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樺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武俠著作對武術傳播的影響
——以金庸武俠為例
李紹樺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金庸武俠對武術傳播的影響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當代金庸武俠小說的現(xiàn)狀,闡述金庸武俠對武術傳播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解讀金庸武俠對武術傳播的價值,以辯證的眼光看待金庸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影視;傳播
武俠小說是中國的傳統(tǒng)通俗文學之一。武俠的“武”是表象、是武術、是武功,也是武技;“俠”是內涵、是仁義、是俠義,也是情義?!皞b義精神”充斥著武俠小說的內容。以金庸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家的出現(xiàn)將我國武俠小說推到了頂峰,從此“武俠小說”這個概念才正式被提出。當武俠文化遇到影視,便引發(fā)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民族與世界的接軌,開創(chuàng)了武俠的新紀元。中國武俠影視不僅宣揚了中國的俠義精神,更將中國武術透過影視完美的呈現(xiàn)在世界舞臺上,發(fā)展成為獨具民族特色的影視文化。
金庸,原名查良鏞,先生用他豐富的見聞、深厚的閱歷、博學的歷史知識以及他對武俠精神的熱愛,歷時16年,為讀者呈現(xiàn)了14篇中長篇武俠小說,從1955—1970年按時間排序為《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雕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雕俠侶》《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倚天屠龍記》《鴛鴦刀》《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金庸曾把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lián)成一副對聯(lián):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后記》)半個世紀以來,金庸武俠小說讓世人對小說有了全新的認知,也讓更多的人討論武俠、研究武俠、學習武術。文壇上有過1張20世紀中國文壇排行榜,當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被排到了第4位,足以見金庸武俠的魅力。
金庸武俠小說自創(chuàng)作以來,就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推廣,隨著改革開放,金庸武俠小說開始在雜志上出版,沖擊大眾的視野?!敖鹩篃帷痹?0世紀90年代開始燃燒持續(xù)到現(xiàn)在,金庸武俠也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研究項目被學術界加以研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僅從1997—1999年這3年期間,專門的金庸武俠小說的研究文章就有120多篇。時至今日,在中國知網(wǎng)搜索“金庸”,有5萬多條結果,可見金庸武俠的影響力。
21世紀,隨著影視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大眾的“金庸熱”非但沒有消退反而對此更加狂熱,金庸的武俠小說被制作成各個版本的電影、電視劇,并且不斷被翻拍(例如,射雕英雄傳8版,神雕俠侶9版等)。很多影視演員的成名,都是因為主演了金庸武俠。此外,金庸也從國內傳播到了歐洲、北美等國家,英語譯文的版本也伴隨著出版。金庸武俠小說在國內外的出版發(fā)行,以及被改編的影視劇的上映,對武術的傳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神秘的中國功夫、古老的東方元素、優(yōu)雅的傳統(tǒng)禮節(jié)以及廣博的武林門派都為中國武術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武俠小說的核心在“武”,靈魂在“俠”,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有武無俠,則空而失魂,有俠無武,則簡而失靈。武俠中的“武”更多的是作者在現(xiàn)實中武術的基礎上展開的想象,為了給讀者構造更加魔幻的武俠世界,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體現(xiàn)武術的技擊性和實戰(zhàn)意義。武俠中的“俠”更多的是小說正派人物的行為處事原則,是對現(xiàn)在武德的隱示,能夠給讀者產(chǎn)生強烈的代入感。如此,金庸作品才能夠暢銷至今,武術也隨之傳播。
金庸武俠所傳達的俠義、正義和道義是每個讀者追捧它的信仰。眾所周知,金庸在《神雕俠侶》中寫道:“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币虼耍诮鹩沟奈鋫b中,江湖與世俗密不可分,主人公往往是以一個匡世濟民的英雄人物形象出現(xiàn)。這種寫作方式都是依托真實的歷史背景展開筆墨,加上對武學和人物的刻畫。例如,《射雕英雄傳》中貫穿整個故事的兩個引線,岳飛將軍創(chuàng)作的兵法奇書《武穆遺書》和黃猿編寫的武學寶典《九陰真經(jīng)》?!段淠逻z書》部分就是將武俠提升到了國家大義的高度,傳達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以《九陰真經(jīng)》為藥引表達的人物矛盾,傳達的是武術的俠義精神,國家大義和民間俠義的交叉才能滿足不同的讀者。令人驚奇的是這個線索也出現(xiàn)在后續(xù)的《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中,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金庸傳達武俠精神總是讓他的武俠人物置身于復雜的社會背景,重大的歷史事件中,與真實的歷史人物聯(lián)系,把人物的命運與國家的興亡、民族的安危提升到同一個高度。例如,《神雕俠侶》中的郭靖,以己之力,坐守襄陽;《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助康熙殺鰲拜,削三番。所有的背景、所有的事件、所有的人物沖突,都是金庸為了能夠更好地傳達他所理解的俠義精神,也是為了能夠令讀者萌生自己心目中的俠義精神。
