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杰,陳志婷,鄭富強,苑廷剛,李愛東,林 洪
世界優(yōu)秀男子跳遠運動員起跳技術特征及其對中國男子跳遠技術發(fā)展的啟示
——以第15屆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為例
王國杰1,2,陳志婷3,鄭富強4,苑廷剛1,李愛東1,林 洪1
主要采用文獻資料調研和二維錄像解析,對2015年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跳遠決賽助跑最后2步至起跳離板瞬間的位移、速度和角度等參數進行研究。探討當前世界優(yōu)秀男子跳遠運動員踏板前準備階段及起跳環(huán)節(jié)技術特征,歸納和總結當前世界級優(yōu)秀運動員的技術特征和發(fā)展趨勢,并為我國運動員的技術改進提供參考和借鑒。研究結論:1)世界優(yōu)秀男子跳遠運動員均具備較好的助跑水平速度能力,以及起跳過程中較強的垂直速度轉化能力。雖然我國運動員具備較好的水平速度能力,但是垂直速度生成和轉化不足。2)世界優(yōu)秀男子運動員最后2步動作結構變化明顯,主要表現在倒數第2步質心下降幅度大,最后1步步長較短,擺動腿動作幅度小,踏板積極等方面,這有利于獲得垂直速度和形成良好的起跳準備姿勢。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雖然最后2步的動作結構與世界優(yōu)秀選手趨于一致,但在動作幅度和動作效果上還與世界優(yōu)秀男子運動員存在差距。3)世界優(yōu)秀男子運動員踏板和起跳動作積極,起跳過程中起跳腿退讓收縮能力強,擺動腿擺動速度快。我國運動員起跳技術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接近,但起跳能力和擺動腿擺動能力還存在差距和不足。建議:1)我國運動員在發(fā)展助跑速度的同時,應注重速度能力提高與起跳能力發(fā)展的共進性。2)對于具備良好水平速度能力的我國運動員來說,可以將加大最后2步身體質心的下降幅度以及縮短最后1步步長作為提升垂直速度的途徑。
男子;跳遠;起跳技術;世界田徑錦標賽
20世紀,我國部分優(yōu)秀教練員在遵循跳遠項目規(guī)律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運動員身體特點,在訓練實踐中總結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內容方法體系,大幅度的提高了我國男子跳遠水平,并多次在亞洲比賽中獲得獎牌,奠定了我國男子跳遠在亞洲的領銜地位。但整體成績一直在8.00 m左右浮動,并且連續(xù)性和持續(xù)性較差,運動員往往是“曇花一現”式地出現最好成績,隨后便很難再次攀登職業(yè)生涯巔峰,暴露出訓練體系的不足和缺陷。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田徑項目在訓練指導思想上采取了“走出去,引進來”的理念,優(yōu)秀運動員出國訓練,并將國外高水平教練引進中國,給我國傳統訓練思想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推動了訓練理念的革新。在新的訓練理念指導下,我國運動員技術逐漸與國際優(yōu)秀選手接軌,僅2014年我國就有7人取得8.00 m以上成績,且最好成績達到8.47 m,并逐漸形成集團優(yōu)勢;2015年5人達世界錦標賽參賽標準,參賽的3名運動員全部進入決賽,并獲得1枚銅牌,創(chuàng)造了我國男子田賽項目世界大賽進入決賽最多人次的歷史,但是成績仍與優(yōu)秀選手存在差距。因此,對當前世界以及我國優(yōu)秀男子跳遠運動員起跳技術進行研究,認清其內在機制和規(guī)律,對我國男子跳運動員備戰(zhàn)里約周期的技術調整和優(yōu)化都大有裨益。
2.1 研究對象
以2015年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跳遠決賽前5名運動員(排除3名中國運動員)和資格賽B組亨德爾森·杰夫(表1)以及2015年國內7名優(yōu)秀男子跳遠運動員(表2)為研究對象,并分別定義為:1)北京田徑世錦賽組;2)國內優(yōu)秀組。
2.2 研究方法
