèi)容看,他對梅光達其人的了解來自“新金山歸者”。④“新金山”指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因兩地晚于北美發(fā)現(xiàn)金礦,因此華人習慣稱其為“新金山”以區(qū)別于北美。梅氏在澳洲華人中無人媲及的社會影響力想必已為返回新寧僑鄉(xiāng)的華僑口口相傳,因此,其聲名已遠揚加拿大華人社會。于是,康有為寄希望梅氏聯(lián)絡各方人氏,加入?;蕰跃戎袊?,上?;噬?,下保商民。此信中,康有為尤其強調了自己的特殊身份,蒙受皇上重用,皇上對其“言聽計行”,為拯救將絕的五萬萬人之中國,才開始大變新法?!稏|華新報》此前曾報道,康有為在加拿大被千百“鄉(xiāng)人”簇擁,為其創(chuàng)會演說而“垂泣多嗚嗚欲絕”。[7]以皇上重用之親信的身份向澳洲首屈一指的僑領介紹自己,期望其影響澳洲華人,這顯然是康有為的政治策略。
此時的康有為已在香港、日本、加拿大、英國積累了一定的海外生活經(jīng)歷,比較去國前主要通過閱讀書報獲取見識,當在海外親身感受到中國與西方的巨大差距之后,他應更堅信變革中國急需熟悉西方世界的精英人才。抵達不列顛哥倫比亞之時,康有為曾被維多利亞市長接見,并在該省財長陪同下參觀了議會、立法院、教育部等辦公場所。他深表震撼,告訴加拿大官員,中國也將修建相似的宏偉建筑。[8]致信時,他應已了解在同為英國殖民地澳洲生活的廣東鄉(xiāng)人中亦多通英語、明達西學之才。因此,信中重申自己對“通達西學之才”的渴望。“請其代為問候”,即希望梅氏幫助引薦,將此類人才吸納進?;蕰?。此外,康有為提到?;蕰幸狻笆浙y行輪船之權”,表明該組織即將開啟的商業(yè)活動,此要點令我們更明確精英華商加入?;蕰闹匾裕瑢Υ?,筆者已論述過??傊@封信意圖清晰,直截表達了康有為的意愿—力爭梅光達入會、吸收人才,助力保皇會于澳洲的拓展。
《東華新報》同時刊發(fā)的另一封信來自葉恩,同樣致梅光達。眾多涉及?;蕰c辛亥革命的文章及著作對葉恩的描述通常十分簡略,稱其為北美華商、僑領,曾深得康有為信任,在?;蕰纳虡I(yè)活動中擔當重要角色。然而,葉恩與康有為后來齟齬不斷,振華公司招股及劉世驥被刺殺案則導致二人最終決裂,①有關葉恩參與?;蕰虡I(yè)活動的研究,可參見賀躍夫:《劉士驥被刺案與康有為?;蕰乃ヂ洌?,《廣東社會科學》1987年第3期;張榮華:《振華公司內(nèi)訌與康、梁分歧》,《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桑兵:《?;蕰淖谥计缱兣c組織離合》,《近代史研究》 2002年第3期。因此,葉恩消失于康有為春秋筆法下的原因可想而知。
葉恩,亦寫作葉惠伯,系溫哥華著名華商葉春田的侄子。葉春田,1845年生于廣東新寧,曾代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招募,并經(jīng)營華工補給進口業(yè)務。據(jù)稱,他曾參與將超過7,000名華工引入加拿大鐵路工地。葉氏的永生公司還代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汽船航線往返中國的船票,并經(jīng)營僑匯“金信”業(yè)務。他還是溫哥華中華會館及華貿(mào)董事會的創(chuàng)立人之一,中華會館被視為溫哥華華人社團的代言人。