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彬
·探索與爭鳴·
關(guān)于西安事變幾個問題的再探討
李義彬
本文就西安事變的三個問題專門進行說明:第一,蔣介石與張學良有著深厚而又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他最終背棄了在西安作出的讓張學良主持西北一切的承諾,將其扣押,并導演了一出“審張”和“赦張”的鬧劇。第二,張學良和楊虎城都可以算作是事變的主角,但張學良在“釋蔣”問題上發(fā)揮的作用更大一些。第三,西安事變的發(fā)生及和平解決,功在國家,利在民族,不僅有益于中共,也有利于國民黨。
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蔣介石
眾所周知,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極大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對于這一事件,目前仍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辨析和澄清。筆者曾寫過《震驚世界的一幕——張學良與西安事變》(后來修訂出版時改名為《西安事變史略》)一書,對關(guān)于這一事件的一些重大問題作了探討,但感覺仍意猶未盡。為此,本文特就三個問題專門進行說明,敬請廣大讀者與同行不吝賜教!
蔣介石獲釋回到南京后,做出扣押張學良的決定,這有一個過程。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后,張學良一再聲明:只要蔣介石接受八項主張,就立即釋放他,并繼續(xù)承認他的領袖地位。1936年12月25日釋放蔣介石前,張學良多次表示,要親自送蔣回南京。蔣介石深知南京的政治生態(tài),拒絕張學良與其同行。他解釋說:到南京后,你是否能返回西安,我說了不算,你說了也不算。這在蔣介石的日記、宋美齡的《西安事變回憶錄》、宋子文的《西安事變》中都有明確記載。應當承認,蔣介石當時的這個表示,不是虛假的客套話,是出于他的真心。因為蔣介石深知,他之所以能在圣誕前獲釋返京,全賴于張學良的相助。張學良為此曾與合作者及部屬發(fā)生激烈的矛盾,特別是與楊虎城幾乎鬧翻了臉。
張學良初到南京時,對蔣介石充滿幻想,以為會很快放他回陜。對于蔣介石回京后的那些背信棄義的言行,他還天真地認為是為了應付那些親日派,做給他們看的。12月27日,張學良給楊虎城的信中寫道:“京中空氣甚不良,為環(huán)境關(guān)系,總有許多官樣文章,以轉(zhuǎn)寰京中無味之風”,“蔣所允我等者……必將實現(xiàn),以重信義”①《蔣介石日記 (未刊稿)》1938年12月12日。。張學良在當天晚上去會見蔣介石時,要求他踐行在西安做出的承諾,改組政府。蔣介石則斥責張學良“毫無悔過之心”,并明告他將在南京接受軍法會審,之后可申請?zhí)厣?,并予以戴罪立功之意。②《蔣介石日記 (未刊稿)》1938年12月12日。12月28日,為征詢?nèi)绾翁幹脧垖W良,蔣介石召集了有南京政府各部長參加的座談會。與張學良關(guān)系密切的宋子文,主張釋放張學良。他說: “深信張必能服從到底”。蔣介石批評他“只知私人感情而不顧國家”。與會的其他部長亦“多主張不能令漢卿回西北”。③《蔣介石日記 (未刊稿)》1936年12月28日。面對這個棘手問題,蔣介石絞盡腦汁,考慮如何處置。
張學良與蔣介石有著深厚而又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一方面,張學良把他扣在西安,使他遭受了有生以來最大的屈辱;蔣介石對張學良懷有切齒仇恨。另一方面,張學良有功于他。張學良為了他統(tǒng)一中國,不顧日本的阻撓,1928年毅然宣布“東北易幟”;1930年中原大戰(zhàn)時,張學良派兵入關(guān),助他打垮了汪精衛(wèi)、閻錫山等人的反蔣聯(lián)盟;東北歸順南京后,張學良把東北的全部海軍包括所有艦船及司令員以及數(shù)十架飛機、武器無償贈送南京;蔣、張兩家之間有深厚私誼,過從甚密;張學良力排眾議,在12月25日釋放了他。蔣介石既憎恨張學良,想扣押他;又考慮到上述情況,頗感棘手、糾結(jié)。如何處置張學良,他絞盡腦汁,再三思索,這是擺在他面前一個重大考驗和挑戰(zhàn)。權(quán)衡利弊后,為了維護他的統(tǒng)治地位,最后的決定還是背信棄義,放棄了他在西安做出的讓張學良主持西北一切的承諾,扣押了張學良。