采用二維分段錄像解析法。在比賽現場2層看臺采用二維定點錄像法,利用1臺拍攝頻率25 Hz(解析50 field/s)的Sony DCR-TRV75E攝像機拍攝倒數第2步至起跳離地后1.5 m的技術動作,拍攝距離45 m左右,拍攝高度35 m左右,攝像機主光軸與助跑跑道方向垂直,拍攝范圍為6 m(圖1)。賽后在拍攝范圍內的助跑道中軸線上放置標定二維框架,X軸為助跑方向,Y軸為垂直方向,長度均為1.20 m(該拍攝環(huán)境與2009年柏林世界田徑錦標賽國際運動生物力學測試隊一致[27],均是在看臺上進行的俯拍)。
圖 1 拍攝現場布置圖
選取松井秀治人體模型,采用Dartfish 7.0視頻圖像快速反饋系統和Peak motous 9.0對技術錄像進行二維解析,并對原始數據進行Butterworth濾波處理,截斷頻率為6 Hz,獲取與本研究相關的技術參數。
表 1 2015年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跳遠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具體信息
注:PB為個人最好成績;SB為賽季最好成績;Q為資格賽成績,下同。
表 2 我國優(yōu)秀男子跳遠運動員具體參賽信息
注:研究方法均為二維錄像解析法,拍攝距離均在35 m左右,拍攝范圍為助跑最后2步至起跳離地后1.5 m,攝像機高度1.22 m,拍攝頻率25 Hz,解析軟件Peak motous 9.0,截止頻率6 Hz。
表 3 男子跳遠運動員助跑最后2步步長與步速參數
注:*表示①與②相比在0.05水平上具有顯著差異,**表示在0.01水平上具有顯著差異;下同。①數據源自本表1~6共6名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②數據源自2015年清華精英賽、上海鉆石聯賽、鳥巢大獎賽和北京田徑世界錦標賽我國7名優(yōu)秀跳遠運動員共16次試跳技術(二維錄像解析)報告,下同。
采用SPSS 17.0對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雙變量相關分析(n=22)并利用Excel 2007和Origin 9.0進行圖表的制作。
3.1 助跑最后2步步速與步長特征
3.1.1 最后2步步速特征研究
已有實驗研究證明,助跑速度與跳遠成績之間呈顯著性正相關關系(r=0.96),并且在所有影響跳遠成績的因素中,助跑速度所占的比重高達70%[1,6,15]。由表3可知,第15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倒數第2步、最后1步速度分別為10.70±0.27 m/s和10.42±0.24 m/s,倒數第2步速度高出我國運動員0.04 m/s,而我國運動員則在最后1步步速上高出國外運動員0.15 m/s,但均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我國運動員水平速度能力在整體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且在最后2步保持速度的能力優(yōu)于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通過相關分析發(fā)現,最后2步均速與踏板(r=0.674,P<0.01)、最大緩沖瞬間(r=0.445,P<0.05)和離板瞬間3個時相的水平速度(r=0.481,P<0.05)以及騰起初速度(r=0.526,P<0.01)和成績(r=0.575,P<0.01)均具有顯著性的正相關關系??梢哉f,良好的助跑速度是運動員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基本前提和保障,這也是我國跳遠形成集團優(yōu)勢的基本前提。
3.1.2 最后2步步長特征研究
運動員若想取得理想且有效的成績,就必須在規(guī)定的距離內達到相對較高的助跑速度,并準確無誤地踏上起跳板。但速度與準確性很難達到完美的結合與統一,在運動實踐中往往是顧此失彼,因此,運動員就必須在速度和準確性之間進行權衡,在踏板前產生一些技術結構上的變化,尤其是最后2~3步步長和質心高度的變化,以期達到最佳效果。
多數研究已經指出,最后2步步長應呈“大-小”節(jié)奏[17],認為這對獲得有益的起跳準備姿勢和加快起跳速度有利。但步長差值處于怎樣的范圍是相對合理的,目前尚無定論,國內、外主要有以下幾個范圍區(qū)間,如10~15 cm[7]、10~20 cm[2]、30~40 cm[9,10]和70 cm[20]左右。苑廷剛等人[16]在對國內、外跳出8.00 m以上的22名運動員的研究中得出,步長差值在高水平運動員之間離散程度較大,其變化范圍在3.40%~17.70%之間,但整體上有隨運動成績的提高而增大的趨勢。
