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國內(nèi)外翻譯學者對譯文的評價標準的看法多種多樣,缺乏統(tǒng)一的標尺來衡量一部作品好壞與否。而本文將從目的論角度對翻譯標準展開論述,闡述作者的翻譯觀點。
關(guān)鍵詞:翻譯標準;目的論;翻譯評價
一、目的論簡述
目的論是由德國功能學派理論家凱瑟琳娜賴斯和費米爾提出的,它把翻譯作為一種有目的具有一定意圖的人類行為,也是對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方法的一次突破,這就是所謂的“目的論”。目的論指出,任何翻譯的目的都由整個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它還提供了三個基本原則,即目的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其中目的原則排第一位。目的論要求譯者首先考慮譯文在目標語言中要實現(xiàn)的目標,將目標讀者放在重要地位,而不是一味忠實于原文[1]。盡管一些學者仍對目的論是否適用于翻譯活動持有懷疑,但筆者堅信它是評價的一種有效途徑去分析譯文,評價譯文。因此本文將通過案例重點研究目的論對翻譯評價標準的重要性。
作為德國功能學派的重要理論,對傳統(tǒng)翻譯理論而言是個重大突破。目的論強調(diào)了翻譯的目的性,認為決定翻譯行為的首要因素是翻譯目的。目的論指導下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的方法也就不一樣。翻譯活動應以翻譯目的論為指導,目的是為讀者群服務,只有這樣,國內(nèi)外作品的翻譯才能不斷發(fā)展。
二、翻譯評價標準
在翻譯活動中,用一個固定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譯文的質(zhì)量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翻譯標準是在方方面面影響中存在的。因此,影響因素不同,評價標準自然會有所區(qū)別。這里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原作者的寫作目的,譯者的翻譯目的,讀者的自身條件,翻譯時間限制,文化時代背景等等。
1.翻譯標準是多元的
世界上沒有絕對主義,那么翻譯標準也不是絕對的,徹底的,一成不變得。北大翻譯界教授辜正坤提出過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2]。他認為“翻譯具有多功能,人類的審美趣味具有多樣化,讀者譯者具有多層次,翻譯手法、譯作風格、譯作價值因而勢必多樣化,而這最終導致具體翻譯標準的多樣化?!庇谑牵颊そ淌谟痔岢觯涸谡麄€翻譯標準系統(tǒng)中,絕對標準一元化是和具體標準多元化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翻譯的標準系統(tǒng)構(gòu)成方式是:絕對標準(原作),最高標準(抽象標準最佳近似度)——具體標準(分類)。絕對標準是最高標準的標準,最高標準是具體標準的標準。在原作——譯作對比關(guān)系中,近似度不僅表示線性的、層面的關(guān)系,而且表示一種立體關(guān)系,各標準在原作——譯作立體關(guān)系中的位皿決定了各個標準的價值、時間性和空間性,并具有相對性。[2]
2.翻譯標準是變化的
從古至今,翻譯評價的標準是一直發(fā)展變化的。嚴復曾經(jīng)對翻譯提出“信(faithfulness)、達(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標準對翻譯界產(chǎn)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信”就是指譯文要忠誠于原文;“達”是指譯文要和原文一樣通順流暢;“雅”則要求在“信,達”的基礎上講究用辭要雅。之后,魯迅提出:信(faithfulness)達(smoothness)必須兼顧兩面:一則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豐姿。隨后,林語堂則主張:忠實(faithfulness),通順(smoothness)和美(beautifulness)。傅雷則重神似(resemblance in spirit)。.錢鐘書又提出了“化境”,即要使譯文在形式與內(nèi)容上保留原文的風格。許淵沖提出了有代表性的“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形美。郭沫若認為:好的翻譯等于創(chuàng)作。而西方對翻譯標準也有不同認識。泰特勒提出了他的“三原則”:(1)譯作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2)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和原作一致;(3)譯作應通順?!碧┨乩罩赋?,這三項原則它們次序的排列是恰當?shù)摹⒆匀坏?,是按重要順序排列的。奈達提出了著名的“動態(tài)對等”,譯文讀者應當能夠按照原文讀者理解和領(lǐng)會原文的方式來理解和領(lǐng)會。紐馬克提出的“文本中心”論,認為不同的文本應該用不同的翻譯方法(紐馬克把翻譯方法分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兩種,前者強調(diào)忠實于原作“原作者”;后者強調(diào)忠實于譯作“讀者”)。后來德國弗米爾等人提出了“目的論”:“目的”是指譯文的交際目的。他們認為,翻譯過程的發(fā)起者(initiator)決定譯文的交際目的。目的性原則要求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參照系不應是對等翻譯理論所強調(diào)的原文和功能,而應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huán)境中所要達到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即應以實現(xiàn)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預期功能為首要原則。
三、小結(jié)
目的論是翻譯研究中重要的一個理論成果,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目的論已經(jīng)不斷深入每個翻譯工作過程中,無論是口譯還是筆譯工作中,譯員必須首要考慮并遵循的原理。目前翻譯理論的研究越來越多,并且都無可厚非,那么究竟如何在翻譯一部作品時避免顧此失彼?如何在眾多譯本中快速精確得挑出適合自己的讀本?
要評價譯作的質(zhì)量就要有不同的翻譯標準,這里突出的是目標讀者的不同對翻譯標準的影響,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翻譯標準,作為一名譯者就必須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自己的翻譯目的出發(fā),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或手段,在忠誠于原作的前提下,只要達到了自己翻譯的目的,那么譯作就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這時候人們不應該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評價一部譯作。
然而,本文只是作者的個人觀點,難免有漏洞,請多見諒。另外,現(xiàn)在的翻譯理論研究越來越多,并且都無可厚非,那么究竟如何在翻譯一部作品時避免顧此失彼?又如何快速精確得選出一部適合自己的譯著?
參考文獻
[1]Reiss,K. and Vermeer,H. J. Ground 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Tubingen:Niemeyer,1984.
[2] 馬會娟,苗菊.當代西方翻譯理論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梁曉明(1991—),女,漢族,河北省邯鄲市,學生,碩士,口譯方向。李娜(1991—),女,漢族,山東省日照市,學生,碩士,筆譯方向。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