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0)
[摘 要] 戈特沙爾克是美國第一位享有國際盛譽的鋼琴演奏家及作曲家,但在中國不為人熟知,他的作品也甚少為人拿出來演奏與解析。通過持續(xù)兩年對該作品的教學、反復打磨后,擬從演奏及作品的民族風格出發(fā)來讀懂作品的音樂語言,希望對于演奏者演奏相關作品有所啟示。
[關 鍵 詞] 戈特沙爾克;《波多黎各的回憶》;演奏;民族風格
[中圖分類號] J604.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157-03
戈特沙爾克是19世紀中期美國最具傳奇色彩的鋼琴演奏家及作曲家,同時也是美國爵士樂的先驅人物,這位以精湛的鋼琴演奏技巧及與生俱來的浪漫主義氣質而聲名鵲起的早期美國音樂家漸漸被人們所遺忘。我之前有學生在參加鋼琴比賽時演奏《波多黎各的回憶》,評委們面面相覷,議論紛紛:“這是什么作品?沒有聽過?!备晏厣碃柨艘约八南盗袖撉僮髌吩谥袊禽^為冷門的,因此我希望以這篇文章來談談我指導學生演奏這首作品期間的些許感悟,進而喚起眾多演奏者及鋼琴教育工作者對戈特沙爾克鋼琴作品的興趣。
一、《波多黎各的回憶》的演奏
怎樣才稱得上將這首作品演奏到位了呢?誠然,首先必須遵守譜面上的所有表情術語、休止符、力度記號,但這還不夠。一首讓人過耳不忘的作品,它的細節(jié)處理、譜面上沒有的東西才更為重要。下面我來談一些細節(jié)方面的問題。
(一)同音反復的處理
第9~16小節(jié)旋律在中聲部、高聲部的“mi”一直反復出現(xiàn),這時應注意所有的“mi”統(tǒng)一用mp(中弱)的力度,這樣若隱若現(xiàn)的高聲部使中聲部主旋律線條得以凸顯出來。(見譜例1)
第33~48小節(jié)的高聲部再次大多在“mi”音上逗留。這一次“mi”音不再像第一次出現(xiàn)那樣平淡、沒有變化,而是隨旋律的律動、節(jié)拍的重音點的出現(xiàn)有了強弱的明顯變化。這個句子“mi”音的力度變化規(guī)律為: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f p mf p f p f dim p p pp mf p
45 46 47 48
mp p mf p
上述規(guī)律是筆者反復傾聽、對比各個版本的錄音得到的較為合理的處理方式。演奏者在學習上述片段時,要注意在勾勒完整的中聲部旋律線條的同時也要花工夫單獨演奏及思索高聲部“同音mi”力度的細微變化,這也是戈特沙爾克所有鋼琴作品最重要的特點。
第三處同音反復“mi”出現(xiàn)在第117~131小節(jié)的高聲部,這個樂句的“mi”比之前的音區(qū)位置整個提高八度,尤其最高音的“mi”(提高十五度)使它們因音色明亮、手指尖輕盈舞動一度成為這個樂句的焦點。在這個樂句中,有兩個須引起注意的技術難點:(1)從前面四個輪指的mi音跳到高八度的“mi音”如何做到輕松、準確無誤,最高音“mi”怎樣使之聲音清亮而不虛弱?筆者在教學中面對上述問題一度束手無策,這對學生音色、手指跑動的準確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刻的指尖如同修理機械表表芯的小錘子般精準、靈巧,每一次的下鍵可想象為完成一個無比精密的工程,在練習該樂段時輔助讓學生演奏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侏儒舞》第77~102小節(jié)后進展飛速,因為它們的技術點十分相似,兩首同時練習對于演奏者的手指基本功有所助益。
第286小節(jié)至最后一小節(jié)同音“mi”再度回到小字一組位置?!癿i音”力度由mf漸弱到ppp(極弱),這次漸弱形象地描繪出樂隊徐徐走遠的場景。
(二)旋律的表現(xiàn)手法
第1~8小節(jié)為貫穿全曲、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演奏這個主題須注意的要點有:(1)重音點以稍長的時值來予以強調,同時在力度上也略重一些。(2)切分的節(jié)奏反復出現(xiàn),使音樂的爵士感大大增加。整個主題剛開始出現(xiàn)力度很弱,描繪樂隊在很遠的地方,聲音若隱若現(xiàn)地傳來。演奏者最好以清晰、干凈、長短結合、層次豐富的弱奏來演奏主題旋律。
第17~32小節(jié)這一樂句也是伴隨全曲,在開頭、中部、高潮、結尾時常出現(xiàn),且經(jīng)常變換面孔。