表3顯示,本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最后2步步長均符合“大-小”節(jié)奏,最后2步步長差值為0.33±0.10 m(13.47%),而我國運動員步長差值則相對較小,僅為0.15±0.16 m(6.3%),與本屆世界錦標賽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運動員倒數第2步步長相對較小,而最后1步又相對較大,整體上最后2步步長趨于接近。20世紀,由于我國男子跳遠運動員助跑速度與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教練員在訓練中提出助跑最后階段應減小動作結構的變化,以一種跑向起跳板的姿態(tài)進行起跳,從而提高助跑速度利用率的訓練理念,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運動員的助跑速度,因此帶來諸如起跳準備不足、踏板準確性不高和起跳不充分等問題。通過相關分析并未發(fā)現最后2步步長差值與步速差值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r=0.281,P>0.05),換言之,較小的最后2步步長變化并沒有顯著性的減小水平速度的損失,可見傳統的訓練理念和當前的運動員的實際狀況存在一定差異。當下,我國部分優(yōu)秀男子跳遠運動員助跑速度已經接近,部分甚至超過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因此,是否可以損失部分水平速度來換取相對充分的起跳,在新時期應值得我們考慮。
3.1.3 質心高度變化特征
Graham-smith等[22]、Adrian Lees[25]、Hay等[23]對世界優(yōu)秀男子跳遠運動員的研究發(fā)現,運動員身體質心的最低點出現在踏板瞬間,認為這有利于延長垂直做功距離,加大蹬伸垂直力值。本研究發(fā)現運動員助跑最后2步身體質心下降總量與著板(r=0.434,P<0.05),最大緩沖(r=0.546,P<0.05)和離板瞬間(r=0.505,P<0.05)垂直速度呈顯著性正相關。相比之下,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平均0.10±0.02 m的下降量,低于本屆世界田徑錦標賽0.13±0.02 m的平均水平,并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在對身體質心下降量的結構分析時發(fā)現,本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倒數第2步下降量占下降總量的77.44%±2.56%,高于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的60.57%±10.20%(P<0.01)。其中,倒數第2步質心下降率與最大緩沖和離板瞬間垂直速度均呈顯著性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r=0.667、P<0.01和r=0.532、P<0.01。整體上,我國多數運動員身體質心下降較為平緩,2步節(jié)奏趨于平緩,即動作結構變化相對較小,為起跳準備不充分;相反,當前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助跑最后階段身體質心下降比較明顯,尤其是在最后1步著地瞬間身體質心高度已經達到或者接近最低點,而最后1步下降的幅度相對較小(圖2、圖3),質心高度相對平穩(wěn),甚至呈逐漸升高態(tài)勢,為起跳準備較為充分。
表 4 男子跳遠運動員助跑最后2步身體質心高度、支撐和騰空時間、踝關節(jié)速度以及膝關節(jié)角度特征
3.1.4 最后1步支撐和騰空時間特征
最后1步支撐時間上,國內、外運動員無顯著性差異,均為0.10±0.01 s;而騰空時間上,本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為0.07±0.01 s,小于我國運動員的0.09±0.01 s。相關分析發(fā)現,最后1步騰空時間與最后1步步長呈顯著性正相關,相關系數為r=0.858、P<0.01,可見,我國運動員最后1步偏大與最后1步騰空時間有關,也表明我國運動員起跳腿下壓積極程度較國外運動員差。
3.1.5 最后1步踝關節(jié)速度特征
