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學科人文底蘊豐厚,從課本教材、課外延展、寫作訓練等三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挖掘人文底蘊,用人文精神來引導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觀,通過語文學習來求真、求善、求美,最終實現(xiàn)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質(zhì)的目的。
[關(guān) 鍵 詞] 人文關(guān)懷;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50-01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fā)展,快餐文化鋪天蓋地洶涌而來。中職學生由于生活單調(diào)、閱歷單一、思想單純,很容易在物欲膨脹、人性貶值的現(xiàn)代大眾文化的狂潮面前失去閱讀文章的寧靜心態(tài),迷失人生理想的自我追求。同時也使語文學習在他們的心中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中職語文教學此時若能擔當大任,給予學生以人文關(guān)懷,幫助學生形成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重樹學生的信心,陶冶學生的情操,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積淀精神底蘊,用人文精神的陽光照亮學生的人生之路。
一、利用課本中的人文資源熏陶感染學生
(一)研讀文本,挖掘人文內(nèi)涵
教材中的課文,篇篇精華,字字珠玉。它們或彌漫著溫馨的至親至愛,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滲透著美好的人性,或閃耀著真理的光芒……語文教學就是要把學生領(lǐng)進這些充滿人文光輝的文字世界里,去品味挖掘其中的人文內(nèi)涵,去感受體悟其中的人文精神,以此來豐富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趣情操。讓學生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熏陶感染下重拾信心,主動凈化自己的心靈,健全自己的人格,自覺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
(二)對話文本,品味人文精華
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對話,與作者與人物時空穿越,交流思想,撞擊心靈??梢院蛯W生一起透過老舍的《我的母親》,去感受至愛親情的美好;可以和學生一起欣賞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去感嘆自然界的神奇,發(fā)起對人類與環(huán)境的思考……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同魯提轄一樣去疾惡如仇、同范仲淹一樣去憂國憂民……在對話探究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解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大膽探究品味人文精華,觸發(fā)情感共鳴。
二、利用課外的人文資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一)課外觀看人文影視,形成健康人文觀念
課外觀看影視,直觀快捷,很容易被中職學生所接受。引導學生觀看欣賞一些經(jīng)典的充滿人文思想的影視節(jié)目,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思辨水平。引導學生去《漢字聽寫大賽》感受漢語言文字的文化底蘊,去《中國成語大會》去領(lǐng)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中國詩詞大會》感受文人墨客的感人情懷……讓學生在這些充滿人文之光的劇目中體味生活的真實、感受人文的力量,扭轉(zhuǎn)錯誤的認識,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二)課外閱讀人文經(jīng)典,豐富提升人文素養(yǎng)
中華文化浩如煙海,人文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單是古代哲人圣賢的那些閃耀著人文光輝的片言只語,無一不啟人覺悟,促人奮進。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句句情操高尚、正氣凜然,字字發(fā)人深省、催人奮進。因此,在完成課內(nèi)學習的同時,給學生開列讀書清單,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去感受、體味其中的人文精華,以此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
(三)課外體味人文生活,深化提升人文素養(yǎng)
語文不僅是學習的工具,也是生活的工具。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將語文課堂與生活相聯(lián)系,將生活中的一些人文現(xiàn)象引入課堂,通過微信等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進行交流。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明辨是非,提高認識,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也可引導學生參觀名人故居、歷史遺跡,或是欣賞名山大川、人文建筑、摩崖雕刻,這些都是承載中華文化的精粹,是富含人文信息的載體,讓學生在這些飽含人文精神的文化遺產(chǎn)面前自我關(guān)照、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以此來實現(xiàn)健全人格的目標。
三、利用寫作訓練綻放人文之光
(一)從日常生活中尋覓人文素材
要讓作文充滿人文之光,就要把學生從封閉的“籠子”里釋放出來,讓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去感受凝重厚實的人文氣息。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之人,用心感悟生活中的物是人非,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會思辨,在感受中得到熏陶,在寫作中展現(xiàn)人文之美。當然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個人體驗有限,可借助各種媒介,借鑒他人的相關(guān)生活感受,獲取間接生活體驗。這樣,經(jīng)過廣泛的積累,作文無話可說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也為傾吐真情,綻放人文之光積淀下厚實的基礎(chǔ)。
(二)從反芻內(nèi)化中吸收人文精華
課內(nèi)外的學習積累是前提,自我感悟內(nèi)化是關(guān)鍵。正如犍牛吃草,只有把吃進去的草進行反芻內(nèi)化,才能變成對身體有用的營養(yǎng)。引導學生對積累的人文素材仔細品味,理解融會。也可適時在課堂就學生關(guān)注的生活素材開展主題交流探討,深挖細究,豐富其內(nèi)涵。也可拓展交流渠道,通過微信、QQ等交流媒介加深理解,從而融會貫通。這樣,學生將所得人文精神內(nèi)化于心,表現(xiàn)于外,言語中就會自然流露,人文色彩就會在作文中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出來了。
總之,中職語文教學,面對特定的群體,要破除唯理性教育的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人文底蘊,重視人文關(guān)懷的介入,引導中職學生在激情燃燒中求真、求善、求美,從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健康人格品質(zhì)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沈紅旗.語文教材篇目中的人格意義啟示[J].中學教育,2015(10).
[2]喬納森·伯格曼,亞倫·薩姆斯.翻轉(zhuǎn)課堂與慕課教學:一場正在到來的教育變革[M].宋偉,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