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健宇 李 凌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
非關聯(lián)性正負強化條件對迷信行為習得的影響差異
郝健宇 李 凌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
迷信行為對社會、個人生活都有著重要影響。對迷信行為的產(chǎn)生機制進行詳細的研究,對現(xiàn)實生活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兩個實驗探究了非關聯(lián)性的正負強化條件對于迷信行為習得的影響差異。在第一個實驗中,72名參與者被指導通過指定反應鍵去完成圖片任務,正強化條件組的任務是使令人愉悅的圖片(IAPS)盡可能多地出現(xiàn)在屏幕上并保持圖片盡可能長時間地顯示。負強化條件組的任務則是使令人厭惡的圖片(IAPS)盡可能少地出現(xiàn)在屏幕上并盡可能快地使其從屏幕上消失。第二個實驗是音樂操作實驗,在第一個實驗的基礎上改變了刺激持續(xù)時間。本研究同時考察了刺激固定間隔時間對迷信行為習得的影響,發(fā)現(xiàn)間隔時間和強化條件有交互作用。結果顯示,負強化條件下參與者更容易產(chǎn)生控制幻覺,并且相對于較短的間隔時間,較長的時間間隔條件下負強化條件組和正強化條件組的差異會更大?;谶@樣的結果,我們可以更加準確地預測迷信行為的發(fā)生,并充分制定干預、教育方案對大眾進行影響。
大眾教育;迷信行為;控制幻覺;非關聯(lián)性強化
迷信行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Peckham, & Bhagwat, 1993)。但迷信行為內(nèi)部也有所不同,有的為了追求積極的結果,有的為了避免消極的結果。與此同時,迷信行為也具有現(xiàn)實的兩面性,可能帶來積極的結果,也可能會對人們造成傷害 (Phillips,2001)。迷信行為對教育也有巨大的影響。學校的道德教育希望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道德觀,同時希望引導學生道德行為的發(fā)生,提高其道德行為的層次和頻率。而迷信的觀念對上述目標的實現(xiàn)會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就道德行為的形成而言,迷信不論對在校學生,還是社會大眾,都有相當不利的影響。如加藤惠格(1975)發(fā)現(xiàn),由于火馬年女嬰不吉的迷信,1966年日本出現(xiàn)了女嬰死亡率異常升高的情況。對迷信行為的產(chǎn)生機制進行了解可以使我們有針對性地干預、引導人們正確地面對和處理生活中的迷信事件,增強自身對迷信觀念的抵制能力,避免因迷信而造成對自身和他人的侵害,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覺悟?,F(xiàn)在,心理學領域?qū)τ诿孕判袨榈慕忉?,頗具影響力的是行為主義觀點和認知主義觀點。
行為主義認為迷信是因為強化物的偶然強化,從頻率或者強度上有所增長的行為(Aeschleman, Rosen, & Williams, 2003)。這便是斯金納(Skinner,1948)提出的強化物—反應的偶然聯(lián)結理論(accidental reinforcer-response pairings account)。斯金納的理論逐漸被看作解釋迷信行為產(chǎn)生機制的重要理論(Domjan, 1998; Vyse, 1997)。后來,這些解釋甚至被推廣到疾病治療領域。當個體的某種疾病痊愈以后,治療期間的任何治療方法都可能會被強化,不論醫(yī)生還是患者都可能會在這個期間產(chǎn)生迷信觀念,并可能會相信一些并沒有實際效果的治療方法。這也是人們相信文化、習俗、儀式類的治療方法的作用的原因之一。在心理治療中,這種現(xiàn)象同樣存在 (Keith, & Mac, 1968)。但之后一些實驗發(fā)現(xiàn)了該理論不能解釋的現(xiàn)象(Staddon, & Simmelhag, 1971; Ono, 1987),這些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行為和強化物之間不斷產(chǎn)生聯(lián)系,但依然只有很少的對象產(chǎn)生了迷信反應。這些研究者因而對偶然聯(lián)結產(chǎn)生迷信行為的效果產(chǎn)生了懷疑。