我國學者駱建[3]、謝慧松[14]在對男子短跑運動員的研究中發(fā)現,優(yōu)秀運動員在途中跑著地瞬間踝關節(jié)水平速度為1.15 m/s,往往成績越好踝關節(jié)速度越小,即向后“回扒”的速度越快;而在跳遠中,由于準備起跳動作的存在,運動員下壓著地動作略顯消極,Adrian Lees等[25]在對部分美國男子跳遠運動員27次(7.67±0.21 m)成功試跳的研究中發(fā)現,踏板瞬間踝關節(jié)速度平均為3.26 m/s,成績較好的10次(7.87±0.11 m)試跳則為3.19 m/s,表明優(yōu)秀運動員踏板動作更為積極。
圖 2 男子跳遠運動員助跑過程中身體質心高度、擺動腿膝角以及擺動腿與X軸夾角特征示意圖
圖 3 男子跳遠運動員助跑最后2步和起跳技術全景圖
由表4可知,本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在踝關節(jié)水平速度在最后1步著地和起跳踏板瞬間分別為2.83±0.66 m/s、3.03±0.40 m/s和2.96±0.91 m/s、3.49±0.85 m/s,整體上踏板瞬間踝關節(jié)“回扒”速度較最后1步有所減慢,但世界錦標賽運動員增值僅為0.20 m/s,遠小于我國運動員的0.52 m/s,并且本研究的6名運動員中有3名運動員踏板踝速小于最后1步,表現出較強的髖、膝關節(jié)伸展和回扒能力,如亨德爾森、波利揚斯基和門可夫等。經相關分析發(fā)現,踏板瞬間踝關節(jié)速度與最后1步步長呈顯著性正相關(r=0.465,P<0.05),與著板角呈顯著性負相關(r=-0.762,P<0.01),即踝關節(jié)“回扒”越消極,最后1步步長則越大,著板角也就越小。
3.1.6 最后1步擺動腿膝角以及離地瞬間與水平角面夾角特征
短跑技術中對擺動腿的技術要求是:后蹬離地以后,擺動腿順勢折疊,足跟靠近臀部,并在垂直支撐階段達到最小值,這有利于縮小擺動半徑,減小轉動慣量,加快前擺速度。文獻表明[4,11,14],貝利、劉易斯等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在該時刻擺動腿膝角為25°~27°。由表4可知,本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我國運動員最后1步擺動腿最小膝角分別為57.89°±5.47°和59.97°±10.21°,均高于短跑運動員2倍以上,從圖2和圖3中可看出,運動員擺動腿小腿與地面接近平行,腳尖近乎靠近地面,與短跑擺動技術相比有很大差距。
另外,最后1步離地瞬間擺動腿與水平面的夾角可以反映運動員前擺動作的幅度和積極程度,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該時刻角度基本在15°[11]左右,有些運動員甚至擺至水平面,表4中世界田徑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我國運動員該時刻角度分別為22.83°±4.03°和21.60°±6.01°,也大于短跑運動員。通過相關分析發(fā)現,最后1步擺動腿最小膝角與最后1步離地瞬間擺動腿與水平面的夾角呈顯著性正相關關系(r=0.507,P<0.05),而最后1步離地瞬間擺動腿與水平面的夾角又分別與最后1步步長和最后1步騰空時間呈顯著性負相關關系(r=-0.658,P<0.01和r=-0.577,P<0.01)。也就是說,跳遠運動員助跑最后1步擺動腿技術呈現出與短跑運動員迥然不同的技術風格,完全是出于專項需要的考量,目的在于縮短步長加快上板節(jié)奏。
3.2 起跳技術研究
3.2.1 起跳過程中水平和垂直速度特征
起跳動作看似短暫,約0.10~0.12 s左右,但卻被著板、起跳腿膝關節(jié)最大彎曲、垂直支撐和離板4個時相劃分為著地緩沖、轉化和蹬伸3個緊密相連的階段,不同時刻的速度變化會對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產生影響,進而對決定成績的拋射因素產生作用。
由表5可知,水平速度自踏板瞬間就開始下降,本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我國運動員整個起跳過程中水平損失量分別為1.03 m/s和1.07 m/s;垂直速度則相反,增長值分別為3.52 m/s和3.21 m/s,本研究中,水平速度損失與離板瞬間垂直速度呈顯著性正相關(r=0.829,P<0.01)。也就是說,垂直速度的增長往往伴隨著水平速度的損失,兩者之間存在著此消彼漲的關系。另外,水平速度損失還與騰起初速度(r=-0.801,P<0.01)以及成績(r=-0.530,P<0.05)呈負相關關系,即在踏板瞬間水平速度相當的情況下,起跳過程中水平速度損失越小,對騰起初速度的獲得越有利,進而為取得較好的成績奠定基礎,可以說,水平速度的損失是一柄雙刃劍。
