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波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和核心工作。它既是博物館收藏、保護、研究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進行文化傳播、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主要手段。當代博物館陳列展覽多種多樣,從不同的標準和角度出發(fā)有多種劃分方法。其中比較通行的方法是按照展出時間長短,將陳列展覽分為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
相對于基本陳列而言,臨時展覽主題鮮明而有特色,內容廣泛多樣,經(jīng)常更換。它不僅能更好地滿足公眾的多元文化需求,保持博物館持續(xù)的吸引力;讓更多文物走出庫房,充分發(fā)揮它們的價值作用;而且推動博物館征集、研究、教育等工作的開展和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同時還能極大地增進不同國家、地區(qū)和文明間的交流與了解,促進社會和諧及世界和平。舉辦高質量的臨時展覽,成為“博物館得以良性發(fā)展,提高知名度、美譽度的重要舉措”1和“激活博物館的良方”2。
深圳博物館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舉辦臨時展覽,迄今已舉辦各類展覽900多個,是國內舉辦臨時展覽時間較早、數(shù)量較多的博物館之一。在臨展工作特別是展覽選題、內容策劃、形式設計、宣傳教育等方面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本文結合深圳博物館工作實踐對相關內容進行探討,提出了一些做好臨時展覽的思路和措施。
好的選題是臨時展覽取得成功的基礎。博物館舉辦臨展,首先應該對選題進行研究。第一是要思考展覽目的,明確為何要舉辦這一展覽,希望通過展覽向觀眾傳遞哪些思想、知識和理念。這是展覽的“中心思想”,也是展品組織、內容策劃、形式設計、宣傳推廣及展覽效果評估等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第二是要思考展覽的價值和意義,它是否切合當前的時代背景及博物館和所在區(qū)域的定位,是否符合公眾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會對觀眾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和作用。第三是要研究舉辦展覽的可行性,博物館是否有相關收藏或能比較方便地獲得有關展品,是否有支撐展覽舉辦的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和展覽素材。第四是要思考展覽的創(chuàng)新之處,確定展覽在內容、形式、宣傳教育等方面的重點和亮點,避免單純地為舉辦展覽而辦展覽。第五是要做好選題規(guī)劃,統(tǒng)籌考慮展覽主題的多樣性與關聯(lián)性,使臨展成系列,成為博物館的品牌和名片。
近年來,深圳博物館以公眾需求和城市定位、發(fā)展目標為導向,結合館藏與研究的優(yōu)勢資源,策劃舉辦了一系列的臨時展覽,形成了文物綜合大展、國外文物藝術精品、青銅文明、古代陶瓷、書畫藝術、佛教藝術、傳統(tǒng)文化、本土歷史、民間收藏、自然科普等十大系列,充分滿足了不同群體的參觀需求,推動了城市文化發(fā)展。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廣東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孫中山先生在廣東地區(qū)領導發(fā)動了八次武裝起義,為武昌起義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特別是發(fā)生在深圳的三洲田起義,打響了20世紀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槍,是辛亥革命的轉捩點。但公眾對此了解并不多、認識不足。深圳博物館在研究、展示本地近代歷史的過程中,對孫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動特別是三洲田起義進行了深入研究,收藏了大量相關文物和展覽資料,并與國內及港澳地區(qū)相關機構建立起密切聯(lián)系。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本館為展示廣東辛亥革命歷史、特別是三洲田起義,聯(lián)合港澳及內地共16家機構,合作舉辦“辛亥革命在廣東”大型臨時展覽,并制作圖片在深圳中山公園等地巡展,極大地增強了人們對近代國情、省情和市情的了解及認知。
內容策劃是“策展團隊遵循博物館展覽表現(xiàn)規(guī)律和方法,依據(jù)博物館展品形象資料和學術研究成果所進行的研究、策劃展覽內容文本的過程”3。它是臨時展覽籌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成功的關鍵。做好展覽內容策劃,必須要有足夠的學術成果支撐,多學科、多專業(yè)的人才隊伍,以及充裕的時間。
在借鑒國外“策展人”理念的基礎上,深圳博物館結合本館實際,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策展人負責制度。即由某一名專業(yè)研究人員作為策展人,提前2-3年選定展覽主題,提出初步的策展方案、經(jīng)費預算,經(jīng)全館中層以上干部和學術委員聯(lián)席會議審議通過后,再跨部門組建包括學術研究、形式設計、宣傳教育、文物保護等部門員工在內的展覽工作團隊,開展展品遴選、展覽文字內容編寫等工作。整個展覽的實施都以策展人為核心和主導。后期安排專業(yè)機構對展覽的社會效益等進行觀眾調查,以此評估策展人的工作業(yè)績,指導今后的臨時展覽工作。