②葉春田的生平介紹,參見網(wǎng)站:https://ccncourstories.wordpress.com/our-stories-features/yip-sang/(2015年6月8日檢索),以及Timothy J. Stanley,“Yip Sang”,in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Vol. 15,University of Toronto/Université Laval,2005,http://www.biographi.ca/en/bio/yip_sang_15E.html(2017年2月23日檢索)。由此可以推斷葉春田在當時加拿大華人社會的重要影響力。1901年加拿大人口統(tǒng)計記錄顯示,葉春田當時56歲,然而他的11個子女均年幼,最年長的兒子僅16歲。③葉春田家庭狀況,可參見加拿大人口統(tǒng)計歷史數(shù)據(jù)資料,http://automatedgenealogy.com/census/View. jsp?id=60022&highlight=34&desc=1901+Census+of+Canada+page +containing+Sang+Yip(2015年6月8日檢索)。因此,當時擔任海關翻譯的葉恩自然在葉春田的商業(yè)活動中擔當重任,而葉春田可能賦予葉恩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也應順理成章??涤袨樵凇队斡蚨嗬麥馗缛A二埠》一文中曾詳細記錄兩次?;蕰瘯Q“主持溫哥華者葉恩”。[9]葉恩的名字再次醒目出現(xiàn)在其稍后撰寫的《美洲祝圣壽記》中,“灣高花(按:溫哥華)將舉慶典,天大雨,新寧葉恩曰‘我圣主若終不復位,雨終夕;若天不亡中國,圣主將復位者,雨當晴。’已而果晴,眾人大喜,醵資益多,歡祝益樂。又數(shù)埠華人生計,皆以漁紅魚,去歲不來,多虧敗者,是時魚亦憂少。葉恩祝曰:‘若圣主終不復位,魚不來;若天不亡中國,圣主將復位,魚可大來?!郛?,已而魚即大來?!保?0]
這段文字中康有為為?;蕰鶢I造的神秘主義色彩尤其醒目,而對葉恩神話式言語的著意描述似乎暗示兩人彼時關系密切。1899年仲冬,溫哥華?;蕰蓡T的一張集體照片顯示,較年長的葉春田擔任“核數(shù)”,應是負責財務,而正值壯年的葉恩則為“加拿大屬總理”。④參見美國金山西北角華裔研究中心(the Chinese in Northwest America Research Committee)網(wǎng)頁,http:// www.cinarc.org/Associations.html(2015年6月13日檢索)。以上背景說明或可解釋?;蕰诩幽么蟪闪⒑蠛我杂扇~恩致信梅光達,其全文如下:
“光達仁兄鄉(xiāng)臺閣下,遠隔重洋久聞大名高義矣。今中國危亡日割,廣東尤朝不及夕。去歲圣主舍身變法,竟為榮祿奸賊幽廢。吾鄉(xiāng)康工部以經(jīng)天緯地之才,屢上萬言書,哀中國而救之,乃被奇禍,幾于全家被戮。于是舊政全復,國亡更迫矣。而吾海外五百萬兄弟,恨不能聯(lián)絡,齊心發(fā)憤以救中國而保黃種。今欲救中國非能救圣主不可,欲救圣主非去奸賊不可。今敝處各埠與日本埠創(chuàng)建保皇會及保工商以救之,眾人同心,已有數(shù)萬份。素稔閣下豪俠,望倡率貴埠,共成大會,互相聯(lián)通,想有同心也。康大人遍游地球,亦素聞貴埠高義,素知閣下豪俠,如足下欲見之,與貴埠鼓舞,必更有益,如足下欲之,可與貴埠議定有信或電來,康大人必欣然也。敬請大安弟葉恩拜”
