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采用直接觀察法及油墨取印法,以高校大學生成績較好的學生為實驗組,成績較差的學生為對照組,獲取指掌嵴紋指標,篩選出差異較大的指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總指嵴紋數(shù)、雙箕斗紋出現(xiàn)率均高于對照組,而橈箕出現(xiàn)率、atd角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顯著。
[關 鍵 詞] 皮紋;學習能力;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51-01
皮紋是一種人類學性狀,自胚胎第13周開始發(fā)育,至出生后終生不變,具有高度穩(wěn)定性和個體特異性。皮紋呈多基因遺傳,而人類的智力也屬多基因遺傳性狀,兩者的形成基礎具有共性。胚胎學上,皮紋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同屬外胚層,均在胚胎3個月時形成和發(fā)育;人體指端有大量壓覺、痛覺、溫覺等感覺神經(jīng)末梢,同時也是皮紋分布種類最多、最密集的部位,皮紋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的外在表現(xiàn)。而學習能力又是個體智力的直接體現(xiàn),本研究對皮紋與學習能力之間存在的相關性進行調(diào)查與分析,試圖解釋大學生群體中學習能力存在差異的原因。
一、材料與方法
1.材料選擇。高校大學生590人,年齡18~21歲。以在校課程成績總平均分作為分組標準,平均分70~90分者為實驗組(325人),平均分低于69分者(265人)為對照組。
2.皮紋研究方法。采用肉眼直接觀察法及油墨拓取法,結合放大鏡、直尺、量角器等工具,觀察十指的指紋類型(弓形紋、箕形紋和斗形紋)及掌褶紋,計算總指嵴紋數(shù),標記三叉點計算atd角。
3.數(shù)據(jù)處理。應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7.0分別計算各指標的平均值、標準差或出現(xiàn)百分率,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二、結果與分析
1.指紋類型。兩組獲取的指紋類型分布見表1,從中我們觀察到兩組在指紋類型出現(xiàn)率上存在較大差異,經(jīng)c2檢驗,除弓型紋外,各指紋類型均P<0.05,差異顯著。
2.總指嵴紋數(shù)、atd角、掌褶紋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總指嵴紋數(shù)、雙手atd角度數(shù)均值、掌褶紋比較見表2。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總指嵴紋數(shù)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atd角為雙手atd角度數(shù)平均值,實驗組atd角小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掌褶紋主要以通貫型出現(xiàn)率來比較,實驗組通貫型掌褶紋略低于對照組,差異不顯著。
三、討論
調(diào)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各項皮紋指標均屬正常范圍。實驗組學生總指嵴紋數(shù),雙箕斗紋出現(xiàn)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而實驗組橈箕出現(xiàn)率,atd角均小于對照組,差異亦有顯著性。結合兩組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綜合分析,雙箕斗指紋類型的出現(xiàn)與學習能力存在正相關性,橈箕出現(xiàn)率,atd角與學習能力存在負相關性,這與“橈箕的出現(xiàn)是低智商的表現(xiàn)”“atd角度小腦子靈活”等觀點一致。
研究顯示,皮紋與學習能力存在相關性,而人體指掌紋具有高度穩(wěn)定性和個體特異性,因此個體間皮紋存在的差異,可作為分析個體學習能力差異的依據(jù),可進一步分析智力上可能存在的差異。
皮紋與智力均屬多基因遺傳,兩者的相關性可能是遺傳及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皮紋形成的同時是人體各器官發(fā)生分化的重要時期,也是胚胎發(fā)育受外界影響最敏感的時期。染色體異常改變引起的遺傳病大多伴有皮紋異常、智力低下,因而皮紋亦可作為染色體病診斷的一種輔助指標。
參考文獻:
[1]王靜,姚星星,張宇,等.智力與皮紋關系研究綜述[J].人力資源管理,2011(7):262-263.
[2]翟桂鋆,梅建,馬緗錕.皮紋與智力測量的研究[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6(8):140-145.
[3]張麗敏,楊戰(zhàn)軍,陳海輝,等.高智力人群的皮紋特征[J].解剖學雜志,2007,30(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