臨時展覽按照傳播目的和構造,有以展示文物藝術品美感、提高公眾審美素質和能力為目的的審美型展覽,和以講故事的方式傳播知識信息、思想觀念為目的的敘事型展覽。當前我國博物館舉辦的絕大部分都是敘事型臨時展覽,它“特別適合現(xiàn)階段文化教育水平和藝術鑒賞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4。因此,在內容策劃時,策展人應注重對展品進行深入研究和專業(yè)解讀,探尋每件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通過構建邏輯嚴密、清晰的敘事體系與展示空間,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地將展品串起來呈現(xiàn)給觀眾,以此傳達策展人的研究成果與獨特理解,打造內涵豐富的原創(chuàng)性、高品質臨時展覽,讓普通觀眾看得懂展覽。
深圳博物館收藏有明代至今的匾額500余塊。它們集字、印、雕、色于一體,不僅有極高的藝術性,而且蘊含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信息。本館策展團隊經(jīng)過數(shù)年系統(tǒng)研究,2013年以展示匾額文字中蘊含的儒家倫理道德與價值觀,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目的,舉辦了“深圳博物館館藏牌匾精品展”。該展覽根據(jù)館藏匾額文字內容精選了160塊牌匾,分為堂名第號匾、功名文章匾、祝壽匾、旌表頌揚匾四個版塊展出,從每塊匾額出發(fā),深入解讀了它們承載的歷史、政治、文化、風俗、信仰、人物、家族等信息,受到業(yè)界和公眾的一致肯定。2015年,該展覽應邀在深圳市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展出。
形式設計是設計師根據(jù)展覽內容文本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綜合運用多種藝術和科技手段構建文物展示空間的過程。它不單是設計師對展覽版面、說明牌進行設計,而且包括規(guī)劃展覽空間和觀眾參觀路線,營造文物展示環(huán)境氛圍,設計制作展示道具及輔助展品,選用展覽照明光源,規(guī)劃多媒體、聲光電等展覽設備及觀眾互動展示裝置等。通過各種手段,“為觀眾創(chuàng)造愉悅舒適的參觀環(huán)境,并從形式上闡述內容結構”5。好的形式設計必須緊扣展覽主題,以展品為核心構建展示空間,讓文物在藝術的空間內呈現(xiàn)、“說話”并與觀眾進行互動,從而給觀眾以最佳的參觀體驗。
2015年底,深圳博物館聯(lián)合西藏四家文博機構舉辦“祥云托起珠穆朗瑪藏傳佛教藝術精品展”。在該展覽形式設計上,設計師根據(jù)展覽主題,通過運用典型色彩、移植文化符號、復原場景等方式,營造渲染了濃厚的西藏民族文化藝術氛圍。如色彩上,紅、黃、藍、白、綠是西藏最常見和典型的五種顏色。它們除了色調飽和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外,在西藏還具有不同的文化意義。對此設計師根據(jù)各部分展示的主題和內容,分別使用象征權力、尊嚴的赭紅色,西藏宗教場所中廣泛采用的黃色,以及象征威嚴、吉祥的藍色作為三個章節(jié)的主色調,帶給觀眾鮮明的視覺形象和感染力。展覽運用了大量西藏民族文化及藏傳佛教藝術的元素和符號。序廳模仿西藏寺廟建筑主殿,柱子和墻壁使用赭紅色作為主色調,天頂上方柱頭采用蓮花紋、祥云紋、十字金剛杵等典型紋飾,橫梁上裝飾五色帷幔,左右立柱正面裝飾柱飾,其后掛有華蓋,兩側墻壁分別裝飾了西藏博物館藏《郎久旺丹唐卡》和布達拉宮藏《無量光佛極樂世界唐卡》的大幅噴繪,讓觀眾走進展廳便感受到濃郁的西藏文化氛圍。
展覽還復原了一座藏傳佛教佛堂的場景,集中展示了佛堂的家具、裝飾、陳設,以及使用的各種器物。巧妙地將視頻播放室建成藏族民居式樣,白色的墻壁上裝飾了傳統(tǒng)民居的門框、門簾,并在內部裝飾五色帷幔。出口處設置巨幅珠穆朗瑪峰雪山照片噴繪,并飾以五彩經(jīng)幡。將西藏文化的元素和符號,精妙地設計布置到整個展覽空間之中,帶給觀眾多重藝術享受。
宣傳教育是臨時展覽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博物館實現(xiàn)臨時展覽辦展目的、發(fā)揮社會效益的關鍵。博物館應該從展覽策劃開始,讓宣傳教育人員參與相關工作。這一方面有助于將宣傳教育理念貫穿到內容文本策劃和形式設計中,促進展覽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有助于根據(jù)展覽特點制定更有針對性、更合理有效的宣傳教育方案,實現(xiàn)辦展目的。
制定宣傳教育策略及工作方案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對臨時展覽本身進行研究,考慮辦展目的、展覽的重點和亮點是什么,以此明確宣傳教育工作的目標和重點;二是思考展覽的受眾是誰,通過分析其心理特點、興趣愛好、接受認知特征和參觀期望,確定宣傳教育工作的內容、途徑和方式;三是要綜合考慮博物館的經(jīng)費和人力等情況。
臨時展覽宣傳推廣渠道有兩類:一類是社會宣傳渠道,主要有報紙、網(wǎng)站、電視、電臺等新聞媒體,以及車載廣告、移動電視屏、公交及地鐵站臺海報等;另一類是博物館自有宣傳渠道,包括官網(wǎng)、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和博物館的宣傳欄、室外廣告、折頁等。它們各具優(yōu)勢。新聞媒體輻射面廣,是臨展重要的宣傳渠道。近年,深圳博物館在媒體宣傳上進行了三大創(chuàng)新:一是針對重要展覽,讓媒體跟蹤報道文物點交、布展、展出的全過程,持續(xù)對展覽進行“加熱”,不斷增強展覽的吸引力。二是每年初邀請媒體進行專題座談,通報年度展覽安排,征求媒體對宣傳工作的意見,使展覽宣傳取得更好成效。三是開放辦館,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和力量參與展覽宣傳教育活動。