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忠海
以文化自信思想定力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終身教育學科建設
葉忠海
終身教育學科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的一員,中國特色哲社學科建設必須堅持文化自信,這是由學科的文化屬性所決定的,是應對西方霸權話語挑戰(zhàn)與沖擊的需要,并為新興學科發(fā)展史所證明。為此,終身教育學界要以學術自信為核心,加快完善終身教育學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多力合一”推進終身教育學科建設。
文化自信;終身教育;學科建設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終身教育學科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員,終身教育研究者應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以文化自信的思想定力,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終身教育學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多次提出“文化自信”。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3月7日,在兩會期間參加貴州團審議時指出,“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12月20日,在與澳門大學學生座談時又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在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堅持“四個自信”,并認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中國文化自信的底氣來源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艱苦奮斗、奮發(fā)向上的革命文化,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的根基,是匯集中國力量的“凝聚力”,是弘揚中國精神的“支撐力”,實現(xiàn)中國夢的“源動力”。其不僅直接關系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建成,更為重要的是關系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p>
第一是由學科的文化屬性所決定的。文化,從狹義來說,指的是人類社會精神活動成果的反映,體現(xiàn)人類的智力文明進步和精神文明發(fā)展,當然也就包括科學進步、學科發(fā)展。因此,文化自信包含學術、學科自信。文化自信,不僅對學科建設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基本要求,更為重要的是為中國特色的學科建設提供了基礎性的指導思想。
第二是應對西方霸權話語的挑戰(zhàn)與沖擊的需要。當前中國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最大的困境是認同的困境、文化的困境。哲社學科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西方主流話語的隱性壓制和支配的問題。文化問題應通過“文化的方式”加以解決。學科的隱性壓制,只有堅持文化自信、學科自信,加快自身學科建設,夯實自身學科來解決。學科建設如果離開了對自身文化的崇敬和熱愛,是很難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
第三是新興學科發(fā)展史所證明。翻開科學發(fā)展史,不難發(fā)現(xiàn),新興學科發(fā)展不可能一帆風順,往往受到國內(nèi)外傳統(tǒng)學科和傳統(tǒng)力量的排斥甚至壓制。新興學科要發(fā)展,更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學科自信和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新興學科才能排除種種阻力得到發(fā)展。一部新興學科發(fā)展史,就是在文化自信和創(chuàng)新的思想定力下的學科建設史。沒有文化自信、學科自信和創(chuàng)新,也就沒有中國民族性、原創(chuàng)性的新興學科。文化自信與學科建設是互為推進的。文化自信,推進了中國特色的學科建設;學科建設的推進,又能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這對于作為新興學科的終身教育學也不例外,建設中國特色的終身教育學必須堅持文化自信。
當然,我們講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來源于對事物價值和本質(zhì)的清醒認識,是建立在對事物主客體的全面分析基礎上的理性自信。中國終身教育學人之所以充滿著自信,是基于這樣的深刻認識,即:終身教育學是應時代呼喚而需要產(chǎn)生的新興學科,是一門以其獨有的學科特質(zhì)滿足社會需要,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學科。我們強調(diào)的文化自信,不僅不排斥國外先進的學術成就,而是在學術自信的思想基點上,積極吸收國外相關的有益的理論觀點,為本學科建設所用,努力構建以中國元素為固本,融國際元素為一體的終身教育學理論體系。
1.深入學習堅決貫徹習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和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講話精神
終身教育學界要把握好繼承性、民族性,深刻領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把握好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深刻領會“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的意涵;把握好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深刻領會“理論不徹底,就很難服人”的論述。以此為指導思想,積極研究和探索終身教育學的創(chuàng)建,發(fā)揚優(yōu)勢,彌補不足。
2.加快構建終身教育學的學術體系
學術體系,包含知識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體系。就知識理論體系而言,主要體現(xiàn)為概念生成、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建構等。學術體系是學科體系的支撐,離開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將流于空泛;話語體系是學術體系的呈現(xiàn)和表達,沒有學術體系作為內(nèi)涵,話語體系只能徒具形式。可見,在上述“三大體系”之間,學術體系是核心。據(jù)此,應以學術體系的構建,帶動終身教育學其他兩大體系的構建。
