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萍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何以可能
——論考茨基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建構及其意義
陳愛萍
第二國際時期,為回應新康德主義者試圖用康德倫理學“補充”歷史唯物主義的做法,考茨基在批判傳統(tǒng)倫理學尤其是康德倫理學的基礎上初次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產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以此為基礎,他嘗試性地在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從理論基礎、現實依據和價值旨向等幾個方面建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即幕鶎︸R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建構不僅確證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厘定了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闡釋它的基本路向。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新康德主義;建構;意義
對于我國學界來說,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存在的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這一問題卻是在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以倫理與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的關系問題凸現出來并成為第二國際時期的理論難題,也是當今國外學界仍有爭議的問題。就國外來說,由來已久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種堅決否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存在倫理因素以捍衛(wèi)歷史唯物主義;另一種則用傳統(tǒng)倫理學觀點闡釋馬克思主義以否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地位。兩種觀點雖然針鋒相對,但都認為倫理與歷史唯物主義之間是一種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這就使得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上的地位一直晦暗不明。近年來,國外有些學者進行了新的嘗試:尋求倫理與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的一致性并“在歷史唯物主義中構建馬克思主義倫理觀”[1]。這一研究視角將會使學界在倫理與唯物主義之關系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其實,早在這一問題最初被提出時的第二國際,考茨基就已經在其重要著作《倫理與唯物史觀》中進行過類似嘗試。然而,考茨基這一具有重要意義的理論工作長期以來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人們往往籠統(tǒng)地把他與同時代的其他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者等同起來,批判他們對倫理等觀念因素的忽視。因此,對于當今學界來說,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本質特征、更加全面地認識倫理與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的關系,立足于《倫理與唯物史觀》,深入解讀考茨基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初次建構,仍十分必要。
在第二國際后期,倫理與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的關系問題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史上首次較為突出地呈現出來。資本主義社會的“和平景象”使一些人開始對革命前景感到迷茫,對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社會主義理論及其實現道路產生懷疑,甚至有人進一步把原因歸咎于其世界觀基礎——歷史唯物主義。新康德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是某些永恒的倫理原則的實現,其理論基礎應該是康德的倫理學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因為后者忽視了道德等觀念因素的作用。以此為前提,他們進而認為社會主義可以通過民主的方式、在資本主義內部逐漸實現。這些觀點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部引起了不同反響:伯恩施坦等人接受了這些觀點并全面批判了第二國際的實踐策略和理論根基;梅林、普列漢諾夫、盧森堡等人則嚴厲地批判了新康德主義者和伯恩施坦等人的主張;而在考茨基看來,單純批判不能有力地回擊新康德主義者,也不足以澄清人們思想上的迷霧,只有從揭示傳統(tǒng)倫理學的理論困境入手,依據散見于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倫理觀點建構起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正是在此背景下,他寫了《倫理與唯物史觀》一書。