如通過讓企業(yè)冠名的方式,讓他們贊助經(jīng)費支持“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藏英國水彩畫展”等多個重要臨展的宣傳教育活動,使用公司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力量推出“歐洲玻璃藝術珍品展”等展覽的網(wǎng)上虛擬展廳。這既豐富了宣傳教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滿足了公眾需求,又提升了展覽影響力,實現(xiàn)了博物館與相關機構的雙贏。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自媒體是博物館經(jīng)濟有效的宣傳工具,也是值得所有博物館關注和探索的領域。深圳博物館于2008年底完成新館官網(wǎng)建設,2009年在國內博物館中率先建立官方微博,2013年推出公眾微信號。目前官網(wǎng)日均瀏覽量7200多人次,微博粉絲61873人,微信粉絲26316人。及時更新的信息、豐富多彩的內容,為公眾了解博物館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知識性和教育性是博物館展覽的核心和目的6。要想更好地實現(xiàn)臨展的教育功能,博物館首先應加強展覽內容的打造,將更多知識、信息融于展覽傳遞給公眾。通過生動易懂的說明文字,配以視頻、圖像等資料,將專業(yè)的研究成果多維度地呈現(xiàn)給公眾,深入淺出地介紹文物展品承載的知識、信息和故事。在展板上設置二維碼,讓公眾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移動設備掃描,獲取展覽內容、教育活動安排以及更多的擴展知識,進一步豐富展覽內容,增強展覽知識性。其次應結合展覽內容、展品特點、經(jīng)費預算等合理設置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努力為觀眾營造一個生動活潑、參與性強的觀展環(huán)境。如提供部分展品供觀眾觸摸,提供放大鏡讓參觀者更清晰地欣賞文物表面的紋飾和圖案,設置可自由翻閱的電子書、觸摸的電子屏,可動手參與的文物拼圖、拓印游戲,可置身其中拍照的小場景,可試穿體驗的古代服裝等,讓公眾在參觀展覽過程中不僅動眼看、動耳聽,還動手做、動腦想,獲得更多層面的刺激與體驗,更好地實現(xiàn)展覽的教育目的。第三是要根據(jù)展覽內容舉辦特色教育活動。如按照不同年齡段觀眾的認知特點和興趣點,開展更具針對性的講解服務;針對青少年學生編寫教育小冊子,開展模擬考古、文物修復保護等體驗活動;邀請相關學科領域專家來館開設講座,安排策展人、館內專家進行專家導賞,策劃開展實地探訪、藝術沙龍等,不斷拓展教育活動的形式與深度,增加展覽“附加值”。
臨時展覽是博物館一項專業(yè)性強、涵蓋面廣的系統(tǒng)工程。其不僅涉及展覽選題、內容文本策劃、形式設計和宣傳教育,而且還包括文物點交記錄、包裝運輸、科技保護、布撤展,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及展覽績效評估等許多環(huán)節(jié),值得所有博物館研究和探索。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臨時展覽反映了一個博物館的綜合效益、品質和活力,體現(xiàn)它的管理水平、服務意識和員工素質。博物館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密切關注公眾需求,緊跟時代形勢和科技發(fā)展趨勢,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才能辦出受公眾歡迎的高品質展覽,真正實現(xiàn)機構自身價值,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注釋:
1 單霽翔.博物館使命與文化公共權益保障[J].四川文物,2014(1):70.
2 周欣.臨時展覽是激活博物館的良方[J].客家文博,2013(2):26.
3 陸建松.博物館展覽策劃:理念與實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76.
4 陸建松.博物館展覽策劃:理念與實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19.
5 高紅清.博物館臨時展覽基礎工作實務[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92.
6 陸建松.博物館展覽策劃:理念與實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20.
[1] 單霽翔.淺談博物館陳列展覽[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2] 郭潔.博物館臨時展覽研究以西安博物院藏精品銅鏡展為例[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3] 方丹.博物館臨時展覽內容設計及有關問題討論[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4] 李絢麗 李晨.博物館體驗式展覽初探[J].中國博物館,2017,(1):89-100.
[5] 王艷.淺論博物館臨時展覽的策劃與設計[A].區(qū)域博物館的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江蘇省博物館學會2013學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145-149.
[6] 吳凡.對博物館臨時展覽的思考[J].上海文博論叢,2012(4):68-71.
[7] 趙若涓.試論臨時展覽中的觀眾互動設計[J].黑龍江史志,2013(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