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晞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中文系, 陜西西安 710061)
?
酒中有深味 欲辨已忘言
——品陶淵明涉酒詩之“味”
張若晞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中文系, 陜西西安 710061)
陶淵明涉酒詩有著獨特的內(nèi)容和特點。通過梳理和剖析,體會到其涉酒詩之“味”十分豐富:從表層觀察,是酸辣苦甜之味的體現(xiàn);從深層審視,它是人情味、政治味、社會味的反映。陶淵明在其涉酒詩中寄酒為跡,詩酒交融,詮釋了酒與詩歌、酒與生活、酒與時代的密切關系,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陶淵明;涉酒詩;寄酒為跡;人情味;政治味;社會味
PDF獲?。?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12.020
梁昭明太子陶集序云;“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昭明文選》)。此言說得很對,一語道破陶淵明涉酒詩的要害是“寄酒為跡”。跡者,時局、心跡之謂也。即在詩中,以酒為意象,寫出自己的心境,借此表達對人生和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與感情[1-2]。體現(xiàn)了詩貴寄托的特征。陶淵明說的“酒中有深味”之“味”,既指酒中酸甜苦辣之“味”,亦指“寄酒為跡” 之“跡”。詩人從飲酒中悟出人生之真諦和酒中之情趣,將此行之于筆端,便成了篇篇有酒的涉酒詩了。
魏晉文士愛飲尚飲之風熾盛,凡文士皆飲,似乎不飲者非文士也。飲酒成為一種時尚,成為文士生活中的高尚點綴。會飲者與不會飲者,逢人便要喝上幾杯,以示殷勤高雅之舉??梢娢簳x文士與酒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感情,成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但真能喝出酒中深味的并不多見。他們多是肆意昏飲。山濤飲酒至八斗方醉,阮籍“聞步兵校尉缺,廚多美酒,營人善釀酒,求為校尉,遂縱酒昏飲,遺落世事”(《魏志·王粲傳》注引《魏氏春秋》)。酒鬼劉伶更甚于此?!妒勒f·任誕》篇曰:“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嬖弧跎疲也荒茏越?,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供酒肉于神前,請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泔嬀七M肉,隗然已醉矣”。《任誕》篇又曰:“諸阮皆能飲酒,仲容(阮咸)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常杯斟酌,以大甕盛酒,圍坐,相向大酌。時有群豬來飲,直接上去便共飲之。”嵇康不善飲酒亦飲之。由此可見,魏晉士人的昏酣飲酒,既是他們的生活特征,也是時代特征。受此時代影響,陶淵明亦酷愛飲酒,這在歷史上可是出了大名的。人們一談到酒,就自然想到陶淵明,一提及陶淵明,亦自然就會和酒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種酒即陶淵明,陶淵明即酒的思維定勢。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自己“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薄笆取弊贮c明愛飲成性,此習自然難改矣?!氨M”“醉”二字活活畫出詩人貪酒與期盼之態(tài)。然“家貧不能常得”,還是要喝,只好“傾家持作樂,竟此歲月駛”(《雜詩十二首》之六)。愛酒既然成嗜,必然戀酒貪杯;“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飲酒二十首序》)。何以夜晚飲酒呢?名酒誘人也,夜晚不飲似乎就不能安然入眠。其愛酒之心切,戀酒情態(tài)之可掬,于此可見一斑。甚至求仕也與飲酒有關:“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歸去來兮序》)。原來陶淵明出仕彭澤縣令的目的之一,就是因為那里官田的收益足夠釀酒喝,說的何等坦白。平日有酒時興奮不已:“談諧終日夕,至則輒傾杯‘(《乞食》)。從朝至夕,與友飲酒,酒到不辭,傾杯而盡,可以想見飲酒興致之高昂。無酒時則抱憾不已:“感物愿及時,每恨靡所揮”(《和胡西曹示顧賊曹》)。意謂感嘆此物(指酒)就想到及時歡樂,每每遺憾無酒不能喝個痛快。有時詩人還為自己飲酒尋找借口:“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飲酒二十首》之二十)。說的何其幽默風趣,明明是自己想喝酒,卻反說如若不再痛快的飲酒,豈不辜負了漉酒的頭巾。這不禁讓人想起李白在《月下獨酌》中,為自己飲酒作辯解的詩句;“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兩位不同時代的偉大詩人,對飲酒的見解,何其相似乃爾。有此借口,似乎可以明正言順地大飲起來。不言而喻,這些情節(jié)都惟妙惟肖地反映了陶淵明酷愛飲酒的情懷。