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也是武俠中除了俠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金庸武俠在傳播武術的技擊本質有巨大的貢獻,表現(xiàn)在金庸的主角大多擁有絕世神功。在表達各種功夫的文字上,金庸又是一個武學大師。例如,《倚天屠龍記》中武當派張三豐所創(chuàng)的太極拳,是依據(jù)現(xiàn)實中真實存在的太極拳譜而創(chuàng)作的:張無忌目不轉睛的凝神觀看,……看到第七招“手揮琵琶”之時,只見他左掌陽右掌陰……張三豐使到上步高探馬,上步攬雀尾,單鞭而合太極神定氣閑的站在當?shù)?。……說道這套拳術的訣竅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垂臀、沉肩墜肘”十六個字,純以意行,最忌用力。張無忌突然醒悟……;又如《書劍恩仇錄》周仲英跟陳家洛對戰(zhàn):周仲英按少林禮數(shù),左手抱拳,一個“請手”……一招“左穿花手”右拳護腰,左拳呼的當面劈去……陳家洛一個“寒雞步”右手上撩……竟是少林的“丹鳳朝陽”……三十七式未使得一半,陳家洛已處于下風;《書劍恩仇錄》中王維揚的八卦掌也是按照拳譜來寫:王維揚……掌不離肘,肘不離胸,一掌護身,一掌應敵,右掌往左臂一貼,腳下按著先天八卦圖式,繞著張召重疾奔,正是他生平絕技游身八卦掌。
金庸在書中描寫武術招式的篇幅中,對于現(xiàn)實中存在的拳法,他用了以實寫虛的方法,對于想象的功法,運用了以虛寫實的方法。這種虛實結合的寫法,大大加強了讀者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通過金庸筆下各個門派武功絕學的文學形式傳播,使讀者了解到武術拳種,從而去尋找武術,去傳播武術,武術漸漸地被人們所熱愛,學習的同時起到了傳播武術的作用。
武術是武俠必不可少的元素,金庸給讀者構造了一個獨特的武俠世界,創(chuàng)編了很多門派和武功,其中有真實的有虛構的,但是共同的問題是在表現(xiàn)招式的同時過于夸大武術的技擊本質,武俠的武術就是“殺人技”,再加上很多虛構的武功和暗器,雖然令小說更加迷人,但是會使讀者曲解真正的武術,會使讀者向往武俠中的飛檐走壁和絕世神功。當讀者接觸到武術的弓、馬、仆、歇、虛幾種基本步形,了解到武術的功力練就及其艱難,根本不是書中的武功秘籍那么回事,心中多少會有一定的落差,出現(xiàn)了“喜歡武術但是不喜歡學習武術的現(xiàn)狀”,雖然很好的傳播武術,但是對于武術長期的發(fā)展埋下伏筆。
金庸武俠中門派與門派,人物與人物的矛盾是故事的表現(xiàn)方式,高深的武學至寶讓每個人瘋狂,人物也是通過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沖突。作品為了豐富自身內容、豐富故事情節(jié),運用了大量的夸張手法,渲染其武術效果,為了更符合小說作品,作者有意的對歷史進行了改編。讀者由于對武俠的癡迷,會一定程度的將小說思想帶入生活中,特別是兒童、青少年,產(chǎn)生錯誤的意識后,很容易使讀者活在小說的世界中喪失自我,甚至引發(fā)一系列的沖動、失誤和悲劇。有研究表明,過度渲染暴力,確實給社會,尤其是未成年人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長期接受暴力影響的人,特別是青少年,產(chǎn)生直接的攻擊行為效應和對他人傷痛的日漸麻木。這些不利因素將給武術文化傳播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武術項目的健康傳播和開展。
金庸武俠小說作為一種特殊文化傳播媒介,其對武術傳播有不可磨滅的價值,在武術傳播方面發(fā)揮自身獨有的優(yōu)勢,從武術角度來說,金庸武俠所推崇的俠義、道義、正義,感染了每一位讀者,武俠小說傳播和弘揚了武術尚武崇德的俠義精神,對武術文化的傳播有現(xiàn)實而深遠的意義。但是,武俠中不切合實際的“武功”,對讀者在武術認知方面存在嚴重的錯誤引導,特別是武術招式的夸大和部分武功的速成,正好與現(xiàn)實中的武術截然相反。所以,在金庸武俠的武術傳播中,正確地認識“真功夫”和“假功夫”,正確解讀真正的武術文化以及存在的武術拳種,正確地對待期望與現(xiàn)實的差距,是武術文化達到最佳傳播效果的前提。
武俠小說和相關的影視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武術的知名度。然而,武俠小說畢竟不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應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武俠小說在武術傳播中的作用,武俠小說在促進武術發(fā)展的同時,也使武術發(fā)展受到制約,我們應用科學的方法、嚴謹?shù)膽B(tài)度來正確對待中國武俠小說和中國武術,切不可讓武俠小說的反作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武術愛好者應正確認識武術,不要受武俠小說的影響而產(chǎn)生偏見或偏激的想法。
[ 1 ] 吳加清,馬銳.當代武俠小說在武術傳播中的作用分析[ J ].前沿.觀點與爭鳴,2012(12):7-8.
[ 2 ] 郭玉成.中國武術與國家形象[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7.
[ 3 ] 盧敦基.論金庸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 J ].浙江學刊,1999(6):127-131.
[ 4 ] 喬曉蕓,喬蓓蕓.金庸武俠小說對我國武術運動發(fā)展的影響研究[ J ].武術研究,2016(1):26-28.
[ 5 ] 劉穎,肖天久.金庸與古龍小說計量風格學研究[ 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29):135-147.
[ 6 ] 龔鵬程.武藝叢談[ M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277,281.
[ 7 ] 郭玉成,張震宇.武俠電影對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影響[ J ].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3,5(29):54-59.
[ 8 ] 肖洪艷,辛治國,劉科.辯證看待武俠小說、影視作品在武術傳播過程中的作用[ J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8):169-170.
G852
A
1674-151X(2017)12-15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2.078
投稿日期:2017-04-05
李紹樺(1993—),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