構建終身教育學的知識理論體系。要挖掘和梳理中國歷史上終身學習、終身教育思想及其可借鑒的制度,構建中國終身教育思想史、制度史。同時,要從哲學、社會學、發(fā)展心理學、人口學、人才學等多學科的視角,積極探索終身教育學的知識結構,深入研究終身教育的特征、要素、形態(tài)、價值、系統(tǒng)、動力、規(guī)律等基本問題。特別要在我國豐富而有效的終身教育實踐中,升華經(jīng)驗,提煉理論。
構建終身教育學的研究方法體系。根據(jù)終身教育學的學科性質(zhì)和特點,要著力實踐系統(tǒng)研究法、綜合分析法、問題導向法等終身教育學研究方法。特別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背景下,要著力將人文方法和數(shù)理方法相結合,進一步提高研究方法專業(yè)化水平。
3.構建終身教育學的學科體系
根據(jù)我國社會變革和發(fā)展的需要,以及學科發(fā)展自身的內(nèi)在邏輯,全面規(guī)劃終身教育學學科體系的建設。在著力構建終身教育學科體系過程中,要拓展研究領域,形成終身教育學分支學科。首先,要著力研究終身教育哲學、終身教育社會學、終身教育法學、終身教育心理學、終身教育管理學等基礎性的分支學科。終身教育學與各分支學科,是母學科與子學科的關系。兩者互為推進,母學科為子學科提供理論基礎,子學科支撐和鞏固母學科。
4.構建終身教育學的話語體系
首先,要增強話語體系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在加快建設終身教育學知識理論體系過程中,進一步提煉終身教育學的專業(yè)名詞術語。其次,以教學任務帶動終身教育學話語體系建設。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使終身教育學進入國務院學位辦招收研究生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錄;逐漸使終身教育學成為師范院校的公共選修課乃至必修課,成為成人繼續(xù)教育工作者培訓的必修課,以及逐漸在社區(qū)教育、老年教育、企業(yè)教育中落地。最后,加強與海外終身教育機構和組織的交流和合作。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終身教育學和終身教育管理國際論壇,增加國際學術舞臺的話語權,在交流和合作中擴大終身教育學的學術影響。
5.“多力合一”推進終身教育學科建設
教育行政部門通過編制規(guī)劃、制定政策、加大投入,推進終身教育學科建設;發(fā)動終身教育和繼續(xù)教育科研院所(中心)、高校終身教育和繼續(xù)教育機構、終身教育和繼續(xù)教育研究團體,根據(jù)各自優(yōu)勢和特點推進終身教育學科建設。
高校、科研機構是終身教育學科建設的基地和主力,通過科研項目帶動終身教育學科建設。當前,要增強戰(zhàn)略思考,堅持不懈地著力建設終身教育學專業(yè)研究生教育學位點,并充分發(fā)揮現(xiàn)有的成人教育學專業(yè)學位點的力量,壯大終身教育的教學和研究隊伍。
終身教育、繼續(xù)教育研究專業(yè)社團集聚了一大批學科研究專家學者,是終身教育學科建設的社會推動力。要充分發(fā)揮專業(yè)社團的組織、紐帶、橋梁作用,發(fā)動和組織理事、會員參與學科建設,協(xié)助行政主管部門推進終身教育學科建設。
習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時代,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chǎn)生理論的時代,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chǎn)生思想的時代。中國終身教育學人不能辜負這個時代,要堅持文化自信的思想定力,敢于和善于創(chuàng)新,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終身教育學的建設,為促進終身教育工作科學化、促進人的終生而全面的發(fā)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1]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2] 中共中央印發(fā)《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EB/OL].[2017-06-20].www.gov.cn/xinwen/2017-05/16/content.5194467.htm.
[3] 趙銀平.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EB/OL].[2017-16-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4] 葉忠海.堅持文化自信和創(chuàng)新 推進中國人才學派建設[J].人事天地,2016(12):12-15.
[5] 陳金龍.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N].光明日報,2016-06-12(16).
責任編輯虞曉駿
TakingtheCulturalConfidenceastheIdeologicalFocustoSpeeduptheChina-specificLifelongEducationConstruction
YEZhong-hai/
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
Lifelong education is a branch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termined by its cultural property and the need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 of western hegemony discourse and impact,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ystem must adhere to cultural confidence,which will be proved by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emerging disciplines.Therefore,the lifelong education circles should take academic confidence as its core to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academic system,discipline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and to promote the lifelo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by means of multi-force in one.
cultural confidence; lifelong educ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2017-07-20
10.13425/j.cnki.jjou.2017.06.008
葉忠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學習型城市聯(lián)盟咨詢專家,主要從事成人教育、社區(qū)教育、終身教育及學習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