表 5 男子跳遠運動員起跳過程中速度變化和騰起角度特征
注:TD為踏板瞬間,MKF為最大緩沖瞬間。
雖然水平速度的損失對垂直速度的轉化和獲得有利,但過大又會對騰起初速度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其損失比例應處于一定的合理區(qū)間,Timothy等[29]、Adrian Lees等[25]和章碧玉等[18]的研究指出,水平速度損失率在10%~15%之間是相對合理的起跳技術數。相比之下,我國運動員水平速度損失率較為合理,與當前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一致。
由表5可知,我國運動員垂直速度在踏板瞬間為-0.04±0.18 m/s,低于本屆世界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0.11±0.26 m/s(P>0.05),但是,最大緩沖以及離板瞬間均顯著性的低于本屆世界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差值分別為0.77 m/s(P<0.01)和0.46 m/s(P<0.01)。分析發(fā)現,最大緩沖和離板瞬間垂直速度與決定跳遠成績的騰起角度呈顯著性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r=0.791、P<0.01和r=0.944、P<0.01,騰起角較低一直是長期以來制約我國男子跳遠水平提升的關鍵因素,這與垂直速度不足息息相關,前文已經指出,垂直速度與踏板前身體質心下降量有正相關關系,而我國運動員踏板前身體質心下降量卻相對較小,并且絕大多數是在最后1步下降得最多,致使踏板瞬間垂直速度達到負值,即便是在退讓收縮階段產生了垂直速度,也不得不對負值速度進行代償,使得本來就不高的垂直速度大打折扣,從而影響了垂直速度的提升。
Adrian Lees等[25]和Seyfarth等[28]研究發(fā)現,優(yōu)秀男子運動員64%~69.8%的垂直速度是在踏板至最大緩沖階段獲得,但由表5可知,我國運動員踏板至最大緩沖瞬間所獲得的垂直速度僅占總垂直速度的60.24%±9.35%,顯著低于本屆世界田徑錦標賽77.66%±4.29%的平均水平(P<0.01),也進一步表明,我國運動員在高速運動中的離心收縮能力不足,制約了身體質心的快速上升,對騰起垂直速度的獲得不利。
3.2.2 騰起初速度和騰起角特征
騰起初速度和騰起角是決定騰躍距離的關鍵技術參數,有文獻表明,劉易斯和鮑威爾在先后跳出8.90 m和8.95 m的世界紀錄時,騰起初速度和騰起角分別為10.24 m/s、9.81 m/s和18.3°、23.1°。由表5可知,本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我國運動騰起初速度分別為9.68±0.30 m/s和9.76±0.37 m/s,相比未見顯著性差異;在騰起角度上,我國運動員與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18.98°±1.94°的平均水平,低于本屆世界錦標賽優(yōu)秀運動員3.04°,并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Bridgett等[21]研究認為,騰起角隨助跑速度的加快有減小的趨勢,本研究發(fā)現,騰起角與最大緩沖和離板瞬間水平速度呈顯著性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r=-0.622、P<0.01和r=-0.513、P<0.05。當前,我國運動員水平速度有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已經接近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但與高速助跑相對應的快速起跳能力的發(fā)展還相對滯后和遲緩,使得垂直速度和騰起角與國外運動員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3.2.3 著板角、起跳角、膝關節(jié)最大緩沖角和擺動腿角速度特征