愛酒尚酒,并非謬誤。關鍵在于對飲酒有無深層次的理解,能否飲出酒中之深味,能否把控飲酒的態(tài)度。這些內(nèi)容在陶淵明的涉酒詩中,均有所反映。在飲酒上,陶淵明既不同于時人與竹林七賢的縱酒昏飲,也不同于李白、張旭的豪飲狂飲。而是在飲酒中品味人生,品味現(xiàn)實,品味生活。在他心中既知適量飲酒之益,又知過量飲酒之害。飲酒既然對人身體有益,故不必一概拒之:“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形影神·形贈影》)。酗酒對人身體有害:“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形影神·神釋》)?天天醉酒或許能夠忘卻愁苦,但酒豈不是促使短命的事物?既如此必須堅決止酒。要止酒必須端正認識及態(tài)度,故陶淵明在《止酒》詩中首先批評那些消極止酒的人,他們“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情緒之對立,必然導致止酒態(tài)度之消極:“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持此態(tài)度止酒,自然效果很差:“日日欲止之,營衛(wèi)止不理”。究其原因是對止酒缺乏認識:“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如果認識到止酒之益,就會真正止酒:“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如此止酒下去,便會收到利己利身、青春永駐、清朗面容的效果:“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詩人對飲酒有如此清醒的認識,飲酒時必能飲出酒中之深味。為詩時亦必然能將其飲酒深味寫于詩中,則別有一番韻味,另有一番天地,成為名符其實的酒詩或涉酒詩。這種詩歌與酒交融,借酒表心,其味醇香甘冽,酸辣苦甜,皆在其中。甜者,樂也,飲酒之樂也,隱居之樂也;酸者,酸楚也,郁悶也,憤懣也,惆悵也;苦者,悲苦也,貧苦也,疾苦也,家國不幸也;辣者,辛辣也,詬社會之弊病,諷世俗之冷暖也。由此觀之,陶淵明對飲酒有著深層次的理解,以此態(tài)度為詩,其詩境界必然自高常人一籌。
題中詩句出自陶詩《蠟日》,意謂我的歌唱得到你的肯定和贊揚,酒中的愜意何其多。愜意者,快意也,合意也,合己之情趣,飲酒之益也。何適多,即《蠟日》中的“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意謂飲酒的情趣,飲酒之益處,多得用語言難以表達,即酒中的深味多多。
酒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潛雖然酷愛飲酒,但與那些豪飲者、狂飲者不同,他能飲出酒中任真之趣,即歸樸反真之境界。陶詩中“酒中有真味”之真,就是“任真”之真,亦即自然。《老子》云:“道法自然”?!肚f子·漁父》篇亦云:“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又云:“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fā)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真,飲酒則歡樂”。故酒中趣正是任真地酣暢所得的“真”的境界,所得的歡樂。因此飲酒的趣味也即寄托于飲酒的本身。陶淵明之涉酒詩,就是將自己飲酒中所體悟到的真理,所得的境界,以及所得的歡樂,寫于詩中。就充滿“任真”之趣。其中《連雨獨飲》可視為杰出代表。“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意謂嘗試著唱一點,種種思慮便成遙遠;再喝一壺,記憶中消失了蒼天。天何嘗離開了此處?聽任自然,便無物可以優(yōu)先。流露出強烈的飲酒忘情、任真無先的思想。這既是一種最佳境界,也是一種信念,詩人為此堅守終生:“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連雨獨飲》)?詩人說他自從抱定任真的信念,勤勉從事已經(jīng)四十年。形骸雖然久經(jīng)遷化,任真之心仍在,還有什么憂傷可言?因此在其涉酒詩中無不體現(xiàn)出聽任自然的“真”的境界。如:“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飲酒二十首》之十四)。再如:“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飲酒二十首》之七)。在這里詩人借飲酒表明心跡,享受純真的境界,達到形神相親的勝地。詩人所向往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二十首》之五)。詩中呈現(xiàn)的是真純自然之景象,其中人與自然,鳥與自然,皆能和諧相處,均享自由,無邦國之戰(zhàn),無勢利之爭。這里面包蘊著自然界之真諦,生活之真諦,哲理深奧,非沉思定氣摒棄功利者所能領悟。即使賢達者雖能領悟“真”境的魅力,卻對其中豐富的內(nèi)涵,想要辨析卻無法用語言表達。為了追求人類真純之心,陶淵明在其涉酒詩中批判那些違背人類真性的世俗偏見:“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飲酒二十首》之三)。意謂千百年來道德淪喪,人人都在隱蔽真情。其所以如此,詩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乃世俗私欲在作怪:“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飲酒二十首》之十五)。看來,如果不拋棄貧富貴賤的思慮,違背了樸素的襟抱才真是可惜。人處飲酒之中,忘物忘我,忘掉世情,真情自暴。人人如此,社會和諧,人和國寧,豈不美哉!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在陶淵明看來,飲酒能怡人情,使人快樂。詩人說他“揮茲一觴,陶然自樂”(《時運》)。喝一杯美酒,就能陶醉在快樂之中。這是因為酒能滿足他的情懷:“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已酉歲九月九日》)。拿什么能滿足我的情懷,只要喝一杯濁酒,就能自我陶醉。