與康有為來信相比較,葉恩的來信更注重渲染鄉(xiāng)誼。首先,他以“鄉(xiāng)臺”稱呼梅光達,以同是新寧人拉近關系,而新寧華人的跨國網(wǎng)絡足可令兩人已彼此了解,即使遠隔重洋。加拿大官方的一項抽樣調查結果表明,1885至1903年間,進入加拿大的華人45%來自臺山(按:新寧)。[11]以僑鄉(xiāng)為切入點,葉恩隨即將鄉(xiāng)誼擴展至整個廣東。在中國舉國危亡下,廣東形勢尤令海外華僑焦慮。如葉恩所言,那里“朝不及夕”,僑鄉(xiāng)家人尚需生存,倘國不存,家何在?其后,葉恩以“吾鄉(xiāng)康工部”的“幾于全家被戮”的個人境遇打動梅光達。如此一位挽救中國危亡的皇上親信卻遭遇奇禍,身為“豪俠”又久負“大名高義”的僑領梅氏豈能無動于衷?葉信強調以“同心”為基礎的跨國鄉(xiāng)誼,可視為康信的有力補充。葉恩同時暗示,在鄉(xiāng)情聯(lián)誼鼓動下,加拿大與日本保皇會的創(chuàng)建已有可喜進展,因此力促梅光達率澳洲華人之眾投身這場集合海外兄弟以?;?、保國、保工商、保家的“大會”中。末了,他特別暗示,康有為有意訪澳,希望梅氏協(xié)助。
梅光達的回信已無從找到,但筆者查閱到新南威爾士財長弗朗希思·科克派特里克(Francis Kirkpatrick)于1900年3月23日寫給梅光達的回信,該信則提供了清晰線索,表明梅氏曾力促康梁到來,并設法使其免交入境人頭稅??瓶伺商乩锟颂峒懊肥蠟榇擞?2日的致信,并附四份電報,分別來自維多利亞、南澳、昆士蘭、塔斯馬尼亞四省首相,唯塔省首相表示人頭稅照收。①原件現(xiàn)存新南威爾士州立圖書館特藏部,“梅光達及家人—文件(Quong Tart and fmaily -papers)”MLMSS 5094。另,梁啟超抵澳后曾致信康有為寫道,“雪埠初時以為梅黨可撫,乃竭全力以圖之”。[12]此處“雪埠”指悉尼,舊稱雪梨,而“梅黨”應指梅光達所集合的政商勢力。其后,梅光達在一場法庭訴訟中自稱,“?;蕰率俏嵯葎?chuàng),因后保皇會人做事不公,故吾脫身于該會”。[13]而澳洲?;蕰蓡T也佐證了梅氏的參與,稱“既成會后,光達等始入斯會,然推原保皇會之先設,乃由英屬加拿大埠”。[14]然而,下文將提到,《東華新報》所公布的澳洲?;蕰畛趺麊沃胁⒉灰娒饭膺_。對此,筆者認為,?;蕰楫敃r清廷追捕的政治要犯康有為所領導,而梅光達曾接受清廷四品封賞,戴藍翎,又實為不具名的中國駐澳洲領事,其特殊身份令其不愿公開承認參與?;蕰?,情有可原。
以上,筆者以討論《東華新報》公布?;蕰滦虐闹迌S領梅光達及梅氏實際參與?;蕰橹匦?,意在以澳洲案例深層揭示康有為如何在海外華人中實施其政治策略,即依托虛擬皇權、感召集結各國僑領,以實現(xiàn)其依賴僑領拓展?;蕰哪康?。
自公開?;蕰滦琶饭膺_后,《東華新報》幾乎每期均登載康有為及?;蕰诩幽么蟆⑷毡?、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相關報道與評論。1899年10月28日,該報全文刊登了《保救大清皇帝會例》、②見《東華新報》(附頁),1899年10月28日。此會例以數(shù)字序號排列,至二十三款,與中華書局1981年版本略有差異。湯志鈞:《康有為政論集(一)》,中華書局,1981年,第415~420頁。康有為自稱所持光緒皇帝“密詔”內(nèi)容、加拿大屬保皇會公啟。公啟宣布康有為奉詔為海外保救大清皇帝會總會長,梁啟超為副會長,另附雪梨闔埠華民公啟宣稱:“……海外各國華人并興義舉,本洲華人自應同力度德,和衷共濟,蓋保皇救國名正言順……”1900年1月17日,該報正式宣告保皇會于澳洲成立,其細節(jié)筆者節(jié)錄如下:
“康君有為游歷海外倡設保皇會,蓋欲救光緒大皇帝復登大寶,變法自強……本埠梓友早經(jīng)集議,曾將其之敘文規(guī)例刊派供覽.....茲接保皇總會諭,并接美國保皇會信函章程等件催促開辦,故本埠華人商民即于本月十四晚在東華新報館樓上集議,赴會者約一百人,當時樂做?;蕰咭堰^二千余份,每份收司令銀四元,①此處的“司令銀”,指先令,20先令折合幣值1鎊。由一份至千份均可,隨人鼎力,先有做五百二百份,數(shù)十份者,不一而足……”[15]