他在書中通過對傳統(tǒng)倫理學尤其是康德倫理學的批判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何以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考茨基認為,在道德本質、道德起源和道德觀念何以產生這三個“道德律之問”上,傳統(tǒng)倫理學陷入了無法逾越的理論困境。在康德之前,倫理學從古代發(fā)展至啟蒙時代,雖然各派具體觀點不同,但本質上都屬于觀念論倫理學。他們在把道德解釋為一種脫離社會現實的抽象的、普適的和永恒存在的倫理原則的前提下,根本無法正確闡明道德的起源問題。道德要么被看作源自于人的利己主義傾向,要么被看作是超出于時空的神的創(chuàng)造物。此外,對于在現存不合理的社會里,人的道德熱誠從何而來,道德理想等道德觀念又是如何產生的等問題,各派倫理學依然脫離社會現實進行假定,認為它們是從外界被賦予人類的。在考茨基看來,傳統(tǒng)倫理學在“道德律之問”上的各種假定和推測給道德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在康德的倫理學中,這種神秘感仍然未消除。
考茨基指出,康德把道德推向彼岸世界,認為要解釋道德律,必須排去受因果律支配的現象界,設定一個無時間無空間的純粹精神世界。道德及其判決依據全由純粹理性所產生,它通過純粹理性的根本法則調節(jié)人的行為,決定處于時間空間中的人類社會??梢?,康德與柏拉圖一樣崇尚精神世界,反對對道德的唯物論解釋。他雖然在哲學上堅決反對神秘主義,但在倫理學上又倒向了神秘主義。正是基于這一認識,考茨基針對當時新康德主義者倡導“回到康德去”的做法批評道:“其實這些人真有意于康德的倫理,則不如說‘返于柏拉圖’更為好了。”[2](P23)因此,從本質上看,康德倫理學并未超越觀念論倫理學,自然也無法正確解答自古代以來的“道德律之問”。
考茨基進一步指出,從更深層次上看,康德的道德律實際上是一種調和社會矛盾的法則。“康德的道德律,既假定一個調和的社會是可希望的,且可能的,又假定道德律是產生出這種社會的方法,只要個人依守規(guī)律,這種結果就可以達到。”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新康德主義把康德看作社會主義的始祖了,因為“康德的道德律,完全是具體的社會學要求之結果。他既然是從希望調和社會而來的,那么,一個調和社會的觀念,自然可以從此推演而出”[2](P37)。考茨基批評說,康德的學說實際上與社會主義相去甚遠,與法國18世紀的唯物主義相比更是如此。在法國唯物論者那里,道德律決定于國家社會的情景,所以對于不道德的反對,就是對于統(tǒng)治權力的反對??档碌膫惱韺W則與此相反,道德律令不是施于社會而是施于個人,因此道德的不完善,無關于國家社會而與個人的本性有關,人若想改良社會,必須首先改變自己。這兩種不同的倫理觀反映在世界觀上也是截然不同的:法國的唯物主義最終成為一種“奮斗的哲學”,它反對落后的思想方法及建立在其基礎上的社會制度;而康德的哲學則相反,它不是攻擊現存的思想方法及制度的戰(zhàn)斗的武器,而是調和反對者的一種方法??即幕M而指出,康德的倫理學自始至今都是著力于緩和或調解階級矛盾。這正迎合了第二國際時期有產階級的需要,“最近數十年間,有產階級戰(zhàn)斗的態(tài)度,大大地打消。他們雖沒有完全達到目的,然對于他們自己發(fā)展之需要物,已完全獲得”,他們因此無意于推翻現存權力。正是在此情況下,康德的學說正好能滿足其需要從而得以復興。[2](P48)
在考茨基看來,康德之后以達爾文為代表的進化論之倫理雖然在道德起源問題上“破壞”了之前的種種理解模式,但其本身也存在不可克服的理論缺陷,因為進化論思想只能用于研究自然科學而不適用于研究精神科學,它無法真正超越以前的倫理學??即幕纱颂岢?,唯物史觀是正確說明“道德理想的秘密的新學說”[2](P76),以此為基礎的倫理學必然能夠解決自古代以來的“道德律之問”。
圍繞著對“道德律之問”的解決,考茨基從理論基礎、現實依據以及價值旨歸等方面構建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
1.唯物主義歷史觀①: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世界觀基礎
考茨基指出,作為“唯物論的倫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的“新唯物論”[2](P87)。從《倫理與唯物史觀》中的相關論述來看,“新唯物論”實際上指的是唯物主義歷史觀。顯然,在考茨基看來,唯物主義歷史觀與倫理之間并不像新康德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之倫理得以建立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之倫理區(qū)別于其他倫理觀的地方首先在于此。
