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武更
(北京市豐臺區(qū)方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北京100078)
國醫(yī)大師孫光榮中和學術思想概述※
薛武更
(北京市豐臺區(qū)方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北京100078)
國醫(yī)大師孫光榮教授首倡中醫(yī)“中和”學術思想?!爸泻汀必灤┢渑R證觀、未病觀與養(yǎng)生觀?!爸泻退枷搿薄爸泻捅孀C”→“中和組方”是孫老臨床辨治的學術系統。這一體系的關鍵是認同“中和思想”為臨證之指導思想,把握“中和辨證”的元素與要領,運用“中和組方”的思路與方法。“治未病”的思想特征是:強調以人為本,防重于治;強調形與神俱,和諧平衡;強調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其內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中防逆轉、瘥后防復發(fā)。診療和養(yǎng)生都分為六個層級:德、道、學、法、術、器。養(yǎng)生總則是“合則安”,養(yǎng)生要領是“上善、中和、下暢”。
孫光榮;中和;治未病;養(yǎng)生觀;學術思想;國醫(yī)大師
國醫(yī)大師孫光榮教授,是我國著名中醫(yī)臨床學家、文獻學家和教育家,至今執(zhí)業(yè)中醫(yī)臨床58年。孫老在臨床上,融合丹溪、東垣兩家之長,旁參百家,強調“調氣血、平升降、衡出入”,首倡“中和”學術思想?!爸泻汀必灤┯趯O老的臨證觀、未病觀與養(yǎng)生觀。
孫老認為,臨證辨證論治有六大程式,分別是:(1)四診審證。凸顯中醫(yī)采集病證信息的特殊性;(2)審證求因。凸顯中醫(yī)追究病因的準確性;(3)求因明機。凸顯中醫(yī)辨識病機的合理性;(4)明機立法。凸顯中醫(yī)確立法則的精準性;(5)立法組方。凸顯中醫(yī)組方主旨的針對性;(6)組方用藥。凸顯中醫(yī)適方藥物的吻合性。
“中和思想”→“中和辨證”→“中和組方”是孫老臨床辨治的學術系統。孫老指出,這一體系的關鍵是認同“中和思想”為臨證之指導思想,把握“中和辨證”的元素與要領,運用“中和組方”的思路與方法。1.1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頗具特征性的哲學思想,它貫穿對宇宙和人事的認識中[1]?!抖Y記·中庸》把“中”與“和”結合起來,提出了“中和”這一概念,并沿用至今?!爸小笔菄@著“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事物最佳結構,“和”則側重于由這種“中”的最佳結構而來的事物要素間與事物和事物之間所形成的一種協調和諧關系和狀態(tài)。簡言之,“中”即把握事物的“度”;“和”即使事物達到協調統一的狀態(tài)。
中醫(yī)學在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始終重視“中和”思想,并運用其指導醫(yī)學理論和醫(yī)療實踐。在中醫(yī)學中,“中和思想”,是融入了儒家“貴中尚和”理念的中醫(yī)臨證指導思想,在中醫(yī)學的諸多方面均有體現,如天人一體觀[2]、生理觀[3]、病理觀[2]、診斷觀[4]、治療觀[5]、養(yǎng)生觀[6]等。
孫老首倡中醫(yī)的“中和”學術思想認為:“中和是機體陰陽平衡穩(wěn)定的基本態(tài)勢,中和是中醫(yī)臨床遣方用藥診療所追求的最高佳境”。如果說“陰陽平衡”是機體穩(wěn)態(tài)的哲學層面的概念,那么“中和”就是人體健康的精氣神穩(wěn)態(tài)的具體描述?!爸泻汀备茉谌梭w氣血層面和心理層面闡釋機體的生理、病理?;诖?,孫老提出其臨床學術觀點是: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護正防邪固中和。臨床基本原則是:慈悲為本、仁愛為先、一視同仁、中和乃根。臨床思辨特點是:調氣血、平升降、衡出入、達中和。
孫老強調,臨床要做到“四善于”:善于調氣血,善于平升降,善于衡出入,善于致中和。升降出入,是氣機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素問·六微旨大論》)。孫老認為,臨床無論以何種方法辨證論治,都離不開陰陽這一總綱。臨證用藥,不論寒熱溫涼、酸苦甘辛咸,還是升降沉浮、補瀉收散,不論臟腑歸經,還是七情配伍,同樣離不開陰陽之宗旨。而陰陽具體到人體,就是“氣血”?!叭酥姓?,血與氣耳”(《素問·調經論》),機體離不開氣血平衡的穩(wěn)態(tài)——“中和”。孫老指出,如果說中華文化的靈魂是“和”,中醫(yī)醫(yī)德的核心價值就是“仁”,中醫(yī)醫(yī)術的最高水平就是“調”,中醫(yī)療效的終極指標就是“平”?!罢{”,就是要調陰陽、調氣血、調升降出入、消長機轉。調到什么程度?要調到平衡、調到“中和”。即“調氣血、平升降、衡出入”的目的是“致中和”。孫老辨證遣方選藥,總是以“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審診療之中和,致機體之中和。