從檔案看,這個分會最初全稱為“澳洲鳥修威②鳥修威,即新南威爾士。省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雪梨正埠總理多名,包括劉汝興、李益徽等共9人;協(xié)理包括《東華新報》主筆鄭祿等22人;值理包括《東華新報》主筆伍萼樓等28人。盡管總理人數(shù)眾多,但劉汝興與李益徽的地位顯然高于其他人,因該會起初數(shù)次議事紀錄最后均由二人簽名,二人參與管銀事宜,劉汝興還掌管?;蕰D章,公議決定凡保皇會給發(fā)銀憑票及付信函均以此圖章為依據(jù),經(jīng)書記人繕寫后,即交劉汝興過目妥當,印信底才得寄出,如果有要信,需交李益徽看過方可。此外,各埠付到澳洲?;蕰臅蓶|華新報代收,但須交劉汝興與李益徽親手開拆,東華報則可先開電報。③見澳洲?;蕰h紀要檔案之“公議”紀錄,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晚,此日保存李益徽參與?;蕰h的最后記錄。
劉汝興,為增城邑老字號安昌商行店東,系《東華新報》大股東。④《東華新報》作為有限公司的政府注冊文件顯示,其預期集資股本為1000鎊,分作5000股,每股4先令,最初股東僅8人,共集850股,劉汝興持300股,合60鎊,為最大股東。見新南威爾士州檔案,SANSW:NRS 12951,1723。李益徽為香山邑安益利店東,二人均為新南維爾士華商聯(lián)合組織聯(lián)益堂的重要成員。⑤李益徽曾參與澳洲?;蕰跗诨顒拥氖聦崯o可爭議,但其后與《東華新報》發(fā)生訴訟官司,導致該報破產(chǎn),復刊改稱《東華報》,訴訟情況可參見楊永安:《長夜星稀—澳大利亞華人史1860—1940》相關內(nèi)容。聯(lián)益堂代表四邑、香山、東莞、增城、高要的八家老牌商行(廣茂安、安昌、廣興昌、安益利、新興棧、合利號、均利號、義益號)于1891年成立于悉尼,⑥八家商行名稱由筆者綜合《東華新報》所刊聯(lián)益堂眾多廣告整理而成。這些商行主要批發(fā)零售澳洲華人所需的各類進口中國雜貨,兼營“金信”僑匯,并代理三家大型航運公司,出售旅澳華人船票并承接澳洲華商貨運,其性質與上文提到的葉春田的永生公司相似。聯(lián)益堂的三大宗旨為:慈善救濟,為旅澳華人公益服務;促進商人間聯(lián)系;調解華社內(nèi)部爭端。⑦關于聯(lián)益堂的更多情況,見楊進發(fā)著,姚楠、陳立貴譯:《新金山: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第124~126頁;李承基:《李益徽與聯(lián)益堂》,《中山文史》(第51輯)2002年,第91~93頁??梢姡砑嫒A商及僑領集團的聯(lián)益堂把持著新南威爾士州華人的生命線。
一個月后,《東華新報》公布的認做保皇會份名單顯示,任捐者已達兩百四五十之多,還包括少數(shù)華商鋪戶。[16]加拿大保皇會的致信則透露出澳洲?;蕰c聯(lián)益堂的關系,筆者抄錄關鍵字句如下:
“貴屬聯(lián)益堂列位鄉(xiāng)先生大人……南??迪壬袨榉罨噬弦聨茉t后往海外友邦求救,辱臨鄙埠,迨事與愿違,乃大呼同志創(chuàng)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澳門知新報為總會所,總理其事者乃何君穗田,忠義殷實,富有數(shù)十萬,故重推舉其收貯會款銀元,香港何君曉生富擁百萬,均為此會總理。凡各埠?;蕰杩顭o論多寡,皆承康先生命匯交澳門知新報館,彼當給回收條,以昭核實……現(xiàn)美屬英屬合眾華人概為鼎氣力捐會份,付至總會,以應救挽君國,今日之危,毋分論何樣堂行頭及三四邑之舊泥也,順為一及耳……”[17]