雖然有一些研究挑戰(zhàn)了斯金納的理論,但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這些研究所報告的對象并沒有對迷信行為進行很好的區(qū)分和合理的解釋、分析(Aeschleman et al., 2003)。他們認為迷信行為分為正負強化條件兩種生成環(huán)境,生活中大多數(shù)被列舉出來當作典型迷信行為來分析的事件,都是與負強化物聯(lián)系的(蹇璐亦, 2006)。而那些質(zhì)疑斯金納理論的研究關注的大多是正強化條件下的迷信行為,所以它們觀察到的迷信行為較少是正常的。這并不能代表偶然聯(lián)結理論失效了。Aeschleman等人 (2003) 對此進行了研究并驗證了上述觀點。此后,未有研究者對此結果進行可再現(xiàn)性的研究。John Loannidis(2015)發(fā)現(xiàn),很多研究發(fā)表之后都未有其他研究者進行驗證性研究,且在選取的100項研究中,有60多項站不住腳。因此對前人研究進行可重復性驗證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本研究使用正負性圖片和音樂給被試帶來真實的正負性刺激,并相應地要求他們趨近或躲避這些刺激,這能營造不同的強化條件并進一步增加Aeschleman等人(2003)的結論的信效度。
認知心理學將迷信行為的含義推廣為控制幻覺(Presson & Benassi, 1996),即個體感覺自己能夠控制一個實際上并不能控制的事件。自Langer(1975)第一次提出控制幻覺之后,后續(xù)研究者陸續(xù)建立了控制啟發(fā)式理論和調(diào)節(jié)定向理論??刂茊l(fā)式理論認為事件結果發(fā)生概率越高,個體越易產(chǎn)生控制幻覺(陳雪玲, 徐富明, 劉騰飛, 蔣多, & 張軍偉, 2010)。但是,有學者認為(Alloy, & Abramson, 1979)該理論中的成功概率因素會使得某些現(xiàn)象不適用此模型。例如當結果概率為50%隨機出現(xiàn)時,許多個體依然產(chǎn)生控制幻覺。因此,該理論忽視了結果是作為正強化物還是作為負強化物之間的區(qū)別。研究者需要意識到,在結果發(fā)生概率一定的時候,因為結果的性質(zhì)不同,可能也會使得控制幻覺水平不同。Higgins(2000)的調(diào)節(jié)定向理論認為,促進定向使得主體對積極結果更加敏感,而預防定向則使得主體對消極結果更加敏感。Langens (2007)所設計的沙漠游戲也驗證了調(diào)節(jié)定向理論在控制幻覺產(chǎn)生過程中的確有一定解釋力,而沙漠游戲與Aeschleman等人(2003)所設置的正負強化條件極為相似,唯一不同在于強化條件有強化物,而調(diào)節(jié)定向則在于操縱被試的動機與注意傾向。該理論認為人們對趨向“積極”更加敏感。而Aeschleman等人的研究結果則表明人們可能對躲避“消極”更加敏感,因而我們需要探究人們在天性上究竟對趨向“積極”更敏感還是對躲避“消極”更敏感。
斯金納的理論強調(diào)了客觀事件對人們產(chǎn)生控制幻覺的影響,卻忽視了人們對事件的主觀加工。假如個體像計算機一樣嚴格根據(jù)客觀事件進行運算,則不大可能產(chǎn)生控制幻覺,因而強化物—反應的偶然聯(lián)結理論天然具有一定的不足??刂茊l(fā)式理論則考慮了人的意圖,在行為與結果的聯(lián)系上,也考慮到了人與事件的熟悉度及卷入程度,且將客觀事件加工因素歸納為“成功的概率”。但該理論在這個因素上遭遇了困境,因為這個因素也遇到了過于強調(diào)客觀事件運算的問題。針對控制啟發(fā)式理論的不足,研究者提出了調(diào)節(jié)定向理論,而其“定向”中的積極向或消極向究竟哪方占優(yōu),則需要進一步的證據(jù)證明。未來可能需要一個更加整合的理論對控制幻覺的產(chǎn)生機制進行解釋,下面的實驗將對此做初步探索。
根據(jù)前人研究,將刺激呈現(xiàn)時間定為3s。經(jīng)過固定間隔時間后(6s或2min),刺激將會再次出現(xiàn),并依然維持3s,不斷循環(huán),直到實驗結束。實驗時間長度設置為15min。
(一)方法
1.參與者
華東師大學生72名,年齡20.6±1.4歲,其中男性30人,女性42人,均無宗教信仰。
2.實驗儀器和材料
儀器:計算機及E-prime軟件。
材料:10張讓人感覺愉悅的圖片和10張令人感覺反感的圖片(取自IAPS,正負性圖片根據(jù)IAPS評級采取具有相同喚醒水平的圖片)。
3.實驗程序
