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萌 肖永濤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用來表達感情、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言語作為語言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是判斷聽功能狀態(tài)最主要的指標之一[1]。言語測試是一種用言語聲作為刺激信號來檢查受試者的言語聽閾及言語識別能力的一種聽力學檢測方法[2],其中測試項目主要有言語識別閾和言語識別率等。
2000年以來,國內(nèi)許多學者開始致力于漢語普通話言語測聽的標準化工作。目前經(jīng)過國內(nèi)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逐漸形成了中文言語測聽材料體系。其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聽力學診斷、聽覺中樞及言語中樞功能評估、助聽器佩戴效果評估、人工耳蝸適應證確定以及言語康復效果評估等。言語測試材料有很多,在這里,將它們歸納起來,可以分為3大類,安靜環(huán)境下、噪聲環(huán)境下以及其他既能在安靜環(huán)境下也能在在噪聲環(huán)境下測試的言語測聽材料。
漢語普通話測聽材料一般可分為單音節(jié)詞表、揚揚格詞表、短句表等測試材料,這幾種測試表各有優(yōu)點和不足。為適應臨床快捷的要求,測試往往采用音位平衡的單音節(jié)表,而言語識別閾多以雙重讀的雙音節(jié)詞(揚揚格詞)作為測試材料。為適應現(xiàn)代人工耳蝸植入、助聽器使用效果的評估,國內(nèi)許多聽力學工作者編制了若干言語測聽材料,以下分別予以介紹。
2006年張華等[3]編輯了10張詞表,每表50詞,錄制合成磁帶。發(fā)音人語速適中,字與字之間間隔4 s,總播放時間為32 min。其中具有良好等價性的單音節(jié)詞表7張,適用于日常用語為漢語普通話的成年人,可用于言語識別率的測定;結合其他測試綜合診斷聽力損失的性質(zhì)、程度與定位;評估各種干預、康復訓練的效果,人工耳蝸植入效果評估。由于只是經(jīng)過初步的等價性評估,尚需進一步調(diào)整錄制、改進測試方法。為縮短臨床測試時間,2007年冀飛等[4]編撰了30張25字的音位平衡單音節(jié)詞表,其中22張表具有等價性,具有較高的信效度、敏感度,其總體信度指標可用于選配助聽器后效果評估[5]。在臨床上具有實用性和可靠性,適用于日常用語為漢語普通話的成年人。為了使測聽材料更加標準化,2010年郗昕等[6]將上述具有等價性的單音節(jié)詞表,刻錄成CD,間隔4 s,播放時間約2 min,是國內(nèi)第一張標準化的測聽CD。經(jīng)臨床驗證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和敏感度,適用于日常用語為漢語普通話的成年人,對于正確理解治療前后言語識別率得分的差異有重要參考價值。
2010年李劍揮等[7]參考美國言語聽力學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ASHA)言語識別閾測試指南,從北京地區(qū)3~6歲兒童日??谡Z庫中精選出352個詞組成10張詞表。經(jīng)過等價性實驗驗證,其中6張每張40詞的漢語普通話雙音節(jié)詞表在評價兒童及成人聽障人士的言語水平方面具有實用價值。為了縮短測試時間,提高測試效率,2014年劉陽等[8]以普通話語音學理論為基礎,從日常生活中選擇常用的字詞,編制出適合臨床應用的普通話言語測聽雙音節(jié)小詞表。共計10張,每張20個詞,并刻錄成CD測試材料。每表測試時間約為1分50秒,較之原普通話言語測聽材料(Mandarin Speech Test Materials,MSTMs)每表測試時間提高了約3分鐘。其中5張具有等價性一致且復測信度較好,適用于日常用語為漢語普通話的成年人。相比于其他言語測聽材料,該詞表用時較短,用于測試患者的言語分辨率,縮短了測試時間,并能獲得患者主要言語聽覺能力的信息。