考茨基認為,作為馬克思主義倫理之理論基礎的唯物歷史觀在“時代之情勢上,及其情勢之性質上,均根深蒂固”[2](P85),它是社會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上的必然產物。首先,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后,歷史研究、統(tǒng)計學以及歷史記載方法等社會科學的進步為唯物史觀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即幕J為,愈是對這些社會科學中日益豐富的材料進行比較,愈能發(fā)現社會的發(fā)展不是偶然的而是遵循著一定規(guī)律,且能發(fā)現人類社會生活之生產技術與法律、道德、宗教等思想的發(fā)展有“因果的關系”,還能發(fā)現人類行為活動的變化決定于社會的物質條件的變化。這些新結果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產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其次,有產階級及思想家們在資產階級革命后逐漸趨于保守。在考茨基看來,漸趨保守的有產階級把進化論思想運用于研究社會問題,拒絕承認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性,關于社會發(fā)展之規(guī)律的唯物論思想必然只能從新的階級——勞動階級的立場上被闡明。最后,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階級立場是形成唯物史觀必不可少的主觀條件??即幕J為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的眾多因素中,他們的無產階級的立場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創(chuàng)立唯物歷史觀“所絕對的必要物”[2](P84)。因此,他們通過歷史研究和經濟研究,特別是通過對法國革命和英國工人狀況的研究,最終形成了唯物主義歷史觀。
在考茨基看來,唯物主義歷史觀有兩層涵義:一是指創(chuàng)始人在歷史研究和經濟研究中得出的總的結果,即一種以事實為根據的歷史科學或科學的歷史觀;二是指進一步研究工作的指針,即“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3](P24)。在這兩層涵義中,后者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它不同于舊唯物主義的方法,因為其目的不在于追求終極真理而在于“通向真理的道路”[3](P29);它也不同于黑格爾的辯證法,因為它認為“對辯證的發(fā)展過程發(fā)生影響的不僅是觀念,而且還有思維的人與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即幕M一步指出,“在這種辯證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實際上是一種超越傳統(tǒng)觀念論、立足于社會生活本身研究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4];以此思維方式研究倫理,它首先把道德從“超世”降為“人世”,揭開其神秘面紗,因此必然能夠破解觀念論倫理學的理論困境。
2.社會生活: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現實依據
在考茨基看來,立足于人類現實的社會生活,馬克思主義之倫理也從現實的社會生活來探求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質特征。
道德產生于社會需要??即幕J為,在馬克思主義的倫理中道德律并不是存在于“無時間無空間的世界”或“超感覺界的世界”,而是屬于“感覺界特別的一部分”;道德律自身也不是“無原因的原因”的抽象存在物,而是“一原因之必然的結果”,這一原因就是人類現實生活的社會需要[2](P44-45)。在社會交往中,社會為規(guī)范個人行為從而會對其提出種種要求,“個人間之社會的要求,常常反復往來,成為一種有規(guī)的習慣,且最后又遺傳下去”。社會要求“其數愈多,則愈復雜,到了后來……依習慣底勢力,不久就成為道德的命令[2](P131)??即幕赋觯赖侣刹粏渭兪秋L俗習慣,也不是所有的風俗習慣都能成為道德,只有那些“深合于社會底需要”的風俗習慣才可以成為道德律[2](P132)??傊暗赖乱蕾囉谏鐣?,適合于種種社會要求”[2](P140)。
道德對社會需要的依賴關系決定了道德標準的相對性??即幕J為,“一切道德都是相對的”[2](P144)。一方面,對于處于同一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人來說,由于社會需要不同,道德標準也是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在某一社會中被看作是善的行為在另一社會中則是惡的。另一方面,對于同一社會群體的相同行為,道德標準也是不一致的。例如,歐斯克馬克人對于他們的同類及鄰人非常友好,他們視戰(zhàn)爭和殺戮為一種惡行;然而,在食料缺乏的時期,他們又會“殺戮社會的病者老者”,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的殺戮行為是善待病者老者的表現,因而是一種“道德的行為”[2](P137)。
生產技術的進步決定了道德的不斷變化??即幕赋觯a工具的發(fā)明及其技術的進步不僅是人類區(qū)別與動物的根本之處,也是“人類進步的基礎”[2](P90)“人類所能向前進行,以漸至于復雜的社會關系,全本于能使用技術的器械”。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全部的生活,其需要,其住所,及其生活底資料,都起變化”[2](P95)。在此過程中,道德的強度和適用范圍也會發(fā)生變化:一方面,技術的發(fā)達使社會分工日益精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更為緊密,從而促使作為調節(jié)手段的道德的作用更為有力。人與人在相互合作過程中所產生的交流工具——語言的發(fā)達不僅使社會的凝聚力“異常堅強”,也使道德得到“極大的增進與明顯的自覺”[2](P103)。同時,技術的進步、生產方法的發(fā)達,社會的財富也會隨之增加,為保護共有財產所發(fā)生的戰(zhàn)爭也增強了人們對集體利益的維護以及對集體的服從和依賴,從而增強道德強度。另一方面,隨著分工的進步、勞動生產力的發(fā)達,以及交通工具的改良,人們生活的范圍也會擴展,他們會在不同區(qū)域之間通過相互協作以形成社會的聯盟,從而使得用于調節(jié)同一社會中人與人交往的道德的適用范圍也得到擴充。
