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近年國內電影電視行業(yè)高速發(fā)展,與行業(yè)相關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在培養(yǎng)影視技術人才過程中,高職教育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高等教育技術信息化大背景下,“社交網絡”平臺教學模式浮出水面。結合高職影視多媒體技術專業(yè)教學大綱中的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課程教學實踐,探索 “社交網絡”平臺下的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改革路徑。
[關 鍵 詞] 社交網絡;影視技術;信息化教育;教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13-01
信息化教育已經在高校中普及,影視專業(yè)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對交互性和教學資源的管理有特殊的需求,“社交媒體”模式將是未來互聯(lián)網技術深度融入職業(yè)教育4.0體系的重要突破口,然而這一類新的在線教學模式仍然處于摸索階段,需要長期的研究與實踐。
一、綜合實踐課程現(xiàn)狀
作品制作課程泛指影視多媒體技術等眾多影視類學科專業(yè)教學大綱中的重要教學實踐課程,是一門有機結合各門專業(yè)基礎課程的進階式課程,在專業(yè)學習過程中處于綜合實踐類課程地位,需要一定的專業(yè)基礎。作品制作課程也是貫穿三年專業(yè)學習的主要教學成果產出平臺,當前教學模式是傳統(tǒng)實踐課程的項目導向模式。
(一)教學資源缺口大
影視作品的制作需要編劇、制片、導演、拍攝、剪輯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相互協(xié)調,雖然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設有專門的課程,但是這些課程中的實踐內容與具體影視劇項目中的實踐仍有一定距離。在作品制作課程中,一名教師無法兼顧每個環(huán)節(jié),對教學質量的把控也很難做到面面俱到。
(二)信息化程度一般
80%以上的作品制作課程為實踐課程,對學生動手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該課程現(xiàn)有的信息化手段主要有“網絡教學共享平臺”,其中包含一些典型視頻教學以及學習材料。雖然資源可視化技術提高了資源的生動性和吸引力,大有“不可視,非資源”的陣勢,但是問題在于資源的高度可視化束縛了學生對文字的想象力,感受到的都是相同的意境,結果就是“一千人眼中只有一個哈姆雷特”,違背了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教育目標。
(三)天然的優(yōu)勢:影視作品自身的傳播屬性
影視作品是需要傳播途徑的,對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影視作品,其途徑不外乎參加影展與互聯(lián)網傳播,由于不受門檻限制,傳播效率也更高,互聯(lián)網傳播在近幾年幾乎成為這些作品的主要傳播途徑。
二、“社交網絡”平臺的介入
“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指人們使用互聯(lián)網郵件、論壇等形式進行溝通與交流,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類似于人類社交的網絡形態(tài)?!吧缃痪W絡”平臺強大的交互性為信息化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ヂ?lián)網使學生可以相互合作,這為交互活動和積極的學習提供了許多機會,與虛擬教室和教師的交互學習相比,學習者擁有更多創(chuàng)造力和豐富的思想。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微博”“微信”的運用最為突出,在教師的任務引導下,學生自主地將學習進度以圖文的形式上傳,供教師和其他學生查看與評價,區(qū)別于普通“朋友圈”式的評價,這些“交互”是專業(yè)知識層面上的相互評論與學習。
三、在線教學模式的執(zhí)行
(一)“工作日志”模式
“工作日志”模式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一段時間內的工作以日志的形式上傳至互聯(lián)網,供指導教師與小組成員查看,日志可以是個人日志,也可以是小組協(xié)作的總結日志。
(二)“論壇”模式
“論壇”模式主要是學生在論壇發(fā)起提問,教師與其他學生對其進行解答;或是教師發(fā)起任務,由學生匯報任務完成情況。
(三)移動客戶端“微博”模式
“微博”模式在線教學突出即時性,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學習狀態(tài)、學習體會、學習反思等內容通過“微博”“微信”等形式上傳至互聯(lián)網,第一時間獲得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反饋。這種方式有一定碎片性,但普及率高,可操作性強。
四、教學模式改革方向
南國農教授在解析學科內涵時,做了一個比喻:現(xiàn)代教育思想和理論乘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等于信息化教育。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實踐主體是人,實踐對象也是人,實踐目的則是改變人的信息狀態(tài),因此與一般性技術活動的“主體—中介—客體”不同,教育實踐是典型的“主體—中介—主體”模式。
建設融合式獨立終端平臺:在開放的互聯(lián)網中,各種類型的社交應用層出不窮,但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教學基本原理的并沒有面市,應建設一個獨立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能夠滿足各種交互模式的“社交網絡”型應用。
評估與評價并軌:評估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定;評價指任何人,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學習成果進行評論。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評估標準容易被忽視,很多學習者其實是不了解評估標準的,而評價本身不需要明確的定論,所有教學主體都可以參與到其中來,利用“社交網絡”在線式教學進行的評價可以很好地補足評估帶來的不對等。
參考文獻:
[1]熊才平.汪學均.教育技術:研究熱點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2015(8).
[2][美]Beverly Abbey.網絡教育:教學與認知發(fā)展新視角[M].丁興富,等.譯.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03.
[3]李運林.教育技術科學發(fā)展:走進信息化教育:五論信息化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15(2).
[4]汪基德,郝兆杰.關于教育技術應一人為本的論證與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