蔣介石在日記中說:絞盡腦汁,處心積慮地思索,也沒找出一個“公私兩全之法”。最后決定的方針是“決心不準其回西北,而保全其生命”。蔣介石為什么這樣處置張學良?他在日記中解釋說:“若復放其回任,不惟后患無窮,而政府之地位立即動搖。以彼回西北,不僅為所為想,且可借口前所要求者如有一件不行,彼即可叛變也。彼所要求者,為中央部隊一律撤退。此為其唯一要求。如果放棄西北,任其赤化,則國防失一根據(jù),而且中華民族發(fā)祥之地且陷于永劫不復矣。況西北動搖,則統(tǒng)一全隳,經(jīng)濟計劃無以實行,十年建設成績毀于一旦?!雹堋妒Y介石日記 (未刊稿)》1936年12月29日。這就是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把張、楊調(diào)離西北,拆散西北“三位一體”的局面,把西北地區(qū)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蔣介石確定上述方針后,就導演了一出“審張”和“赦張”的鬧劇。當時他匆忙“審張”,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怕張學良逃跑。張學良去南京時只身一人,沒有帶護兵、隨從。他遲遲不返,其“護衛(wèi)隊已陸續(xù)從西安趕到上海宋子文的公寓”,“已十有一人”。蔣介石擔心“如不審判,卸其武裝,則彼逃也?!雹荨妒Y介石日記 (未刊稿)》1936年12月29日。審判前,擬定處理程序:“先發(fā)表判決文與呈請?zhí)厣馕?二,特赦文暫緩發(fā)表;三,令速占領寶雞”⑥《蔣介石日記 (未刊稿)》1936年12月29日。。蔣介石為了裝出一副超然的樣子,還任命非嫡系的李烈鈞、鹿鐘麟出任審判官。李烈鈞為“審張”一事,12月30日向蔣介石請示機宜。李烈鈞說:“張學良發(fā)動西安事變是叛逆行為,有謀主帥的打算,但能悔改,親送委員長回京,愿委員長寬大為懷,赦免對他處分而釋放他?!彼€列舉中國歷史上齊桓公曾不記管仲射鉤之仇,而終得其助而免遭暗害的例子,看蔣介石對張學良是否可按此辦理?由于蔣介石聽后表現(xiàn)冷淡,李烈鈞便改口說:“國民政府既任烈鈞為審判長,依當按軍法處理?!笔Y介石說:“君慎重辦理可以?!崩盍意x于抗戰(zhàn)時期在云南談起此事說: “那簡直是演戲,我不過是演這出戲主角而已!張漢卿光明磊落,對話直率,無所畏懼?!雹咧袊诙v史檔案館等編: 《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檔案出版社,1986年,第364—368頁
12月31日,軍法會審進行。性情直率、態(tài)度從容的張學良回答了法庭對他的審訊。關(guān)于發(fā)動事變的目的,他回答:“我對委員長是極信服的,我曾將我們的意見,先后數(shù)次口頭及書面報告過委員長。我們一切的人都是愛國的人。我們痛切地難過國土年年失劫,漢奸日日增加,而愛國之士所受之壓迫反過于漢奸,事實如殷汝耕同沈鈞儒相比如何乎。我們也無法表現(xiàn)意見于我們的國人,也無法貢獻于委員長,所以用此手段以要求領袖容納我們的主張。我可以說,我們此次并無別的要求及地盤及金錢等,完全為要求委員長準我們作抗日的一切的準備及行動,開放一切抗日言論,團結(jié)一切抗日的力量”。①《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第364—368頁
軍法會審草草收場,宣判張學良以“劫持統(tǒng)帥,強迫領袖承認其改組政府等主張”罪名,判有期徒刑10年,褫公權(quán)5年。后又改判赦免其10年徒刑,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從此,張學良失去自由達半個世紀之久。
蔣介石跑到臺灣后,為總結(jié)在大陸失敗的教訓,曾專門約見張學良,讓他撰寫西安事變的情況。這也是張學良被扣后第一次被蔣介石約見。遵照蔣介石的旨意,張學良在當時手頭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憑記憶撰寫了事變的過程 (出版時被命名為《西安事變懺悔錄》),其中提出西安事變的主角是楊虎城。按筆者的理解,張學良的這個提法,主要是指他在“扣蔣”前接受了楊虎城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國內(nèi)一些學者也附和這個說法。
到底誰是事變的主角?也就是說誰在事變中發(fā)揮的作用大,筆者認為:
首先,他倆都是主角!要抓蔣和釋蔣,他倆缺誰都不能順利進行和完成,單方面說哪個都有失公允。張學良當時是西北地區(qū)最高軍事長官,身為西北“剿共”總司令部最高負責人,除統(tǒng)帥由華北調(diào)來的東北軍部隊,原在西北地區(qū)的楊虎城的17路軍、新疆盛世才以及甘、寧地區(qū)的馬家軍名義上也由他統(tǒng)帥。楊虎城是陜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在西安城內(nèi)駐軍最多。雖然他的主力部隊駐在外縣,但在西安城仍駐有孫蔚如 (第38軍軍長)、趙壽山 (第17師第51旅旅長)、李興中 (西安綏靖公署參謀長)等部。張學良主張只要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的條件后,就馬上釋放他回京。楊虎城及其主要部屬、東北軍中的絕大部分軍政要員以及中共都主張在“釋蔣”之前,蔣介石必須簽署一個書面文件,保證回京后兌現(xiàn)在西安做出的承諾,不對西安方面進行報復。當時的形勢極為嚴峻:南京政府已下達了對西安方面的“討伐令”,何應欽指揮的討伐軍已進入潼關(guān),樊松甫、董釗、宋希濂等部已進至華縣、渭南一帶,雙方幾十萬軍隊形成武裝對峙,新的內(nèi)戰(zhàn)危機一觸即發(fā),如果再拖延下去,勢必引起武裝沖突。