著板角的大小可以反映踏板瞬間身體質心與著地點之間的距離,過小會造成過多的水平速度損失,而過大又會產生前旋,對垂直速度的獲得不利。費歇爾模式認為,其區(qū)間應在64°~69°之間,Bridgett等[21]研究發(fā)現,隨著助跑速度的加快該值有減小的趨勢。由表6可知,本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我國運動員著板角分別為62.18°±2.92°和63.24°±3.14°,略低于費歇爾模式的標準,但經相關分析并未發(fā)現其大小與助跑速度之間的相關關系,反而與踏板瞬間踝關節(jié)水平速度呈顯著性負相關(r=-0.762,P<0.01),即踏板瞬間踝關節(jié)下壓“回扒”速度越快著板角就相對較小,就越有利于取得相對有利起跳的身體姿態(tài)。
起跳角的大小體現了蹬伸時機的優(yōu)劣,對起跳離板時能量的轉化和人體運動軌跡的變化有影響,文獻表明,起跳角為73°~76°時能獲得較好的運動成績。從表6可知,本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及我國運動員起跳角分別為66.93°±3.12°和65.44°±2.31°,均低于文獻中標準,相關分析發(fā)現其與踏板水平速度之間呈顯著性負相關(r=-0.471,P<0.05)。
表 6 男子跳遠運動員起跳過程中角度特征
膝關節(jié)最大緩沖角是運動員由退讓收縮轉為克制性收縮的標志點,研究指出,該角不應低于130°,否則不能獲得足夠的垂直支撐力矩,進而延長緩沖時間。從表6中可知,研究對象膝關節(jié)最大緩沖角基本上在140°左右,較為合理。
一個完整的起跳環(huán)節(jié)是由起跳腿的著地支撐、緩沖和蹬伸以及擺動腿的快速前擺構成。劉新蘭等[5]在研究中指出,由擺動腿的轉動慣量而產生的蹬伸力值占總用力值的36.7%,孫璞等[8]、張輝[19]、王德平等[12]和吳永宏等[13]研究發(fā)現,快速積極的擺動腿動作對加快著板速度,增大著板角和緩沖階段垂直速度,減小起跳過程中水平速度損失和起跳時間有利。從表6中可以看出,本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擺動腿平均角速度基本在800°/s以上,高于我國運動員的781.75±61.46°/s,但未見差異性;相關分析發(fā)現,擺動腿角速度與成績(r=0.473,P<0.05)、最大緩沖(r=0.559,P<0.01)和離板(r=0.716,P<0.01)瞬間水平速度、騰起初速度(r=0.693,P<0.01)和水平速度損失(r=-0.947,P<0.01)均具有相關關系,與前人研究結果較為相似。
3.3 對我國男子跳遠技術發(fā)展的啟示
通過上文的運動學分析可知,當前我國優(yōu)秀男子跳遠動員在最后2步水平速度以及踏板至離板環(huán)節(jié)的起跳技術上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相比無顯著性差異,這也是目前我國男子跳遠形成集團優(yōu)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值得肯定和繼續(xù)發(fā)揚的。其中,較高的助跑速度很大程度上與我國運動員在助跑中動作結構變化相對較小,尤其是踏板前準備階段動作結構變化較小有關,雖然對保持和提高水平速度有利,但卻因對起跳準備不足,使得垂直速度的獲得相對有限,進而制約了騰起角度的獲得,最終影響整體成績的進一步提升。相比之下,我國運動員的主要不足主要有:
1.我國運動員踏板前身體質心下降量相對較小,平均為0.10±0.02 m,這對延長垂直加速距離不利。為此,我國運動員采取了在踏板瞬間使身體質心達到最低點的措施來彌補垂直加速距離上的不足,使得絕大多數運動員身體質心垂直速度在踏板瞬間為負值,平均為-0.04±0.18 m/s,因此,即便是在起跳過程中生成較大的垂直速度,也因代償踏板瞬間的不足而所剩不多,這對于本身快速起跳能力就相對不足的中國運動員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國外運動員多數在倒數第2步已經達到甚至接近身體質心最低點,雖然會產生一定的水平速度損失,但卻為垂直加速奠定了基礎,最后1步則有相對較為充裕的時間為形成良好的起跳準備姿勢做準備。
2.國外運動員在最后1步著地至離地瞬間擺動腿(也即起跳腿)已出現較為明顯變化,屈膝和前擺的幅度相對縮減,這對縮短最后1步步長、加快上板速度和增大著板角都極為有利,雖然我國運動員也具有相似的技術特征,但踏板瞬間踝關節(jié)速度和騰空時間高于國外運動員,平均為3.49±0.85 m/s和0.09±0.01 s,使得最后1步步長和著板角都不盡理想。
3.我國運動員在踏板至最大緩沖瞬間的垂直速度增長率較低,平均為60.24%±9.35%,暴露出專項身體素質訓練方面的不足,如何最大程度的使專項身體素質訓練專項化仍舊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4.1 結論