可見,立足于人類現實的社會生活,考茨基構建的馬克思主義倫理觀揭開了道德的神秘面紗,它不僅解釋了道德產生的社會根源,而且揭示了道德的本質特征:道德是具體的歷史的,不存在“超出于時間空間之獨立的永久的道德律”,也不存在一種“獨立于變化的社會狀態(tài)以外”的、適用于各社會各階級行為的道德標準[2](P145)。
3.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價值旨歸
以階級為理論突破口,考茨基不僅揭示了道德的階級性屬性和道德觀念產生的社會根源,還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維護無產階級利益、服務于無產階級革命的價值旨歸。
考茨基認為,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維護階級利益的需要。在階級產生以前的原始社會,社會輿論“如一種完滿政策之有力的武器”,能夠使公眾遵守道德律而無需用強制力或懲罰等方法來維持生活之秩序。然而,自從階級產生以后,關于某一階級的道德已不單純是道德的問題,它已“成為利益之問題,且常常為強大的利益之問題”[2](P141)。只要階級存在,現行的道德就會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因此,階級之間的道德及社會秩序不能僅僅依靠輿論得以維護,為了保全有利于本階級的道德以壓制被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階級就需要借助于雄厚的武力、豐裕的經濟力、堅強的組織力以及宗教等在內的強制力之武器。然而,隨著社會進步,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會逐漸減弱;而新興階級在反對現行社會制度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與統(tǒng)治階級道德相對抗的代表新興階級利益的道德理想,這種新的道德理想會隨著新興階級力量的壯大和階級意識的增強而不斷增強,直至在新社會中變?yōu)楝F實。
顯然,通過揭示道德的階級性特征,考茨基所構建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破解了自古代倫理學以來道德理想或道德觀念產生之謎。在考茨基看來,道德理想產生于新興階級“對于現狀之反對所引起之復雜的希望與計劃”[2](P150),它能夠團結新興階級以反對現存勢力,并且是推翻現存勢力之最強硬的武器??即幕虼酥赋?,道德理想并不是某種神秘之物,而是新興階級反對現存道德及其社會基礎的一種“極深的要求、極熱的欲望及極強的意志”[2](P147),它具有兩個基本特點:第一,它不是超自然的抽象的東西,而是具體的、歷史的。歷史上各個時期新興階級的道德理想雖然有同樣的表現,但這只是表象,實質上它們依各個時代社會狀態(tài)之不同,而包含著極不相同的社會訴求。例如,法國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的道德理想雖然“一如居于人類心中的超于時間空間的理想”[2](P148),但其在不同社會中的具體要求卻極其不同。第二,道德理想具有可實現性特點。考茨基認為,主張道德理想具有超自然根源的人必然會認為它永遠存在于彼岸世界,我們“只能希求這種極遠的道德而不能達到彼”[2](P151)。實際上,它與自由之世界一樣,是我們可以實現的未來之世界,我們將會在這個世界上活動并重新整理這個世界[2](P44)。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需要的道德還是反映新興階級價值訴求的道德理想都凸顯了道德的階級性屬性,這是任何一種階級社會中的道德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無產階級的道德自然也不例外。作為一個新興階級,無產階級在反對日益保守的資產階級的革命中也有反映本階級利益需要的道德理想。與此相應,以無產階級的哲學,即以“反抗有產階級的世界之意義”[2](P87)的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自然會表達無產階級的道德訴求,體現無產階級的利益需要。
在嘗試建構馬克思主義倫理觀的過程中,考茨基的觀點中顯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尤其是他沒有把人類社會與動物界從本質上區(qū)分開來,認為道德最初產生于群居性動物的自我保存和生存競爭的本能沖動,這顯然是一種受達爾文進化論影響的錯誤觀點。類似的影響在他對歷史唯物主義、人與自然等關系的闡釋中也都存在,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在構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的重要貢獻。在新康德主義對第二國際的理論和實踐產生影響的特殊時期,考茨基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建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考茨基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建構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眾所周知,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理論中,他們雖然并不是像新康德主義者所說的那樣完全忽視或否定倫理因素的作用,但他們確實沒有系統(tǒng)論述過倫理問題,且在關于這方面不多的論述中極少有正面的闡釋,他們主要是在否定的意義上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現象,揭露資產階級道德說教的虛偽性。