其次,歷史雄辯地表明,張學良在“釋蔣”問題上發(fā)揮的作用更大一些。除了上述,是他在抓蔣后立即致電陜北中共中央,邀請派人來西安,共商大計;是他邀請宋氏兄妹、孔祥熙來西安談判;是他允許并接待宋美齡派來的端納;是他說服、安排蔣介石遷至高桂滋住宅;是他說服蔣介石派遣蔣鼎文回京送停戰(zhàn)手令。
西安事變的發(fā)生及和平解決,根本扭轉(zhuǎn)了當時的國內(nèi)時局。
第一,它使蔣介石精心謀劃和炮制的第六次“圍剿”紅軍的計劃尚未付諸實施,便胎死腹中?!皟蓮V事變”一平定,蔣介石便將注意力移向西北。他不允許張學良、楊虎城、紅軍“三位一體”局面繼續(xù)存在,決心在最短時期內(nèi)將陜甘一帶紅軍殲滅或趕到蒙古沙漠中去。他把原來對付兩廣的幾十萬軍隊北調(diào),部署在陜甘蘇區(qū)周邊各省;12月初,派其最信任、最得力的戰(zhàn)將蔣鼎文 (廈門綏靖公署主任)、陳誠(國防部次長)、衛(wèi)立煌 (晉綏甘寧邊區(qū)“剿匪”總指揮)前來,接替“剿共”不力的張學良和楊虎城來指揮西北地區(qū)的“剿共”內(nèi)戰(zhàn)。突然爆發(fā)的兵諫,使他們的如意算盤化成泡影。
第二,它使蔣介石淪為“階下囚”,迫使其放棄了頑固堅持的“攘外必先安內(nèi)”政策。西安事變中被扣后,蔣介石開始態(tài)度頑固,拒絕和張學良說話,甚至不吃飯,但在張學良、楊虎城武力逼迫,以及宋氏兄妹和端納的勸說下,終于改變態(tài)度,接受張學良、楊虎城提出的救國主張,答應停止內(nèi)戰(zhàn),共同抗日。這樣,持續(xù)了十年之久的國共內(nèi)戰(zhàn)戛然而止。
第三,它對蔣介石濫用武力是有效的約束。蔣介石從西安返回南京后,背信棄義,自食諾言,扣留了張學良,一度撤回潼關(guān)以東的中央軍又重返關(guān)中,企圖用武力迫使西安方面接受南京提出的所謂解決“善后問題”的“甲乙兩案”。雙方幾十萬大軍在潼關(guān)內(nèi)外對峙,形勢再度緊張,大規(guī)模內(nèi)戰(zhàn)一觸即發(fā)。可是蔣介石畢竟剛剛做出不再內(nèi)戰(zhàn)的承諾,在各方強力呼吁下,他不敢貿(mào)然重燃戰(zhàn)火,一再訓令前線指揮官劉峙、顧祝同,強調(diào)說解決陜事的方針是政治為主、軍事為從,以軍事威脅為手段,迫使西安方面就范,接受他提出的條件。①《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第194頁。
第四,它迫使蔣介石改變了對共產(chǎn)黨的方針。從要斬盡殺絕,改為“容共”和“限共”。在西安事變中,中共捐棄前嫌,對蔣介石未乘機報復,而是以民族大義為重,在西安與南京間盡力進行和平調(diào)解。在蔣答應“停止內(nèi)戰(zhàn)”“聯(lián)共抗日”的情況下,又勸楊虎城 (楊虎城怕蔣介石回京后報復,一度堅持將離京前一定要簽署一個文字材料)“釋蔣”。蔣介石在會見周恩來時,親口承認不再“剿共”、共同抗日,并邀請周恩來去南京與他直接談判。
第五,它促進了全國一致對外的提前實現(xiàn)。西安事變前,蔣介石并沒有立即發(fā)動全民抗戰(zhàn)的打算,準備再“隱忍”三五年,繼續(xù)執(zhí)行“對外妥協(xié)”的政策。蔣介石在1936年9月26日的日記中寫道:“三年之內(nèi),倭寇不能滅亡中國,則我何患其強迫,但此時尚不可不隱忍耳?!蓖?0月12日,蔣介石參觀空軍演習,感慨中國空軍在空軍建設委員會秘書長宋慶齡的指導下所取得的進步,在當天日記中寫道:“五年之內(nèi)趕上倭國空軍,則可保證我國安全矣”②〔美〕黃仁宇:《大歷史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4年,第160頁。。事實上,并沒有再延遲三五年,西安事變后僅半年多,也就是他在日記中寫出再延遲三五年后的10個月,日本華北駐屯軍在北平郊區(qū)盧溝橋畔再次挑釁滋事。歷史已不容許蔣介石再隱忍,一場全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了!
歷史雄辯地證明,西安事變改變了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方向,開始了由分裂走向團結(jié)、由內(nèi)戰(zhàn)走向抗戰(zhàn)的新時期。時局的轉(zhuǎn)換不是一蹴而就的,都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需要強調(diào)指出的是,西安事變對時局的轉(zhuǎn)變起了關(guān)鍵作用,成了時局轉(zhuǎn)換的樞紐。任何輕視或無視西安事變對歷史發(fā)展、時局轉(zhuǎn)換所起的關(guān)鍵作用的觀點都是違背客觀歷史的,是站不住腳的!當蔣介石剛剛從西安獲釋返回南京,毛澤東就在12月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西安事變成為國民黨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如果沒有西安事變的發(fā)生,這個轉(zhuǎn)變時期也許會很長。