1.世界優(yōu)秀男子跳遠選手無一例外均具備較好的助跑水平速度能力,以及起跳過程中較強的垂直速度轉化能力。雖然我國選手具備較好的水平速度能力,但是垂直速度生成和轉化不足。
2.世界優(yōu)秀男子運動員最后2步動作結構變化明顯,主要表現在倒數第2步質心下降幅度大,最后1步步長較短,擺動腿動作幅度小,踏板積極等方面,這對獲得垂直速度和形成良好的起跳準備姿勢有利。我國優(yōu)秀選手雖然最后2步的動作結構與世界優(yōu)秀選手趨于一致,但在動作幅度和動作效果上還與世界優(yōu)秀男子選手存在差距。
3.世界優(yōu)秀男子運動員踏板和起跳動作積極,起跳過程中起跳腿退讓收縮能力強,擺動腿擺動速度快。我國選手起跳技術尚可,但起跳能力和擺動腿擺動能力還存在差距和不足。
4.2 建議
1.我國運動員在發(fā)展助跑速度的同時,應注重速度能力提高與起跳能力發(fā)展的共進性。
2.對于具備良好水平速度能力的中國運動員來說,可以將加大最后2步身體質心的下降幅度以及縮短最后1步步長作為提升垂直速度的途徑。
[1]程萬才.跳遠助跑速度變化對起跳效果的影響[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20(2):78-79.
[2]馮樹勇.中國高水平跳遠運動員訓練內容體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1.
[3]駱建.再論短跑途中跑著地緩沖技術[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7,(4):27- 31.
[4]廖愛萍.對中外100 m優(yōu)秀運動員途中跑技術的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2):44-47.
[5]劉新蘭,林森華.跳遠起跳速度研究綜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24(1):59-62.
[6]李釔蓉.對跳遠運動員起跳速度與起跳角度的運動學研究綜述[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第六屆全國田徑運動發(fā)展研究成果交流會論文集.2013:507-510.
[7]錢鐵群.跳遠助跑最后2步步長變化對起跳諸因素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2,38(5):46-53.
[8]孫璞,劉生杰.我國優(yōu)秀男子跳遠運動員起跳過程中擺動腿技術的運動學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1):31-33.
[9]湯定福.跳遠助跑倒數兩步步長變化的探討[J].四川體育科學,1995,(3):32-35.
[10]塔巴契尼柯.跳遠——現代科學研究綜述[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79,(3):93-96.
[11]文超.田徑運動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342-343.
[12]王德平,任保蓮.跳遠起跳階段擺動腿擺動的運動學特征及對起跳效果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0,36(5):24-25.
[13]吳永宏,吳小五.對我國優(yōu)秀男子跳遠運動員在起跳過程中擺動腿的運動對身體重心運動狀況影響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0,36(9):34-36.
[14]謝慧松.中、外優(yōu)秀男子100 m途中跑運動學研究及模型的構建[J].體育科學,2007,27(6):17-23.
[15]許冠忠,王文浩,丁海勇.中外男子優(yōu)秀跳遠運動員技術參數的運動學比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27(1):46-48.
[16]苑廷剛,黃樂,王國杰.我國現役優(yōu)秀男子跳遠運動員關鍵運動技術特征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4):28-35.
[17]余長青,李玉章.2010年全國田徑錦標賽蘇雄鋒跳遠技術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1):114-117.
[18]章碧玉,吳小五,馬明彩.對提高我國跳遠成績有效途徑的探討[J].體育科學,1997,17(3):37- 40.