72名參與者被隨機、平均分配到4組中的某一組:正強化條件(間隔6s)組、正強化條件(間隔2min)組、負強化條件(間隔6s)組、負強化條件(間隔2min)組。正強化條件下的參與者會被告知以下指導語:“你的任務是使圖片盡可能多地出現(xiàn)在屏幕上,同時,圖片出現(xiàn)后,保持該圖片盡可能長時間地在屏幕上保持顯示而不消失。這項任務將通過你操作面前的鍵盤上指定的6個鍵來實現(xiàn),使用這6個鍵嘗試找出完成上述任務的方法或序列。如果你明白了自己的任務,請告訴主試?!?/p>
而被分配在了負強化條件組的參與者被告知以下指導語:“你的任務是使圖片盡可能少地出現(xiàn)在屏幕上,同時,圖片出現(xiàn)后,盡可能快地使其在屏幕上消失。這項任務將通過你操作面前的鍵盤上指定的6個鍵來實現(xiàn),使用這6個鍵嘗試找出完成上述任務的方法或序列。如果你明白了自己的任務,請告訴主試?!?/p>
所有的參與者在被告知指導語后會被要求重復一遍實驗要求和自身任務,當主試判斷參與者完全理解了自己的實驗任務后,會開始一個30s長度的練習階段,在這個階段結束后,才會允許15min部分的正式開始。實驗中,這指定的六個鍵為數(shù)字1—6。每個組對應的10張圖片都是隨機出現(xiàn)的。強化刺激出現(xiàn)的固定間隔時間獨立于參與者的反應和回復之外,不依賴于固定間隔強化時間表以外的任何因素。
15min實驗部分結束后,立即與參與者進行溝通,他們將被詢問以下兩個問題:
(1)對你操縱和控制圖片(使圖片盡可能多地出現(xiàn)在屏幕上并保持該圖片盡可能長時間地在屏幕上保持顯示而不消失)的能力進行評價和評分,在以下7點量表內(nèi)進行評價(1:從沒有成功操縱過圖片;4:有一半的可能或者時間成功操縱過圖片;7:總是能成功操縱圖片)。
或者:
對你操縱和控制圖片(使圖片盡可能少地出現(xiàn)在屏幕上并使該圖片盡可能快地從屏幕上消失)的能力進行評價和評分,在以下7點量表內(nèi)進行評價(1:從沒有成功操縱過圖片;4:有一半的可能或者時間成功操縱過圖片;7:總是能成功操縱圖片)。
(2)你對自己在實驗中找到的操縱和控制圖片的方法或者序列(使圖片盡可能多地出現(xiàn)在屏幕上并保持該圖片盡可能長地在屏幕上保持顯示而不消失)有多大的自信程度,在以下7點量表內(nèi)進行評價(1:毫無自信;4:有50%的自信;7:非常自信)。
或者:
你對自己在實驗中找到的操縱和控制圖片的方法或者序列(使圖片盡可能少地出現(xiàn)在屏幕上并使該圖片盡可能快地從屏幕上消失)有多大的自信程度,在以下7點量表內(nèi)進行評價(1:毫無自信;4:有50%的自信;7:非常自信)。
(二)結果和討論
1.控制能力和控制方法自信度
表1 實驗一控制能力及控制方法自信度結果
2.結果分析
圖1和圖2的結果如上,將這些數(shù)據(jù)在α=0.05的水平上進行2×2方差分析。先對圖1的控制能力評分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強化類型有顯著主效應,F(xiàn)(1,68)=56.68,P<0.05(Partical=.686),固定間隔時間也有顯著主效應,F(xiàn)(1,68)=6.69,P<0.05(Partical=.191),但是兩個自變量之間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F(xiàn)(1.68)=3.13,P>0.05(Partical=.108)。其中負強化2min組的控制能力評分顯著高于正強化6s組,t(34)=6.76,P<0.05;顯著高于負強化6s組,t(34)=2.90,P<0.05;極其顯著高于正強化2min組,t(34)=7.43,P<0.01。
圖1 強化條件與固定間隔時間交互作用圖(控制能力)注:誤差線指示每個數(shù)據(jù)點的誤差( 或不確定性) 范圍,顯示潛在的誤差或相對于系列中每個數(shù)據(jù)標志的不確定程度, 以更加準確的方式呈現(xiàn)數(shù)據(jù)。本文中的誤差線范圍為一個標準差。
圖2 強化條件與固定間隔時間交互作用圖(控制方法自信度)
對圖2的控制方法自信度進行α=0.05的2×2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強化類型有顯著主效應,F(xiàn)(1,68)=81.35,P<0.05 (Partical=.701),固定間隔時間有顯著主效應,F(xiàn)(1,68)=4.64,P<0.05(Partical=.154),但是兩個自變量之間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F(xiàn)(1.68)=2.14,P>0.05(Partical=.076)。其中負強化2min組的控制方法自信度評分顯著高于正強化6 s組,t(34)=7.43,P<0.05;顯著高于負強化6s組,t(34)=2.12,P<0.05;極其顯著高于正強化2min組,t(34)=8.42,P<0.01。