要而言之,中和思想的主旨是:辨識其偏盛偏衰,矯正至其中;察知其太過不及,燮理達其和。中和思想的主要內涵是:(1)以“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為基準,認知和堅持中醫(yī)維護健康、治療疾病的主旨。(2)以陰陽為總綱、以氣血為基礎、以神形為主線,把握對立統一的“失中失和”的基本元素,進行中醫(yī)辨證。(3)以“調平燮和”為目的,以扶正祛邪、補偏救弊為總則,根據臨證實際化裁經方,針對“失中失和”組方用藥[7]。
1.2 中和辨證在審證方面,孫光榮教授基于“中和思想”,探索和總結了以“神形”為主線的20個辨證元素[7,8],一般元素10個,包括:時令、男女、長幼、干濕、勞逸、鰥寡、生育、新舊、欲澀、旺晦。重要元素10個,包括:神形、盛衰、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主從、標本、逆順、生死。形神居于兩種元素之中,為主線。任何一組都是正反一對,也就是概念相對,辨析之,即可辨明“失中失和”之所在,此即為“中和辨證”。以“寒熱”要素為例:(1)一般情況: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重要元素。寒有表寒與里寒之分,表寒者多為外感寒邪,里寒者多為陽氣虛衰而致陰寒內盛。熱有表熱與里熱之別,表熱者多為外感之火熱之邪,里熱者多為陰液不足而致陽氣偏亢所致。(2)認知方式:可以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獲得表里的信息,但首重問診。(3)思辨重點:問清患者發(fā)熱、惡寒的時間、程度、部位,理清先寒后熱、先熱后寒,是否有寒熱往來,是否伴發(fā)寒戰(zhàn),務必辨清寒熱真假。(4)臨床意義:證見惡寒喜暖,肢體蜷縮,冷痛喜溫,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苔白,脈緊或遲者,多為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發(fā)為寒證;證見發(fā)熱,惡熱喜冷,口渴欲飲,面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綢,小便短黃,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苔黃燥,脈數等,多為感受熱邪,或臟腑陽氣亢盛,或陰虛陽亢,發(fā)為熱證。(5)聯系形神:寒熱之辨證要素與形神有重要關系,寒證多收引,多蜷縮,神意淡漠;熱證多亢進,神意躁急,甚則狂躁。1.3中和組方“中和組方”,就是在“中和思想”指導下,根據“中和辨證”的結果,采用的不偏不倚、調平燮和的組方用藥方法[7]。孫老認為,中醫(yī)治療之方藥應該是“平和”的方藥組合,其有“三忌”。一忌在未固護正氣的前提下施以大熱大寒大補大瀉之劑;二忌過度滋膩,過度攻伐;三忌崇貴尚奇,動輒以昂貴難求、不可尋求之奇方怪藥而求奇驗?!爸泻徒M方”的基本原則是:(1)遵經方之旨,不泥經方用藥。(2)謹守病機,以平為期。(3)中病即止,不濫伐無過。(4)從順其宜,病人樂于接受。
“中和”組方的用藥要陰陽結合、動靜結合、升降相應、收散兼融、寒熱共用等。以期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孫老組方思路是:(1)遵經方之旨,不泥經方之藥。(2)依功能組成“三聯藥組”,嚴格按君臣佐使結構組方。(3)“三聯藥組”注重其相須、相使、相畏、相殺;四氣五味、升降浮沉。(4)藥少量精,注意產地、炮制。(5)重益氣活血,講究專病專藥。(6)必要時,用“子母方”、內外合治。
孫老經過臨床探索和實踐,體悟出“中和組方”的組方方法,是按照君臣佐使的架構進行組方的,即以治法來定君臣佐使,再依每種治法組成每個“三聯藥組”。根據確定的治則治法,每方可由一組、二組、三組、四組等組成。必要時,還可根據病癥需要,在常用藥組中增減。
孫老在臨床組方選藥的一大特色即是“三聯藥組”的配伍和應用。三聯藥組又稱角藥,它是以中醫(yī)基本理論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前提,以中藥氣味、性能、七情為配伍原則,三種中藥聯合使用、系統配伍。角藥介于單味中藥與方劑之間,是一種更為復雜的配伍形式,在方劑中起主要作用,或獨立成方。
孫老認為,“三聯藥組”的基本思想是秉承中華傳統文化追求陰陽平衡的理念和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孫老配伍的“三聯藥組”靈活多變,是在總結前人用藥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升華和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
“三聯藥組”注重藥物功效的相須、相使、相畏、相殺及其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三藥相互協作、制約,形成一個特定的功能單元。臨證處方時,可參照古方的組方思路,按君臣佐使的架構來組方,并根據具體的病情,化裁應用。如法半夏、廣陳皮具有化痰、祛濕功能,配以佩蘭葉則清化濕熱,可用于濕熱中阻;配以麥門冬,則化痰清熱,用于咳嗽痰粘難以咳出者。
孫老根據其功能特點,將“三聯藥組”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祛邪組合,用于攻邪。如“金銀花、蒲公英、連翹殼”等。(2)扶正組合,如“生曬參、生北芪、紫丹參”等。(3)輔助組合。主要用于引藥直達病所,或用針對性強的專病專藥。如“云茯神、炒棗仁、燈心草”、“蔓荊子、西藁本、粉葛根”等。