[19]張輝.跳遠起跳階段擺動腿擺動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2,16(4):63-65.
[20]詹姆斯·海.優(yōu)秀跳遠運動員的生物力學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1988,(3):32-35.
[21]BRIDGETT L A,LINTHORNE N P.Changes in long jump take-off technique with increasing run-up speed[J].J Sports Sci,2006,24(8):889-897.
[22]GRAHARN-SMITH P,LEES A.A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long jump take-off[J].J Sports Sci,2005,23(9):891-903.
[23]HAY J G,NOHARA H.Techniques used by elite long jumpers in preparation for take-off[J].J Biomech,1990,(23):229-239.[24]IAT LEIPZIG,OSP BERLIN.Scientifc research project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12th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EB/OL].2015-09-20.http://www.iaaf.org/about-iaaf/documents/research#biomechanical-research-projects.
[25]LEES A,GRAHARN-SMITH P.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last stride,touch-down,and takeof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n’s long jump[J].J Appl Biomech,1994,(10):61-78.
[26]LINTHORNE N P,GUZMAN M S.Optimum take-off angle in the long jump[J].J Sports Sci,2005,23(7):703-712.
[27]MENDOZA L,NIXDORF E.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horizontal jumping events at the 2009 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J].New Stud Athlet,2011,26(3/4):25-60.
[28]SEYFARTH A,BLICKHAN R,VAN LEEUWEN J L.Optimum take-off techniques and muscle design for long jump[J].J Experiment Biol,2000,203,741-750.
[29]TIMOTHY J K,JAMES H.Landing leg motion and performance in the horizontal jumps[J].J Appl Biomech,1996,(6):334-359.
Take-off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Male Long Jump Athletes in the World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Men's Long Jump Technique Development—Taking the 15th World Athletics Championships in Beijing as Examples
WANG Guo-jie1,2,CHEN Zhi-ting3,ZHENG Fu-qiang4,YUAN Ting-gang1,LI Ai-dong1,LIN-Hong1
Mainly adopting literature method and two-dimensional video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men’s long jump run-up last two steps to jump from the plate at the moment of displacement,velocity and angle parameters in final match of 2015 Beijing World Athletics Championship,and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features between preparation phase before take-off and take-off links of the current elite male long jump athletes in the world,aims at induc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technical feature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excellent athletes,and provides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our athletes’ technical improvement.Results show that:1) Outstanding male long jump athletes in the world,without exception,has better horizontal approach speed ability,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ability of strong vertical speed during takeoff.Although the level of China's athletes have better horizonzital velocity ability,but the lack of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vertical velocity.2) The World outstanding male athlete of the last 2 step movement structure changed significantly,mainly in the penultimate step 2 centroid big decline,the last step length is shorter,the swinging leg small range of motion,positive pedal,etc.This is good for vertical velocity at take-off and form a good preparation to obtain good posture.Although our athletes’ structure of last two steps in line with the world's best players,but the range of motion and motion effects are still have gaps with world elite athletes.3)World elite male athletes pedal and take-off movement actively,in the phase of take-off leg yield contraction ability is strong,swinging leg swing speed is fast.Our athletes’ take-off technique are close to the world's top athletes,but the ability of jump and swing leg still have gaps and shortcomings.Conclusions:1) While China's athle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n-up speed,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jumping ability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2) For these Chinese athletes who have better run-up velocity can try to increase the decline height of center of mass in the last two steps of the body and shorten thelength of last step as a way to ascend vertical velocity.
men;longjumpers;take-offtechnique;worldchampionship
1002-9826(2016)05-0112-08
10.16470/j.csst.201605015
2015-10-09;
2016-03-27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基本16-13)。
王國杰(1992-),男,河南信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田徑專項教學與訓練和運動能力的測量與評價,Tel:(010)87182520, E-mail:wangguojiede@163.com。
1.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61;2.閩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3.上海市羅店中心校,上海 201909;4.山東師范大學 體育教育訓練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1.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2.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3.Shanghai Baoshan Luodi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Shanghai 201908,China;4.Sport Colleg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G82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