西安事變的結(jié)局如何,誰從這次歷史事件中受益?答案是十分清楚和明確的。西安事變推動近代中國歷史前進,功在國家,利在民族,它制止和結(jié)束了持續(xù)10年之久的國共內(nèi)戰(zhàn),使全國的抗日力量團結(jié)一致,及時發(fā)動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中國人民通過8年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獲得勝利,贏得了民族的尊嚴和榮耀!張學良、楊虎城二人,由于發(fā)動西安事變,被國人稱為“千古功臣”和“民族英雄”,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可是,也有人不能正確地總結(jié)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不去考察國民黨蔣介石失敗的教訓,錯誤地把國民黨、蔣介石在大陸上的潰敗轉(zhuǎn)嫁到張學良身上,說是由于張學良發(fā)動的西安事變使當時處于絕境的中共及紅軍“起死回生”,最終奪取了大陸,迫使蔣介石敗退臺灣。無可諱言,中央紅軍經(jīng)過長征到達陜甘不久,處在陜北“剿共”第一線的張學良、楊虎城停止了對紅軍的“圍剿”,還秘密與紅軍建立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關(guān)系,簽訂了停止內(nèi)戰(zhàn)、共同抗日的協(xié)定,雙方化敵為友。特別是他們發(fā)動的西安事變,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的“剿共”計劃和部署,為紅軍在西北這個落腳點站穩(wěn)了腳跟,并獲得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環(huán)境和條件。當時剛剛結(jié)束萬里長征的紅軍處于最困難的時候,張學良、楊虎城不僅從政治方面給紅軍支持,還從經(jīng)濟、武器彈藥、服裝以及購買軍需物資等方面給予幫助,真是雪中送炭,急人所難!因此,他們是對中國革命事業(yè)做出過貢獻,對民族大義盡過心力的人!當毛澤東在陜北保安聽到張學良在西安扣留蔣介石的消息后,十分驚喜,和千千萬萬個紅軍戰(zhàn)士與蘇區(qū)群眾一樣,熱情贊頌西安事變?yōu)橹袊锩缆非宄俗畲蟮摹皵r路虎”,搬掉了最大的“絆腳石”。他在12月13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以滿懷感激的心情評價了張學良的革命義舉,形象地比喻說:他對我們的友好是公開的,把我們從牢獄狀況下解救出來。周恩來更是終生不忘張學良在紅軍困難時的寶貴幫助和深厚情誼,直到彌留之際,當他從昏迷狀態(tài)下蘇醒過來時,還著急地把有關(guān)方面負責人找到病床前,叮囑不要忘了臺灣的老朋友①羅長青:《情深意重割舍不斷——憶周恩來與張學良的情誼》,人民網(wǎng),2002年4月2日。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20020402/700120.html。這里指的首先應該是張學良。
實事求是地說,西安事變的發(fā)生及和平解決,不僅有益于中共,也有利于國民黨。誠如一位旅美歷史學家說的那樣,在西安事變中,國共兩黨是雙贏②唐德剛:《論三位一體的張學良將軍》,張學良口述,〔美〕唐德剛撰寫: 《張學良口述歷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97頁。。不管國民黨和蔣介石是否承認,是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的沖擊波把陷在內(nèi)戰(zhàn)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蔣介石救了出來,并擁戴他做全國抗日的領袖。其實,這也是張學良發(fā)動“兵諫”的初衷。事變前,他一再申明:扣蔣,“是促使他反省,正是愛護他。我們這種舉動對蔣委員長是絕對無損的。如蔣委員長能放棄過去主張,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們馬上絕對擁護他,服從他!”③《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第8頁。