信中再次點明,?;蕰畡?chuàng)立以康有為所攜密詔為動因,以?;?、保國、保家為宗旨,而保皇會形成及拓展的基礎則是以三邑、四邑宗親鄉(xiāng)誼所維系的廣東華僑跨國網(wǎng)絡。因此,港澳作為連接海外華人與中國的門戶,于?;蕰陵P重要。?;蕰云浒闹藓砩唷稏|華新報》公開何穗田及何曉生①何穗田,即何連旺,晚清澳門賭王之子,兼營鴉片及澳門有史以來最大的華資工廠,為葡澳政府倚賴的華界精英,其生平見林廣志:《澳門晚清華商》,香港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第33~41頁。何曉生,即何東,以買辦起家,1898年始任象征香港華商及買辦集團領袖的東華醫(yī)院主席,其生平見鄭宏泰、黃紹倫:《香港大老—何東》,香港三聯(lián)書店,2007年。入會的意圖明確,即以港澳最知名華人的參與對更多人進行感召,一方面凸顯?;蕰裥乃虻恼斡绊懥Γ硪环矫鎰t暗示?;蕰滤Y的華人跨國政商網(wǎng)絡。而聯(lián)益堂系澳洲?;蕰诵牡氖聦崬椴痪煤蟆稏|華新報》公布梁啟超旅澳經(jīng)費來源的新聞明證,“……?;蕰敬蠹碳衣?lián)益堂人等在東華新報館會所集議,為請梁孝廉啟超來游演說保皇保國事宜,聯(lián)益堂各總理準將存款若干撥作經(jīng)費。”[18]
以上詳細討論?;蕰绾蝿訂T澳洲華人精英,尤其以細節(jié)展現(xiàn)華商組織聯(lián)益堂及其關鍵人物的參與。剖析跨宗族、跨地域、具有廣泛領導意義的聯(lián)益堂參與,有助于加深理解澳洲保皇會的生成及其性質,即澳洲華人已有的跨國社會網(wǎng)絡又新添了跨國政治組織職能。
?;蕰谙つ岢闪⒑螅渥钕然顒蛹从伞稏|華新報》刊發(fā)廣告,組織公眾集會,澳洲保皇會的第一次公開演說集會在悉尼一所戲院內(nèi)進行,其情形如下:
“本埠華□開辦保皇會……昨禮拜晚在□丹的戲院演說□會源流,梓友聚聽者約四百余□。李君益徽為主席,先將?;蕰x舉提綱挈領慨乎□之,與聞者罔不□掌稱善,他如劉君汝興,吳君濟川……等相繼與□……在座諸□□掌者甚眾,極欲贊勸是會也。也尚有數(shù)□仍欲續(xù)談,但已深夜,余候□機,姑俟下次籌勸講云?!保?9]
1900年2月7日,《東華新報》宣布,經(jīng)?;蕰倳鷾?,該報正式成為澳洲?;蕰C關報。作為?;蕰砩?,《東華新報》積極履行其宣傳職能,繼續(xù)傳播康有為及其追隨者的政治主張,同時,通過新聞報道向公眾展示?;蕰诤M饧鞍闹薇就恋幕顒?,包括募集捐款,召開公眾集會,進行政治演說等。此外,該報還公布其承擔?;蕰?nèi)部通訊與信息傳遞職能。[20]
從澳洲?;蕰h紀要及《東華新報》新聞看,?;蕰谙つ岢闪⒑蟮钠渌饕顒影ㄋ姆矫妫阂皇蔷芰⒓汉バ戮?;二是為庚子勤王匯款;三是為光緒皇帝及孔子慶圣誕;四是安排梁啟超來訪。
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主謀,欲廢光緒另立“大阿哥”,立儲上諭一經(jīng)電報局滬局總辦經(jīng)元善公開,天下嘩然。②有關事件經(jīng)過,詳見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51~71頁。1月27日晚,澳洲?;蕰h新加坡《天南新報》來電,“上諭□嗣以繼同治,似有新君即位。邀集南洋澳洲各華民合□□電返京以拒朝廷之所為?又云,望眾百姓齊□助光緒君復位,業(yè)已即□發(fā)電信上京照陳矣?!碑斖?,集議又決定,再付電往布里斯本、墨爾本、新西蘭、阿德雷德等埠。2月7日,《東華新報》公開報道,本埠華民電達清廷,“合力抗拒,毋使皇上被人強迫退位”,并稱“東華新報代舉華民稟”。筆者認為,此處所還原的澳洲保皇會致電總屬之決策及行動過程,可視為當時?;蕰l(fā)動暹羅、新加坡、海防、菲律賓、美國金山等海外四十六埠華人聯(lián)合電爭、阻止立儲[23]的縮影。