“治未病”的概念和思想最早出現于《黃帝內經》。孫老認為,“治未病”思想是植根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在數千年中醫(yī)藥發(fā)展進程中積累凝練的中醫(yī)藥文化。簡而言之,“治未病”,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醫(yī)學“治未病”思想基于天人合一,是中醫(yī)防治思想的一貫體現,是中醫(y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理念之一。
孫老提出“治未病”的思想特征是:強調以人為本,防重于治;強調形與神俱,和諧平衡;強調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其內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中防逆轉、瘥后防復發(fā)。
孫老認為,中醫(yī)藥在長期的實踐中體現出“個性化的辨證論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則、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多樣化的干預手段、天然化的用藥取向”的五大特色。所以,中醫(yī)學“治未病”主要表現為“三突出”的優(yōu)勢。試以亞健康的干預為例簡述之。
2.1 針對性突出針對人體亞健康與疾病狀態(tài),中醫(yī)可將其分為未病、已病兩大類,亞健康又可分為未病、欲病、將病三個層次,已病又可分為欲傳變、將傳變、欲復發(fā)、將復發(fā)四個層次,針對不同的服務群體和不同的養(yǎng)生防病需求,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可以分為老年養(yǎng)生保健、婦女養(yǎng)生保健、青春活力養(yǎng)生保健、腦力勞動養(yǎng)生保健、體力勞動養(yǎng)生保健、智力養(yǎng)生保健、性功能養(yǎng)生保健等;針對個人亞健康狀態(tài),中醫(yī)干預可以分為亞健康狀態(tài)預防干預、亞健康狀態(tài)阻斷干預、亞健康狀態(tài)修復干預等,并結合時令、地域、情志等給予針對性強的、調治為主的、個性化的指導與干預。
2.2 多樣性突出中醫(yī)對亞健康的干預手段十分豐富,總體上可分為藥物干預法和非藥物干預法。根據服務對象的體質、亞健康征兆、亞健康檢測結果與評估報告,給予藥物干預或非藥物干預。藥物干預主要是補偏救弊、調之使平的酒劑、湯劑、膏劑、丸劑、洗劑、栓劑、貼劑、枕劑等,非藥物干預主要是針灸、推拿、按摩、導引、藥膳、音樂誘導、書畫引導、心理咨詢、七情生克法等。
2.3 天然性突出中醫(yī)對亞健康的干預的方案與手段既講究藥取天然,更追求效法自然。在藥物干預中一般不使用化學藥品,極力避免產生“本來未病,用藥成病”和“原病未除,新病又出”的藥物副作用。另一方面。在非藥物干預中一般不使用運動量超大的器械或強度超大的手法,而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時令制訂合理的干預方案,在安全中求實效。
未病先防,重在養(yǎng)生。孫老把中醫(yī)診療與養(yǎng)生都分為六個層級:德、道、學、法、術、器?!梆B(yǎng)生之德(仁愛、平和)引領養(yǎng)生之道(人法于天地,三因制宜),養(yǎng)生之道主導養(yǎng)生之學(養(yǎng)生的專門學問,包括源流、原理、法則、方式等),養(yǎng)生之學統領養(yǎng)生之法(養(yǎng)生的總則、要領、要義、要訣),養(yǎng)生之法指導養(yǎng)生之術(藥養(yǎng)、食養(yǎng)、術養(yǎng)等),養(yǎng)生之術選擇養(yǎng)生之器(養(yǎng)生器械、器具、保健品等)?!痹谒磥恚B(yǎng)生首先要養(yǎng)德,要持有仁愛、平和之心,而后行養(yǎng)生之道,人法于天地,順應自然,效法自然。“養(yǎng)生并不要求立竿見影,而是要求日久見功,中醫(yī)養(yǎng)生講求合則安,身心舒暢、天地人和?!?/p>
3.1 養(yǎng)生總則——合則安孫老認為養(yǎng)生總則可以一語概之:“合則安”。養(yǎng)生不能千人一法,而應因人制宜,只要適合自身的心理、生理需求,即為“合”。合則安,既安之,則能持之久遠,自可益壽延年。中醫(yī)養(yǎng)生不能要求立竿見影,要日久見功,而且只要感到“十不”即可?!笆弧奔矗侯^不暈,咽不痛,心不慌,胸不悶,腹不脹,力不乏,尿不黃,便不結,月經不亂,性能力不減弱。
3.2 養(yǎng)生要領——上靜、中和、下暢“上靜”,更多是指保持頭腦清醒、心態(tài)平和。心態(tài)平和,要有良好的世界觀,保持良好心態(tài),日常要注意疏肝理氣、平心靜氣,遇事要平靜、平和,要會知足常樂,就會做到上善若水,順勢而安。孫老每遇艱難困苦,他都以岳麓書院楹聯“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自勉,逐漸養(yǎng)成豁達樂觀的性格。他深有體會地說:“如果心胸狹隘,滿腦滿心都是羨慕、嫉妒、恨,錙銖必較,什么養(yǎng)生也沒用”,所以“養(yǎng)生先養(yǎng)慈悲心”。