當新康德主義者以此來指責馬克思和恩格斯忽視倫理因素的積極作用時,單純的批判或辯護顯然是蒼白無力的,系統(tǒng)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倫理觀點以繼續(xù)馬克思恩格斯的工作才是當務之急。因此,考茨基在歷史唯物主義中構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嘗試對于當時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他從理論基礎、現實依據和價值旨歸三個主要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構建不僅延續(xù)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作,而且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倫理觀點,因而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從倫理思想史的角度來看,考茨基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建構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他不僅較早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之倫理”這一概念,而且認為它是整個西方倫理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破解了自古代以來的倫理學困境??即幕倪@一主張得到了很多學者的肯定。本書的中文譯者董亦湘先生認為:“這本小書,自出世以來,在討論關于唯物史觀的許多書籍里面,早已被稱為名著之一;而在專以唯物的歷史家的見解去敘述或說明倫理的發(fā)達及變遷,由當此書為第一部?!盵2](P156)考茨基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構建也是他對傳統(tǒng)倫理學和馬克思恩格斯倫理觀點深入闡釋的過程,他對傳統(tǒng)倫理學的系統(tǒng)批判就當時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對倫理學中主要問題的理解也比較切近馬克思和恩格斯倫理觀點的本真精神。例如,他依據現實生活對道德的相對性、可變化性特別是階級性特點的闡釋與恩格斯的觀點非常一致。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認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盵4](P470)因此,針對杜林把“一種永恒的、不以時間和現實變化為轉移的道德強加給未來的無產階級社會”的做法,恩格斯批判道:“我們拒絕想把任何道德教條當做永恒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倫理規(guī)律強加給我們的一切無理要求……相反,我們斷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4](P471)此外,考茨基在強調道德對于社會的物質條件依賴性的同時,反對經濟決定論,注重道德對于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和相對獨立性,也是與馬克思尤其是恩格斯晚年的觀點非常一致的??偟膩碚f,考茨基不僅確證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厘定了當時及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闡釋它的基本路向。
就當時來說,考茨基通過系統(tǒng)闡釋馬克思主義倫理觀不僅有力地回擊了新康德主義者,而且對于第二國際時期的社會主義運動與實踐極具現實意義。他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建構不僅意在從理論上澄明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與傳統(tǒng)倫理學的本質區(qū)別,更在于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以解決無產階級革命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對于當時來說,最為迫切的就是廓清籠罩在馬克思主義隊伍中的倫理與科學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問題,以應對倫理社會主義者的理論觀點和政治主張。因此,在系統(tǒng)闡釋馬克思主義倫理觀之后,考茨基緊接著從三個方面回應了這一問題。其一,在無產階級革命中不能否定道德的作用。他指出,在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斗爭中“不能缺少道德理想”。它是“階級斗爭的特殊情勢之一種特別的武器”,它通過對剝削階級的反對能夠激起人們道德上的“義憤”。此外,道德在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傳播與統(tǒng)治階級利益相沖突的科學知識不僅需要智慧和勇氣,更需要“堅強的道德感情”、“堅強的社會本能”以及“用以探求知識與傳播真理之熱情”[2](P153)。其二,唯物主義歷史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即幕J為,道德在革命中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它不能取代唯物史觀在革命理論中的基礎地位和指導作用?!