在開頭出現(xiàn)時,以術語bien(好好地;充分地)rythine(富有節(jié)奏性的、節(jié)拍明顯的),弱的力度提醒演奏者在演奏該樂句時以連音、跳音的完美結合、切分節(jié)奏的兩次出現(xiàn)使音樂富有南美的熱帶氣息。跳音的彈性、雙音連奏的連貫如歌、切分的節(jié)拍重音的突出是演奏者須小心的問題。
第49~58小節(jié)旋律出現(xiàn)在高聲部,以術語legato(連音、連奏)與malinconico(憂郁地,意氣消沉地)可以看出該句的演奏法與情緒,這個樂句右手同時承擔高、中聲部,又要做到高聲部聲音突出,兩個或三個手指同時下鍵,但要聽眾只聽到高聲部忽略中聲部,需要演奏者在練琴之余做四五指練習,最尋常的為四五指第一關節(jié)拎包訓練,不間歇地重復拎包、放松的練習,并輔助演奏肖邦練習曲Op25,Nr6(雙音練習),長此以往這個技術難點就克服了。
高潮部分怎么到達?大部分的經(jīng)典鋼琴獨奏作品高潮要經(jīng)過很長的鋪墊,像這首作品用兩小節(jié)ff毫無防備地直接到高潮實屬罕見,不過這也是戈特沙爾克的過人之處。第148小節(jié)采用左手八度下行與右手八度同音反復來推動,第149小節(jié)進入高潮,演奏者一方面注意147小節(jié)的漸弱(dim)與149小節(jié)(ff)的銜接,這一次的強力度使之進入非常突然;另一方面高潮部分除了右手旋律聲部要用大臂演奏,音色十分響亮以外,左手也應該突出每小節(jié)的最后一個音,這個倍強音有規(guī)律地出現(xiàn)結合右手的后切分節(jié)奏型、附點音符使音樂的民族韻味十分濃郁。
(三)適時在作品中加入踏板
要想真正彈好一首浪漫主義的鋼琴作品,踏板是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肖邦常說:“對踏板的恰當使用是一生的學問。”應該以最大的節(jié)儉來使用踏板。縱觀全曲,譜面上沒有任何踏板記號。那在這種情況之下,怎樣才算是合理地運用了踏板呢?我認為需要把握以下幾條原則:(1)根據(jù)和聲換延音踏板。這個樂段的旋律出現(xiàn)在右手高聲部,若根據(jù)高聲部一個旋律線條完了再換踏板會讓音樂拖泥帶水,要想有干脆利落的音響效果,我認為可根據(jù)左手低音的和聲來換,即換和聲功能換踏板。(2)柔踏板與延音踏板的結合使用得到一種朦朧柔美的音質。如作品開頭,為了描述樂隊身處遠方,隱約聽見片段的情景,用柔踏板可以獲得攝人心魄的弱奏效果,但我個人覺得弱奏片段并不意味著每個音統(tǒng)一力度,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層次性,這個層次感一方面與指尖控制力息息相關,另一方面與延音踏板踩的比例多寡分不開。因此,右踏板根據(jù)節(jié)奏長短不一靈活不間斷地使用,即長音踏板略拖沓,短音踏板隨音同起同落。(3)對于踏板的使用要有節(jié)制,不可用得太頻繁,否則會使人生厭。很多人在練習作品過程中誤把延音踏板當作救命稻草,踩到底且一踩下去就舍不得放,使得音質渾濁不堪。我的建議是最開始接觸這首作品時不論是左踏板還是右踏板都棄之不用。這樣可以更好地鍛煉手指的控制力和基本功,踩踏板會抹殺很多雕琢作品和鍛煉手指的機會,讓耳朵只聽到柔化音質后的效果。(4)踩踏板的比例至關重要。這首作品屬于干脆利落的風格,因此延音踏板不適合全踩,演奏者以敏感的腳尖踩踏板伴隨頻繁靈巧的換踏板,這樣方可演繹出作品獨有的風格魅力。
二、《波多黎各的回憶》的民族特征
波多黎各位于南美洲,南美是融合匯聚多種文化元素的大陸,其豐富的民族音樂使戈特沙爾克從中充分吸取了創(chuàng)作靈感。南美音樂風格分為四種:桑巴、倫巴、曼波、薩爾薩,其中后三種音樂都帶有爵士樂的元素,而戈特沙爾克的音樂被普遍認為是爵士樂的鼻祖。
該作品是戈特沙爾克在西印度群島的安的列斯群島生活的六年期間創(chuàng)作的。這六年是他創(chuàng)作最為豐富的六年,如他在日記里所說:“接觸這些島嶼,他們呈現(xiàn)出最原始的文化習俗,也許并沒有較好的文化修養(yǎng),但是仍舊有很強的吸引力?!?/p>