可見飲酒就是享受快樂生活,而享受快樂生活正是人類及詩人所企求的:“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諸人同游周家墓柏下》)?!疤釅負岷?,遠望時復為”(《飲酒二十首》之八)。詩人唱著美妙的歌曲,喝著能開芳顏的綠酒。提著酒壺來到柏樹下,撫枝遠望,欣賞大自然賜給人類的優(yōu)美風光。這既是飲酒賜給詩人的快樂,又是詩人在享受飲酒的快樂生活。類似這樣的涉酒詩,在陶詩中還有許多,如“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答龐參軍并序》)。有酒就有快樂,既如此何樂而不飲呢:“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飲酒二十首》之一)。意謂快給我一觴美酒,讓我喝個痛快?!昂觥弊脂F(xiàn)其飲酒之情切,“歡”字見其飲酒之樂狀。總之,在陶淵明看來,酒是生活,酒是快樂,飲酒就是享受生活,就是享受快樂。
酒能祛百慮,菊能制頹齡。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朝政腐敗,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詩人身處斯境,深遭政禍、戰(zhàn)禍、饑荒、火災、多子等多種災難的侵襲,凄楚酸苦之事甚多,不排除這些就難以活命,苦于沒有良方,只有借酒排遣,因為“酒能祛百慮,菊能制頹齡”(《九月閑居并序》)。只有美酒才能驅(qū)除心中的種種憂慮,只有菊花才能使人益壽延年。在詩人眼里,酒是消除種種憂慮的靈丹妙藥。失意時以酒解悶:“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雜詩十二首》之八)。世人皆能發(fā)揮自己之所長,自己拙于謀生手段,向誰理論都無用,只好陶然一杯化之。用酒安慰愁懷的還有《還舊居》詩。這首詩從表面看似乎是寫因環(huán)境、體衰而悲慨,但如果聯(lián)系“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十二首》之五)來看,那就會令人感到陶淵明可能有更多而未明言的悲哀,這在《還舊居》最后兩句“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中就有所透露。陶淵明有五子,都與其之期望甚遠:“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shù)。雍瑞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責子》)。詩人對此既感痛心,又感失望,表現(xiàn)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責子》)。詩人失望地說:假如天命果真注定我這五個兒子就是這樣,那我只好痛飲杯子之酒了??磥碛镁茲渤钸@一招在生活中還挺有用的:“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游斜川》)。意謂它不管你有多少憂愁,那怕是千古以來的憂愁,只要進入醉鄉(xiāng),就會忘記世間一切煩惱。由此可見,飲酒可化百憂千愁,使人胸襟頓時豁朗起來。
酒增友誼佳,其樂也融融。陶淵明在官在隱,結(jié)識了一批友人,如龐主簿、鄧治中、羊長史、殷晉安等。其中有志同道合者,亦有隱仕殊途者。但他們的共同之處,多是清官廉吏,品質(zhì)高尚,為人正直,頗有思致之人。淵明敬之,與其結(jié)友。與其相處,求同存異。與其飲酒,增進友誼。友人不在身邊,他便思念不已:“伊余懷人,欣德孜孜。我有旨酒,與汝樂之。乃陳好言,乃著新詩。一日不見,如何不思”(《答龐參軍并序》)?僅一日不見,就思成這樣,要是長期不見,說不定還會想“瘋”呢?足見重友之心乃何等深厚。因此,對友人的造訪就看得更重,來前定要作精心準備。正如他在《停云》詩序中所說的那樣:“《停云》,思親友也,罇湛新醪,園列初榮。愿言不從,嘆息彌禁?!闭f得多清楚,友人要來時,酒罇里盛滿了清澄的新酒,后園里排列著綻開新花的樹木。友人不至時,不免嘆息難禁,甚至產(chǎn)生孤獨焦急之感:“有酒有酒,閑飲東窗。愿言懷人,舟車靡從”(《停云》)。意謂我有的是酒,只是沒有友人來飲。自己只好在東窗之下閑飲。退而又想到友人不至的原因,是否乘坐的舟車出了問題,是車兒難走呢,還是船兒難航,這里有關愛備至之情,而無埋怨責備之心。路遇友人,未言先醉:“出門萬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擬古九首》之一)。以酒反襯友情,友情勝過美酒,表示愿與友人共享快樂:“我有旨酒,與汝樂之”(《答龐參軍并序》)。待賓時態(tài)度殷勤:“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游斜川并序》)。宴會上主人提著美酒接待友人,斟滿酒在友人間傳遞,又互相勸酬:“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形影神并序·形贈影》)。席間大家敞開心扉,坦露真言:“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詠二疏》)。老友歡聚一堂,邊飲邊聊,奇聞趣事、農(nóng)耕生活、歸隱樂趣、身邊瑣事,盡在其中。酒酣耳熱,興致更濃:“放歡一遇,既醉還休”(《酬丁柴?!?。今天遇到如此開懷的歡樂,不喝個痛快且不回返。開懷痛飲,不覺醉矣:“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飲酒二十首》之十四)。酒醉失態(tài),七嘴八舌,語無倫次,斟酒亦失上下章法,完全進入忘我忘物的真純境界,這正是那些追逐名利之徒所不能理解的“酒中有深味”。友人要別,以酒送行:“送爾于路,銜觴無欣”(《答龐參軍并序》)這與“我有旨酒,與汝樂之”形成鮮明的對照。友人來之,奉美酒與其同樂;友人別之,舉酒杯而無興,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誼。