張學良“扣蔣”前是這么說的,“釋蔣”后也是這么做的。相比之下,蔣介石自食其言,審判和“管束”張學良,后又殺害楊虎城,這不僅是挾機報復,也是恩將仇報!西安事變后,蔣介石順應民心,停止了“剿共”內(nèi)戰(zhàn),與中共化干戈為玉帛,雙方結(jié)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抗敵。到這時,他順應了時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才真正成為全國領袖和最高統(tǒng)帥?;叵?930年的中原大戰(zhàn),蔣介石雖然在張學良的協(xié)助下打敗了閻錫山、汪精衛(wèi)等人的反蔣聯(lián)盟,保住了南京政府的中央地位,從形式上統(tǒng)一了全國,但那時他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只有東南幾省,其他廣大地區(qū),特別是西南、西北和北方,仍保持著半獨立狀態(tài),與南京若即若離。各地方實力派擁兵自重,截留稅款,南京無可奈何。而且,之后大的反蔣事件又發(fā)生三起,即福建事變、兩廣事變、西安事變。直到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全國的統(tǒng)一局面才大為改觀,蔣介石開始受到國人的擁戴,這時也是他威望最高的時期。中共創(chuàng)建的蘇維埃政權(quán)改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表示接受南京行政院領導,紅軍接受改編,在南京當局統(tǒng)一指揮下出兵華北戰(zhàn)場,參加對日作戰(zhàn)。在全國結(jié)成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影響下,各地方實力派也率眾聚集到蔣介石麾下,形成了全民抗戰(zhàn)的大好局面,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共挽危亡。八年抗戰(zhàn)也因此而成為蔣介石人生的亮點。舉全國之力,團結(jié)對外的大好局面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并不多見,起碼1927年南京政府建立后沒有出現(xiàn)過??箲?zhàn)期間這種大好局面的出現(xiàn),正是西安事變結(jié)出的碩果!
(本文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北京 100006)
(責任編輯 王志剛)
A Reconsideration of Sever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Xi’an Incident
Li Yibin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ree issues related to the Xi’an Incident. First,Chiang Kai-shek had a deep and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Zhang Xueliang. In order to maintain his dominance,he eventually abandoned the commitment he had made in Xi’an that Zhang Xueliang would preside over the Northwest,and Zhang Xueliang was detained and faced a farcical“trial”and“pardon. ”Second,Zhang Xueliang and Yang Hucheng both can be regarded as protagonists in the incident,but Zhang Xueliang played a greater role in the“release Chiang”issue.Third,the occurrence and the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Xi’an Incident helped the power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thus benefitting not only the CPC but also the Kuomintang.
D231;K264.8
A
1003-3815(2017)-06-00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