實驗一的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負強化條件下更容易滋生迷信行為,而且在較長的時間間隔條件下,負強化條件迷信行為會產(chǎn)生得更多。
3.結果討論
主試在實驗結束后與參與者討論實驗過程中的感受,有大部分參與者詢問控制圖片的機制和具體序列,因此可以認為在這個實驗條件下,實驗成功喚起了參與者的控制幻覺。但是依然有個別被試表示不確定,認為主試在欺騙自己。
出于這個結果,實驗者根據(jù)參與者的談話內(nèi)容,認為參與者的欺騙假設主要來源于他們感覺到呈現(xiàn)時間是差不多的。在自然條件下,各種強化物的出現(xiàn)并不是定時的,不僅間隔時間是隨機的,持續(xù)時間也是隨機的。因此我們再進行下面的實驗,以期還原自然環(huán)境下的迷信行為習得過程。
此實驗采取音樂作為強化物。同時,強化物每次出現(xiàn)的持續(xù)時間將不再固定,而是在數(shù)個時間點上隨機選取。實驗進行前,實驗者在華東師大隨機選取了16個參與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聆聽正負強化組的實驗材料(強化物),并用Watson心境量表對他們進行前后測,發(fā)現(xiàn)音樂材料有效。
本實驗刺激呈現(xiàn)時間被定為3s、4s、5s、6s、7s這5個時間長度,經(jīng)過固定間隔時間后(6s或2min),刺激將會再次出現(xiàn),不斷循環(huán),直到實驗結束。實驗時間長度設置為15min。
(一)方法
1. 參與者
華東師大學生80名,年齡20.8±2.1歲,其中男性33人,女性47人,均無宗教信仰。
2.實驗儀器和材料
儀器:計算機及E-prime軟件
材料:5段讓人感覺愉悅的音樂和5段令人感覺反感的音樂,令人感覺愉悅的音樂采自歌曲everythingatonce,從中隨機挑選5個片段,分別編輯成3s、4s、5s、6s、7s時長的音樂片段。而令人反感的音樂來自泡沫摩擦的聲音,時長也為上述5個時間長度。
3. 實驗程序
80名參與者被隨機、平均分配到4組中的某一組:正強化條件(間隔6s)組、正強化條件(間隔2min)組、負強化條件(間隔6s)組、負強化條件(間隔2 min)組。在這個15 min的實驗部分開始之前,正強化條件下的參與者會被告知以下指導語:“你的任務是使音樂盡可能多次數(shù)地出現(xiàn),同時,音樂出現(xiàn)后,保持該音樂盡可能長時間地演奏而不消失。這項任務將通過你操作面前的鍵盤上指定的6個鍵來實現(xiàn),使用這6個鍵嘗試找出完成上述任務的方法或序列。如果你明白了自己的任務,請告訴主試?!?/p>
而被分配在了負強化條件組的參與者會被告知以下指導語:“你的任務是使音樂盡可能少次數(shù)地出現(xiàn),同時,音樂出現(xiàn)后,盡可能快地使其消失而不演奏。這項任務將通過你操作面前的鍵盤上指定的6個鍵來實現(xiàn),使用這6個鍵嘗試找出完成上述任務的方法或序列。如果你明白了自己的任務,請告訴主試?!?/p>
所有的參與者在被告知指導語后會被要求重復一遍實驗要求和自身任務,當主試判斷參與者完全理解了自己的實驗任務后,會開始一個30s長度的練習階段,在這個階段結束后,才會允許15min部分的正式開始。實驗中,這指定的6個鍵為數(shù)字1—6。每個組對應的5種時長的音樂都是隨機出現(xiàn)的。刺激出現(xiàn)的固定間隔時間獨立于參與者的反應和回復之外,不依賴于固定間隔強化時間表以外的任何因素。
15min實驗部分結束后,立即與參與者進行溝通,他們將被詢問以下兩個問題:
(1)對你操縱和控制音樂(使音樂盡可能多次數(shù)地出現(xiàn)并保持該音樂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演奏而不消失)的能力進行評價和評分,在以下7點量表內(nèi)進行評價(1:從沒有成功操縱過音樂;4:有一半的可能或者時間成功操作過音樂;7:總是能成功操作音樂)。
或者:
對你操縱和控制音樂(使音樂盡可能少次數(shù)地出現(xiàn)在并使該音樂盡可能快地消失而不演奏)的能力進行評價和評分,在以下7點量表內(nèi)進行評價(1:從沒有成功操縱過音樂;4:有一半的可能或者時間成功操作過音樂;7:總是能成功操作音樂)。
(2)你對自己在實驗中找到的操縱和控制音樂的方法或者序列(使音樂盡可能多次數(shù)地出現(xiàn)并保持該音樂盡可能長時間地演奏而不消失)有多大的自信程度,在以下7點量表內(nèi)進行評價(1:毫無自信;4:有50%的自信;7:非常自信)。
或者:
你對自己在實驗中找到的操縱和控制音樂的方法或者序列(使音樂盡可能少次數(shù)地出現(xiàn)并使該音樂盡可能快地消失而不演奏)有多大的自信程度,在以下7點量表內(nèi)進行評價(1:毫無自信;4:有50%的自信;7:非常自信)。
(二) 結果和討論
1.控制能力和控制方法自信度
表2 實驗二控制能力及控制方法自信度結果
2.結果分析
圖3 強化條件與固定間隔時間交互作用圖(控制能力)
圖4 強化條件與固定間隔時間交互作用圖(控制方法自信度)
表1的結果如上,將這些數(shù)據(jù)在α=0.05的水平上進行2×2方差分析。先對控制能力評分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強化類型有顯著主效應,F(xiàn)(1,76)=60.15,P<0.05(Partical=.711),固定間隔時間也有顯著主效應,F(xiàn)(1,76)=10.44,P<0.05(Partical=.289),兩個自變量之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F(xiàn)(1.76)=12.51,P<0.05(Partical=.377)。其中負強化2min組的控制能力評分顯著高于正強化6s組,t(38)=8.32,P<0.05;顯著高于負強化6s組,t(38)=4.31,P<0.05;極其顯著高于正強化2min組,t(38)=9.97,P <0.01。
對表1的控制方法自信度進行α=0.05的2×2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強化類型有顯著主效應,F(xiàn)(1,76)=84.51,P<0.05(Partical=.753),固定間隔時間有顯著主效應,F(xiàn)(1,76)=21.53,P<0.05(Partical=.456),兩個自變量之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F(xiàn)(1.76)=20.62,P<0.05(Partical=.417)。其中負強化2min組的控制方法自信度評分顯著高于正強化6s組,t(38)=8.16,P<0.05;顯著高于負強化6s組,t(38)=5.06,P<0.05;極其顯著高于正強化2min組,t(38)=8.63, P <0.01。
實驗二的數(shù)據(jù)結果支持了實驗一的結果:負強化條件下更容易滋生迷信行為,而且在較長的時間間隔條件下,負強化條件下迷信行為會得到強化。
3.結果討論
這種區(qū)別于實驗一的情景,讓實驗更有能力暴露出人們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習得迷信行為的特點和過程。實驗結果不僅延續(xù)了實驗一的結果,更是得到了強化類型和間隔時間存在交互作用的結論。
實驗結果顯示,相比于正強化條件,負強化條件更有利于迷信行為的產(chǎn)生,而間隔時間較長時,這個差異會更加明顯(實驗一),甚至強化條件和間隔時間會有交互作用(實驗二)。而實驗結果和生活中的現(xiàn)象也是符合的 (Poggie, & Gersuny, 1972)。
本研究驗證了Aeschleman等人之前研究的可重復性,支持Aeschleman等人關于強化物—反應的偶然聯(lián)結理論的辯護。實際上,Aeschleman et al. (2003)的研究采用了“good”、“bad”這種刺激形式,這僅僅為視覺語義刺激,因而采用造成正負性刺激的圖片和聲音刺激,能在多種刺激下驗證其研究結論的正確性??刂茊l(fā)式理論中關于結果出現(xiàn)概率的因素忽略了結果的強化物性質(zhì)(正、負強化物)對控制幻覺產(chǎn)生所造成的影響,而在此實驗設計中,兩種強化條件下結果出現(xiàn)的概率和次數(shù)將是一樣的。結果顯示,正負強化條件下被試的控制幻覺程度不一樣,這補充了控制啟發(fā)式理論關于控制幻覺的解釋。Langens(2007)為了驗證調(diào)節(jié)定向理論所做的沙漠游戲研究證實了促進定向與預防定向會對控制幻覺的習得產(chǎn)生不同影響,得出促進定向更有利于被試產(chǎn)生控制幻覺的結論,而本實驗發(fā)現(xiàn)負強化條件下被試更易產(chǎn)生控制幻覺,這似乎意味著人們對躲避“消極”似乎更加敏感。
實驗結果表明,正負強化條件下的強化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在實驗一中的負強化(6s)組,被試的任務是使圖片消失,而圖片消失時間是6s;對于正強化(6s)組,被試的任務是使圖片呈現(xiàn),但圖片的呈現(xiàn)時間僅有3s。從實驗一中的負強化(6s)組和負強化(2 min)組的結果就可以看出來,后一組的圖片消失時間是2min,因而其控制幻覺比前一組要高。這似乎表明是強化程度而不是強化類型影響到控制幻覺形成的程度,但反觀正強化組,正強化(6s)的控制幻覺與正強化(2min)組之間并無顯著差異,因而不能認為是強化程度影響了控制幻覺的形成。
