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教學既是小學語文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鑒賞美、體驗美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充分挖掘古詩中的美育因素,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詩歌意境,把握詩歌情趣,領悟詩歌內涵,從而使心靈得到凈化、智慧受到啟迪,情感受到震撼,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語言 意境
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它凝練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們的喜愛。在小學古詩教學中,如何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讓學生在背誦古詩,熟讀古詩的基礎上學會欣賞與體驗,不斷增強學生的審美水平是當前古詩教學的重要課題。筆者從語言美、景物美、意境美三個角度對如何實施美育教育進行了解讀。
一、語言之美
文學是語言的凝結,抓住文本這一本質。熟讀文本是第一步,離開文字談文學那是空中樓閣,鏡中花。品讀文本是關鍵,古詩文凝練,更要反復讀,慢慢讀,仔細讀。
一讀正音,古詩文不同于現(xiàn)代文,很多漢字在演變的過程中字義字音都有改變,教師一定要正音。
譬如見字:北朝民歌《敕勒歌》風吹草低見牛羊句中的“見”都是通假字,都通“現(xiàn)”,是“顯現(xiàn)、顯露”出來之意,因此讀xian。但是在《所見》和《夜書所見》題目中的“見”以及張籍的《秋思》城里見秋風”中的“見”,都是“看見”的意思,并無“顯現(xiàn)”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讀jian。再譬如重字:杜甫《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中的“重”是多音字?!盎ㄖ亍北憩F(xiàn)了春雨后花兒“紅艷艷、沉甸甸”的紅艷欲滴狀態(tài),因zhong而這里“重”要讀。而張籍《秋思》中的“欲作家書意萬重”,是說家書想要表達的意思很多很多,“萬重”就是“很多層”的意思,要讀chong。
二讀斷句。古文是沒有標點的,古時閱讀時加上句讀,理解句意。古詩恰當?shù)臄嗑?,既可以給古詩增加音韻節(jié)奏美,又可以正確理解詩意。,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斷句需要教師的訓練范例,更需要誦讀的語感。
譬如《涼州詞》原句: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有一位書法家給慈禧在扇面上題《涼州詞》的詩,少寫了一個“間”字。書法家的巧妙斷句: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一般來說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有律可以按表音節(jié)奏劃分譬如四言為“二二”節(jié)奏,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五言有“二二一”節(jié)奏,也有“二一二”節(jié)奏,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jié)奏,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另外還有“二二一二”節(jié)奏,如“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同時,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
三讀感情基調。古詩往往數(shù)字,起承轉合構成一個整體篇章,我們要抓住整詩的感情基調,也要注意細節(jié)部分的變化?,F(xiàn)代文學美被劃分不同形態(tài),最典型的是優(yōu)美和壯美。
譬如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意境優(yōu)美,讀來清麗明快。杜甫《春 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感情深厚,讀出悲壯深沉之美。
品讀注重品字,細細的讀,有層次的讀,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水平,層層推進。少講理論,多做示范,淺顯易懂。譬如我在一年級古詩《春曉》教學中,我讓孩子和我一起想象生活場景,在美好的春日,聽夜雨,想落花,懶床不起,無賴被擾~~~~融入感情,讀起來仿佛身臨其境。
二、景物之美
古詩一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是景語。香草喻美人,蘭花比君子,扶柳送別,梅開傲志。
譬如月亮代表著人生的圓滿、缺憾、思鄉(xiāng)、思親 ,是烘托情思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首詩表現(xiàn)了李白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的濃濃感情。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月亮悲壯雄渾,借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再譬如以梅喻高潔王冕《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tài)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古詩忌直抒胸臆,常常借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感情,純白描的寫作手法,眼前物心中景,思緒早已飛出千萬里。學生眼里看到明月,不僅僅是一輪明月,是我們對故國家園的愛戀;學生看到落紅瑛飛,不僅僅是花紅柳綠的世界,是我們愛春,惜春,傷春,嘆春的綿柔情懷。抓住文字,捕捉景物,感悟美的世界。
三、意蘊之美
中國是一個特殊的國度,我們的有著強烈的責任感,民族使命感。文學是人的文學,言由心生,我們總是在試圖追求著超越,超越自己,超越生死,超越歷史。
中國士大夫階層崇尚儒學出世思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古詩歌教學更要傳遞這種正能量,譬如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鮮明的提出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再譬如陸游《示兒》死前對祖國命運的心系,于謙《石灰吟》以石灰自喻人品。樸實的文字真摯的情感,對于成長中的孩子卻有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總之,古詩教學應有其獨特的方式,力求從時代的角度展現(xiàn)其魅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還文學一個美的世界,還語文課堂一種美的體驗,還孩子一個美的人生,更還我們民族一個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張歆沂,楊其勇.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課堂美育探究.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9)
[2]劉曉娟.談小學古詩教學中的美育.河南教育,2005(8)
[3]李瑜.關于小學語文課程中古詩教學的美育探討.成才之路,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