隨著我國人工耳蝸植入數(shù)目以及助聽器選配數(shù)目的迅速增加,標準的漢語普通話測聽評估詞表的需要愈加迫切。因此,2005年,張華等[9]遵循言語測聽、漢語語句規(guī)律、臨床應用的原則,編輯了30組、300個普通話日常會話語句,每張表10個語句,每表50個關鍵詞,其中2套共29組具有等價性,共290個長短不同的日常會話語句,第1套13組共130句,第2套16組共160句。適用于日常用語為漢語普通話的成年人,臨床上可用于助聽器效果評估、人工耳蝸評估以及日常言語測聽、評估感音神經(jīng)性聽力障礙者的聽力狀況及言語交流能力,但目前還不能完全肯定該語句材料的代表性和等價性,需進一步在臨床上加以實踐證明。為解決詞表的等價性、臨床實用性等問題,2008年張華等[10]編制了MSTMs,包括單、雙音節(jié)詞和語句測試方法,單、雙音節(jié)詞表各10張,句表30張。其中,具有等價性的有單音節(jié)詞表7張,每表包含50詞,雙音節(jié)詞表9張,每表包含50詞,句表15張,每表包含10個句子,含50個關鍵詞。MSTMs成為目前臨床中使用較多的言語評估工具之一,該言語材料主要適用于日常交流語言為普通話的輕、中度聽力受損的成年人。為了使言語測聽材料智能化,2008年張華等[11]利用專業(yè)音頻軟件,選取MSTM中難度等價性一致的7張單音節(jié)詞表,將其制作成CD光盤,并在計算機中實現(xiàn)言語測聽智能系統(tǒng),經(jīng)過聽力計放大輸出,在隔聲室中進行測試,該智能系統(tǒng)可裝載不同用途和不同研究單位的言語材料,為言語測聽在國內(nèi)的廣泛推廣提供了有效途徑;詞表和測試詞順序可隨機播放,減小了固定播放順序?qū)Y果造成的影響;測試時間可靈活控制,可以調(diào)整測試項間的時距,縮短了測試時間,緩解了疲勞和煩燥情緒,提高了工作效率;能自動統(tǒng)計得分;可反復多次應用練習表進行測試,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最初效應對測試結果造成的影響;能應用計算機自動存儲測試數(shù)據(jù),提供各種條件查詢。
2008年劉莎等[12]編制了開放式的普通話兒童詞匯相鄰性多音節(jié)詞表(Mandarin Multisyllabic lexical Neighbor-hood test,M-MLNT)。開放式測試指的是受試者以復述或復寫的方式重復他們所聽到的聲音或詞句,在沒有任何提示和限制的情況下,測試者可以據(jù)此了解受試者所接受到的確切信息[13]。該詞表的詞匯來源于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建立的普通話3~5兒童日??谡Z語料庫,包括單音節(jié)詞易詞表3張和難詞表3張,每表20詞,以及練習表1張共10詞;雙音節(jié)詞易詞表3張和難詞表3張,每表20詞,以及練習表1張共10詞。相比于其他測試材料,M-MLNT測試條目更為兒童所熟悉,其測試結果可用于評價5歲及以上可實施開放式言語測試的聽力損失兒童的詞匯辨識能力。MLNT可以評價兒童語音感知能力,為鑒別診斷兒童外周聽覺系統(tǒng)提供依據(jù),還可長期評估使用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植入兒童的言語識別能力。為了評估聽障兒童訓練前后聲母識別能力的變化,孫喜斌[14]等人研制出了兒童音位對比式識別能力評估(孫喜斌-劉巧云詞表),通過該詞表的評估,還可以有利于康復訓練師針對不同的聽障兒童制定出相應的訓練計劃,更精準的確定聽障兒童訓練的效果,以便更好的提高聽障兒童的聽覺識別能力。
為進一步評估人工耳蝸植入效果、助聽器佩戴效果,測試佩戴者在噪聲環(huán)境中,或者更貼近實際生活中的使用效果,還需要使用噪聲下的言語測聽材料。以下是幾種常用的噪聲下漢語普通話言語測聽材料:
2004年劉莎等[15]與香港大學、美國House耳科研究所合作,編撰了漢語普通話版噪聲下言語測試材料(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MHINT),MHINT測試材料包含1張練習表,含10個短句;12張測試表,每表20句音素平衡的句表,是國內(nèi)第一個比較標準化的漢語語句識別率測試材料。測試方法一般為,受試者佩戴耳機分別在安靜和三種噪聲條件下—噪聲在兩側(cè)、左側(cè)和右側(cè)進行測試,臨床上可用于評估人工耳蝸植入效果、助聽器佩戴效果等,在臨床工作上,是較為常用的噪聲下語句測試材料之一。適用于日常用語為漢語普通話的成年人。2008年,在各測試項目具有同質(zhì)性的前提下,郗昕等[16]編制了嘈雜語噪聲下漢語普通話語句識別表,該材料包含2張練習表,16張測試表,每表20句短句,每句6~8個字,由專業(yè)人員及專業(yè)設備錄制成雙道CD,左道為語句信號,右道為噪聲信號,噪聲比語句聲先2 s出現(xiàn),相比于其他噪聲下言語測聽材料中的穩(wěn)態(tài)言語噪聲,嘈雜語更能反映日常生活中交際場景。經(jīng)臨床實驗驗證,該句表可用于評估康復效果以及助聽設備的降噪技術對提升聽障人士言語識別能力的有效性,適用于日常用語為漢語普通話的成年人。為使測試更加簡便、快捷,效率更高,2010年陳艾婷等[17]編制了普通話版噪聲下言語識別速測表(Quick SIN),該詞表由90個句子組成15張噪聲下句表,每張表6句話,每句包含5個關鍵詞。通過實驗進行等價性分析,其中具有等價性的句表有12張。普通話版Quick SIN的建立為臨床提供了一種簡單、快捷地評價患者在噪聲下學齡前兒童的交談能力,以及助聽器的選配和效果評價等具有言語識別能力的測聽方法,對于評估噪聲性聽力損失患者、老年性聽力損失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并且可以提供比較客觀的真實的依據(jù),有助于為患者選擇更加合適的助聽設備。