拔ㄎ锏臍v史觀,先完全奪去道德理想為社會進化的指揮者底地位,又指示我們依物質的基礎之智識,而推論社會的欲求?!盵2](P152)因此,新舊社會狀態(tài)的變化不是依賴于道德,“而是依賴于已存的物質的條件,技術的條件,四周的自然,鄰國人們底性質以及前代的社會等等”[2](P150)。與此相應,科學社會主義的合法性源于對社會發(fā)展之必然性的認識而不是倫理要求。因此,新康德主義者企圖用康德倫理學取代唯物史觀在科學社會主義中基礎地位的做法顯然是不對的。在之后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中,考茨基更為明確地指出,馬克思與其之前的社會主義者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前者“通過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依據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從當時的經濟條件出發(fā)得出了無產階級斗爭及其實現的必然性”[5];而后者則從倫理角度來論證社會主義的合法性,它最終只停留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而無實際革命行動。其三,考茨基進一步解釋了科學與倫理、必然與應然之間的關系。他指出,科學“立于倫理之上”,它“只承認必然的事實”,其結論“正與必然的事物一樣……無道德與不道德之分”。科學“雖亦預言將來”,但這是通過觀察“事物必然的傾向之結果”。因此,科學與倫理、必然與應然有著本質區(qū)別,但在一定限度內二者是可以結合的。在科學社會主義中,無產階級斗爭之自覺的目的,“雖已從道德的目的,而變?yōu)榻洕哪康?,但其重大部分,仍沒有失掉”。階級的廢除、私有財產的消滅、世界的永久和平等等革命目的,不僅屬于“應有的情形之希望”,也屬于“必然的及必至的情形之希望”[2](P155)。通過理論上的闡明,考茨基進而否定了新康德主義者的通過漸進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認為社會主義的最終實現只能通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方式。作為第二國際的理論權威,考茨基的這些觀點無疑給當時的無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方向。就我國當今學界來說,考茨基對馬克思主義之倫理本質特征的闡釋有利于我們把握馬克思倫理思想革命性變革的實質。長期以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理解雖然從總體上來看并無問題,都認為馬克思主義倫理觀的出現是倫理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變革,特別是其哲學基礎的變化既改變了傳統(tǒng)倫理學的思維方式,也使得其服務于無產階級的價值取向將之與資產階級倫理學從本質上區(qū)別開來等等,但是這些論述大多只拘泥于就馬克思主義倫理問題本身來談,而沒有結合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實質來揭示馬克思主義倫理觀的本質特征。作為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考茨基在《倫理與唯物史觀》中不僅闡述了上述目前普遍認同的觀點,從而奠定了之后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之倫理的闡釋方向。不僅如此,他還把倫理問題納入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視域中,以深入分析歷史唯物主義產生的根本條件為前提,即從其不同于其他世界觀的邏輯起點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入手,來揭示馬克思主義之倫理與傳統(tǒng)倫理學的本質區(qū)分。其中的具體觀點雖然存在一些片面之處,但這一研究視角確實值得我們借鑒。只有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宏闊視域中,我們才能準確而全面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倫理觀的精神實質,也才會把它看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解決自第二國際以來關于倫理與歷史唯物主義、倫理與科學社會主義之間關系的紛爭。
[注 釋]
①第二國際時期,各理論家基本在同等意義上使用“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主義歷史觀”,考茨基也是如此。
[1]韋庭學.拯救倫理又保衛(wèi)歷史唯物主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2).
[2]考茨基.倫理與唯物史觀[M].董亦湘譯.北京:教育研究社,1927.
[3]考茨基.唯物主義歷史觀:第一分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陳愛萍.論考茨基對唯物史觀的闡釋及其體系化嘗試[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5(2).
陳愛萍,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古典哲學的比較與匯通研究”(16ZD097);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哲學智慧”(2017JDZ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