“中和”,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中焦脾胃要安和。脾胃為后天之本,百病多因脾胃衰而生也。因此,在養(yǎng)生中始終要注意保護好脾胃,飲食應規(guī)律,不暴飲暴食,饑飽適宜,節(jié)制酒類,禁忌生冷油膩之品。二是指要中處人事,要“中和”,人在天地之間,與周圍人和事要平和、和諧共處,切不可有違環(huán)境和道德規(guī)范,肆意妄為,傷人害己,有害健康。
下暢,是因腎藏精,是先天之本。腎主水、納氣,司二陰。在養(yǎng)生中,尤其要注意大小便的通暢,女性還要注意經、帶的情況。要氣血流暢,自然也包括二陰大小便的通暢了,氣血暢通中和,就會健康長壽。
(本文經孫光榮教授審閱、修改,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2)對于管徑≤813mm,材質為X65及低鋼級管線鋼的主線路焊接,可優(yōu)先采用半自動外焊式根焊,單槍藥芯氣保焊向上自動焊。
[1]宋欣陽,陳麗云,嚴世蕓.“中和”思想與中醫(yī)學的研究進展評述[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5,21(9):1191-1193.
[2]薛武更.“中和”理論與中醫(yī)關系之概述[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7):1-3.
[3]邰東梅.儒家“中和觀”對中醫(yī)生理學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4,31 (11):909-910.
[4]呂愛平,蔡丹梅.論中醫(yī)學中和思維的內涵及特點[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2(2):120-120. [5]陳慧娟,陳麗云,嚴世蕓.略論“中和”思想對中醫(yī)治療觀的影響[J].中醫(yī)雜志,2015,56(23):2067-2068.
[6]熊玉鑫,梁潤英.從“生病起于過用”看中醫(yī)養(yǎng)生的中和觀[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6(3):185-186.
[8]劉應科,孫光榮.形神是中醫(yī)辨證要素的首要元素——中醫(yī)辨證常用20個基本要素與形神的關系[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6(1):1-9.
Summ ary on the Neu tralization Academ ic Though t of Master of Trad itional Chinese Med icine Sun Guang rong
XUEWugeng
(Departmentof TCM,FengtaiDiscrictFangzhu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enter,Beijing 100078,China)
The"neutralization"academic thought was advocated firstly by Professor Sun Guangrong.The"neutralization"went through th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and"health preserving".Itwas the clinical practice's academic system was composed of"neutralization's theory→neutralization's differentiation→neutralization's prescription compatibility".The idea of"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was:human-oriented,prevention that ismore important than treatment,body and spirit as a whole,harmoniousand balanced,integrity among the nature,society andman.Itwas divided into six levels for"health preserving".
Sun Guangrong;neutralization;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health preserving;academic thought;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5.030
1672-2779(2017)-05-0069-04
:李海燕本文校對:劉秀梅
2016-12-15)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國醫(yī)大師孫光榮傳承工作室項目;北京市衛(wèi)生系統高層次衛(wèi)生技術人才培養(yǎng)計劃【No:2015-3-12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新奧“名老中醫(yī)專家經驗挖掘學術研究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