傾壺絕馀瀝,窺灶不見煙。陶淵明在其涉酒詩中還以酒為意象,反映自己生活之清貧,味之甚為悽苦。陶淵明雖酷愛飲酒,但常常因家貧無酒可飲:“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蟻,何時更能嘗”(《擬挽歌辭三首》之二)。魏晉時期,酒非奢侈品,家家釀酒,已司空見慣。無酒可飲乃家貧無力釀酒也?!白釉菩允染?,家貧無由得”(《飲酒二十首》之十八),便是對此最好的詮釋。揚雄的“性嗜酒”,“無由得”,與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的情境,何其相似,可見詩人是借揚雄的家貧無酒可飲,比況自己貧困無法得酒而飲,這從“傾壺斷余瀝,窺灶不見煙”(《詠貧士七首》之二),亦可得到印證。酒壺里沒有一滴酒,灶口看不見做飯的炊煙,可見陶淵明已經(jīng)窮愁潦倒到斷酒斷炊的地步。無酒可飲,對一個尚酒愛酒的人來說,簡直是個侮辱:“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九日閑居并序》)。酒杯積灰,說明詩人斷酒已久。酒樽都知以空為恥,何況人乎?猶如寒菊空自開放,讓人不好意思。這就藝述地再現(xiàn)了陶淵明貧困窘迫生活的苦狀,亦是東晉時期人民貧窮生活的真實寫照。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聞名。借酒刺世,詬社會之弊端,諷人情之冷暖,亦是陶淵明涉酒詩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他在《飲酒二十首》之三中說:“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飲,但顧世聞名”。意謂千年以來道德淪喪,人人都在隱蔽真情。有酒不肯去喝,只擔心他在世上的虛名。這顯然是諷刺世人隱蔽真情,不務實際,只重虛名。殊不知人們常常被世俗言論所欺騙:“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飲酒二十首》之十二)。這顯然又是對當時虛偽社會的否定。陶淵明晚年寫過一首《述酒》詩,明為述酒,實為諷世之作。詩中對晉宋易代前后的動亂實作了真實的反映。對易代頻繁、弒君篡位、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等重大問題,都作了深刻的揭露,并給予辛辣的嘲諷。故《述酒》詩既是一首刺世之作,又是一首史詩,為我國文學史上優(yōu)秀的史詩絕唱。
綜上可知,陶淵明涉酒詩中的酸辣苦甜之味,實為人情味、政治味、社會味之體現(xiàn)。三味合一,就廣泛地多角度地反映了晉宋易代前后的社會現(xiàn)實,再現(xiàn)了當時的生活面貌和時代風貌,展現(xiàn)了東晉以來的風土人情和思想道德特征,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就藝術(shù)而言,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以酒為意象,或寄托、或比喻、或描寫,使其極具哲理性和形象性。時而畫龍點睛,意味悠長。二是酒與詩歌相融,酒與生活相融。酒是生活,生活即酒;享受飲酒,就是享受生活。詩酒交融,如開水煮鹽,陶淵明不愧為中國文學史上詩酒交融第一人。
[1]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M]. 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2] 中國酒經(jīng).[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王耀輝]
On the Flavor of Tao Yuanming’s poems related to Liquor
ZHANGRuo-xi
(ShaansiXuegianNormd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Tao Yuanming’s poems related to liquor present a unique characteristic. After scrutiny, the author senses the deep flavor of those poems. Superficially, they reflect the sweets and bitters of life; while in deep sense, they mirror humanity, politics and society. Tao Yuanming’s skillful writing integrated liquor in his poems; they perfectly exhibi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quor and poems, liquor and life, and liquor and times, which enjoy great cognitive and artistic value.
Tao Yuanming; poems related toliquor; taking liquor as a symbol; humanity; politics; society
2016-11-16;
2016-11-31
張若晞,男,山西聞喜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學、古漢語。
■文學·藝術(shù)研究
I206.21.4
A
2095-770X(2016)12-00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