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燕
【案例背景】:
《指南》中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fā)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不斷發(fā)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但3-6歲的大部分幼兒在思考問題時,一切都從自己的觀點出發(fā),不能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在其身心發(fā)展的過程中,教育者如果沒有幫助幼兒處理好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很容易讓幼兒形成自我中心、橫行霸道,甚至攻擊、破壞等不良行為,那就會成為較嚴重的行為問題。那么,到底該如何把握這個度?有效引導。我覺得這是值得我們好好探究、細細琢磨的問題。
【案例描述】:
(一)幼兒背景:
幼兒個人背景:魚魚是一個膽大、外向的孩子,不怕陌生人,平時在園喜歡與人交往,可是小朋友如果有事情不愿意的話他便會漸而轉怒,并且常伴有攻擊性行為。
家庭背景:魚魚家屬于“百依百順”型家庭,家里三代只有這一個孩子,祖父母對孩子非常溺愛,父母也是千方百計的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床坏胶⒆拥娜觞c,對其行為不分對錯,欣賞、贊揚,對他放棄要求。
(二)案例實錄:
區(qū)域活動時,一組小朋友安靜地坐到圖書角開始挑選書本。含含動作比較快,一坐到位置上就拿了一本《猜猜我有多愛你》,嘴里高興的說:“哦,我今天看的是小松鼠。” 在一邊的魚魚聽到后急了,趕緊撲過來說:“這是我的!”一邊伸手搶書過來。含含急著喊到:“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濒~魚才不肯,把書藏到背后,眼睛瞪得兇兇地說:“哼,這是我的!” “老師!”含含覺得委屈,魚魚見她告狀火了,沒等我趕到就抓過含含的手咬了下去,“啊啊啊……”
我趕忙查看傷勢,果然,出血了。
由于我看到了剛才的一幕,便質問魚魚:“你怎么可以咬小朋友,你這樣做對嗎?”他瞪著著我說:“誰叫他搶我的書,這書是我的!” ““我看到是含含先拿到書本的。你把書本還給含含,跟她說對不起。”沒想到他堅定地把書藏到背后:“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這書是學校的!來,魚魚是最聽老師話的,把書本還給含含,老師給你換一本其他的書看,好嗎? ” “不行!我喜歡的我就帶回家?!濒~魚惱怒的喊著,我還想勸說他,可沒想到他手一轉就把書本給撕成了兩半。
(三)實錄分析: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都是其特定年齡下的表現(xiàn),只是表現(xiàn)有強有弱,魚魚的行為是孩子過于“自我中心化”的體現(xiàn),是攻擊性行為的一種。所謂幼兒攻擊性行為一般是指幼兒較頻繁、較嚴重地指向他人或物體的身體或語言的攻擊表現(xiàn)。從案例來看,魚魚產(chǎn)生攻擊行為的原因主要有:
1、攻擊性行為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魚魚覺得含含在搶他的書。
當含含先拿了書本,他會馬上下意識的搶過來,并伸手打人,這是魚魚以自我為中心,驕橫、霸道的表現(xiàn)。他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用攻擊性的行為來對待同伴,而我當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2、憤怒情緒產(chǎn)生的間接原因:老師要求魚魚把書還給含含。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由于受生理、心理發(fā)展水平的制約,幼兒一旦產(chǎn)生憤怒情緒,便難以自我控制。我要魚魚把書本還給含含時,強制性、命令性的語氣,引起了他的反抗、逆反。他就把書本撕成兩半,這是他叛逆心理達到高點的體現(xiàn),但同時也是他用來“自衛(wèi)”和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3、教師的“認同”是憤怒情緒的“氧化劑”。
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常常遇到魚魚因為各種原因,與同伴交往過程中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所以當魚魚發(fā)生剛才那一幕時,作為教師的我,早在心中把他當成了“問題兒童”,在他搶奪含含的書本時,我下意識的認同了含含,并沒有從他個體出發(fā),以至孩子覺的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進而做出叛逆行為。
【案例反思】:
一、適時介入,正確引導。
1.關注幼兒的感受,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作為教師,看到幼兒發(fā)生此類沖突時,首先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幼兒,使他切實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在魚魚處于的這個“自我中心”時期里,他沒有明確的物品歸屬權觀念,他在事例中的“搶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搶”,只是他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狀況,教師首先要給他一個申辯的機會,聽他說說這樣做的原因,傾聽他內心爆發(fā)的真正感受。
2.結合情境,指導幼兒交往的基本技能和規(guī)則。
魚魚有自己的想法,他覺得“我喜歡的就是我的”、“我喜歡的我就帶回家”。如果沒有被告知,他會認為班里的圖書就是他的,拿回家去是沒有什么不可以的。在發(fā)生沖突時,指導他用協(xié)商、交換、輪流玩、合作玩等方式解決這個矛盾,沖突就會解決。
3.結合實際,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學習理解別人。
當魚魚和含含在搶奪書本時,引導他們一起想一想:假如你是那個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讓他們試著去理解別人的感受。并且可利用《猜猜我有多愛你》的故事,結合他們的交往經(jīng)驗,和他們討論什么樣的行為受大家歡迎。
二、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家長對幼兒心理的重視程度。
1。成人應以身作則,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樣作用。
以尊重、關心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父母、長輩和其他人。如:經(jīng)常問候父母,主動做家務。禮貌對待老年人,如坐車時主動讓座。看到別人有困難能主動關心并給予一定的幫助。
2.引導幼兒尊重、關心長輩和身邊的人,尊重他人的行為表現(xiàn)。
提醒幼兒關心身邊的人,注意他們的情緒,了解他們的需要,給予適當?shù)年P心和幫助。利用生活機會,幫助幼兒了解與身邊關系密切的社會服務機構,如超市、商場、醫(yī)院、游樂場等,體會這些機構給大家提供的便利和服務。
3.給予幼兒一定的學習和生活要求,明確必要的規(guī)則意識。
將規(guī)則意識落實到家庭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父母應該對幼兒加以要求,讓他們明白,做每件事都是有一定規(guī)矩的,發(fā)展其自信和自尊,在環(huán)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學會遵守規(guī)則。
總之,家庭和幼兒園共同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環(huán)境和集體環(huán)境,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就一定能幫助幼兒解開阻礙他們發(fā)展的一個個小誤區(qū),讓他們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最終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第28頁、第31頁、第33頁。
[2]常璐:《教師對幼兒游戲介入時機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3]李會敏著《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教師指導行為的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年碩士論文。
[4]虞莉莉主編《幼兒園教師基本工作教程》,浙江教育出版社,第337頁,第1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