為配合海內(nèi)外全面鋪開的勤王計劃,檔案顯示,澳洲保皇會亦加緊籌款匯款行動,各總理、協(xié)理、值理曾為此多次集議。1900年2月14日,澳洲?;蕰窬栊袨橹赶蚋魅A商鋪戶;[24]3月21日晚,參加集議的各總理、協(xié)理、值理又加捐五百余份;[25]5月30日晚,確認已經(jīng)匯豐銀行付交總會總理何穗田,匯款金額為1000英鎊;①澳洲?;蕰h紀要檔案,(光緒廿六年)五月初三晚。另見南澳英文報紙新聞報道,位于悉尼的?;蕰严虬拈T?;蕰倳妳R1000鎊,“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South Australian Register,4 July, 1900.7月3日,回應康有為自新加坡催款應急來電,集議每人加捐四百便士,明日匯澳門總會;[26]12月10日晚,已置身悉尼的梁啟超申明大義“面諭再行加捐”,于是“同志”再加捐至1800余份;[27]12月18日晚,公議,又批準電匯1000英鎊交新加坡邱菽園收;[28]1901年3月1日晚,集議決定,次日由電匯新加坡,交邱菽園收300英鎊,并再籌寄,另匯銀日本,交馮紫珊;[29]4月14日,集議電匯香港渣打銀行,交何穗田收200英鎊,包括墨爾本的150英鎊,悉尼的50英鎊。[30]《東華新報》報道,光緒廿七年二月初二(1902年3月21日),劉汝興等四□前往鳥卡□埠(Newcastle,今譯紐卡斯爾)演說中聲稱,保皇會已于悉尼捐銀三千鎊左右。[31]
綜合上述史料,兼對照梁啟超致信康有為有關澳洲籌款的報告,[32]我們可理清澳洲保皇會前期籌款及匯款的基本情況—募款總數(shù)應超過3000英鎊,主要部分匯往海外,資助庚子勤王。余款用于其它,例如,響應總會號召,資助美國的南海籍保皇會成員羅贊新家屬。[33]羅妻于僑鄉(xiāng)被緝拿,后在?;蕰戎芦@釋。[34]救助事件應與《東華新報》所刊《?;蕰T被難救恤章程》對照解讀,《章程》內(nèi)容包括?;蕰T及家屬被捕后為營救甚至求助港澳總督、上海各國領事,以及報仇、死難后撫恤等。[35]?;蕰I款救助羅妻事件亦在梁啟超旅澳期間致康有為書信中記錄。[36]
此外,澳洲?;蕰M織還舉辦了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慶典聚會。其一,該會集議“六月廿八乃圣皇萬壽,務邀齊各同胞梓里聚集□□慶鬧以表一片忠義之心”。[37]1900年7月24日,為光緒皇帝祝壽,此次活動于悉尼租用西人戲院舉行,以茶點奉中西賓客“不下千二三百”。[38]其二,1900年9月20日,為??鬃邮フQ,?;蕰跂|華新報館設圣位,擺祭品,并再次租用同一西人戲院,以茶點奉中西賓客。[39]兩次活動中,劉汝興等人均進行了時政演說。澳洲?;蕰?chuàng)立之初的另一重要活動為安排梁啟超來訪。檔案顯示,?;蕰啻渭h均與此有關。梁氏澳洲之旅已廣為學界所知,此處不贅述。
以上筆者以具體史實鉤沉保皇會于澳洲創(chuàng)建初期的活動,尤其著重展示《東華新報》作為?;蕰C關報的溝通宣傳職能,以及澳洲分會與海外?;蕰幕忧闆r。這些鮮活的史實為我們理解?;蕰鳛樵?jīng)運行過的晚清華人跨國政治組織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
