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這幾年,學校因為援建西藏職業(yè)教育而招收了一部分西藏學生,他們分布在各個系和漢族學生一起學習,平日走在校園里,他們已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融入我們的校園生活。
[關 鍵 詞] 普通話;職業(yè)教育;漢藏文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52-01
“在西藏,叫的最響亮的名字不是扎西就是卓瑪了。如果你在八廓街,大喊一聲扎西,應該有一半的人回頭看你,再叫一聲卓瑪,另一半人可能會沖你微笑,估計以為你在叫她?!币粋€藏族學生曾這樣告訴我,“所以我們男生都可以叫做扎西,女生都可以喊成卓瑪?!?/p>
開學第一周,系教學主任找到我,希望我能夠給導游服務專業(yè)的藏族孩子補補普通話。說實話,當時我的內(nèi)心有點崩潰——這些孩子,來南京之前大多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漢語,過去的十幾年也都生活在西藏,長期是用藏語與人交流。他們無論是識漢字還是普通話發(fā)音,都存在很大困難,況且語言學習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想要在短期時間內(nèi)有所突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這些孩子學的可是導游專業(yè),他們將是漢藏文化交流最直接的見證者,普通話水平對他們今后的職業(yè)生涯來說至關重要。作為普通話測試員的我又怎能因為有困難就推托呢?斟酌后,我還是決定放下顧慮,接受這個任務。
第一次上課,我就發(fā)現(xiàn)這十幾個藏族孩子比較靦腆羞澀,我請一個男生讀單音節(jié)字,他的臉憋得通紅了,好一番醞釀之后才從牙齒縫里飄出一個微弱而且不準確的音節(jié)來。齊讀的時候,情況就更多了,有“濫竽充數(shù)”的,有怕讀錯不敢開口的,有開口了讀得含糊不清的,幾種讀法混雜在一起。朗讀短文時更是錯得五花八門,不敢想象考試中還有三分鐘的命題說話怎么對付……出師不利,這課真的不好上?。?/p>
可教學任務沒完成,豈能輕言放棄!我冷靜下來思考原因和對策:有些藏族孩子漢字本就認得少,如果按照常規(guī)思路給他們上普通話訓練課,他們聽不懂、記不住、說不了。而且每周一次的課只有四十五分鐘,可要想產(chǎn)生普通話水平上的質變,必須先有發(fā)音訓練上的量變??勺钜氖呛⒆觽儾辉敢忾_口,終歸是對自己的普通話太不自信了,而強烈的自尊心又讓他們害怕被其他同學奚落和嘲笑。
理清這些情況,我心里就有了數(shù)。恰逢一次藏族學生集體去醫(yī)務室體檢的“絕好時機”,我與班里的漢族學生來了個君子協(xié)議:“我們是一個集體,大家換位思考,請不要嘲笑藏族同學的普通話發(fā)音,不過歡迎你們以各種方式幫助他們學習普通話?!焙⒆觽円宦牼投耍綍r反應最大的幾個“活躍分子”頓時就有點不好意思。之后課堂上再也沒有那些不和諧的音符了,個別學生還在藏族學生讀不出來的時候小聲提醒他們,漸漸地,課堂氣氛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安和抵觸逐漸消失,和諧與自信蔓延開來。
敞開心扉是第一步,大家都敢開口讀了,我才好發(fā)現(xiàn)他們的缺陷再加以指導。他們對字形較為復雜一點的字識別起來比較困難,我就提醒他們標上拼音,平時可以看一些帶拼音的漢語書,加大認字量。對于“上聲”這種調值先下后上的發(fā)音難點,我不厭其煩帶著手勢領著讀,畢竟模仿對于他們來說更容易做到。訓練時,他們讀錯我也不急著批評,而是默默地把正確的拼音寫在黑板上,提醒大家標注下來及時糾正。對于朗讀短文這種“綜合性”較強的內(nèi)容,我就借來CD機,放在教室里,早自習、午自修、晚自習的時候播放標準范讀,營造一個全方位的、隨時隨地都能“耳濡目染”的普通話學習情境。
一次上課點名,我指著一個叫“次仁××”的藏族學生,可舌頭一打滑就喊成了“拉旺××”——這是班里另一個學生的名字。有個學生說:“老師,你喊錯了!”我定睛一看,果然是喊錯了,只好抱歉地說:“對不起,老師把你們的名字弄混了?!蔽翼槃輶伋鲫P于“名字”的話題一呼百應,被喊錯的次仁××大方地站起來,一口氣說了一串:“老師,藏族人的名字和漢族人的不一樣。我們沒有姓,只有名字,我們的名字一般是四個字,‘次仁’是長壽的意思?!绷硪粋€叫××扎西的學生說:“我的名字里的‘扎西’代表吉祥!很多藏族人的名字里都有‘扎西’兩個字哦!”“老師,我名字里的‘多吉’是金剛的意思!”××多吉說。
平時少有的熱鬧在課堂上升起,看來藏族學生不是不愛開口說話,只是沒有遇到與他們有關或者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此時的我,把原本預設好的課堂還給他們,在一側默默地觀察和思考?!巴瑢W們,學語言,只要敢于開口去說,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切就有可能?!?/p>
普通話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各地區(qū)的交流,增強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一張張亮紅的臉龐下閃爍著掩飾不住的激動,我看到自信的光芒正在他們眼中點亮。
參考文獻:
[1]薛艷君.初級階段對外漢語精讀教材評估指標體系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
[2]付九春,付志勇.加強訓練,提高少數(shù)民族學生漢語普通話的口語能力[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