除了強化類型與程度,個體間的差異也會影響控制幻覺的產(chǎn)生水平。如個體對超自然的信仰越高,其控制幻覺也越高(Goodman, & Irwin, 2006)??刂苹糜X水平的群體差異也很明顯,如處于主導群體中的成員更傾向于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未來(Guinote, Brown, & Fiske, 2006)。這些因素都造成了個體間的差異,這似乎說明了控制幻覺形成過程的復雜性有待進一步發(fā)掘。未來可能有更多的研究會發(fā)現(xiàn)其他影響控制幻覺的因素。
迷信行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深入影響社會生活和學校的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社會大眾,我們可以進行迷信行為產(chǎn)生原因的科普,并增加社會的活力,激發(fā)人們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感,從而減少迷信行為。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組織更有新鮮性的宣傳。上述結果顯示,人們對躲避禍事更加敏感,因而在面對大地震或其他災害出現(xiàn)或者有出現(xiàn)可能時,我們能夠預測人們會因恐懼產(chǎn)生比平時更多的迷信行為,此刻就更需要權威和公關團隊對人們施加影響,引導人們平復心情,找回自我控制感并提出應對方案。人們在做決策時(如商人的投資決策),要注意間隔時間的影響。獲益間隔時間越短,商人越易產(chǎn)生迷信行為,這時要注意總結投資成功的主客觀原因,而不能將原因歸于其他不相干事物而產(chǎn)生控制幻覺。
恩格斯認為認識客觀自然規(guī)律就可以發(fā)展人的自由,而自由與道德評價相聯(lián)系。對迷信本身的認識就是對抗迷信最有效的方法,我們要讓學生知道迷信行為的危害,同時用引導分析的策略告知他們迷信思想和行為的產(chǎn)生原因,以使他們對迷信有更加客觀的認識。除此以外,根據(jù)研究結果,在學生面臨困境時,我們更應當對其進行社會支持和道德教育,讓其不至于在負性刺激環(huán)境中滋生迷信。盡可能消除學生的迷信觀念,就會減少因迷信而產(chǎn)生相關非道德行為的可能性,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
未來可以建立一個標準化的音樂庫,在材料廣泛和多樣的前提下,進行大樣本實驗,這能夠平衡掉實驗材料帶來的誤差。此外,我們可以研究兩種強化條件下的刺激出現(xiàn)間隔時間與控制幻覺的函數(shù)關系,探討迷信習得的精細過程。對迷信的進一步研究和認識,有助于我們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
陳雪玲, 徐富明, 劉騰飛, 蔣多, & 張軍偉. (2010). 控制幻覺的研究方法、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心理科學進展,18, 800-809.
蹇璐亦. (2006). 迷信行為的心理學分析.社會心理科學,2, 120-122.
王淑娟, & 李朝旭. (2005). 迷信的信息加工機制和心理安慰功能.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6, 41-45.
Aeschleman, S. R., Rosen, C. C., & Williams, M. R. (2003). The effect of non-contingent negative and positive reinforcement operations on the acquisition of superstitious behaviors.BehaviouralProcesses, 61(1-2), 37-45.