本文對澳洲保皇會的成立及初期活動進行了基本還原。筆者意在從澳洲之一斑窺全豹,揭示保皇會系康有為領導下由19世紀末已有的海外華人社會網(wǎng)絡更新而成的龐大跨國政治組織,而海外精英華商兼僑領的積極參與則是保皇會得以鋪開運行的關鍵。戊戌政變后,流亡中的康有為繼續(xù)鼓吹變革中國、自強御侮。盡管就“衣帶詔”真?zhèn)螁栴},學界一直有所爭論,②引人較多關注的相關研究,如,湯志鈞:《關于光緒“密詔”諸問題》,《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4期;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第737頁;黃彰?。骸犊涤袨橐聨гt辨?zhèn)巍?,《戊戌變法史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007年,第528頁;馬勇:《康有為“衣帶詔”緣起及演變》,《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但筆者認為,我們還應思考“衣帶詔”產(chǎn)生的實際效應,即“衣帶詔”化身為光緒皇帝的象征,既然為康有為“所攜”,便是光緒皇帝一直“授權”康有為于海外繼續(xù)進行政治活動的“明證”。因此,康有為“攜帶衣帶詔”行走天下,不僅僅為一己之“護身”,而是其依靠虛擬皇權在海外華人中進行政治總動員的策略實施。換言之,?;蕰\動實際是戊戌變法在海外華人社會中的延續(xù)?,F(xiàn)有康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考察二人引領海外華人參與晚清大變局的活動與客觀評價。本文以澳洲?;蕰榘咐治?,深入?;蕰v史,或可為學界多角度審視辛亥革命提供新的門徑。
[注釋]
[1] 馮自由:《革命逸史》,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年。
[2] 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第244、246頁。
[3] 陳蘊茜:《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4] 陳忠平:《?;蕰诩幽么蟮膭?chuàng)立、發(fā)展及跨國活動(1899—1905)》,《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2期。
[5] 李海蓉:《保皇會在澳洲的興起—基于《東華新報》的媒體傳播理論與量化分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5年第2期。
[6] 陳忠平:《?;蕰诩幽么蟮膭?chuàng)立、發(fā)展及跨國活動(1899—1905)》,《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2期。
[7] 《游域多利溫哥華二埠記》,《東華新報》1899年7月15日,第2頁。
[8] Chen Zhongping,“Kang Youwei’s Activities in Canada and the Reformist Movement among the Global Chinese Diaspora,1899-1909”, Twentieth-Century China 39,No. 1(2014):3.
