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骨科 114000
老年骨質疏松性踝關節(jié)骨折手術治療86例的臨床探討
李 巖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骨科 114000
目的 探究老年骨質疏松性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86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結合實際情況,使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加以治療,探究治療效果。結果 患者骨折愈合時長為12.5±1.6周;完全負重時間13.7±1.4周。AOFAS評分為:優(yōu)22例,良43例,可16例,差5例。并發(fā)癥類型和例數(shù)為:失眠2例,疲勞8例,呼吸功能下降5例,疼痛6例。針對性治療后,未對后續(xù)治療造成影響。結論 對于老年骨質疏松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術后實施手法康復,可以取得滿意效果,該手術治療不良反應少,療效好,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骨質疏松性 踝關節(jié) 骨折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骨質疏松癥為常見骨科疾病,骨量下降和骨骼細微結構受損為該疾病的主要特征?;颊哳净荚摬『?,其骨骼脆性顯著增加,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骨折危險性[1]。中老年人為該疾病的高發(fā)人群。最近幾年,該疾病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出了逐年上升的趨勢,骨質疏松性踝關節(jié)骨折的發(fā)生人數(shù)也有所增加。為了探究治療該疾病的公允方式,結合實際情況,本文選擇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對其使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加以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擇取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經診斷和病理試驗檢查以及醫(yī)學影像證實,患者確診,符合我國衛(wèi)生部制定的關于該疾病臨床診斷標準?;颊咧獣栽囼炦^程自愿參加試驗調查,在此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52例,年齡區(qū)間為61.8~80.6歲,平均年齡為72.6±1.4歲。在進行手術前,病患均實施雙能骨密度測量,DEXA值為0.54~0.81g/cm2,平均值為0.73±0.16g/cm2,證實患者存在骨質疏松。從Lauge-Hansen分型來看,垂直壓縮型2例,旋前外展型6例,旋前外旋型2例,旋后內收型7例,旋后外旋型69例。合并高血壓16例,2型糖尿病33例。患者符合治療標準,無心腦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肝腎功能正常。
1.2 方法
1.2.1 術前評估與準備:在進行手術前,醫(yī)護人員應查看其是否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評價患者在機體情況和相關指標。如果骨折位移顯著或者存在踝關節(jié)半脫位現(xiàn)象,應當在第一時間進行跟骨牽引術或手法整復石膏固定術,等到患者全身情況穩(wěn)定之后,實施內固定術[2]。
1.2.2 手術方法: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實施腰麻。側臥位,患側朝上。恥骨聯(lián)合與臀部位置安放支架,保留一定活動度。使用囊止血帶,壓力穩(wěn)定在60mmHg。結合病患具體骨折類型,首先選取后外側切口或者外部踝腓骨后緣直切口。把外部踝骨實施牽拉復位,如果進行不順利,應盡可能的將骨折四周軟組織松懈。或者對腓骨長短肌腱實施游離,朝向后方作切開處理?;颊叽嬖诠琴|疏松癥狀,因此在進行相關處理工作時,應當盡可能避免暴力復位。使用這種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骨折位置標志骨量遺失。另外也能夠對內踝實施切開處理,進而起到協(xié)同復位的效果。在完成復位工作后,使用克氏針進行臨時性固定。當透視滿意之后,外踝使用解剖鋼板進行固定,使用空心螺釘對內踝實施固定。如果內踝或者外踝的骨折塊規(guī)格較小,應當使用張力帶鋼絲加以固定。
1.2.3 術后處理:完成手術后,對患者常規(guī)使用3天抗生素,在此同時使用50U的鮭魚降鈣素針?;颊叱鲈褐笫褂脛┝繛?0mg的阿倫磷酸鈉進行治療,1周/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上抬病患患肢,使用彈性繃帶對踝關節(jié)實施包扎。在手術后14天拆線,如果患者為粉碎性骨折,應當使用短腿石膏固定3~4周。以患者最大疼痛耐受為限,指導負重功能鍛煉,后使用步行靴逐步負重,時間為3~4周。門診X線復查見骨折線消失后,更換正常鞋,完全負重。
1.3 觀察指標 術后對患者展開隨訪,時間為半年。對患者創(chuàng)口愈合情況進行觀察。利用AOFAS評分標準,對患者的踝-后足功能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在此其中包含踝與后足排列和功能,疼痛程度。評分標準為:優(yōu):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觀察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患者骨折愈合時長為9.5~15.4周,平均為12.5±1.6周;完全負重時間為12.4~17.6周,平均為13.7±1.4周。病患AOFAS評分為:優(yōu)22例,良43例,可16例,差5例。并發(fā)癥類型和例數(shù)為:失眠2例,疲勞8例,呼吸功能下降5例,疼痛6例。經對癥治療后,患者痊愈,未對后續(xù)治療造成影響。
中老年人為骨質疏松疾病的好發(fā)人群,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隨之降低。骨基質減少,引致骨量下降,骨骼強度不斷下降。
骨質疏松對骨折影響較大,鈣缺乏、維生素D缺失為引致骨質疏松的關鍵性因素。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骨質疏松癥,最近幾年,臨床上發(fā)現(xiàn)阿侖磷酸鈉具有一定的抗骨吸收效果,這種藥物不會直接對成骨細胞產生作用,在此同時能夠提升患者骨密度[3]。
暴力致傷并不是引起骨質疏松者骨折的關鍵性原因,當該疾病患者不慎扭傷或者摔倒時,可能會發(fā)生隱性骨折。在本次試驗中,因為上述原因骨折而前來就診的人數(shù)為74例,占總數(shù)的86.05%。對于非高能損傷者,使用手法整復石膏法治療可以取得相對滿意的效果,但值得說明的是,對于骨質疏松者來講,石膏外固定對骨折端二次移位控制力不強,且患者對于這種方式耐受性不佳,以此使用該法治療本組患者,未必能夠取得滿意成效。所以說,臨床上在治療該疾病時,對于移位性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多建議其實施手術治療。在疾病早期,實施針對性手術方式,不僅可以令骨折位置達到解剖復位的效果,還能夠令患處關節(jié)更為平整,進而恢復受傷前關節(jié)力線。
本組病患選擇的內固定有如下幾種:外踝為抗滑鋼板,后踝關節(jié)支撐鋼板等,內踝為空心螺釘或者全螺紋松質骨螺釘。如果患者的外踝尖骨塊規(guī)格較小,則無需在反復穿釘固定,利用克氏針張力帶放鋼絲固定,就能夠取得相對滿意的效果。對于粉碎性骨折患者來講,解剖復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值得說明的是,術中實現(xiàn)精準復位難度較大。本研究在對患者實施手術過程中,盡可能降低軟組織剝離,使用間接性復位法,通過骨膜及軟組織牽拉作用實現(xiàn)復位。在進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嚴禁暴力復位,避免壓縮骨量。若完成復位,應當使用克氏針,如有必要,可實施填充植骨術,當透視滿意后,使用解剖鋼板固定。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骨質疏松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術后實施手法康復,可以取得滿意效果,該手術治療不良反應少,療效好,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1 葛生浩.老年旋后外旋型踝關節(jié)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醫(yī)正骨,2008,20(9):66-66.
2 李洪飛,嚴鋒合,李二虎,等.橈骨遠端掌側解剖鋼板在老年骨質疏松性后踝骨折脫位中的應用[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6,30(2):147-149.
3 顧雪平.骨質疏松性后踝骨折鎖定鋼板內固定與空心釘內固定比較[D].蘇州大學,2014.
10.3969/j.issn.1672-4860.2017.01.040
201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