2009年郗昕等[18]開發(fā)了中文版BKB測試表,該套句表中的語句均選自北京地區(qū)4~6歲兒童的口語語料,共有32組句表,每表9句,每表包含50個關鍵詞,每表測試時間僅1.5 min,經(jīng)臨床等價性評估驗證,其中27張測聽表等價性良好,錄音及審核相對嚴格,具有全國普適性。采用4人交談的混疊噪聲,能較好地模擬日常環(huán)境中的嘈雜場景,適用于4.5歲及以上說普通話的兒童。該套句表有優(yōu)勢的地方可以提供兒童有關噪聲下聽覺理解能力方面的信息,運用于聽力康復效果的評估中,對鑒別聽神經(jīng)及聽覺中樞病變、選擇合理的聽力康復手段都有重要意義。
2009年鄭蕓等[19]與美國House耳科研究所合作,通過翻譯和根據(jù)國外評估工具的研發(fā)原理成功編制了普通話早期言語感知測試(Mandarin Early Speech Perception test,MESP)和普通話兒童言語理解力測試(Mandarin Pediatric Speech Intelligibility test,MPSI)材料。MESP材料,包括六類亞測試,分別測試幼兒對言語聲的察覺、言語類型的分辨、揚揚格詞的分辨、韻母的分辨、聲母的分辨以及聲調(diào)的分辨能力,可評估幼兒人工耳蝸佩戴者的早期言語分辨能力。MPSI材料,該詞表可適用于更小年齡的聽障兒童,一般適用年齡為聽覺年齡為3~6歲的兒童,該測試材料內(nèi)容豐富,包含2個練習句子、12個目標句子和12個競爭句子,語句長度大約6~7個字,采用聽聲指圖的形式進行測試,可對幼兒言語聲的察覺、言語類型的分辨、揚揚格詞的分辨、韻母的分辨、聲母的分辨以及聲調(diào)的分辨能力進行測試。MPSl在臨床上使用簡單易行,可用于評估受試者聽覺言語康復的效果;還可用于臨床聽力學中對某些特定疾病的診斷,如診斷兒童出現(xiàn)言語聆聽能力下降;同時它還能與其他言語測聽材料進行結合,評估聽障兒童聽能和言語感知能力,適用于兒童在安靜環(huán)境下和噪聲環(huán)境下聆聽簡單短句時的言語分辨能力測試,與MESP測試方法互補,共同組成了一套用于評估聽障兒童聽能和言語感知能力的客觀評估工具。目前MPSl測試已經(jīng)被整合入專門用于兒童早期言語感知評估的MAPP測試軟件(Mandarin Auditory Pediatric Protocol,MAPP)中,測試者可以通過安裝MAPP測試軟件的電腦按照軟件設計的標準測試方式由電腦軟件控制發(fā)聲和測試過程,完成MPSI測試,只是目前在國內(nèi)推行并不很廣泛。
為了更好的評估較小年齡的人工耳蝸植入者的訓練康復效果,2008年曹永茂等[20]遵循音素平衡、聲調(diào)組成、圖片表意等原則,針對2~3歲聽力及智力正常的兒童進行了調(diào)查,了解其掌握的詞匯,選用他們?nèi)粘I钪休^為熟知的詞匯,初步制成了含28個單音節(jié)詞、36個雙音節(jié)詞的幼兒普通話聲調(diào)測試詞表,用于評估較小年齡的人工耳蝸植入者的訓練康復效果,該詞表具有一定的同質(zhì)性,通過開放式測試可用于評估幼兒普通話聲調(diào)辨別能力。但是該詞表臨床試驗樣本太少,還需更大的樣本去完成其效度、信度和敏感度。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聽障者佩戴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人數(shù)日益增多,同時近年來我國聽力學發(fā)展迅速,言語測聽材料顯得尤為重要。改革開放之后,許多聽力學家以及各領域?qū)W者開始致力于漢語普通話言語測聽材料的標準化工作,開發(fā)了多種類型的言語測聽材料,有一部分已被臨床驗證并投入使用,但同時也有一部分由于一些原因或條件限制沒有被推廣使用。2000年以前,漢語普通話言語測聽材料存在內(nèi)容陳舊、部分詞句已退出現(xiàn)代常用詞匯,缺乏標準化的數(shù)字錄音材料,效度、信度、敏感度等的臨床驗證缺乏以及種類繁雜等問題,也沒有灌制或刻錄成統(tǒng)一的聲學媒質(zhì)[21]。目前而言,在許多國內(nèi)學者和專家的不斷努力下,已經(jīng)從完全參照國外言語測聽材料發(fā)展到根據(jù)漢語特點和習慣研發(fā)適合普通話的言語測聽材料,測聽材料也不斷地標準化,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由于對象、年齡的不同,言語測聽材料發(fā)展出了較多類型,但不同言語測聽材料的內(nèi)容是否合適、能否較準確地反映被測試者的言語能力,以及如何能更為簡便而又信度效度較好地進行測試,尚存在提升的空間。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nèi)孕璨粩嗯?,使言語測聽材料更加完善、全面,以讓更多的聽障人群受益。