西印度群島的旅行歲月帶給戈特沙爾克豐富多變的音樂曲調及節(jié)奏型。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采用拉丁美洲的民謠以及節(jié)奏型來做素材的,這首作品正是采用南美音樂題材加以創(chuàng)作的,它的主題旋律來源于波多黎各當?shù)氐囊皇资フQ歌曲,同時戈特沙爾克使用四種加勒比海地區(qū)的節(jié)奏型在該曲中進行變奏。樂曲的力度變化也像拋物線一樣由極弱到極強再弱下來,這種急劇的力度變化是浪漫派音樂的慣用手法。《波多黎各的回憶》同時采用了西班牙舞蹈哈巴涅拉的節(jié)奏,在第71小節(jié)和147小節(jié)都有出現(xiàn),(見譜例2)這也是戈特沙爾克喜歡的一種節(jié)奏形式。民族的元素是一些作曲家的自帶標簽,也是他們作品的偉大之處,諸如格里格的抒情小品、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因為民族元素而為人津津樂道、經(jīng)久不息。因此,我深信《波多黎各的回憶》會受到愈來愈多聽眾的喜愛,冷門只會出現(xiàn)一時,絕不是永久的。
三、我在演奏與教學期間的感悟
前幾天聽見一個女孩子演奏這首作品,不禁駐足聆聽,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對它積攢了深厚的感情。如同它是一個可以聽我傾吐心事的老友。提筆寫感悟,千言萬語卻不知怎樣敘說。在長達兩年對這首作品的鉆研和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幾個竅門:(1)細節(jié)的處理至關重要。彈出來一首曲子非常容易,但怎樣才能演奏得讓人拍案叫絕,讓聽眾感覺熨帖是由每一個細膩的處理相加而成的。這些細節(jié)包括:同音反復的錯落有致;踏板的適時進退;所有節(jié)拍重音的突出;句子的起與落;附點的長短結合;同樣的樂句不同的細微變化……這就要求演奏者多去聆聽各個版本的演奏,查閱相關的史料,在練習過程中對每個小節(jié)進行琢磨,并搭配練習一些李斯特的音樂會練習曲作為技術的有力支撐。(2)適度的激情對這首作品至關重要。曾經(jīng)我有兩個學生同時演奏這個作品,其中一個的演奏版本全曲聽來纏綿悱惻,另一個的演奏聽來干脆利落、富于激情。聽眾紛紛偏向于后者,覺得后者更符合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意圖。戈特沙爾克曾經(jīng)以激情的演奏而聞名于世,而且燃燒的激情更易引起聽眾的共鳴,因此在該曲的高潮部分一定要以密集的和弦與颶風般的速度帶動身體的韻律,讓聽眾感受到演奏者與作品融為一體。當然激情也是需要良好的技術與基本功來打底的,這就對演奏者提出了要求,比如力量要沉下去,高潮部分又強同時速度又迅疾,且聲部又豐富,建議演奏者多進行分手練習并背譜演奏方能體會其真諦。當然激情是在可控范圍的,不是一發(fā)不可收拾的,是理性與激情并存,在熱烈的同時又夾雜著細微的處理。(3)弱奏片段的時常出現(xiàn)。很多演奏者不怕強奏,但很怕弱奏,因為弱且清晰又富于彈性的音色非常難實現(xiàn),除去踩弱音踏板外,對指尖的良好控制也提出了要求,此時的手指如蜻蜓點水,輕巧而靈敏。(4)旋律線條的優(yōu)美如歌,連奏就是要讓鋼琴做到聲樂連綿不絕的音響效果。要使線條完整,一則指法要合理并固定;二則每一個音符并非一個力度而是有起有落;三則運用手腕帶動;四則以靈敏的耳朵時刻調整自己的演奏;五則教師的示范與學生的模仿十分重要。
筆者在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這首作品甚少為人回想,即使有相關文字,也是寥寥數(shù)筆?;趯λ氖煜づc熱愛,便有了動筆寫寫自己的想法與見解的念頭。終于付諸實現(xiàn),一來希望給喜愛這首作品的人一些建議,二來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來了解和演奏學習戈特沙爾克的作品,讓這一塊不再空白,同時本人也會讓自己一批又一批新的學生不再終日只知道肖邦、舒曼、勃拉姆斯,而是把眼光轉向小眾作曲家的身上,學會欣賞他們獨樹一幟的美。
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喜歡帶有民族特質的物品,諸如納西族頭飾、銀手鐲、古典民族風的絲質衣服,我們一致認為民族的文化總是有一層神秘的面紗包裹著,讓人好奇與愛不釋手。對于民族風格的作品也是一樣,民族的杰出之作總有一天會走向世界,為世人所推崇!
參考文獻:
[2]劉廣伊.戈特沙爾克鋼琴作品芻議[D].山西大學,2015.
[2]柯曉東.戈特沙爾克鋼琴作品探析[D].南京藝術學院,2007.