[9] 《游域多利溫哥華二埠》》,《東華新報》1899年7月15日,第2頁。
[10] 《美洲祝圣壽記》,《東華新報》1899年10月25日,第2頁。
[11] 李勝生:《加拿大華人與華人和會》,香港三聯(lián)書店,1992年,第19頁。
[12]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61頁。
[13] 《毆案詳審》,《東華新報》1901年11月13日,第3頁。
[14] 《三續(xù)毆案詳審》,《東華新報》1901年11月23日,第3頁。
[15] 《同倡義舉》,《東華新報》1900年1月17日,第3頁。
[16] 《雪梨各埠義士認做保皇會份芳名》,《東華新報》(附頁)1900年2月21日。
[17] 《保皇雁帛》,《東華新報》1900年1月20日,第2頁。
[18] 《名士行蹤》,《東華新報》1900年3月28日,第3頁。
[19] 《會談義舉》,《東華新報》1900年1月24日,第3頁。
[20] 《義舉翕從》,《東華新報》1900年2月7日,第2頁。
[21] 澳洲?;蕰h紀要檔案,(光緒廿五年)十二月廿七晚。
[22] 《電函譯登》,《東華新報》1900年2月7日,第5頁。
[23] 湯志鈞編:《致濮蘭德書》,《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第424頁。
[24] 澳洲?;蕰h紀要檔案,光緒廿六年元月十五日晚。
[25] 澳洲?;蕰h紀要檔案,(光緒廿六年)二月廿一晚。
[26] 澳洲?;蕰h紀要檔案,(光緒廿六年)六月初七晚。
[27] 澳洲?;蕰h紀要檔案,(光緒廿六年)拾月十九日晚。
[28] 澳洲保皇會會議紀要檔案,(光緒廿六年)拾月廿七晚。
[29] 澳洲保皇會會議紀要檔案,(光緒廿七年)正月十一晚。
[30] 澳洲?;蕰h紀要檔案,(光緒廿七年)二月廿六晚。
[31] 《義捐益憤》,《東華新報》1900年3月28日,第3頁。
[32] 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1983年,第261頁。
[33] 澳洲保皇會會議紀要檔案,(光緒廿六年)三月廿四晚,五月廿九晚。
[34] 《義眷釋放》,《東華新報》1900年5月16日,第3頁。
[35] 《?;蕰T被難救恤章程》,《東華新報》1900年5月5日,附頁。
[36] 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8~229頁。
[37] 澳洲?;蕰h紀要檔案,(光緒廿六年)五月十八晚。
[38] 《祝嘏慶會》,《東華新報》1900年7月28日,第2頁。
[39] 《東華新報》之《恭??鬃訅壅Q定章》,1900年9月15日,第3頁;《祈圣改章》,1900年9月19日,第3頁;《圣誕余談》,1900年9月26日,第3頁;《圣誕清單》,1900年10月10日,第3頁。
[責任編輯:張煥萍]
In Search of the Origin of the Australian Chapter of the Baohuanghui: Re-visiting the Tung Wah News and the Baohuanghui Archives in Australia
LI Hai-rong
(Center for Chinese Entrepreneurs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ustralia; Wuxu Reform; Baohuanghui; Kang Youwei; Liang Qichao; Tung Wah News
Subsequent to the Wuxu Reform, 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 went into exile and continued their political endeavour by founding the Baohuanghui, an extensive transnational political organisation. Compared to the voluminous studies on Kang and Liang, existing research lacks details on the origin and operation of this important organisation. This article is primarily based on the Tung Wah News, the official organ of the Australian chapter of the Baohuanghui, and the archives of this chapter.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then circumstances in Australia, the author aims to establish a new path to explore and imagine the large picture of how overseas Chinese took part in the political change of the late Qing Empire.
D634.361.1
A
1002-5162(2017)03-0075-09
2017-04-29;
2017-07-31
李海蓉,女,博士,現(xiàn)任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研究員,兼新西蘭懷卡多大學歷史研究部協(xié)作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澳新華僑史、晚清政治、媒體傳播。
*本文系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一般項目“澳洲?;蕰芯俊保ㄅ鷾侍枺?4BZS092)之階段性成果。作者衷心感謝匿名審稿人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