參考文獻:
[1]任鴻杰,張芩娜.我國言語測聽材料的歷史與現(xiàn)狀[J].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39(6):337-340.
[2]亓貝爾,張寧,劉博.中文言語測聽材料概述[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47(7):607-610.
[3]張華,王靚,王碩,等.普通話言語測聽單音節(jié)詞表的編輯與初步等價性評估[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341-345.
[4]冀飛,郗昕.一組普通話音位平衡單音節(jié)字表的文字編撰[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7,5:417-426.
[5]郗昕,冀飛,趙陽,等.一組等價的普通話音位平衡單音節(jié)短表的總體信度[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8,6:21-25.
[6]郗昕,冀飛,陳艾婷,等.漢語普通話單音節(jié)測聽表的建立與評估[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45:7-13.
[7]李劍揮,郗昕,冀飛,等.一組漢語普通話雙音節(jié)測聽詞表的等價性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0,8:75-77.
[8]劉陽,張華,孫建軍,等.普通話言語測聽雙音節(jié)小詞表的編纂[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22:242-247.
[9]張華,陳靜,王碩,等.漢語普通話語句測聽句表的編輯與評估[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774-778.
[10]張華,王碩.陳靜,等.普通話言語測聽材料[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8,6:16-18.
[11]張華,王碩,陳靜,等.普通話言語測聽材料的智能化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8,43:406-408.
[12]張寧,劉莎,盛玉麒,等.普通話兒童詞匯相鄰性多音節(jié)詞表編制研究[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8,6:30-34.
[13]季永紅,祝曉芬,楊燕珍.漢語言語測聽材料的歷史與現(xiàn)狀[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5,23(2):206-211.
[14]劉巧云,盧海丹,林青,等.聽障兒童聽覺察知能力評估的內(nèi)容與方法[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4,12:65-68.
[15]黃麗娜,蘇軾閣,劉莎,等.中文廣東話版與普通話版噪聲下言語測試材料的開發(fā)[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5,12:55-60.
[16]郗昕,趙陽,冀飛,等.嘈雜語噪聲下漢語整句識別的同質(zhì)性研究[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8,6:35-39.
[17]陳艾婷,郗昕,趙烏蘭,等.噪聲下言語識別速測表(Quick SIN)普通話版的編制[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0,4:27-30.
[18]郗昕,陳艾婷,李佳楠,等.嘈雜語噪聲下普通話兒童語句測聽表的標準化[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9,17:318-322.
[19]李剛,鄭蕓,王愷,等.普通話兒童言語理解力測試[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1,1:29-34.
[20]曹永茂,華清泉,陶澤璋,等.幼兒普通話聲調(diào)辨別詞表的設計[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8,16:374-376.
[21]郗昕.漢語言語測聽材料的新進展[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08,8:34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