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珠琪
貴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我的生活》的系統(tǒng)功能分析
王珠琪
貴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系統(tǒng)功能語法由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創(chuàng)立。韓禮德認為語言具有三種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以及語篇功能。本文嘗試以三個元功能為理論基礎分析海倫凱的自傳作品《我的生活》,從而證明系統(tǒng)功能語法對于文學作品分析的實用價值。
系統(tǒng)功能語法;元功能;《我的生活》
系統(tǒng)功能學派認為,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媒介,承載著多樣的功能,而無論語言在何種語境下被使用,其功能都能被概括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及語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的是語言具有構建人類經驗的功能,人際功能是指通過語言的選擇可以建立、維持人際關系,語篇功能則關系著語篇的內部結構及語篇的連貫和信息的傳達。語言的三大元功能主要通過三個系統(tǒng)來實現,即及物性、語氣及主位。
海倫·凱勒是著名的作家、社會活動家,《我的生活》是她的自傳作品。早期關于此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譯方法、文學特征及社會意義等方面,很少有人對其進行系統(tǒng)功能分析。本文從系統(tǒng)功能角度出發(fā),分析了語言的三大元功能在此作品中的運用,旨在證明系統(tǒng)功能語法對于文學作品分析具有實用性。
本文為了驗證系統(tǒng)功能語法在文學語篇分析中的實用性,以語言的三大元功能作為理論依據,對海倫·凱勒的代表作之一《我的生活》進行了系統(tǒng)功能分析。
(一)及物性
概念功能指語言具有反映客觀世界、事物進程以及人的內心世界的功能。及物性是概念功能中最為重要的語義系統(tǒng),因此本部分將選取《我的生活》前八章作為文本來分析此作品中語言的及物性。
及物性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所做作為、所見所聞分為六個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物質過程是人們做某事的過程,表示此過程的小句所使用的動詞多為物理動詞,如跑、走、坐等。心理過程是表示人內心世界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它包括感覺、記憶、思想、情感等。關系過程簡單來說是指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的關系,或指一個事物的性質、特征、情形等。行為過程介于物質過程與心理過程之間,指的是人類的一些生理活動過程如哭、笑、呼吸、等。言語過程是人類通過對話交流信息的過程,其常用的動詞都與說話相關。存在過程是指某個事物的客觀存在。那么語篇中的小句是如何通過這些過程來傳達語言的含義呢?此部分將從文本第二章前八段選取一些例句進行及物性分析,從而解答這個問題。
表1 及物性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物質過程和心理過程在此語篇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又以心理過程所占比率最高。由于文本作者著重運用了這兩類過程,筆者將在下文中對其進行具體分析。
1.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是表示人類內心活動的過程,它包括兩個參與者:感覺者——人或賦予人格特征的參與者和現象——被感知到、見到或想到的對象。例如文本中句子“I felt the need of som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and began to make crude signs.”便是表示感知的心理過程。主語“I”是感覺者,謂語“felt”為心理過程的標志,剩余部分是現象。文本中有大量此類表示心理過程的表達。
《我的生活》是海倫·凱勒的自傳作品,采用第一人稱敘述。因此,文本中心理過程的感覺者多為“I”。在此章節(jié)中,海倫·凱勒主要描述了其因病失明失聰后的生活,年幼的她對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目不能視,耳不能聞,甚至不能言語,因此文本中所使用的語言多是心理過程,這有助于讀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外部世界,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2.物質過程
物質過程是做事情的過程,它也包括兩個參與者:動作者,即實施動作的主體,及目標,即受動作影響的人或事物。例如文本中的句子“I pinned a veil over my head.”,主語“I”為動作者,謂語“pinned”為物質過程的標志,“a veil”為目標,“over my head”此類補充成分被稱為環(huán)境成分。
此部分文本是海倫·凱勒的童年記憶,她在敘述中運用了大量的物質過程,這樣能夠讓讀者感受到雖然作者失明失聰但并未對生活感到絕望。除此之外,語言表達中物質過程的運用會使語篇看起來更加簡潔直觀,便于讀者理解。
(二)語氣
人際功能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說話者如何用語言來建立和維持復雜的人際關系。人際功能主要包括兩個語義系統(tǒng):語氣和情態(tài)。在系統(tǒng)功能中,語氣在交換信息功能中起核心作用。此部分嘗試分析《我的生活》中的語氣系統(tǒng),以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這部作品。
語氣系統(tǒng)由主語與限定成分組成。這里所說的主語的定義與傳統(tǒng)語法中的主語相似,限定成分是指小句的動詞詞組中的第一個功能成分。在小句中除主語之外的部分被稱為剩余成分,剩余成分又包括三類功能成分:謂體,補語和狀語。下文將從文本中選取一些小句作為例子,并從語氣角度對其進行分析。
表2 語氣結構
從表2我們可以發(fā)現文本中小句的人際功能特征:文本中的大部分語氣結構都有主語“I”及過去時態(tài)的限定成分構成,句式多為陳述語氣。此外,據筆者運用文檔功能統(tǒng)計,主語“I”在文本中被使用了1474次,我們要思考的是造成這種語言現象的原因。
(三)主位
語篇功能主要通過主謂結構、信息結構和銜接實現。韓禮德認為,句子的主位結構是推進語篇的最重要因素。(韓禮德,2000:67)主位結構由主位和述位構成。主位是小句的第一個成分,標志著信息的起點。除去主位小句剩余的部分便是述位。在小句中,如果主位和主語是相同的,這被稱為無標記主位,反之,如果主位與句子主語不一致,而是充當其他成分,如補語或狀語,則被稱為標記性主位。
研究語篇的主位結構的意義在于它可以幫助讀者更好的了解信息在主體內容中的分布情況,如果我們能夠確定小句或復雜句的主位與述位,便能了解信息的出發(fā)點及與內容相關的信息。本部分嘗試從語篇的主位結構入手,選取若干小句作為例子,對《我的生活》進行語篇分析。
表3 主位結構
通過表3主位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雖然為了語篇的銜接作者會使用如“soon”、“then”一類的標記性主位,但縱觀文本,無標記主位“I”卻基本貫穿始終。這符合“I”既作為主位又是已知信息的信息結構。鑒于文本為自傳作品,這一類主位結構能夠使語篇按照時間順序推進,也使讀者對海倫·凱勒的生活經歷有更為清晰、有條理的認識。
通過對《我的生活》中及物性系統(tǒng)、語氣系統(tǒng)以及主位結構的分析,我們發(fā)現此文本中所使用的語言完全符合自傳體作品的文體特征。此外,對語篇進行系統(tǒng)功能分析有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作品,因此本文也驗證了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三大元功能對于文學作品分析具有實用價值。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Keller,Helen.The Story of My Life[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3]Thompson,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4]胡壯麟,朱永生,張德錄.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