Domjan, M. (1998).Theprinciplesoflearningandbehavior(4thed.). Pacific Grove, CA: Thomson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Phillips, D. P., Liu, G. C., Kwod, K., Jarvinen, J. R., Zhang, W., & Abramson I. S. (2001).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effect: Natural experiment on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on timing of death.BritishMedicalJournal, 323(6), 1443-1446.
Keith, & Mac, R. (1968).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DevelopmentalMedicine&ChildNeurology, 10(6), 796-796.
K. Kaku. (1975). Were girl babies sacrificed to a folk superstition in 1966 in Japan?.AnnalsofHumanBiology, 65(2), 170-174。
Langens, T. A. (2007). Regulatory focus and illusions of control.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Bulletin,33(2), 226-237.
Ono K. (1987). Superstitious behavior in humans.JournaloftheExperimentalAnalysisofBehavior,47(3), 261-271.
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 (2015). 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Science, 349(6251), acc4716.
Peckham, S. E. & Bhagwat. P. G. (1993). Number 13: unlucky/lucky for some. New Milton, Hampshire: Peckwat Publications.
Poggie, J. J. (1972). Risk and ritual: an interpretation of fishermen's folklore in a new England community.JournalofAmericanFolklore, (335), 66-72.
Presson, P. K., & Benassi, V. A. (1996). Illusion of control: a meta-analytic review.JournalofSocialBehavior&Personality, 11(3), 493-510.
Shettleworth, S. J. (1975). Reinforce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in golden hamsters: hunger, environment, and food reinforcement.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AnimalBehaviorProcesses, (1), 56-87.
Skinner, B. F. (1948). 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 38(2), 168.
Stanovich, K. E. (2003).HowtoThinkStraightAboutPsychology(7thed.). Boston: Allyn & Bacon.
Staddon, J. E. R., & Simmelhag, V. L. (1970). The superstition experiment: a re-examination of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principles of adaptive behavior.PsychologicalReview,78, 3-43.
Vyse, S. A. (1997).Believinginmag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責任編輯 胡 巖)
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